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他者到本位:中西生态文学伦理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6
1
作者 龙其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2-97,共6页
随着生态危机的降临和生态意识的勃兴,生态伦理逐渐为更多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并成为中西生态文学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生态伦理的迅速发展相比较,中国的生态伦理观念进展较为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制约与影... 随着生态危机的降临和生态意识的勃兴,生态伦理逐渐为更多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并成为中西生态文学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生态伦理的迅速发展相比较,中国的生态伦理观念进展较为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制约与影响。思考中西生态文学中的伦理叙事,比单纯地观察人类之于自然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的单一伦理维度具有更大的发掘空间,也更能激起人们的情感、伦理体验。当前仍有不少生态文学作品偏重于人间的伦理道德规范,缺乏一种超越世俗伦理的意识和探索未知文学领域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学 本位 文学伦理 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无区分”思想批判——兼谈对前期伽达默尔美学的反思和超越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肖建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1-208,168,共9页
"审美无区分"概念提出的背景有二:从其思想背景来说,是对以康德为代表的主体性美学及其后继者天才美学、体验美学等美学思潮的批判;从其现实的艺术实践背景来说,是对所谓的"博物馆式艺术"的批判。"审美无区分&... "审美无区分"概念提出的背景有二:从其思想背景来说,是对以康德为代表的主体性美学及其后继者天才美学、体验美学等美学思潮的批判;从其现实的艺术实践背景来说,是对所谓的"博物馆式艺术"的批判。"审美无区分"的理论实质指的就是强调整个生活世界及其所表征的存在真理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审美无区分"概念的直接的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美学的误读导致"审美无区分"概念身上带有如审美观念的平面化、审美理解的静止化等理论缺陷。"审美无区分"是前期伽达默尔美学的核心概念,对该概念的反思和批判,其实就是对前期伽达默尔美学的反思和批判。对"审美无区分"的反思和批判给我们一个启示,即要在艺术与现实历史、审美与非审美之间保持一种既相同一又相区分的紧密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审美无区分 审美区分 海德格尔 同一与差异 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兴起——从鲁迅居日的几篇文章谈起 被引量:1
3
作者 胡梅仙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9-212,共14页
本文主要通过鲁迅居日时的几篇文章从其关于生命、性灵、迷信的理解来探讨鲁迅思想中一些模糊复杂的部分。正是因为这些复杂区域或隐或现地存在,才让鲁迅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思想者。从鲁迅这里,可以开拓出现代思想的多种面貌和可能。几... 本文主要通过鲁迅居日时的几篇文章从其关于生命、性灵、迷信的理解来探讨鲁迅思想中一些模糊复杂的部分。正是因为这些复杂区域或隐或现地存在,才让鲁迅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思想者。从鲁迅这里,可以开拓出现代思想的多种面貌和可能。几乎所有关于现代的思想都可以在鲁迅这里找到源头。鲁迅所谈的性灵应包括自由、天才,与诗、艺术相关的世道人心,也可以总结为科学与道德、艺术、诗歌的关系。鲁迅在文中所称的"迷信"当指人的心性、直觉、感应、心灵感受、需要、慰藉以及一切不可知的与生命、心灵相关的神秘现象和思维。鲁迅早期关于灵性,以及所谓的"迷信可存"的看法已经透露出了在西方物质主义、科学主义思潮撞击下的中国思想界的走势和必然的纷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中国现代思想 性灵 '迷信可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文学批评的“以性情为本”:对刘克庄的考察
4
作者 吴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1-175,共5页
