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海岛研究:进展与启示
1
作者 朱竑 邓云诗 张博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通过对《岛屿研究杂志》(Island Studies Journal)2006—2023年418篇文章的系统回顾,分析了国际海岛研究的主要议题,以期为国内海岛地理学的理论构建和研究视野拓展提供借鉴。研究主要涵盖海岛概念与理论、海岛经济、海岛政治、海岛社... 通过对《岛屿研究杂志》(Island Studies Journal)2006—2023年418篇文章的系统回顾,分析了国际海岛研究的主要议题,以期为国内海岛地理学的理论构建和研究视野拓展提供借鉴。研究主要涵盖海岛概念与理论、海岛经济、海岛政治、海岛社会与文化、海岛移民、海岛生态,以及人类世、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7个方向。其中,海岛概念与理论、海岛经济、海岛社会与文化领域成果较为丰硕,而其他领域关注则相对较少。近年来,受地理学思想影响,海岛理论思辨逐渐深化,特别是在空间与流动性方面。同时,海岛研究还对传统话题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增加了对群岛、移民、殖民主义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相比之下,国内对海岛的研究呈现整体性滞后的状态。未来,国内海岛地理学应借鉴国际前沿理论与方法,为国家海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land Studies Journal 海岛研究 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收敛时空溢出效应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2
作者 杨嵩 姜磊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0期154-160,共7页
“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开始踏入向高质量发展进军的队伍,各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仍然呈现出不平衡性。本研究基于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为核心基础,多维度验证我国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收敛问题。研究发现:在2010—2021年间,各地区... “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开始踏入向高质量发展进军的队伍,各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仍然呈现出不平衡性。本研究基于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为核心基础,多维度验证我国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收敛问题。研究发现:在2010—2021年间,各地区农业高质量尚未存在σ收敛,但在2014—2019年间存在一致σ收敛;时间β收敛存在不同时段收敛差异,即不同时段会存在不一样的收敛速度,但β收敛速度呈现出逐渐放缓的态势;空间β收敛和时空β收敛均高度显著,具有时间不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高质量发展 时空收敛 时间不变性 后发优势 追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人的存在的旅游功能再认识研究:基于人文主义的视角 被引量:12
3
作者 马凌 朱竑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23,共10页
旅游的功能与作用研究(国外一般采用旅游影响一词)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放弃了原来的仅从现实入手认识旅游功能的路径,转向了目的论视角的旅游功能研究。提出旅游的本质在于人的体验,而旅游的目的则指向了人的存在。研... 旅游的功能与作用研究(国外一般采用旅游影响一词)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放弃了原来的仅从现实入手认识旅游功能的路径,转向了目的论视角的旅游功能研究。提出旅游的本质在于人的体验,而旅游的目的则指向了人的存在。研究从伽达默尔的人文主义核心概念——教化出发,阐述人的发展与旅游作为人的一种日常实践的关系。区别于黑格尔所讲的理论教化,文章提出旅游可能在两个层次上实现旅游作为人文主义的实践教化的功能:即促进人的"整体生命体验"和"共同伦理"两个方面。人文主义视角下的旅游功能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思考的:旅游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来说,应该是实现由客观物返回其生命性和提高人性以及普遍伦理的一种教化实践。这是对旅游功能的反思,也是对原来旅游功能认识的超越。文章最后指出,只有在更深层次认识旅游功能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更负责任的旅游"和"好的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功能 人文主义 教化 体验 人的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空效应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杨嵩 姜磊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16-120,共5页
文章首先构建了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了我国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各省份农业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其时空... 文章首先构建了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了我国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各省份农业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其时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呈逐年上升态势。目前,各省份均处于高级协调和特级协调两个阶段,其中大部分省份处于特级协调阶段;(2)动态空间计量模型结果显示,农业高质量发展可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因素,但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周边省域乡村振兴存在虹吸效应;(3)乡村振兴存在显著的集聚时空效应,即乡村振兴存在“高-高”和“低-低”集聚现象,另外,还发现存在显著的短期时间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高质量发展 空间集聚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 耦合协调度 虹吸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流动人口研究:议题与展望 被引量:65
