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隐联想测验视角下地理专业学习对大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影响
1
作者 袁振杰 何俊安 杨立国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3-1205,共13页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关于人地协调观的评测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地理教育领...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关于人地协调观的评测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地理教育领域,且以纸笔测试或问卷量表等外显测量方法为主。本研究选取中国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地理专业与非地理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作为参与者,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德菲尔法收集词汇设计实验,然后分别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和量表法获取大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数据,最后结合访谈对评测结果进行三角验证。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IAT效应值与外显测量得分均较高,普遍表现出了积极的人地协调观认同;(2)地理专业学生的IAT效应值显著高于非地理专业学生,显示出明显的内隐联结强度差异;(3)地理专业学生在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中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非地理专业学生;(4)人地协调观的内隐认同与外显认同存在分离效应,验证了IAT用于人地协调观测量的有效性和价值。上述发现不仅验证了地理专业对培养大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积极作用,同时为地理教育改革提供了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双重视角测量证据,对提升大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协调观 地理教育 内隐联想测验(IAT) 地理核心素养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
2
作者 许吉黎 叶玉瑶 +2 位作者 郭杰 许险峰 袁振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97,共12页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国外研究起步早、进展快、主题多,持续深入拓展,国内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2019年以来在经济管理学者主导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②国外研究基...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国外研究起步早、进展快、主题多,持续深入拓展,国内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2019年以来在经济管理学者主导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②国外研究基于批判性视角和需求端,重点关注数字鸿沟、社会–空间不平等和弱势地区的数字化转型,国内研究强调功能性视角和供给端,聚焦数字基础设施赋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总体而言,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信息社会公平公正和国家战略需求从供需两端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研究兴起,国内外研究议题相近但研究重点、视角和导向相异。展望未来,建议:①平衡供给和需求端的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地理学研究,强化研究成果的联动性和系统性;②将数字基础设施融入地理学既有理论框架,推进学科知识生产和理论建设;③充分挖掘地理学综合性优势,引领数字基础设施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新型基础设施 数字鸿沟 数字经济 智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与反思:基于2015—2020年中英文文献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袁振杰 何兆聪 +1 位作者 蔡晓梅 陈聪颖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8-372,共15页
作为一个在中国发轫较晚的人文地理学分支,社会文化地理学逐渐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随着研究话题的日新月异以及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推陈出新,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在近年(2015—2020年)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 作为一个在中国发轫较晚的人文地理学分支,社会文化地理学逐渐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随着研究话题的日新月异以及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推陈出新,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在近年(2015—2020年)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同时涌现出一系列新的学科现象和值得反思的问题,如话题的多样性、研究方法的交叉性、研究科学性的反思和质疑等。因此,从延续学科自省的视角出发,有必要坚持从中、西对比的角度,不断度量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定位学科的特点,以期为国内社会文化地理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和启示。