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r^(2+),Bi^(3+),Si^(4+),Ta^(5+))掺杂的TiO_2压敏陶瓷中Ta^(5+)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孟凡明 胡素梅 +1 位作者 傅刚 周方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6-98,共3页
研究Ta2 O5对 (Sr,Bi,Si,Ta)掺杂的TiO2 基压敏陶瓷压敏特性及电容特性的影响 ,发现按配方TiO2+0 .3%(SrCO3+Bi2 O3+SiO2 ) +0 .1 %Ta2 O5配制的样品具有最低压敏电压 (E1 0mA =1 .2V·mm- 1 )、最大相对介电常数 (εra=2 .0 0 2... 研究Ta2 O5对 (Sr,Bi,Si,Ta)掺杂的TiO2 基压敏陶瓷压敏特性及电容特性的影响 ,发现按配方TiO2+0 .3%(SrCO3+Bi2 O3+SiO2 ) +0 .1 %Ta2 O5配制的样品具有最低压敏电压 (E1 0mA =1 .2V·mm- 1 )、最大相对介电常数 (εra=2 .0 0 2× 1 0 5)及较小非线性系数 (α =2 .6 )。考虑到材料的低压敏电压和大介电常数的要求 ,Ta2 O5最佳掺杂量在 0 .0 85mol%与 0 .1mol%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基压敏陶瓷 压敏电压 非线性系数 介电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O_2-LiZnVO_4系棒状与球形晶粒湿敏陶瓷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胡素梅 傅刚 陈海波 《压电与声光》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1-283,286,共4页
对比研究了尿素共沉淀法和氨水共沉淀法制备出SnO2-LiZnVO4系湿敏陶瓷的显微结构和湿敏特性,考察了液相掺杂LiZnVO4对材料湿敏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尿素共沉淀法制备出的SnO2-LiZn-VO4系湿敏材料具有棒状晶粒的微结构,而采用... 对比研究了尿素共沉淀法和氨水共沉淀法制备出SnO2-LiZnVO4系湿敏陶瓷的显微结构和湿敏特性,考察了液相掺杂LiZnVO4对材料湿敏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尿素共沉淀法制备出的SnO2-LiZn-VO4系湿敏材料具有棒状晶粒的微结构,而采用氨水共沉淀法制备出的该系湿敏材料具有球形晶粒的微结构。湿敏特性表明,2种微结构的湿敏材料都是液相掺杂LiZnVO4的摩尔分数为10%时可使材料湿敏性能最好。但棒状晶结构的SnO2-LiZnVO4系湿敏材料低湿电阻更小,灵敏度更适中。频率特性表明,测试频率对2种试样的阻抗-相对湿度特性曲线影响都较大。稳定性分析表明,棒状晶结构的试样比球形晶粒结构的试样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状晶粒 球形晶粒 湿敏特性 频率特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工艺对SnO_2-LiZnVO_4系纳米湿敏材料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胡素梅 陈海波 +1 位作者 傅刚 孟凡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8-110,21,共4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出SnO2-LiZnVO4系纳米粉体,考察了烧结工艺对材料微结构、湿敏特性和电容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当的烧结工艺可明显改善纳米材料的微结构和感湿特性,采用共沉淀法制备SnO2-LiZnVO4系纳米粉体并选择好烧结温度,可...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出SnO2-LiZnVO4系纳米粉体,考察了烧结工艺对材料微结构、湿敏特性和电容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当的烧结工艺可明显改善纳米材料的微结构和感湿特性,采用共沉淀法制备SnO2-LiZnVO4系纳米粉体并选择好烧结温度,可使材料具有棒状晶粒微结构及低湿电阻小、灵敏度适中的湿敏试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法 烧结工艺 微结构 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对(Sr,Bi,Si,Ta)掺杂的TiO_2基压敏陶瓷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孟凡明 胡素梅 +1 位作者 傅刚 方庆清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33-37,共5页
研究SiO2对(Sr,Bi,Si,Ta)掺杂的TiO2基压敏陶瓷的压敏特性、电容特性及晶粒半导化的影响,发现按照配方TiO2+0.3%(SrCO3+Bi2O3)+0.075%Ta2O5+0.3%SiO2配制的样品具有最低的压敏电压、最大的相对介电常数及最小的晶粒电阻。
关键词 二氧化硅基压敏陶瓷 压敏电压 非线性系数 电容量 晶粒电阻 半导化 压敏电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MS技术的微桥制备与共振频率测量 被引量:3
5
作者 曾荣耀 丁喜冬 +1 位作者 刘志宇 傅刚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4-588,共5页
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微机械性能测试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可用电容力驱动微桥面振动的新型微桥。通过实验选材和单晶Si的刻蚀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正面刻蚀成桥方法,获得了一种基于湿法刻蚀的低成本、易加工的实用微桥加工技术。利用SEM... 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微机械性能测试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可用电容力驱动微桥面振动的新型微桥。通过实验选材和单晶Si的刻蚀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正面刻蚀成桥方法,获得了一种基于湿法刻蚀的低成本、易加工的实用微桥加工技术。利用SEM和AFM观察了微桥,证实微桥已制备成功且微桥桥面形貌比较平整。最后用改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测量了微桥振动的频率响应,测得的共振频率与理论估算值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电系统 微桥制备 湿法刻蚀 共振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