5
作者 朱竑 张博 马凌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共11页
研究通过4个议题(户籍与人口流动,循环流动、定居意愿及家庭策略,社会网络和移民社区,迁移、流动性和移民的日常生活),回顾了近年来乡城人口迁移的研究。指出:1户籍政策对移民在城市中的生计带来的影响将减弱,移民的住房及在城市的居住... 研究通过4个议题(户籍与人口流动,循环流动、定居意愿及家庭策略,社会网络和移民社区,迁移、流动性和移民的日常生活),回顾了近年来乡城人口迁移的研究。指出:1户籍政策对移民在城市中的生计带来的影响将减弱,移民的住房及在城市的居住模式和居住空间、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移民身份建构及生活空间的重构等将会成为新的关注点。2新文化地理学中关于移民"微观化""生活化"的研究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换言之,如何理解移民在个体层面的诉求和移民的日常生活,将会是未来流动性研究的重点。3如何立足于国内移民地理研究的基础与发展机遇,批判性地与西方移民研究搭建对话空间和平台,结合当前中国崛起过程中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全球化与城镇化契机,为世界移民研究积累和贡献"中国知识",将成为未来这一领域学者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流动人口 移民定居 社会网络和移民社区 人口迁移和流动性 移民日常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生境下野生动物旅游中人与动物关系的重构——以云南昆明海鸥旅游为例
6
作者 唐若桐 尹铎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8,共13页
城市是人与野生动物共享的栖居之所。该研究以昆明海鸥旅游为案例,运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在城市开放生境下野生动物旅游中动物劳动与围绕动物劳动开展的社会实践。研究发现:1)海鸥通过新陈代谢劳动和生态劳动奠定... 城市是人与野生动物共享的栖居之所。该研究以昆明海鸥旅游为案例,运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在城市开放生境下野生动物旅游中动物劳动与围绕动物劳动开展的社会实践。研究发现:1)海鸥通过新陈代谢劳动和生态劳动奠定了海鸥旅游的实践基础,通过情感劳动创造了商业价值;2)野生动物旅游的实践过程展现了旅游营造与动物劳动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人类会根据动物劳动习惯改造旅游活动与空间,另一方面动物虽然基于自身目的性劳动,但会适应人类环境,并改造自身习性;3)不同于其他边界明确的野生动物旅游,昆明的海鸥旅游打破了物理的边界,此时,旅游背后的人类操控转向更加隐秘的形式。在积年累月的互动中,人类与海鸥群体已紧密地相互嵌入,这对空间、人类、野生动物三者都造成了潜在的风险。研究从开放生境的空间维度和动物劳动的研究视角,丰富了野生动物旅游研究的相关成果,为未来的管理实践提供了案例情景,也为共建人与动物生命共同体提出了来自旅游学科的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旅游 开放生境 动物劳动 昆明海鸥 人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语言复兴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杰拉德·罗谢 琳恩·辛顿 +1 位作者 莱纳·胡斯 袁振杰(翻译) 《语言战略研究》 2019年第3期53-61,共9页
本文探讨了语言复兴作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起源和发展。基于最近出版的《劳特利奇语言复兴手册》,本文将语言复兴定义为“为逐渐或已经不被使用的语言提供新的生命和活力的过程”,认为语言复兴研究的发展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兴起... 本文探讨了语言复兴作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起源和发展。基于最近出版的《劳特利奇语言复兴手册》,本文将语言复兴定义为“为逐渐或已经不被使用的语言提供新的生命和活力的过程”,认为语言复兴研究的发展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兴起的濒危语言研究相呼应。这显示了语言复兴如何在21世纪初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出现,并且有逐渐往跨学科发展的趋势。本文提供语言复兴的案例研究,以展示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下研究和实践交织的方式。最后简要分析了该领域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势:语言复兴教学课程的发展以及语言复兴民族志研究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复兴 濒危语言 跨学科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中的野生动物旅游与多物种共生 被引量:1
8
作者 尹铎 杨博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0,共3页
国家公园肩负着野生动物保育的功能,如何让到访的游客建立与野生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实现保育目标的关键。许多国家公园都有其要保护的独特、珍稀濒危的旗舰型物种,而这些物种往往会成为其进行野生动物旅游的关键吸引力与旅游营销的宣... 国家公园肩负着野生动物保育的功能,如何让到访的游客建立与野生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实现保育目标的关键。许多国家公园都有其要保护的独特、珍稀濒危的旗舰型物种,而这些物种往往会成为其进行野生动物旅游的关键吸引力与旅游营销的宣传重点。然而,这些以追踪、观览体验单一物种为直接目的所开展的野生动物旅游,往往容易陷入人类中心主义陷阱,面临诸多争议与是非,难以实现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目标。因此,本文倡导建立一种基于国家公园周边社区“日常生活的多物种邂逅”旅游形式,以促进国家公园游憩开展与多物种共生共荣,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营销 宣传重点 野生动物 生物多样性保育 生命共同体 周边社区 人与自然 情感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东方主义?丽江旅游形象的想象与建构 被引量:24
9
作者 蔡晓梅 寸露 朱竑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6-37,共12页
