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岭南诗歌清淡风格与气候之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曾大兴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6-151,共6页
"清淡"是岭南诗歌的基本风格之一。清淡之风的形成,与岭南独特的气候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岭南,由于季相不明显,缺乏相应的能够触发诗人伤春和悲秋之感的物候,因而难以产生真正伤春和... "清淡"是岭南诗歌的基本风格之一。清淡之风的形成,与岭南独特的气候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岭南,由于季相不明显,缺乏相应的能够触发诗人伤春和悲秋之感的物候,因而难以产生真正伤春和悲秋的作品。从生命意识角度看,这似乎是一个遗憾;但是从审美角度看,又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因为它成就了岭南诗歌清淡之美。这是一种平和、优雅的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 诗歌 清淡 气候 物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普通话现状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许光烈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38-141,共4页
本文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和普通话意识抽样调查的统计为基础 ,分析了广州市普通话的现状 ,指出了这种现状存在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 ,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广州市 普通话 语言环境 普通话意识 普通话水平 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谱系梳理与历史建构——评《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1898—1917)》 被引量:1
3
作者 龙其林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51-153,共3页
以语言学视角梳理清末民初文学的变化历程与历史形态,具有重审历史与反观文学的双重意义。《分裂与建构》一书将清末民初的文学纳入到语言演变的坐标中,阐释了中国近代文学语言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历程;同时,在对文言、白话文以及翻译... 以语言学视角梳理清末民初文学的变化历程与历史形态,具有重审历史与反观文学的双重意义。《分裂与建构》一书将清末民初的文学纳入到语言演变的坐标中,阐释了中国近代文学语言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历程;同时,在对文言、白话文以及翻译文学语言的透视中,重视对研究对象进行共时性的考察,使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建构作为一种本体的存在呈现于文学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文学语言 历史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拟话本小说中的贞节与情爱 被引量:6
4
作者 纪德君 洪哲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3-99,共7页
以明末拟话本小说为例,分析了少女私奔、妇女失节、女子守贞持节三种现象所蕴涵的贞节与情爱的矛盾冲突及作品的价值取向,指出作品对情爱的肯定明显带有理想化色彩,这与明末激进的时代思潮的濡染息息相关,它形象地昭示了情重于节的... 以明末拟话本小说为例,分析了少女私奔、妇女失节、女子守贞持节三种现象所蕴涵的贞节与情爱的矛盾冲突及作品的价值取向,指出作品对情爱的肯定明显带有理想化色彩,这与明末激进的时代思潮的濡染息息相关,它形象地昭示了情重于节的观念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拟话本小说 贞节 情爱 明朝末年 价值取向 理想化 社会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尔登湖》与中国当代生态散文 被引量:5
5
作者 赵树勤 龙其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2-97,共6页
