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隐联想测验视角下地理专业学习对大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影响
1
作者 袁振杰 何俊安 杨立国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3-1205,共13页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关于人地协调观的评测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地理教育领...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关于人地协调观的评测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地理教育领域,且以纸笔测试或问卷量表等外显测量方法为主。本研究选取中国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地理专业与非地理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作为参与者,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德菲尔法收集词汇设计实验,然后分别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和量表法获取大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数据,最后结合访谈对评测结果进行三角验证。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IAT效应值与外显测量得分均较高,普遍表现出了积极的人地协调观认同;(2)地理专业学生的IAT效应值显著高于非地理专业学生,显示出明显的内隐联结强度差异;(3)地理专业学生在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中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非地理专业学生;(4)人地协调观的内隐认同与外显认同存在分离效应,验证了IAT用于人地协调观测量的有效性和价值。上述发现不仅验证了地理专业对培养大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积极作用,同时为地理教育改革提供了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双重视角测量证据,对提升大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协调观 地理教育 内隐联想测验(IAT) 地理核心素养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主干河流水质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联关系分析
2
作者 许泽嘉 陈晓越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5,共9页
河流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进行城市内部河流水质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联关系分析,有利于城市水环境的管理与保护。为探究不同缓冲区尺度下土地利用与水质的关系,以珠江流域下游的广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2020年广州市水质监测数据与L... 河流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进行城市内部河流水质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联关系分析,有利于城市水环境的管理与保护。为探究不同缓冲区尺度下土地利用与水质的关系,以珠江流域下游的广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2020年广州市水质监测数据与Landsat 8 OLI数据,分析各站点的氨氮、溶解氧、总磷及化学需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冗余分析方法研究水质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整体水质较差,多数站点水质长期为劣Ⅴ类;(2)水质参数季节性变化明显,丰水期优于枯水期;(3)不同尺度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对水质参数影响有所不同,500 m、1000 m缓冲区内土地利用对水质参数解释率较高;(4)土地利用与水质参数相关性上,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与NH_(3)-N、TP、COD显著正相关,林地与DO显著正相关。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对水质有一定负面影响,林地对水质有明显的净化作用。控制生产与生活污染物排放,并合理保护林地是改善水质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流域 土地利用 水质参数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云多雨区耕地撂荒多源遥感协同监测
3
作者 肖文菊 杨颖频 吴志峰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8,共10页
多云多雨区面临气候湿热、雨季云污染导致的光学数据缺失等问题,基于单一光学数据难以实现撂荒地的精准监测。该文探索了一种适合多云多雨区的撂荒地遥感监测方法。通过协同光学与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多源遥感数... 多云多雨区面临气候湿热、雨季云污染导致的光学数据缺失等问题,基于单一光学数据难以实现撂荒地的精准监测。该文探索了一种适合多云多雨区的撂荒地遥感监测方法。通过协同光学与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多源遥感数据,提取植被在不同时相的光学特征和SAR特征,基于GINI系数评价特征重要性,采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实现了2021年广东省揭西县的撂荒地空间分布制图。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多云多雨区的撂荒地识别中可达到较高的识别精度,总体精度达到87.0%;相较于仅基于光学特征和仅基于SAR特征的分类方法,总体精度分别提高了6.7和13.8百分点。经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壤调节植被指数、极化熵、归一化水体植被指数和反熵对于撂荒地识别均发挥重要作用;2月、4月、6月、8月、12月均为区分撂荒地和非撂荒地的关键时期。该研究构建了多源特征、多时相协同的撂荒地监测模型,为多云多雨区的撂荒地监测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地 多源遥感 多云多雨区 耕地 时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多维空间格局对PM_(2.5)浓度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广州深圳为例