借助文献分析工具对2015—2020年中、英文领域主要学术期刊的社会文化地理学文献进行采集和分析,辅以德尔菲法对学科专家进行咨询,尝试结合客观和主观数据,综合辨析当前中外社会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特色,以及未来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潜力所在。从分析结果上看,国外社会文化地理研究话题涵盖:1)从移民研究到流动性研究;2)从文化景观研究到超越人类的地理学研究;3)弱势人群研究与关怀地理学等方面。中国社会文化地理研究话题包括:1)理论引介与反思;2)城镇化、流动性与多元移民;3)旅游与地方;4)乡村转型与乡愁等方面。综合国内外社会文化地理研究成果可知,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作为社会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发源地,在学科知识“生产—消费”循环中保持优势地位;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重点关注国际大政治和日常政治话题,而中国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与旅游和乡村话题结合紧密,与西方形成明显区别,反映中国社会发展需要;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国际化趋势明显,但中、西方知识交换程度不高,知识边界依然明显。另外,专家咨询意见也凸显社会文化地理研究者的学科归属感有待加强、研究范式系统化不足与共识不充分等问题。未来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需要不断推进学科交叉和方法创新,探索其地理学本质,在国际化进程中讲好中国故事,总结中国经验,发展中国理论,服务国家,对话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地理学 研究进展 文献统计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思潮下巴西的想象地理——基于弗雷雷《热带中国》的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鲍雨 陈浩然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4-732,共9页
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高潮,巴西也受到后殖民思潮的影响,尝试重构其与西方之间的我者-他者关系。文章以该时期巴西人文地理学宗师吉尔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的著作《热带中国》(China Tropical)及其相关思想... 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高潮,巴西也受到后殖民思潮的影响,尝试重构其与西方之间的我者-他者关系。文章以该时期巴西人文地理学宗师吉尔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的著作《热带中国》(China Tropical)及其相关思想为分析对象,探究弗雷雷认为巴西是“热带中国”的空间他者化过程。研究发现:弗雷雷通过想象巴西的“热带性”和“中国性”,从地缘文化和地缘政治2个方面构建其关于巴西的民族国家发展的后殖民主义思想体系;弗雷雷从“历史科学”的文化决定论视角开展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分析,反对当时西方学界最为盛行的“自然科学”环境决定论,重塑了人-地关系框架中的视阈平衡;弗雷雷的“热带中国”概念是巴西后殖民思潮萌芽阶段的突出成果,也是当代中巴交往合作的重要思想基础。文章聚焦前殖民地国家巴西的想象地理学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进一步理解巴西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地理学 后殖民主义 巴西的“热带性”与“中国性” 中国-巴西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英、美地理学研究主题的进展与启示——基于三国地理学权威期刊2010—2020年刊文对比 被引量:2
5
作者 袁振杰 谢慧宇 郑英俊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9-357,共19页
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中国地理学当代发展重要的议题。平行对比中、英、美三国地理学的发展特征,有助于摆脱从西方视角下审视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偏见”,同时也有利于透析“西方”地理学内部的异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总结中、英、美三国当... 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中国地理学当代发展重要的议题。平行对比中、英、美三国地理学的发展特征,有助于摆脱从西方视角下审视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偏见”,同时也有利于透析“西方”地理学内部的异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总结中、英、美三国当前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并溯源其发展历程,对于在国际知识交互和融合的过程中,保持、挖掘和凸显中国地理学发展特色,具有一定意义。文章分别对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三本期刊在2010—2020年的文献进行分析,揭示三国地理学在近年来的知识演进、历史热点和主题脉络。研究发现:1)美国地理学自然与人文并重,近年来对于“自然—环境—人文—社会”要素的综合地理研究比较活跃;2)英国在人文地理研究上更为“专注”,特别是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发展极具特色;3)中国则以自然地理和区域研究为主,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呈后起之势。中国地理学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地理学在过去几十年间有着深刻的知识交互和影响,同时也基于各自社会基础,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征。中国地理学需要抓住中国时代变迁的重大需求牵引,加深和强化中国地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实现各分支学科的多样化发展和研究范式的转型融合,在与全球同行的对话中,讲好“中国地理故事”、总结“中国地理经验”,展现“中国地理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发展 JGS TIBG AAAG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赛事体验对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研究——以广州马拉松赛为例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敏 陈晓欣 +1 位作者 林银斌 朱竑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9-51,共13页