刘克庄提出了"以性情为本"的诗学思想,批评"以书为本,以事为料"之江西诗"过于雕刻"的锻炼,"失古诗吟咏性情之本意",分析了造成这一弊端的原因之一是理学的兴盛,致使诗成为经义策论、语录讲义... 刘克庄提出了"以性情为本"的诗学思想,批评"以书为本,以事为料"之江西诗"过于雕刻"的锻炼,"失古诗吟咏性情之本意",分析了造成这一弊端的原因之一是理学的兴盛,致使诗成为经义策论、语录讲义押韵者。由于刘克庄受业于朱熹的再传弟子真德秀,其诗学思想又不能不打上了理学的烙印。从《江西诗派小序》评论创作与理论来看,刘克庄又能跳出江西诗派之圈而持论公允。刘克庄明确反对"以禅喻诗",说明他并未领悟禅与诗相通之理,即诗家"识"如禅家"正法眼";诗家对作品熟读深思以领悟其奥妙与禅家之"参"相通;诗家之"悟入"与禅家之开悟相通;诗家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禅家所谓"超出言外"语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克庄 以性情为本 理学 江西诗派 以禅喻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文学昧知型的演进与理论意义
5
作者 刘晓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4-157,共14页
昧知型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关于思维与认知的先在规定性。昧知型以先在的无意识的方式影响作家的创作,成为中国文学显相的可能条件。根据中国文学的历史实践,可以提炼出五种文学昧知型:确然昧知型、概然昧知型、超然昧知型、反思昧知型、... 昧知型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关于思维与认知的先在规定性。昧知型以先在的无意识的方式影响作家的创作,成为中国文学显相的可能条件。根据中国文学的历史实践,可以提炼出五种文学昧知型:确然昧知型、概然昧知型、超然昧知型、反思昧知型、自在昧知型。昧知型作为一种陈述规则决定了中国文学所表现以及显现的客体,并在其演进中带来文学显相的变化,对把握文学的递嬗具有重要意义。昧知型发生及代兴的原因根植于文学创作活动本身,文学活动中人的内在超越性导致了新的昧知型诞生,因此文学昧知型不仅作为认识论同时也是一种文学史的叙事类型。文学昧知型中的反思昧知型、自在昧知型作为悖论性陈述规则深化了文学显相,由此揭示出文学所具有的一种重要的创造价值,这种价值不仅在于发现海德格尔"存在的被遗忘",而且创造出作为文学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昧知型 显相 自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周扬心目中不同的“左翼文学”
6
作者 聂国心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95,共4页
鲁迅与周扬有着不同的"左翼文学"观念,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追求。鲁迅所追求的是通过改变"吃人"的文化来改变人奴役人的现实,实现建立"人国"的理想;周扬所追求的是树立权威,不但自己崇拜权威,而且处处以权... 鲁迅与周扬有着不同的"左翼文学"观念,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追求。鲁迅所追求的是通过改变"吃人"的文化来改变人奴役人的现实,实现建立"人国"的理想;周扬所追求的是树立权威,不但自己崇拜权威,而且处处以权威来号令他人。这在解散"左联"和"两个口号"的论争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周扬 左翼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迅与茅盾对文学核心价值的不同认识
7
作者 聂国心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4-138,共5页
鲁迅与茅盾都是文学功利主义者,都经历过由启蒙文学向左翼文学的转变。但鲁迅坚守文艺是作家个性和人格的展现。他的创作重心的转移呈现出长时间的"写新的不能,写旧的又不愿"的徘徊和苦恼。茅盾则没有把作者的个性和情感看成... 鲁迅与茅盾都是文学功利主义者,都经历过由启蒙文学向左翼文学的转变。但鲁迅坚守文艺是作家个性和人格的展现。他的创作重心的转移呈现出长时间的"写新的不能,写旧的又不愿"的徘徊和苦恼。茅盾则没有把作者的个性和情感看成是构成文学作品的核心因素,他所强调的,就"内容"而言,是文学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就"形式"而言,是作品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创新。他的创作模式的转换比较顺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茅盾 文学的核心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不可说:对言说之原初悖论的文学性裁决——“耶鲁学派”语言诗学管窥之三 被引量:1
8
作者 戴登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92,共10页