4
作者 林锦耀 杨柳 +2 位作者 胡悦 温宥越 肖钺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53,共11页
揭示PM_(2.5)浓度与交通、人口、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关系对突破PM_(2.5)管理难题起着关键性作用。以往研究大多仅考虑单类影响因素,忽略多类因素的综合作用,且相关研究主要从二维尺度分析城市发展与PM_(2.5)的关系,较少关注三维格局的影... 揭示PM_(2.5)浓度与交通、人口、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关系对突破PM_(2.5)管理难题起着关键性作用。以往研究大多仅考虑单类影响因素,忽略多类因素的综合作用,且相关研究主要从二维尺度分析城市发展与PM_(2.5)的关系,较少关注三维格局的影响。为解决上述不足,基于广州、深圳的PM_(2.5)监测数据分析PM_(2.5)浓度总体概况和时空分布,进而通过随机森林回归剖析交通、二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三维空间格局等因素对PM_(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道路交通为研究区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时,PM_(2.5)浓度变化曲线主要呈双峰状,在中午及晚高峰后两个小时左右达到峰值;(2)二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中的的结构特征与破碎度对PM_(2.5)浓度影响显著,其中不透水面的ED、LSI作用明显;(3)三维空间格局主要通过影响气流运动影响PM_(2.5)的传播,各影响因素与PM_(2.5)浓度呈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辅助规划部门针对PM_(2.5)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城市环境舒适度,缓解城市发展与污染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景观格局 三维空间格局 随机森林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大学城不同绿地类型土壤碳通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冯婷诗 林敏丹 +2 位作者 许展颖 林妙君 陈小梅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2年第6期150-158,共9页
2018年7月-2019年6月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监测广州大学城内公园绿地、道路防护绿地、文教区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等5种功能区内的6个绿地土壤碳通量年、日变化特征,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微气候环境因子等以揭示大学城... 2018年7月-2019年6月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监测广州大学城内公园绿地、道路防护绿地、文教区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等5种功能区内的6个绿地土壤碳通量年、日变化特征,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微气候环境因子等以揭示大学城不同城市绿地利用类型土壤碳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6个绿地土壤碳通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动态变化特征(P <0.05),均呈湿季高于干季的不规则单峰曲线;(2)6个绿地土壤碳通量差异显著(P <0.05),文教区绿地、道路绿地(中环、外环)和生产绿地全年土壤碳通量显著高于其他绿地类型;(3)土壤温度与全年土壤碳通量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P <0.05),干季时土壤碳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 <0.05);土壤碳通量与0~10 cm土壤C、微生物总量呈正相关,与田间持水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大学城不同类型绿地土壤碳通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但土壤温度是调控绿地土壤碳通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土壤碳通量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6
作者 陈梓明 李淑琴 +2 位作者 何得晖 彭伶茵 陈小梅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2-240,共9页
以广州市6个常绿阔叶林(石门、王子山、滴水岩、大夫山、天鹿湖、小青山)为研究对象,通过磷脂脂肪酸(PLFAs)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随样地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大,森林土壤微生物总PLFAs量及各类群PLFAs量呈增加趋势... 以广州市6个常绿阔叶林(石门、王子山、滴水岩、大夫山、天鹿湖、小青山)为研究对象,通过磷脂脂肪酸(PLFAs)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随样地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大,森林土壤微生物总PLFAs量及各类群PLFAs量呈增加趋势。随样地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大,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相对丰度也呈上升趋势,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P/GN)比值则呈减小趋势。土壤微生物PLFAs量与土壤有机碳、含水量、总氮和全钾等理化性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6个样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结合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水量、全氮等理化性质差异是造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森林生态对城市发展程度的响应,对合理保护、开发森林,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磷脂脂肪酸 土壤微生物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理系统视域下高中生地理认知建构的路径探究