在中国当代生态散文的发展过程中,《瓦尔登湖》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受《瓦尔登湖》的影响,苇岸、张炜、韩少功等作家的生态散文表现出与其诸多的共通之处:致力于对大地的亲近与认知,主张简朴生活的理念,以体验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生... 在中国当代生态散文的发展过程中,《瓦尔登湖》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受《瓦尔登湖》的影响,苇岸、张炜、韩少功等作家的生态散文表现出与其诸多的共通之处:致力于对大地的亲近与认知,主张简朴生活的理念,以体验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生态佳境;突破了人类中心立场,凸显动物的主体价值,敬畏生命,重新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追求语言的有机性,努力保持语言与大地的精神关联,在人与自然的友好共处中恢复人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尔登湖》 生态散文 亲近大地 敬畏生命 有机性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书:谁是第一个发现者和第一个研究者 被引量:5
6
作者 蒋书红 孙雍长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4-158,共5页
谁是女书的第一个发现者和第一个研究者,历来众说纷纭,各据一词。通过深入考察史实,详细对比差距,并依据鉴定第一个发现者和第一个研究者的学术标准,可以最终断定周硕沂为女书的第一个发现者和第一个研究者,宫哲兵、潘慎、李正光、曾继... 谁是女书的第一个发现者和第一个研究者,历来众说纷纭,各据一词。通过深入考察史实,详细对比差距,并依据鉴定第一个发现者和第一个研究者的学术标准,可以最终断定周硕沂为女书的第一个发现者和第一个研究者,宫哲兵、潘慎、李正光、曾继梧、袁思永等人为女书的早期关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书 第一个发现者 第一个研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谕宣讲小说:一种被湮没的小说类型 被引量:14
7
作者 耿淑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7-143,共7页
圣谕宣讲小说是一种以康熙颁布的圣谕十六条为主旨,通过敷衍因果报应故事,使百姓潜移默化地接受圣谕思想观念的独特小说类型。这类小说是宣讲圣谕十六条时使用的故事底本,或是在宣讲圣谕的基础上加工编撰而成。圣谕宣讲小说具有政治教... 圣谕宣讲小说是一种以康熙颁布的圣谕十六条为主旨,通过敷衍因果报应故事,使百姓潜移默化地接受圣谕思想观念的独特小说类型。这类小说是宣讲圣谕十六条时使用的故事底本,或是在宣讲圣谕的基础上加工编撰而成。圣谕宣讲小说具有政治教化和审美娱乐的双重功用,以大众接受为创作目的,具有固定的编撰体例,文体形态多样化,内容围绕着圣谕十六条展开,叙事方式以因果报应为链条,人物形象是阐释圣谕的符号。圣谕宣讲小说在晚清兴盛一时,岭南圣谕宣讲小说创作尤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谕十六条 圣谕宣讲 圣谕宣讲小说 晚清 岭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元杂剧旦色的发展 被引量:9
8
作者 李舜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7-130,共4页
在元杂剧中 ,旦色始终处于人物类型 (由“旦儿”省称 )与脚色意义 (由“正旦”省称 )混合并存的状态。“旦”的兴盛及其脚色意义的最终定型与当时“多用妓乐”这一演剧环境密切相关 ,这一演剧环境最终促成了演唱者、演唱方式、演唱内容... 在元杂剧中 ,旦色始终处于人物类型 (由“旦儿”省称 )与脚色意义 (由“正旦”省称 )混合并存的状态。“旦”的兴盛及其脚色意义的最终定型与当时“多用妓乐”这一演剧环境密切相关 ,这一演剧环境最终促成了演唱者、演唱方式、演唱内容及演唱精神的变化。其中 ,以曲辞为主一人主唱的演唱方式 ,使得正旦得以与正末分庭抗礼 ,而婚姻爱情戏的盛行则为“旦”由一色分为数色提供了可能。这不仅意味着“旦”的兴盛 ,更标志着戏剧史上一场具有近代意义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人物类型 脚色定型 妓乐 演唱艺术 考释 戏剧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元明清时期的汉字规范 被引量:3
9
作者 孙雍长 李建国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5-141,共7页
印刷术引发了书写方式和文字载体的革命,宋体字和此后的仿宋字一起成为印刷业的规范用字,有力地推动了语言文字的统一。《康熙字典》正式提出“字典”概念,具有语言文字的示范性质。清代后期,社会用字讹误现象渐趋严重。有鉴于此,清代... 印刷术引发了书写方式和文字载体的革命,宋体字和此后的仿宋字一起成为印刷业的规范用字,有力地推动了语言文字的统一。《康熙字典》正式提出“字典”概念,具有语言文字的示范性质。清代后期,社会用字讹误现象渐趋严重。有鉴于此,清代科举考试要求适应用字的规范,清代晚期产生了一批“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术 康熙字典 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元话本小说的时空设置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7
10
作者 纪德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0-113,共4页