耶鲁学派发现,遵循语言三维(所指之维、间性之维和自反关涉之维)的转换生成机制,文学言说发明了无数化解言说之原初悖论的表意手段或修辞策略。这些手段和策略包括:奇异性、扭曲或变形,悖论式表达,空间化;重复,隐藏或沉默,给出符号;隐... 耶鲁学派发现,遵循语言三维(所指之维、间性之维和自反关涉之维)的转换生成机制,文学言说发明了无数化解言说之原初悖论的表意手段或修辞策略。这些手段和策略包括:奇异性、扭曲或变形,悖论式表达,空间化;重复,隐藏或沉默,给出符号;隐喻的隐喻,将不可说主题化;悬而未决,生成性,见证,自我赋予,等等。这些手法不仅在可说-不可说的张力之间让不可说的神秘自身显形,而且将言说导向了思想与世界的原初起源之处,为形而上学的原初起源或终极难题提供了一种文学性的裁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鲁学派 语言诗学 说不可说 原初起源的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海外诗的“加速世界”
9
作者 沙红兵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50,163,共14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技术、竞争加速及进化论的影响,人类克服时空阻碍,进入全球一体的加速发展时代。晚清诗人在海外也率先观察和体验到这种剧变在时空观念、生活步调及自我感觉与认同等方面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时间方面,“当下”萎...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技术、竞争加速及进化论的影响,人类克服时空阻碍,进入全球一体的加速发展时代。晚清诗人在海外也率先观察和体验到这种剧变在时空观念、生活步调及自我感觉与认同等方面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时间方面,“当下”萎缩得越来越短暂,并且很快被下一个当下所代替;火车、轮船将人们从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却又再度嵌入严密的时间管理之中。在空间方面,人们无远弗届,无所不至,但也体验到社会亲近性与物理邻近性以及社会相关性与空间邻近性的脱节。在自我感知与认同方面,由于一切都陷于快了还要更快的速度循环,人们已不太能够将所认识的人、所发生的事、所经历的行动与体验作为素材消化吸收到自己的生命故事之中。此外,加速的现代世界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平等,速度滞后的国家、地区成为拥有速度与先发优势的国家、地区争夺、控制与盘剥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海外诗 加速度 现代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川四梦”说的来由与《牡丹亭》的深层意蕴 被引量:4
10
作者 康保成 陈燕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65,共13页
"临川四梦"说并不符合汤显祖四部传奇的实际,《紫钗记》不能以"梦"来概括。"四梦"说是汤显祖本人受到车任远的四个杂剧(合称"四梦")以及《金瓶梅词话》中的俗曲"四梦八空"的启发而... "临川四梦"说并不符合汤显祖四部传奇的实际,《紫钗记》不能以"梦"来概括。"四梦"说是汤显祖本人受到车任远的四个杂剧(合称"四梦")以及《金瓶梅词话》中的俗曲"四梦八空"的启发而提出的,明末附和者寥寥,清康熙时才遍布天下。车任远的"四梦"和《金瓶梅》的"四梦八空"都带有浓厚的虚幻和色空色彩。汤显祖的后期传奇亦如此,其中《牡丹亭》的内涵比较隐蔽。作品弘扬的是人的自然本能和宣泄本能的自由,而主要不是歌颂爱情;同时,梦境和现实的巨大落差,杜丽娘"鬼可虚情,人须实礼"的话语和行为,不仅是对现实的否定,还开启了作者禅悟的初心。这一写法对后来的《长生殿》和《红楼梦》产生了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梦 三梦 二梦 牡丹亭 自然本能 虚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时间回忆和自由反抗的两端——论鲁迅的《朝花夕拾》 被引量:6
11
作者 胡梅仙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6-163,共18页
鲁迅希望利用回忆弥补心灵和运用回忆来抵抗现实的芜杂、荒凉和黑暗。回忆的时间不是现实的时间,它属于边缘时间,在边缘的时间里作者通过回忆时间的交替、更新、颠覆与重构来重塑自己对于故乡、童年、青年那些人和事的内心神话和岁月印... 鲁迅希望利用回忆弥补心灵和运用回忆来抵抗现实的芜杂、荒凉和黑暗。回忆的时间不是现实的时间,它属于边缘时间,在边缘的时间里作者通过回忆时间的交替、更新、颠覆与重构来重塑自己对于故乡、童年、青年那些人和事的内心神话和岁月印痕。时间中蕴含着具有改造现实的内在本质。鲁迅的回忆只是一个过渡,并不着意于对过去的回归和复活过去,而是希望能一次性留存过去。回忆有时把时间极力地向过去和未来延伸是为了逃避现在,否定现在,以积蓄更大的力量走向未来。鲁迅把自己置于人鬼之间,表现着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反抗决心。当鲁迅在真实地回忆和描写时,他会不自觉地在某些小小的关键的地方运用小说的笔法,而回忆就是由虚构和想象构成的一种真实的心灵自我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花夕拾》 时间回忆 反抗重生 人鬼之间 记忆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审美教育:听觉文化的转向 被引量:8
12
作者 肖建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22,共7页