7
作者 张彭兴 周毅 肖晰文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0-36,共7页
在当代技术发展与环境变化背景下,地理“格局与过程耦合”机制不断嬗变,还原论、整体论思潮并行交错。地理研究逐渐从地球表层的单因素向复杂系统转变,下移到基础教育中的地理教学层次。地理核心素养贯彻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迅速演替... 在当代技术发展与环境变化背景下,地理“格局与过程耦合”机制不断嬗变,还原论、整体论思潮并行交错。地理研究逐渐从地球表层的单因素向复杂系统转变,下移到基础教育中的地理教学层次。地理核心素养贯彻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迅速演替。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对环境的感知与普适性地理成因和规律相悖,表现在互联网虚拟情境和乡土路径改变了人本空间结构,学生往往陷入混沌或自发以群体视角偏离本我。本文立足地理学发展前沿和高中地理教育现状,从人本地理学角度制作教学范例,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自我与环境同时变化的关系,矫正学生唯物偏差和唯心经验的时空感知,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地理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理系统 人本主义地理学 环境感知 地理认知 高中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治理视角下移民休闲的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启示
8
作者 杨蓉 顾海鑫 袁振杰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近20年来,移民休闲在城市研究领域经历了从“内部结构”向“外部机会或限制”的转向。随着移民在当地城市中的社会参与愈发深入与多元,移民的休闲活动以及过程中与制度框架、建成环境和本地群体之间的互动正在成为地理学者探讨移民社会... 近20年来,移民休闲在城市研究领域经历了从“内部结构”向“外部机会或限制”的转向。随着移民在当地城市中的社会参与愈发深入与多元,移民的休闲活动以及过程中与制度框架、建成环境和本地群体之间的互动正在成为地理学者探讨移民社会融合的重要视角。为厘清移民休闲的地理学研究进展,通过对1999-2023年该主题下的已有成果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结合内容梳理的方法,探寻当前国内外城市移民休闲研究的演进脉络、发展特征和内容谱系,形成了对现有研究的结构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从地方公共政策与多样性的治理话语、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基础设施、社会资本与主体性协商、社会参与与跨文化互动4个主题出发,对现有城市治理趋势下的移民休闲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呼应当前国内移民研究体系,并为当前中国城市的人口和空间治理提供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休闲 公共空间 社会基础设施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社区居民线上购物时长与商业设施数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肖露子 余秋瑶 +2 位作者 杨栀 吴林琳 张春霞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30-1340,共11页
已有线上购物研究主要关注其对实体购物出行的影响,但是线上购物与线下商业设施的空间分布关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使用联通手机信令数据、人口普查数据和兴趣点(POI)数据,借助K-均值聚类方法对广州市2746个社... 已有线上购物研究主要关注其对实体购物出行的影响,但是线上购物与线下商业设施的空间分布关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使用联通手机信令数据、人口普查数据和兴趣点(POI)数据,借助K-均值聚类方法对广州市2746个社区进行聚类分析,并使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类型社区影响因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K-均值聚类结果可将所有社区划分为3类。其中,“高商店数量-高购物时长”社区主要位于城市中心及副中心区域;“低商店数量-低购物时长”社区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及远郊农村地区;“低商店数量-高购物时长社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的外围地带,包括城中村、工业园区和新兴城区。(2)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社会人口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婚配情况、劳动收入比例是影响不同类型社区“线上-线下”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地理环境特征方面,社区的商店密度及人均占有商店数量对社区类型存在显著影响。在线上购物不断普及的背景下,本研究可为城市商业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设施 线上购物 多分类logistic回归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地理教育形成性评价:演变与实践
10
作者 陈浩然 何亚琼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5-59,共5页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呼唤教育评价方式的转变,亟待汲取国际的改革经验。英国形成性评价诞生于对总结性评价的反思。在多轮改革之后,英国形成性评价逐渐转向“为学习而评价”的课堂评价场景。英国地理学会制定的基准说明作为...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呼唤教育评价方式的转变,亟待汲取国际的改革经验。英国形成性评价诞生于对总结性评价的反思。在多轮改革之后,英国形成性评价逐渐转向“为学习而评价”的课堂评价场景。英国地理学会制定的基准说明作为当代英国地理教育形成性评价的参考标准,将形成性评价融贯不同历时尺度,分别提出实践方法,在不同的评价环节关注不同的评价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国家课程评价 形成性评价 地理教学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知识移民就业城市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以广州市高校大学生为例 被引量:15