基于体育赛事打造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已被证明有效,并成为多地营销策略的共同选择,但有关体育赛事对旅游目的地品牌体验的促进机制缺乏关注。文章以广州马拉松赛为例,采用凯利方格法探究受众群体对旅游目的地元素的感知体验情况的异同,讨... 基于体育赛事打造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已被证明有效,并成为多地营销策略的共同选择,但有关体育赛事对旅游目的地品牌体验的促进机制缺乏关注。文章以广州马拉松赛为例,采用凯利方格法探究受众群体对旅游目的地元素的感知体验情况的异同,讨论不同受众群体基于赛事产生的旅游地品牌体验,探索通过体育赛事体验推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赛事中所展示的特色景观及其背后体现的文化精神、贴近日常生活经验的场景以及不同身份群体的参与和互动是受众群体所关注的旅游目的地要素;(2)群体的品牌体验是多重维度交互的结果,由于赛事参与程度和体验视角的不同,体验结果也有所差异:非跑者将赛事情景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生成了对赛事的正负面兼具的情绪,而跑者通过“具身-认知”过程,生成了更积极正面和影响持久的多维度体验;(3)赛事体验结果将对参与者的后续行为结果产生影响,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互动中,地方品牌获得持续更新。最后鉴于不同身份群体的感知差异,该研究对赛事推广时针对不同群体施行差异化战略提供简要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品牌 品牌体验 体育赛事 凯利方格法 广州马拉松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视角下的广州市儿童公园游憩体验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谢泳涛 朱竑 陈淳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1-91,共11页
儿童游憩空间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儿童的游憩体验也备受学者的关注。该研究以广州市儿童公园为案例地,采用照片引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尝试探究儿童视角下的儿童游憩体验。研究发现,广州市儿童公园的儿童游憩体验类型... 儿童游憩空间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儿童的游憩体验也备受学者的关注。该研究以广州市儿童公园为案例地,采用照片引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尝试探究儿童视角下的儿童游憩体验。研究发现,广州市儿童公园的儿童游憩体验类型主要为3种:基于感官愉悦的感官式体验、基于认知的判断式体验和追求互动的社交式体验。影响儿童游憩体验的因素主要包括3方面:游憩设备与空间环境、儿童幻想与社会认知以及同伴关系。其中,在同伴关系中,区别于以往监督者的角色,家长的陪伴者角色更加突出,亲子间的亲密交流互动、强凝聚力的家庭氛围培养同样影响儿童的游憩体验。基于此,园区应选择高参与度、高安全性的游憩设备,提高游憩空间的功能可供性,提供符合儿童审美的游憩环境,并考虑游憩空间按年龄分区的管理模式促进儿童积极的游憩体验。园区应设置更多合作型游憩设备,提供亲子间交流合作的空间和机会。研究以期丰富儿童游憩体验以及儿童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并为城市儿童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游憩体验 广州市儿童公园 照片引谈法 儿童游憩体验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法系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地方认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昊曦 袁振杰 蔡晓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27-2036,共10页
"流动中国"的社会新常态使中国成为观察和总结非西方背景下的国际流动人口研究的重要试验地。近年来,广州承担世界城市的角色和功能不断深化,吸引大批外籍人士迁入。其中,法系群体虽然是广州的传统国际流动人口,但当前研究尚... "流动中国"的社会新常态使中国成为观察和总结非西方背景下的国际流动人口研究的重要试验地。近年来,广州承担世界城市的角色和功能不断深化,吸引大批外籍人士迁入。其中,法系群体虽然是广州的传统国际流动人口,但当前研究尚未给予充分关注。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对居住在广州市的法系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地方认同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法系群体在经济层面的效能感和获得感较积极,但由于语言的差异和生活配套服务的不便,该群体在社会文化层面对广州的地方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相对在穗日韩流动人口,法系群体的融入意愿普遍较高,被动融入本土社会的驱动力较强。在从"英语世界主导的全球化"向"面向多元文化服务的全球化"的转型过程中,为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国际流动人口提供更贴切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增强国际流动人口对于迁入地的地方认同,是学界和社会未来需要共同探索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系群体 国际流动人口 地方认同 世界城市 全球化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边缘城市的空间治理与融入策略--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梁邦兴 陈浩然 朱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1-389,共9页
