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我损耗促进冲动决策:来自行为和ERPs的证据 被引量:65
1
作者 窦凯 聂衍刚 +2 位作者 王玉洁 黎建斌 沈汪兵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64-1579,共16页
该研究以自我控制资源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行为实验和ERPs技术考察自我损耗对冲动决策的影响。实验1采用Stroop任务操纵自我控制资源并采用延迟折扣任务考察被试的决策冲动性,实验2采用同样的实验任务并同时采用ERPs技术记录高、低自我... 该研究以自我控制资源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行为实验和ERPs技术考察自我损耗对冲动决策的影响。实验1采用Stroop任务操纵自我控制资源并采用延迟折扣任务考察被试的决策冲动性,实验2采用同样的实验任务并同时采用ERPs技术记录高、低自我损耗者在随后决策任务中的脑电成分。行为结果发现,在控制心境、特质自我控制水平以及风险偏好等无关变量后,高损耗者比低损耗者在延迟折扣任务上的折扣程度更大。ERPs结果发现,不论延迟金额大小,高损耗者在左侧额区诱发的N1波幅显著小于低损耗者;高损耗者在右半球诱发的P2波幅显著大于低损耗者。研究表明,自我损耗抑制决策早期左侧额区的激活水平,个体因而无法识别冲突以及抵制即时满足的诱惑,这促使他们采用直觉启发式进行决策,最终导致冲动决策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损耗 自我控制 冲动决策 延迟折扣任务 事件相关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于合作:感知社会善念诱导合作行为的情绪机制 被引量:41
2
作者 窦凯 刘耀中 +1 位作者 王玉洁 聂衍刚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114,共14页
基于两个仿真行为实验,考察了互动博弈中行为实施者的社会善念促进接受者合作行为的情绪机制。实验1采用"物品"选择游戏操控实施者的社会善念水平,结果发现:接受高社会善念行为的被试体验到更强的积极情绪和更弱的消极情绪,... 基于两个仿真行为实验,考察了互动博弈中行为实施者的社会善念促进接受者合作行为的情绪机制。实验1采用"物品"选择游戏操控实施者的社会善念水平,结果发现:接受高社会善念行为的被试体验到更强的积极情绪和更弱的消极情绪,且愿意在随后的公共物品游戏中贡献更多的资源;其中,积极情绪在感知社会善念与合作行为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操纵被试在"纸牌"选择游戏中需要对手提供帮助的程度来设置自主性需要水平,进而揭示自主性需要在社会善念增强积极情绪体验中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除了证实实验1的结论外,积极情绪在感知社会善念与合作行为间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而自主性需要对感知社会善念—积极情绪关系起调节作用,即相比于低自主性需要,接受者的高自主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体验到的积极情绪更低。据此可认为,积极情绪体验是实施者的社会善念促进接受者合作行为的中介机制,而自主性需要的满足是获取积极情绪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行为 社会善念 积极情绪 自主性需要 公共物品游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了会说谎?自我损耗削弱诚信行为及其缓解机制 被引量:18
3
作者 聂衍刚 利振华 +1 位作者 窦凯 毛兰平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5-533,共9页
为检验个体在高、低自我损耗状态下的诚信行为表现,以及内疚情绪启动能否缓解自我损耗对诚信行为的负性影响。本研究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理论,通过2个递进行为实验进行检验。实验1采用"非优势手反应"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 为检验个体在高、低自我损耗状态下的诚信行为表现,以及内疚情绪启动能否缓解自我损耗对诚信行为的负性影响。本研究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理论,通过2个递进行为实验进行检验。实验1采用"非优势手反应"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水平,以被试在随后的"猜测硬币正反面"游戏中预测的正确率作为诚信行为的指标,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损耗者,高自我损耗者谎报更高的预测正确率。而实验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点游戏"任务测量诚信行为,并增设内疚情绪启动任务,结果不仅证实了实验1的结果,还发现诱发内疚情绪有助于降低非诚信行为的水平。据此可认为,自我损耗降低了诚信行为,而启动内疚情绪可缓解这一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损耗 诚信行为 内疚情绪 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自我对利己和利他行为倾向的注意偏向 被引量:6
4
作者 聂衍刚 刘莉 +1 位作者 曾燕玲 宁志军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8-683,共6页
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点探测任务考察高低道德自我水平对利他和利己词汇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1)高道德自我水平个体在利他-利己词语、利他-中性配对出现时,若探测点与利他词语位置一致,被试的反应时比较短,而当探测点与利他词语位置不... 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点探测任务考察高低道德自我水平对利他和利己词汇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1)高道德自我水平个体在利他-利己词语、利他-中性配对出现时,若探测点与利他词语位置一致,被试的反应时比较短,而当探测点与利他词语位置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会延长;(2)低道德自我水平的个体在探测点与利己词语同位时的反应时短,当探测点同利他词语或中性词语位置一致时反应时增加;(3)高道德自我水平个体对利他词语的注意偏向值为正,即存在注意警觉,而对利己词汇的注意偏向值为负,表现出注意回避;低道德自我水平个体对利己词汇也存在注意回避。结果表明道德自我水平的高低影响个体对利他和利己行为倾向的注意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自我 注意偏向 利他词汇 利己词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离“诱惑”:预先承诺对跨期决策的调控机制及其神经基础 被引量:6
5
作者 利振华 窦凯 聂衍刚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69-1877,共9页
预先承诺作为一种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主要通过提前排除那些在未来决策中可能会诱使个体做出冲动决策的选项,以达到降低决策冲动性的目的。预先承诺调控跨期决策主要是通过侧额极皮层(LFPC)、背外侧前额叶(DLPFC)、腹内侧前额叶(vmPFC)... 预先承诺作为一种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主要通过提前排除那些在未来决策中可能会诱使个体做出冲动决策的选项,以达到降低决策冲动性的目的。预先承诺调控跨期决策主要是通过侧额极皮层(LFPC)、背外侧前额叶(DLPFC)、腹内侧前额叶(vmPFC)、后顶叶皮层(PPC)等脑区的共同激活,在自我控制、价值估算、特质冲动性、惩罚敏感度等心理变量的影响下发挥作用。本研究分别从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两个方面提出预先承诺降低冲动决策的整合模型,为干预和降低个体决策冲动性提供理论借鉴。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究预先承诺调控跨期决策的心理与神经机制,并加强预先承诺在决策领域的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先承诺 跨期决策 自我控制 价值估算 神经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