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翼手类物种资源调查 被引量:7
1
作者 邓柏生 张燕均 +5 位作者 李玉春 龚粤宁 本川雅治 原田正史 新宅勇太 吴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7-139,共3页
2009年9月,对南岭自然保护区翼手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采集蝙蝠标本9种36号,其中西南鼠耳蝠和中管鼻蝠为广东省蝙蝠新纪录。结合以往调查资料,得出该保护区共有翼手类25种,隶属5科12属,其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
关键词 南岭自然保护区 翼手类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入侵植物簕仔树若干形态和生理生态特性 被引量:8
2
作者 缪绅裕 李德宁 +4 位作者 叶坚珍 邓鸿英 陈健辉 王厚麟 李冬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06-1311,共6页
簕仔树Mimosa bimucronata在广东为外来入侵种,对其种子形态及生理、叶片生理生态特性进行测定,并与原产地(南美洲)和3种本地(中国广东)植物的相关指标对比,以了解其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种子长4.29mm,宽3.30mm,大小、含水量(6.23%~8.... 簕仔树Mimosa bimucronata在广东为外来入侵种,对其种子形态及生理、叶片生理生态特性进行测定,并与原产地(南美洲)和3种本地(中国广东)植物的相关指标对比,以了解其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种子长4.29mm,宽3.30mm,大小、含水量(6.23%~8.23%)与原产地的无显著差异;可溶性糖、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2.00、8131.06和2487.04μg·g-1(以干质量计)。活种子比例98.89%~100.00%,萌发率仅32.80%;相对电导率5.35%~11.66%。叶片绿色度29.39,但叶绿素b含量高;对比本地植物,在低光照高湿度下,簕仔树净光合速率(以CO2计)1.339μmol·m-2·s-1低,呼吸速率(以CO2计)1.828μmol·m-2·s-1高,在测定时间内未检测出其蒸腾速率;生理生态指标的表现与阳性植物木荷Schima superba类似,而明显与耐荫植物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幼苗和九节Psychotria rubra不同。利用其阳性植物特征,可进行遮蔽以减轻潜在的生态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簕仔树 入侵植物 外来种 种子 生理生态特性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对罗非鱼血细胞和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舒琥 黄家惠 +2 位作者 李海燕 易祖盛 李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14-117,F0003,共5页
测定暴露于不同汞离子浓度下的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同时取其血液进行血细胞计数,制作血涂片、染色测定其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结果表明:随着汞离子浓度的上升,罗非鱼的肝脏碱... 测定暴露于不同汞离子浓度下的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同时取其血液进行血细胞计数,制作血涂片、染色测定其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结果表明:随着汞离子浓度的上升,罗非鱼的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与对照相比,罗非鱼血细胞核异常率、微核率显著增加,白细胞数目增加,但红血细胞变化不大。表明罗非鱼外周血微核标记和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能够灵敏地指示水环境中的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碱性磷酸酶 血细胞 微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四会邓村河水体中雌/雄激素物质的含量及分布 被引量:3
4
作者 侯丽萍 刘珊 +1 位作者 方展强 应光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40,共6页
对受造纸废水污染的广东四会邓村河水体中存在的类雌/雄激素物质的数量和种类进行监测,以确定造成生活在邓村河水域的食蚊鱼发生性逆转的目标化合物。采用LC-MS/MS方法,于2011年夏季对邓村河设置包括对照点在内的4个检测点,对水体中的5... 对受造纸废水污染的广东四会邓村河水体中存在的类雌/雄激素物质的数量和种类进行监测,以确定造成生活在邓村河水域的食蚊鱼发生性逆转的目标化合物。采用LC-MS/MS方法,于2011年夏季对邓村河设置包括对照点在内的4个检测点,对水体中的5种雌激素物质和10种雄激素物质的含量作了定量检测。结果显示,雌激素物质中雌二醇(17Α-estradiol,E2)、雌三醇(estriol,E3)、炔雌醇(17Β-ethinylestradiol,EE2)和已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在各检测点均未检出,仅检出雌酮(estrone,E1)1.97~5.09ng·L-1;雄激素类物质中1,4雄烯二酮(androstadienedione,ADD)、17α-勃酮(17α-boldenone)、17β-勃酮(17β-boldenone)、雄烯二酮(androstenedione,AED)、睾酮(testosterone)、炔诺孕酮(norgestrel)、反式雄酮(epi-androsterone)、雄酮(androsterone)、孕酮(progesterone)、羟甲雄烷吡唑(stanozolol)均有检出,其含量分别为13.47~30.46、1.50~3.69、1.50~3.69、1.89~6.77、0.89~1.43、1.97~2.57、6.29~18.93、3.58~12.05、1.42~2.86、0.69~0.70ng·L-1。各采样点被检出的雌/雄激素物质含量均高于对照点(REF)的含量,其中E1在各个点都有检出,最高含量为5.29ng·L-1;采样点A的ADD、AED和Progesterone含量最高,分别为30.46、6.77、2.86ng·L-1。结果表明,邓村河水主要被E1、ADD、AED和Progesterone污染,在引起该水域生活的食蚊鱼雌/雄激素生物效应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激素物质 定量分析 邓村河 四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红树植物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陶文琴 许明波 +1 位作者 黄丽宜 缪绅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5期21666-21669,共4页