宋元话本小说时空设置的显著特点 ,是突出叙事时空的当代性和地域性 ,注重对市井节日民俗的描写和渲染 ;其故事发生的特定空间背景往往是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 ,时间背景多为清明节、元宵灯节、端阳节等民俗节日。这种时空设置的叙事... 宋元话本小说时空设置的显著特点 ,是突出叙事时空的当代性和地域性 ,注重对市井节日民俗的描写和渲染 ;其故事发生的特定空间背景往往是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 ,时间背景多为清明节、元宵灯节、端阳节等民俗节日。这种时空设置的叙事功能和文化意义在于 ,它既可以为故事情节的生发、开展等创设有利的条件 ,以加强叙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强化话本小说的现场接受效果 ,同时又可以营造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氛围 ,使话本小说富有市井生活气息和浓郁的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话本小说 时空设置 叙事功能 文化 民俗 时代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陈洵在桂派词学中的重要地位 被引量:6
11
作者 曾大兴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2-158,共7页
陈洵是桂派词学的一员主将。他与桂派其他重要人物的关系很密切。他的词体现了桂派在创作方面的实绩;他的"师周吴"和"贵留"的主张,是他在理论方面对桂派的重要贡献;他的说《梦窗词》,则是他在批评方面对桂派的重要... 陈洵是桂派词学的一员主将。他与桂派其他重要人物的关系很密切。他的词体现了桂派在创作方面的实绩;他的"师周吴"和"贵留"的主张,是他在理论方面对桂派的重要贡献;他的说《梦窗词》,则是他在批评方面对桂派的重要贡献。正是在创作、理论和批评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奠定了他在桂派词学中的重要地位。研究桂派词学而不讲陈洵,无疑是很大的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洵 桂派 创作 理论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悲哀之美的历史投影——重读民初哀情小说 被引量:6
12
作者 罗嘉慧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9-44,共6页
苏曼殊的哀情小说有对悲哀之美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指向,并赞颂因爱的死亡。《昭明文选》以哀伤为特色,其以悲哀之美所建立的审美范式奠定了中国文学的主要美学基调。通过哀情小说这个形式,时代的情绪与悲哀之美的审美传统找到了契合之点... 苏曼殊的哀情小说有对悲哀之美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指向,并赞颂因爱的死亡。《昭明文选》以哀伤为特色,其以悲哀之美所建立的审美范式奠定了中国文学的主要美学基调。通过哀情小说这个形式,时代的情绪与悲哀之美的审美传统找到了契合之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蕴含了几千年历史中某类文化内涵的符号,也是民众某类情感的代言者。《玉梨魂》等哀情小说以诗化和雅化的手段强化了才子和佳人的悲哀,达到了本质意义上的悲哀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曼殊 哀情小说 悲哀之美 才子佳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贬谪文人的时空考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庆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4-158,共5页
本文以清代道光年间阮元的《广东通志》为主要依据,参考二十五史,广东各州、府、县之方志,《四库全书总目》,《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唐至明清时期相关的总集、别集等,对自汉末至明朝贬谪至广东的文人进行详细而精确的统计。计贬谪至... 本文以清代道光年间阮元的《广东通志》为主要依据,参考二十五史,广东各州、府、县之方志,《四库全书总目》,《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唐至明清时期相关的总集、别集等,对自汉末至明朝贬谪至广东的文人进行详细而精确的统计。计贬谪至广东的文人共260人,从地域分布看,东汉至南朝主要在广州和粤西,唐代主要在粤西,宋代主要在粤西、粤南,明代主要在粤西、粤南;从贬谪时间看,主要集中在唐代的高宗、武后、中宗、玄宗、肃宗、德宗、宪宗,北宋的哲宗、徽宗,南宋的高宗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贬谪 贬谪文人 历时性 地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化背景 被引量:4
14
作者 曾大兴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0-116,共7页