11
作者 谢圆圆 李锦昊 马凌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5-395,共11页
随着城市知识经济转型,各个城市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人才包括青年知识人才的吸引。以广州市高校大学生为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城市与个人的双重视角探讨高校青年知识移民就业城市选择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青年知识... 随着城市知识经济转型,各个城市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人才包括青年知识人才的吸引。以广州市高校大学生为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城市与个人的双重视角探讨高校青年知识移民就业城市选择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青年知识移民总体上倾向于选择其本科或研究生就读地所在的城市和比其户籍地与就读地更高等级的城市(如一线、新一线城市)就业,这反映了他们向上空间流动和社会流动的意愿与动机;2)他们的就业流动是城市因素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经济、城市环境、城市政策与城市文化,以及青年知识移民来源地的户籍类型与户籍地的城市等级等;3)城市经济发展(工作机会)是吸引高校青年知识移民的最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生存舒适度(生活机会)在青年知识移民的就业流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愈发重要,城市环境建设需要关注公共文化设施、社会舒适程度、交通便利程度、卫生服务设施以及城市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个人因素方面,高校青年知识移民来源地的户籍类型与户籍地的城市等级对其就业流动决策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细致探究青年知识移民就业流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新时期理解和建构基于中国语境的知识型人才流动理论的需要,也是人才政策制定与知识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知识移民 就业城市选择 工作机会 生活机会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海岛研究:进展与启示
12
作者 朱竑 邓云诗 张博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通过对《岛屿研究杂志》(Island Studies Journal)2006—2023年418篇文章的系统回顾,分析了国际海岛研究的主要议题,以期为国内海岛地理学的理论构建和研究视野拓展提供借鉴。研究主要涵盖海岛概念与理论、海岛经济、海岛政治、海岛社... 通过对《岛屿研究杂志》(Island Studies Journal)2006—2023年418篇文章的系统回顾,分析了国际海岛研究的主要议题,以期为国内海岛地理学的理论构建和研究视野拓展提供借鉴。研究主要涵盖海岛概念与理论、海岛经济、海岛政治、海岛社会与文化、海岛移民、海岛生态,以及人类世、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7个方向。其中,海岛概念与理论、海岛经济、海岛社会与文化领域成果较为丰硕,而其他领域关注则相对较少。近年来,受地理学思想影响,海岛理论思辨逐渐深化,特别是在空间与流动性方面。同时,海岛研究还对传统话题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增加了对群岛、移民、殖民主义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相比之下,国内对海岛的研究呈现整体性滞后的状态。未来,国内海岛地理学应借鉴国际前沿理论与方法,为国家海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land Studies Journal 海岛研究 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师范生到教师:实习中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以G大学地理师范生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彩莹 朱竑 《地理教学》 2023年第7期4-9,共6页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关键,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将影响其职业认知与选择。通过对教育实习中的地理师范生进行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以及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式分析、词频分析发现:实习学校为师范生提供了实体、语...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关键,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将影响其职业认知与选择。通过对教育实习中的地理师范生进行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以及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式分析、词频分析发现:实习学校为师范生提供了实体、语言文化、互动、自我、网络数字等身份建构空间,同侪之间的反思与协作为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提供了补充性空间,多元且专业的空间情境能够帮助地理师范生认知与实践、建构与协商其教师专业身份;职业选择动机与教育信念亦对其教师专业身份的建构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实习 地理师范生 教师 专业身份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
14
