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止痛效应与患者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楚云 许延林 +3 位作者 李丽霞 赵明昂 刘悦 林国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918-920,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止痛效应,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与止痛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心随机、时照的方法,将10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4组,最后符合方案94例,其中A组27例,予电针治疗;B组23例,予电针+铺棉灸... 目的:观察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止痛效应,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与止痛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心随机、时照的方法,将10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4组,最后符合方案94例,其中A组27例,予电针治疗;B组23例,予电针+铺棉灸治疗;C组24例,予电针+火针治疗;D组20例,予电针+叩刺拔罐治疗。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等疼痛评价指标与患者满意度,并分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治疗后各组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的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满意度与不同针灸方法的止痛效应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针灸疗法 止痛效应 满意度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关联规则探讨不同朝代中风病腧穴处方规律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楚云 李丽霞 +4 位作者 祝维峰 林国华 李伟林 黄应杰 王兴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0-424,共5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唐以前至清代150本针灸古籍进行挖掘分析,总结不同朝代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处方用穴特点。方法抽取古籍中符合脑卒中中风病病症、腧穴、经络、刺灸法等相关语句,形成病症、腧穴、刺灸法、经络数据,分为中风病处方与...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唐以前至清代150本针灸古籍进行挖掘分析,总结不同朝代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处方用穴特点。方法抽取古籍中符合脑卒中中风病病症、腧穴、经络、刺灸法等相关语句,形成病症、腧穴、刺灸法、经络数据,分为中风病处方与含有中风病症的腧穴主治两类,人工审核结果并予以规范,通过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以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方式,实现对不同朝代古籍中风病针灸处方规律的多层分析。结果共得中风病针灸腧穴处方536首;百会穴在各朝代的使用频率最高;百会、曲池配伍在宋、明、清最为频繁,地仓、颊车配伍在元代使用频率最高;经脉的选用除了清代选取手厥阴心包经为阴经外,其他各朝代所取经脉的前5位均为阳经。宋、元选取频率最高的经脉为督脉、足少阳胆经,明、清以手阳明大肠经居首。各朝代中,均以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少阳胆经组合支持度最高;特定穴均以交会穴为首,除清外,均以交会穴与合穴的配伍最为频繁。结论针灸古籍中治疗中风病首取诸阳之会百会穴,重视阳经和特定穴的应用,古代用穴少而精,后世取穴渐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技术 针灸古籍 中风 处方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搜索引擎技术分析《神应经》灸法特点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楚云 周厚明 +2 位作者 洪佳明 李丽霞 谢丽琴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2-814,共3页
目的:运用搜索引擎技术搜索《神应经》中与灸法相关的内容,总结分析该书灸法的特点。方法:基于Lucene搜索引擎技术构建针灸古籍检索平台,以灸禁、灸量、灸炷大小等相关的关键词搜索《神应经》全文。结果:共17频次不适宜灸或灸不及针;灸... 目的:运用搜索引擎技术搜索《神应经》中与灸法相关的内容,总结分析该书灸法的特点。方法:基于Lucene搜索引擎技术构建针灸古籍检索平台,以灸禁、灸量、灸炷大小等相关的关键词搜索《神应经》全文。结果:共17频次不适宜灸或灸不及针;灸三壮、百壮、七壮、五壮、一壮,分别占全文"灸*壮"的41.95%、11.71%、10.24%、7.8%、6.34%;"炷"字共出现15频次。结论:利用搜索引擎技术可迅速实现对《神应经》灸法的搜索,有助于对《神应经》灸法特点的分析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搜索引擎技术 神应经 灸法 学术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腔内激光照射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浆P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黄应杰 陈加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460-2462,共3页
目的:了解鼻腔内激光照射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浆P物质(SP)的影响。方法:应用低强度激光鼻腔内照射治疗32例偏头痛患者,每天照射1次,每次30min,7~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1~3个疗程。治疗1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检测治疗前后血... 目的:了解鼻腔内激光照射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浆P物质(SP)的影响。方法:应用低强度激光鼻腔内照射治疗32例偏头痛患者,每天照射1次,每次30min,7~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1~3个疗程。治疗1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浆SP含量变化。并设对照组,使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剂量为10mg/d,7~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1~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3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15例,无效2例,有效率93.8%。对照组3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11例,无效9例,有效率71.9%。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浆SP的变化:治疗前(26.48±4.22)pg/mL,治疗后(13.26±3.76)pg/m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浆SP降低。结论:鼻腔内激光照射治疗偏头痛效果较好,并可以降低患者血浆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鼻腔内激光照射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