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既是西方视觉主义文化传统在当前的一种延续,也是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和消费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视觉文化具有封闭性、欲望性、消费霸权和技术霸权所导致的文化专制性等一系列缺陷。针对视觉文... 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既是西方视觉主义文化传统在当前的一种延续,也是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和消费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视觉文化具有封闭性、欲望性、消费霸权和技术霸权所导致的文化专制性等一系列缺陷。针对视觉文化的不足,在现代西方涌现出了一种叫做倾听哲学和美学的思潮。相比于视觉文化,倾听哲学和美学具有开放性、意义理解的深度性、反消费霸权和技术霸权的批判性等优点。奠基于哲学和美学研究的这种转变,在当代的审美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减少视觉观看的形式而转向和求助于倾听的途径。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倾听既是指倾听主体对有声的审美对象的倾听,更是指要塑造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谦卑自抑、开放包容、平等对话的态度、思维和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 倾听 图像 声景 审美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宙生态观与空间生态诗学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梅仙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6-151,共6页
生态文学是一个包容智慧、理智的美丽并有世间万物相伴随的生命境界和大宇宙境界。自然不仅包括我们脚下的大地,还包括天空和宇宙空间。怎样让宇宙空间都呈现健康、活力、绿意,让宏观深远的生态视野延续到无穷广域,宇宙生态文学把我们... 生态文学是一个包容智慧、理智的美丽并有世间万物相伴随的生命境界和大宇宙境界。自然不仅包括我们脚下的大地,还包括天空和宇宙空间。怎样让宇宙空间都呈现健康、活力、绿意,让宏观深远的生态视野延续到无穷广域,宇宙生态文学把我们的精神追求、安身立命之所置于更广阔而充满活力的宇宙空间,一个生命之神灵可以翱翔或歇息的自由、自在居所。本文第一次阐释宇宙生态观与空间生态诗学,包括三方面:黑暗和光明交织、循环的绿意时空;任意翱翔的天地自由境界;充满活力的天地人间居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生态观 空间生态诗学 绿意时空 天地自由境界 天地栖居场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动者的鲁迅和鲁迅的行动哲学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梅仙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8-112,共5页
鲁迅的文字是其思想的行动,行动的艺术。鲁迅的行动性不仅包括他的活的关注现实的观点,而且包括他介入现实执着现实的一系列实践行动。鲁迅是真正把自由灌输在内心并且用行动作证的人。
关键词 鲁迅 行动 自由 行动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章学理论对绘画理论的借鉴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4-78,共5页
绘画理论和文章学理论有着密切联系且同属艺术理论范畴,在建构和发展过程中相互启发、借鉴和渗透。文章学理论在构思立意、章法布局、艺术风格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借鉴绘画理论,起源于人物肖像画的"形神论"也给文章学理论直接启... 绘画理论和文章学理论有着密切联系且同属艺术理论范畴,在建构和发展过程中相互启发、借鉴和渗透。文章学理论在构思立意、章法布局、艺术风格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借鉴绘画理论,起源于人物肖像画的"形神论"也给文章学理论直接启发,设色、点染、勾勒、布势、气韵、皴擦、阴阳向背等绘画技法术语也被植入文论生发新的涵义。援用画论以论文对建构文章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学理论 绘画理论 谋篇布势 形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邕《青衣赋》与中国古代的青衣意象
16
作者 赵德波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40,共7页