作者 许吉黎 叶玉瑶 +2 位作者 郭杰 许险峰 袁振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97,共12页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国外研究起步早、进展快、主题多,持续深入拓展,国内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2019年以来在经济管理学者主导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②国外研究基...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国外研究起步早、进展快、主题多,持续深入拓展,国内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2019年以来在经济管理学者主导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②国外研究基于批判性视角和需求端,重点关注数字鸿沟、社会–空间不平等和弱势地区的数字化转型,国内研究强调功能性视角和供给端,聚焦数字基础设施赋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总体而言,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信息社会公平公正和国家战略需求从供需两端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研究兴起,国内外研究议题相近但研究重点、视角和导向相异。展望未来,建议:①平衡供给和需求端的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地理学研究,强化研究成果的联动性和系统性;②将数字基础设施融入地理学既有理论框架,推进学科知识生产和理论建设;③充分挖掘地理学综合性优势,引领数字基础设施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新型基础设施 数字鸿沟 数字经济 智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耕地破碎化影响因素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俊韬 林锦耀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14-21,共8页
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区,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综合指数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来构建耕地破碎化程度评价体系,计算出区域内各街道/镇单位的耕地破碎化程度综合指数,选取10个可量化的自然条件及人类社会活动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10个因... 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区,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综合指数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来构建耕地破碎化程度评价体系,计算出区域内各街道/镇单位的耕地破碎化程度综合指数,选取10个可量化的自然条件及人类社会活动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10个因子对耕地破碎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0个因子均为广州市耕地破碎化的影响因子,其单个因子对耕地破碎化影响由强到弱为市区行政中心距离因子、气温因子、GDP因子、坡度因子和海拔因子、降水量因子、建设用地距离因子、道路距离因子、水体距离因子、人口密度因子;10种因子中任意2种因子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降低广州市耕地破碎化程度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破碎化 地理探测器 景观格局指数 主成分分析法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遥感的撂荒地监测及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文菊 杨颖频 +1 位作者 吴志峰 郑少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7-556,共10页
针对耕地撂荒监测的迫切需求,文章发展了一种基于光学时序特征的撂荒地遥感识别方法,利用Sentinel-2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耕地NDVI时序曲线,基于撂荒地和非撂荒耕地NDVI在监测时间窗口内的振幅差异,通过F1指数迭代式选取撂荒地识别的最佳振... 针对耕地撂荒监测的迫切需求,文章发展了一种基于光学时序特征的撂荒地遥感识别方法,利用Sentinel-2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耕地NDVI时序曲线,基于撂荒地和非撂荒耕地NDVI在监测时间窗口内的振幅差异,通过F1指数迭代式选取撂荒地识别的最佳振幅分割阈值,构建撂荒地识别规则,并在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开展耕地撂荒监测试验,分析撂荒地块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对比撂荒地与非撂荒地的NDVI时序曲线形态发现,撂荒地全年NDVI时序曲线变化平缓,变化幅度较小;非撂荒耕地由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物候过程,NDVI时序呈现较大的变化幅度。2)通过迭代式选取振幅分割阈值,撂荒地与非撂荒地NDVI振幅的最佳分割阈值为0.42,在该分割阈值下,撂荒地和非撂荒地的识别精度分别为91.83%和90.20%。3)对撂荒地景观格局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坡头区耕地撂荒面积为14.65 k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1%,撂荒地块普遍面积较小、形状不规则,空间上分布零散,少有大面积撂荒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地 遥感 NDVI时间序列 振幅 空间格局 湛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交媒体评论的广州市中心区综合公园游客感知 被引量:2
17
作者 任娴 赵冠伟 《园林》 2024年第6期141-150,共10页