[目的]探讨4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海桑、黄槿和银叶树提取物对6种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微波提取法制备植物茎和叶的水提物和醇提物,用纸片扩散法和微孔板2倍稀释法测定了各提取液对各受试菌的抑菌圈、最低抑菌浓度(MIC)和... [目的]探讨4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海桑、黄槿和银叶树提取物对6种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微波提取法制备植物茎和叶的水提物和醇提物,用纸片扩散法和微孔板2倍稀释法测定了各提取液对各受试菌的抑菌圈、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4种红树植物的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作用无特异性;水提物和醇提物对受试菌株的抑菌谱不一致。4种植物茎和叶的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菌和杀菌作用,MIC和MBC在2.0~15.6 mg/ml之间。银叶树的叶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活性,但对副伤寒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枯草芽胞杆菌有抑菌而无杀菌作用。[结论]银叶树可作为抗菌药物的原植物进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海桑(S.caseolaris) 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 黄槿(Hibiscus tiliscus)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污染对罗非鱼外周血细胞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侯丽萍 舒琥 林碧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52-155,共4页
采用静态染毒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金属铅(Pb2+)对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外周血细胞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的影响。结果表明,各Pb2+处理组罗非鱼血细胞核异常率极显著增加;中、低浓度Pb2+处理组(2.0、4.0 mg/L)罗非鱼血红细... 采用静态染毒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金属铅(Pb2+)对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外周血细胞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的影响。结果表明,各Pb2+处理组罗非鱼血细胞核异常率极显著增加;中、低浓度Pb2+处理组(2.0、4.0 mg/L)罗非鱼血红细胞数下降,但差异不显著,高浓度Pb2+处理组(8.0 mg/L)罗非鱼血红细胞数极显著下降;各处理组白细胞数目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处理1 d时达最大值,然后有所回落。在试验剂量范围内,Pb2+对罗非鱼肝脏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低浓度Pb2+暴露时,罗非鱼肝组织中SOD活性的变化在短时间内不明显,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Pb2+提高了SOD的活性,导致"毒物兴奋效应";高浓度Pb2+暴露时均抑制了肝脏的SOD活性,其作用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表明罗非鱼外周血核异常率和肝脏SOD活性能够灵敏地指示水环境中的铅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超氧化物歧化酶 血细胞 微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深圳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哺乳动物物种资源调查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锋 陶青 +7 位作者 陈柏承 徐忠鲜 余文华 唐跃林 王英永 李玉春 张礼标 吴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0-144,共5页
于2012年4月初到8月末期间,对广东深圳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5次野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确认该公园内有哺乳动物24种,隶属于7目11科17属。其中,翼手目10种,占41.7%;啮齿目7种,占29.2%;食虫目和食肉目各2种,占1... 于2012年4月初到8月末期间,对广东深圳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5次野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确认该公园内有哺乳动物24种,隶属于7目11科17属。其中,翼手目10种,占41.7%;啮齿目7种,占29.2%;食虫目和食肉目各2种,占16.7%;灵长目、鳞甲目和偶蹄目各1种,占12.5%。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三有"名录物种4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物种3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物种6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1种,易危物种3种,近危物种7种;东洋型17种,古北型和南中国型各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梧桐山 哺乳动物 物种多样性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