中国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点在于统筹各区域当中边缘城市的发展,以实现全区域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各城市参与区域分工的重要场域空间。因此,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边缘... 中国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点在于统筹各区域当中边缘城市的发展,以实现全区域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各城市参与区域分工的重要场域空间。因此,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边缘城市如何依托高新区带动全市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使用定性研究方法探究边缘城市通过一定的空间治理和融入策略来服务构建区域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过程。研究发现:①中山市积极构建高新区的“超地方性”,强调空间治理的目标是服务区域协同发展;②推动多个城市职能尺度上移是边缘城市整体融入区域的重要策略,是中山市避免被继续边缘化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治理 融入策略 区域协调发展 边缘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的垂直流动:广州再领域化中的人地关系重构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浩然 安宁 朱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27-1635,共9页
流动性重塑了人地关系,地的再领域化过程可以视为一种跨阶层的垂直流动。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重塑了原有的城市行政结构体系。撤县设区是典型的城市的垂直流动过程。在这过程中,县城本地居民的身份政治,... 流动性重塑了人地关系,地的再领域化过程可以视为一种跨阶层的垂直流动。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重塑了原有的城市行政结构体系。撤县设区是典型的城市的垂直流动过程。在这过程中,县城本地居民的身份政治,以及他们与县城、新城之间的关系亦随之改变。以广州为例,通过研究撤县设区中本地居民与领域空间的关系重构,进而探讨流动性背景下的人地关系变化。研究发现:对于本地居民而言,其身份政治在再领域化的过程中,从旧领域的多数群体转变为新领域的少数群体。这种转变导致本地居民排他策略的形成,并由此形成了新领域中的一个抵抗空间,重构了本地居民、旧领域和新领域之间的人地关系。研究城市的再领域化过程是对地理学探讨流动性的有效补充,有利于从地的视角更深入理解流动性的影响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人地关系 再领域化 撤县设区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流动性视角下微生物、身体与城市的关系
11
作者 黄玉玲 安宁 张博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15-1624,共10页
微生物一直以来与人类共存在同一空间,并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实践。文章探究病毒在体内外流动过程中其与身体、城市之间的动态关系,以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思维重新解读身体与病毒的交流方式以及身体与城市连接生成的拓扑网络。研究发现:1)... 微生物一直以来与人类共存在同一空间,并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实践。文章探究病毒在体内外流动过程中其与身体、城市之间的动态关系,以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思维重新解读身体与病毒的交流方式以及身体与城市连接生成的拓扑网络。研究发现:1)在流动性视角下,症状的产生和对病毒的感知态度被视为身体与病毒的具身交流过程,且具身交流的结果受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影响,这有助于人类重视病毒的能动性并正视病毒在身体内以及在城市空间中如何与人类共存共生;2)病毒流动性跨越身体与城市之间的边界和尺度,通过关注病毒在延展的身体间流动探究身体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揭示城市的流动性和生物社会属性,即城市被视为拓扑的、超越边界的生物社会网络。文章丰富了身体与城市动态关系的认识,揭示了病毒大流行背景下宏观社会文化政治与微观身体行为实践意涵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微生物 身体 城市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视角下“地缘政治”概念及其研究范式 被引量:7
12
作者 安宁 蔡晓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12-1420,共9页
分析1982—2019年中国核心学术刊物和著作,梳理地理学和政治学对于"地缘政治"概念和研究范式的不同理解。研究发现:①地理学和政治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对"地缘战略"等概念的关注,对"大国安全与崛起"等... 分析1982—2019年中国核心学术刊物和著作,梳理地理学和政治学对于"地缘政治"概念和研究范式的不同理解。研究发现:①地理学和政治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对"地缘战略"等概念的关注,对"大国安全与崛起"等议题的探讨,以及在分析框架中对案例和质性分析方法的强调等;②地理学和政治学有各具特色,地理学衍生"地缘环境"等概念,政治学也衍生"地缘安全"等概念;地理学在议题上更具空间和系统思维,对海洋地缘政治等话题更偏好,而政治学更强调时事性,侧重于分析时事政治及其地缘政治逻辑等;在分析框架上,地理学受计量革命的影响深远,对质性和定量分析都有所关注,而政治学对案例分析和质性分析的依赖度更高。这些发现说明了当前学科分工并没有改变地理学中的"地缘政治"概念和政治学中的"地缘政治"概念源出一脉的事实,同时也发现,其中的差异正是学科壁垒形成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跨学科 地理学 政治学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知识和地方:一个研学旅行研究的探索性理论框架 被引量:20
13
作者 袁振杰 谢宇琳 何兆聪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26,共13页
