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关于人地协调观的评测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地理教育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关于人地协调观的评测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地理教育领域,且以纸笔测试或问卷量表等外显测量方法为主。本研究选取中国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地理专业与非地理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作为参与者,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德菲尔法收集词汇设计实验,然后分别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和量表法获取大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数据,最后结合访谈对评测结果进行三角验证。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IAT效应值与外显测量得分均较高,普遍表现出了积极的人地协调观认同;(2)地理专业学生的IAT效应值显著高于非地理专业学生,显示出明显的内隐联结强度差异;(3)地理专业学生在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中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非地理专业学生;(4)人地协调观的内隐认同与外显认同存在分离效应,验证了IAT用于人地协调观测量的有效性和价值。上述发现不仅验证了地理专业对培养大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积极作用,同时为地理教育改革提供了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双重视角测量证据,对提升大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实践启示。展开更多
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中国地理学当代发展重要的议题。平行对比中、英、美三国地理学的发展特征,有助于摆脱从西方视角下审视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偏见”,同时也有利于透析“西方”地理学内部的异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总结中、英、美三国当...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中国地理学当代发展重要的议题。平行对比中、英、美三国地理学的发展特征,有助于摆脱从西方视角下审视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偏见”,同时也有利于透析“西方”地理学内部的异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总结中、英、美三国当前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并溯源其发展历程,对于在国际知识交互和融合的过程中,保持、挖掘和凸显中国地理学发展特色,具有一定意义。文章分别对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三本期刊在2010—2020年的文献进行分析,揭示三国地理学在近年来的知识演进、历史热点和主题脉络。研究发现:1)美国地理学自然与人文并重,近年来对于“自然—环境—人文—社会”要素的综合地理研究比较活跃;2)英国在人文地理研究上更为“专注”,特别是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发展极具特色;3)中国则以自然地理和区域研究为主,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呈后起之势。中国地理学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地理学在过去几十年间有着深刻的知识交互和影响,同时也基于各自社会基础,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征。中国地理学需要抓住中国时代变迁的重大需求牵引,加深和强化中国地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实现各分支学科的多样化发展和研究范式的转型融合,在与全球同行的对话中,讲好“中国地理故事”、总结“中国地理经验”,展现“中国地理理论”。展开更多
随着近年研学旅行的兴起,相关研究有长足的发展,但研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不足。文章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对1996—2021年中国知网中以“研学旅行”为主题词的1590篇中文文献,以及来源于Web of Science文献数据库的592篇相关主题的英...随着近年研学旅行的兴起,相关研究有长足的发展,但研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不足。文章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对1996—2021年中国知网中以“研学旅行”为主题词的1590篇中文文献,以及来源于Web of Science文献数据库的592篇相关主题的英文文献进行梳理。结合国外研学旅行相关主流研究成果,阐释研学旅行在不同社会和时期的概念内涵,并提取研学主体、研学知识和研学地方3个维度,结构化分析国内外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研究重点议题。研究发现,国内研学旅行研究呈现现象导向和经世致用的特征,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和案例分析,但研学主体、知识和地方3个维度均存在科学问题判定以及理论层面建构的不足。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旅游地理学近年来的理论反思,尝试引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研学旅行研究的整合性研究视角,推动学科讨论和争鸣。该研究有助于研学旅行研究的理论化和本土化,并有助于深化研学旅行的内涵,服务高质量研学旅行发展。展开更多
文摘《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关于人地协调观的评测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地理教育领域,且以纸笔测试或问卷量表等外显测量方法为主。本研究选取中国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地理专业与非地理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作为参与者,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德菲尔法收集词汇设计实验,然后分别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和量表法获取大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数据,最后结合访谈对评测结果进行三角验证。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IAT效应值与外显测量得分均较高,普遍表现出了积极的人地协调观认同;(2)地理专业学生的IAT效应值显著高于非地理专业学生,显示出明显的内隐联结强度差异;(3)地理专业学生在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中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非地理专业学生;(4)人地协调观的内隐认同与外显认同存在分离效应,验证了IAT用于人地协调观测量的有效性和价值。上述发现不仅验证了地理专业对培养大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积极作用,同时为地理教育改革提供了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双重视角测量证据,对提升大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实践启示。
文摘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中国地理学当代发展重要的议题。平行对比中、英、美三国地理学的发展特征,有助于摆脱从西方视角下审视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偏见”,同时也有利于透析“西方”地理学内部的异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总结中、英、美三国当前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并溯源其发展历程,对于在国际知识交互和融合的过程中,保持、挖掘和凸显中国地理学发展特色,具有一定意义。文章分别对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三本期刊在2010—2020年的文献进行分析,揭示三国地理学在近年来的知识演进、历史热点和主题脉络。研究发现:1)美国地理学自然与人文并重,近年来对于“自然—环境—人文—社会”要素的综合地理研究比较活跃;2)英国在人文地理研究上更为“专注”,特别是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发展极具特色;3)中国则以自然地理和区域研究为主,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呈后起之势。中国地理学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地理学在过去几十年间有着深刻的知识交互和影响,同时也基于各自社会基础,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征。中国地理学需要抓住中国时代变迁的重大需求牵引,加深和强化中国地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实现各分支学科的多样化发展和研究范式的转型融合,在与全球同行的对话中,讲好“中国地理故事”、总结“中国地理经验”,展现“中国地理理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跨境流动背景下族裔社区的多元文化与地方协商研究:以粤港澳地区为例”(41871127)和“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空间效应、过程和机制”(42271241)共同资助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to WANG Min)(No.41871127/No.42271241)。
文摘随着近年研学旅行的兴起,相关研究有长足的发展,但研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不足。文章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对1996—2021年中国知网中以“研学旅行”为主题词的1590篇中文文献,以及来源于Web of Science文献数据库的592篇相关主题的英文文献进行梳理。结合国外研学旅行相关主流研究成果,阐释研学旅行在不同社会和时期的概念内涵,并提取研学主体、研学知识和研学地方3个维度,结构化分析国内外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研究重点议题。研究发现,国内研学旅行研究呈现现象导向和经世致用的特征,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和案例分析,但研学主体、知识和地方3个维度均存在科学问题判定以及理论层面建构的不足。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旅游地理学近年来的理论反思,尝试引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研学旅行研究的整合性研究视角,推动学科讨论和争鸣。该研究有助于研学旅行研究的理论化和本土化,并有助于深化研学旅行的内涵,服务高质量研学旅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