综合公园是城市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之一,获取游客对公园的感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为优化公园配置提供依据。使用2006–2022年的大众点评网数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游客对广州市中心区10个综合公园的感知特征。结果发现:珠... 综合公园是城市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之一,获取游客对公园的感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为优化公园配置提供依据。使用2006–2022年的大众点评网数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游客对广州市中心区10个综合公园的感知特征。结果发现:珠江公园的游客评分最高,东风公园最低;春、夏季的游客评论量更大,春、冬季的满意度最高;水体、植物、健身设施、古迹建筑、游乐设施、休憩场所类的景点更易被游客感知,而雕塑或科普类的景点感知较少;区位交通、门票、空气质量、内部设施及活动等是游客赋予公园积极评价的主要因素。建议采取完善园内服务配套设施、严格把关环境卫生、加大园内景点宣传、加强园区日常管理等措施,以提升公园空间品质。研究结果对广州市综合公园优化设施配置和提升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社交媒体评论 情感分析 游客公园感知 自然语言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分析绿地形态空间格局对PM2.5的消退作用——以广州市、深圳市为例
18
作者 刘迅 廖珊慧 +3 位作者 李智恒 林华威 张驰方 林锦耀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6-195,共10页
在土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优化绿地形态空间格局对提升空气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相关研究多采用景观格局指数衡量绿地空间特征,据此研究不同的绿地景观形态对PM2.5的消退作用,但景观格局指数只是反映绿地数量与结构的量化指标,无法... 在土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优化绿地形态空间格局对提升空气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相关研究多采用景观格局指数衡量绿地空间特征,据此研究不同的绿地景观形态对PM2.5的消退作用,但景观格局指数只是反映绿地数量与结构的量化指标,无法落实到具体空间上。为了解决这一不足,以广州市、深圳市为例,基于MSPA探究不同的绿地形态空间格局对PM2.5的消退作用。结果表明:21个研究单元的PM2.5值在时间上变化基本一致,在空间上的高低与附近是否有绿地具有紧密的关系;相关分析中, PM2.5与建设用地面积、孤岛占比呈显著正相关,与核心区占比呈显著负相关;随机森林模型中,分支占比、孤岛占比、道路密度对PM2.5浓度的影响效果较强;市区的PM2.5受核心区占比、孤岛占比的影响较大,而郊区的PM2.5受不同的绿地形态空间格局影响不大。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加强保护大型绿色开放空间;整合破碎化绿地,使孤岛绿地形态核心化;构建线状城市绿廊绿道的策略改善PM2.5的污染。基于MSPA揭示了不同绿地形态空间格局对PM2.5的消退作用的机制,所提出的相关策略可以为大气污染防治和城市绿地空间格局的规划管理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PA 绿地形态空间格局 PM2.5 广州市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思潮下巴西的想象地理——基于弗雷雷《热带中国》的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鲍雨 陈浩然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4-732,共9页
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高潮,巴西也受到后殖民思潮的影响,尝试重构其与西方之间的我者-他者关系。文章以该时期巴西人文地理学宗师吉尔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的著作《热带中国》(China Tropical)及其相关思想... 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高潮,巴西也受到后殖民思潮的影响,尝试重构其与西方之间的我者-他者关系。文章以该时期巴西人文地理学宗师吉尔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的著作《热带中国》(China Tropical)及其相关思想为分析对象,探究弗雷雷认为巴西是“热带中国”的空间他者化过程。研究发现:弗雷雷通过想象巴西的“热带性”和“中国性”,从地缘文化和地缘政治2个方面构建其关于巴西的民族国家发展的后殖民主义思想体系;弗雷雷从“历史科学”的文化决定论视角开展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分析,反对当时西方学界最为盛行的“自然科学”环境决定论,重塑了人-地关系框架中的视阈平衡;弗雷雷的“热带中国”概念是巴西后殖民思潮萌芽阶段的突出成果,也是当代中巴交往合作的重要思想基础。文章聚焦前殖民地国家巴西的想象地理学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进一步理解巴西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地理学 后殖民主义 巴西的“热带性”与“中国性” 中国-巴西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环境感知对居民犯罪恐惧感的影响——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古杰 陈建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01-1808,共8页
选取广州市74个典型社区,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1 568份问卷,研究社区环境感知(环境失序感知、集体效能感知和社会控制感知)对犯罪恐惧感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性别、年龄和犯罪受害经历对犯罪恐惧感具有显著性影响之外,社区环境感... 选取广州市74个典型社区,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1 568份问卷,研究社区环境感知(环境失序感知、集体效能感知和社会控制感知)对犯罪恐惧感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性别、年龄和犯罪受害经历对犯罪恐惧感具有显著性影响之外,社区环境感知对犯罪恐惧感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失序感知和物理环境失序感知对犯罪恐惧感具有显著性正向作用;集体效能感知对犯罪恐惧感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社会控制包括正式社会控制和非正式社会控制2个方面,其中正式社会控制对犯罪恐惧感具有显著的抑制性作用,非正式控制对犯罪恐惧感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恐惧感 社区环境感知 环境失序 社会控制 集体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