《青衣赋》是东汉辞赋大家蔡邕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学界对该赋写作时段的判断失准,导致其主题及文学史意义被遮蔽。结合蔡邕生平、赋中所涉地名典故及汉代同类型作品写作体例综合考察,可以推断《青衣赋》作于汉灵帝光和元年蔡邕被流放五... 《青衣赋》是东汉辞赋大家蔡邕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学界对该赋写作时段的判断失准,导致其主题及文学史意义被遮蔽。结合蔡邕生平、赋中所涉地名典故及汉代同类型作品写作体例综合考察,可以推断《青衣赋》作于汉灵帝光和元年蔡邕被流放五原途中。赋中对女性体态及男女欢会场景的描写,既是对汉代美女赋旨在讽劝,终归雅正写作模式的突破,更是对汉代流行的红颜祸国观念的挑战与超越。《青衣赋》不仅使婢女进入文学的表现视野,其才子佳人遇合的故事情节,也开后世文学特别是小说戏剧中才子佳人遇合模式之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邕 《青衣赋》 青衣 才子佳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实遮蔽与形象建构——《北方学者对于大众语各问题的意见》辨伪及其思考
17
作者 付祥喜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2-168,共7页
向来被视为20世纪30年代大众语运动重要文献史料的《北方学者对于大众语各问题的意见》,其实是一篇通过剪辑拼接而成的伪作。作伪者故意遮蔽北方学者没有积极参与讨论大众语问题的事实,而通过《意见》来营造南北学者热烈讨论的局面,其... 向来被视为20世纪30年代大众语运动重要文献史料的《北方学者对于大众语各问题的意见》,其实是一篇通过剪辑拼接而成的伪作。作伪者故意遮蔽北方学者没有积极参与讨论大众语问题的事实,而通过《意见》来营造南北学者热烈讨论的局面,其目的在于通过凸显大众语运动的社会反响,建构和巩固大众语运动发起人的历史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学者 大众语 曹聚仁 作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光慈小说的叙事特色及其内在矛盾
18
作者 聂国心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5-151,共7页
蒋光慈小说的叙事有鲜明的特色,其在主题、题材、情节、结构、语言、人物形象和美学风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五四启蒙小说的不同追求,同时也存在难以调和的内在矛盾——以阶级属性来判定家庭的好坏,却让家庭专制意识借助阶级的外壳还魂;极... 蒋光慈小说的叙事有鲜明的特色,其在主题、题材、情节、结构、语言、人物形象和美学风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五四启蒙小说的不同追求,同时也存在难以调和的内在矛盾——以阶级属性来判定家庭的好坏,却让家庭专制意识借助阶级的外壳还魂;极力张扬革命和革命的集体主义精神,却潜在地流露出浓厚的个性主义思想;努力表现光明的前途,营造粗犷的阳刚之气,却仍留有难以排解的哀怨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光慈小说 叙事特色 内在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茅盾创作心态的矛盾与变化
19
作者 聂国心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3-158,共6页
写作《蚀》三部曲时,茅盾有着"悲观"与"自信"的尖锐矛盾。他对社会历史的认知是悲观的,对自己的创作则相当自信。"左联"时期,茅盾的创作心态进入了一个"自信"与"怀疑","光明&qu... 写作《蚀》三部曲时,茅盾有着"悲观"与"自信"的尖锐矛盾。他对社会历史的认知是悲观的,对自己的创作则相当自信。"左联"时期,茅盾的创作心态进入了一个"自信"与"怀疑","光明"与"悲观"相互矛盾的状态。他对自己的创作能力仍然自信,但对自我认识社会的能力却表现出怀疑,突出的表现是积极追求排斥自我的创作转型。结果是他一方面着力表现光明,一方面却无法抹去作品的悲剧气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创作心态 矛盾与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昧式之“兴”:一种发生诗学理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晓明 孙向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6-117,共12页
与一般讨论《诗经》之"兴"所时关注的诗歌表现不同,本文关注的是创作者内在性的"兴意",这种兴意是昧式的:既是能动的,也是不确定的,处于未注意状态之中,因而也就具有了无限的可能。这种开放的可能性便构成了诗学的... 与一般讨论《诗经》之"兴"所时关注的诗歌表现不同,本文关注的是创作者内在性的"兴意",这种兴意是昧式的:既是能动的,也是不确定的,处于未注意状态之中,因而也就具有了无限的可能。这种开放的可能性便构成了诗学的构成性与发生性。本文具体阐释了昧式之"兴"的四种内涵,以及作为发生诗学的生成机理:兴意在一种未被注意的昧式之中与感性经验邂逅,由此"境会"形成起兴,其发生机制是作者也不自知昧式之能。在此基础上,根据表达程式结构成兴体诗。由于创作意识不再规定为诗歌形成的必然条件,昧式遂成为兴诗的可能性和一种"效应"。昧式之兴开显的存在往往是不被引起注意的感受,从而揭示了一种文学"存在的被遗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昧式 发生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