研究援引"东方主义"与地理想象的相关理论,以云南丽江为案例地,运用国内外主流媒体与旅游宣传片《丽江欢迎你》等文本,深入剖析西方与中国内部等"他者"如何建构丽江的旅游形象以及"我者"丽江如何回应这... 研究援引"东方主义"与地理想象的相关理论,以云南丽江为案例地,运用国内外主流媒体与旅游宣传片《丽江欢迎你》等文本,深入剖析西方与中国内部等"他者"如何建构丽江的旅游形象以及"我者"丽江如何回应这种旅游想象。研究结论有:(1)西方社会对丽江的旅游想象基于东方主义话语;中国内部对丽江的地方建构基于国家政治符号与自我东方主义的视角。(2)"我者"丽江通过《丽江欢迎你》的宣传片,在响应与抵制的矛盾中尝试揭开丽江神秘化、女性化、现代化的面纱,建构中西融合、独具民族特色的"自我"形象。研究在理论上补充了自我东方主义中"自我"与"东方主义"的边界及其动态演化过程,也为丽江旅游形象的宣传与重构提供了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 旅游形象 地理想象 丽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空间生产的叠写与认同 被引量:28
10
作者 郭文 朱竑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共3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旅游空间实践大体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旅游资源勘查期、20世纪90年代后的旅游资源规划期,以及21世纪以来旅游资源市场化导向与文化旅游深化发展期。在上述过程中,旅游空间生产作为特殊的空间生产行为,嵌套于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旅游空间实践大体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旅游资源勘查期、20世纪90年代后的旅游资源规划期,以及21世纪以来旅游资源市场化导向与文化旅游深化发展期。在上述过程中,旅游空间生产作为特殊的空间生产行为,嵌套于不同时期的中国旅游空间实践之中,不同阶段均凸显了旅游空间的社会化结构与社会空间关系的建构和协商②。与此同时,旅游空间生产的叠写与认同,也成为与中国旅游空间实践相伴而生的时代性产物,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旅游空间生产的叠写与认同更加成为人们绕不开的讨论话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国民意识,旅游空间生产的叠写与认同不仅是一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实践,也是调适和构筑未来理想生活的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空间生产 市场化导向 国民意识 资源勘查 旅游资源规划 未来理想 空间实践 党的十九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视角下跨国教育空间的构建:国际学校案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丽斌 朱竑 张博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07-1115,共9页
流动视角下对多元教育空间的理解需要反思教育与不同地理空间和过程间的相互塑造,以及教育流动过程的关系化本质。以广州某典型国际学校为例,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跨国教育空间构建过程中全球与本土、流... 流动视角下对多元教育空间的理解需要反思教育与不同地理空间和过程间的相互塑造,以及教育流动过程的关系化本质。以广州某典型国际学校为例,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跨国教育空间构建过程中全球与本土、流动与驻留(stillness)间的张力。研究表明:知识、人、空间等要素以相互依托和嵌套的方式进行跨国流动,将国际学校打造为全方位、多层次的跨国"教育飞地";同时,流动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是对驻留的否定,两者同时塑造着学校空间。一定程度本土要素的加入并没有动摇学校作为国际教育机构的根基。总体来看,教育资源的整体性跨境流动在物理空间、社会服务和阶层意义上形成了与本土间的隔离。构建于本土的跨国教育未能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互动和联系,反而进一步强化了文化的差异和边界的形成。研究对教育地理学的丰富和国际化背景下城市特殊空间的研究具有积极推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地理学 国际学校 流动 驻留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农业碳排放强度时空变化趋势与收敛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夏文浩 王铭扬 姜磊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45-1154,共10页
选择农用物资、水稻种植、畜牧养殖与秸秆燃烧4个方面对新疆农业碳排放进行综合测算,揭示新疆农业碳排放总量与强度的时空差异及动态变化,然后采用空间收敛分析方法,进一步考察了新疆13个地州市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收敛趋势。结果表明:(1)2... 选择农用物资、水稻种植、畜牧养殖与秸秆燃烧4个方面对新疆农业碳排放进行综合测算,揭示新疆农业碳排放总量与强度的时空差异及动态变化,然后采用空间收敛分析方法,进一步考察了新疆13个地州市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收敛趋势。结果表明:(1)2007—2019年新疆农业碳排放总量处于平稳上升态势,但农业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2)2019年农业碳排放总量位居首位的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伊犁州直),吐鲁番市最末。新疆13个地州市仅有伊犁州直与和田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处于下降态势,其余地区均处于增长态势。总体上,新疆各地州市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出了“北低南高”的特征。(3)新疆各地州市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差异较大,核密度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体呈现小幅度左移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的集中程度不断增强。(4)新疆各地州市的农业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显著的β收敛特征,进一步说明地州市间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并且,还发现条件β收敛速度明显高于绝对β收敛,进一步地纳入空间因素后会加快收敛速度。研究结果对推动新疆低碳农业发展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空变化 核密度分析 空间收敛模型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