随着近年研学旅行的兴起,相关研究有长足的发展,但研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不足。文章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对1996—2021年中国知网中以“研学旅行”为主题词的1590篇中文文献,以及来源于Web of Science文献数据库的592篇相关主题的英... 随着近年研学旅行的兴起,相关研究有长足的发展,但研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不足。文章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对1996—2021年中国知网中以“研学旅行”为主题词的1590篇中文文献,以及来源于Web of Science文献数据库的592篇相关主题的英文文献进行梳理。结合国外研学旅行相关主流研究成果,阐释研学旅行在不同社会和时期的概念内涵,并提取研学主体、研学知识和研学地方3个维度,结构化分析国内外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研究重点议题。研究发现,国内研学旅行研究呈现现象导向和经世致用的特征,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和案例分析,但研学主体、知识和地方3个维度均存在科学问题判定以及理论层面建构的不足。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旅游地理学近年来的理论反思,尝试引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研学旅行研究的整合性研究视角,推动学科讨论和争鸣。该研究有助于研学旅行研究的理论化和本土化,并有助于深化研学旅行的内涵,服务高质量研学旅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学旅行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知识 地方 理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民生福祉发展差异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瑾 李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0-508,共9页
构建涵盖城镇化、经济与就业、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文化与教育、卫生与健康6个维度的综合发展指标体系,分析广东省各市民生福祉发展程度以及差异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 2016―2020年,广东省民生福祉发展水平总体上持增长态势,但... 构建涵盖城镇化、经济与就业、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文化与教育、卫生与健康6个维度的综合发展指标体系,分析广东省各市民生福祉发展程度以及差异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 2016―2020年,广东省民生福祉发展水平总体上持增长态势,但空间分布不均衡,两极分化明显。(2)将福祉发展差异分解为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大分区的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发现区域间差异是广东省差异的主要来源;而地区内部差异中,珠三角内部城市的民生福祉发展差异最大。(3)民生福祉发展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公共基础设施和文化与教育因素对民生福祉发展差异贡献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福祉发展 熵值法 泰尔系数 空间自相关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走的记忆,记忆的行走:旅游中体验与地方认同 被引量:21
15
作者 袁振杰 马凌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7,共3页
“(我)没有很多的旅行体验,但好歹每次的旅行记忆都可以刻在自己的脑海里。旅行体验也没有办法说好不好,再不好的记忆在多年后回想起来,都会是美好的。”——难忘的旅行记忆,幕喏,2019,简书当前,旅游体验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核心主题之... “(我)没有很多的旅行体验,但好歹每次的旅行记忆都可以刻在自己的脑海里。旅行体验也没有办法说好不好,再不好的记忆在多年后回想起来,都会是美好的。”——难忘的旅行记忆,幕喏,2019,简书当前,旅游体验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体验(experience)作为旅游者与旅游地交互过程中最直接的具身性过程和结果,构成了理解旅游人地关系、地方场域和旅游认同的关键要素①②。沿此线索,越来越多学者从行为和情感等理论视角,运用时空轨迹、流动大数据以及心理学模型等工具对旅游者的吃、住、行、游、娱、购等全方位旅游活动和体验展开丰富的研究③。在旅游体验的众多构成中,旅游记忆是独特、重要但尚未被国内旅游文献充分挖掘的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体验 国内外旅游 大数据 核心主题 交互过程 人地关系 地方认同 旅游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史志中白玉蟾形象的构建
16
作者 黄剑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7-94,共8页
宋元之际,全真道南宗五祖白玉蟾是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他悉心取法儒、释,促使全真道南宗修真方式由外丹学向内丹学转向,力图恢复到提倡形而上学的黄老之术中来,对该宗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在大量明清史志中,白玉蟾多被构... 宋元之际,全真道南宗五祖白玉蟾是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他悉心取法儒、释,促使全真道南宗修真方式由外丹学向内丹学转向,力图恢复到提倡形而上学的黄老之术中来,对该宗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在大量明清史志中,白玉蟾多被构建成雅好文词、法力高强的术士。此类单一面相的不断构建过程,反而使明清史志中的白玉蟾形象略显单薄。这一构建过程正是“历史层累说”的具体体现,反映出在明清皇权高度集中的态势下,宗教已逐渐丧失了独立发展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志 白玉蟾 皇权 形象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