广东历代文学家的分布经历了一个由北而南的转移,唐五代时的粤北,宋、元、明、清、近代的珠三角,曾先后为文学家的分布中心;就粤北、粤西、粤东和珠三角这四个地区来讲,其境内的有关郡、州、路、府之治所,则是文学家分布的亚中心。文学... 广东历代文学家的分布经历了一个由北而南的转移,唐五代时的粤北,宋、元、明、清、近代的珠三角,曾先后为文学家的分布中心;就粤北、粤西、粤东和珠三角这四个地区来讲,其境内的有关郡、州、路、府之治所,则是文学家分布的亚中心。文学家分布格局的形成与变化,有其独特的区域文化背景,而远离主流文化中心的广东文化之所以能在唐宋时期显露生机,在明清时期大放异彩,一是得益于自秦汉以来的由北而南、由西而东的经济开发,二是得益于北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三国以来北方“谪宦”和“流寓”的影响,三是得益于宋代以来处于全国先进行列的官、私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历代文学家 地理分布 文化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意象诗学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介民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3-128,共6页
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是 :意象的渊源与形成 ,超越时空的意象差异 ,意象的组合和形式 ,以及意象作为文艺作品生命的细胞 ,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作用。
关键词 比较 意象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汉字规范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雍长 李建国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4-122,共9页
北魏江式的《古今文字》和南梁顾野王的《玉篇》,在语言文字统一规范的过程中曾发挥超越时空的“无言之师”的作用。南北朝隋唐期间,颜氏家族对社会语言文字现象给予了密切关注,作了大量是正文字的工作,对汉字规范化作出了贡献。字样之... 北魏江式的《古今文字》和南梁顾野王的《玉篇》,在语言文字统一规范的过程中曾发挥超越时空的“无言之师”的作用。南北朝隋唐期间,颜氏家族对社会语言文字现象给予了密切关注,作了大量是正文字的工作,对汉字规范化作出了贡献。字样之学起始于隋,兴盛于唐,确立了楷书系统的正体地位,并垂范后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书法 字书 颜氏家族 字样之学 楷书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四大家”中的一个“另类”——郑文焯的词学主张 被引量:5
17
作者 曾大兴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0-64,共5页
在清末民初词坛,当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等人力尊吴梦窗,以致"学梦窗者几半天下"之时,郑文焯却主张学姜白石,希望通过学姜白石,达到柳耆卿的"疏宕"之境,用以纠正吴梦窗及其追随者的"雕琢"、"晦涩&... 在清末民初词坛,当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等人力尊吴梦窗,以致"学梦窗者几半天下"之时,郑文焯却主张学姜白石,希望通过学姜白石,达到柳耆卿的"疏宕"之境,用以纠正吴梦窗及其追随者的"雕琢"、"晦涩"之弊,这在当时是很有些"另类"的;郑文焯"于举世专言四声清浊之时,兼欲上推遗谱",即考校宫调乐律,研求词乐之精神,也是一种"另类"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文焯 词学主张 乐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汪曾祺和余华三部复仇小说之比较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俏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7-142,共6页
本文首先指出鲁迅的《铸剑》、汪曾祺的《复仇》和余华的《鲜血梅花》这三部复仇题材的先锋小说有着极为相似的基本故事元素,却表现出迥异的精神内蕴和审美风格;然后从三部小说借用的传统文化资源、所受的异域影响及作家本人生命体验与... 本文首先指出鲁迅的《铸剑》、汪曾祺的《复仇》和余华的《鲜血梅花》这三部复仇题材的先锋小说有着极为相似的基本故事元素,却表现出迥异的精神内蕴和审美风格;然后从三部小说借用的传统文化资源、所受的异域影响及作家本人生命体验与气质的不同三方面来论析它们各自独特性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资源 异域影响 生命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的“境界说”与顾随的“高致说” 被引量:3
19
作者 曾大兴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6-52,共7页
王国维论词标举“境界”,“境界”的实质在一“真”字。然而好的文学,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即除了求“真”、求“善”,还应求“美”,“境界说”显然是有缺陷的。顾随论词标举“高致”,“高致”的实质是在肯定“境界”、... 王国维论词标举“境界”,“境界”的实质在一“真”字。然而好的文学,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即除了求“真”、求“善”,还应求“美”,“境界说”显然是有缺陷的。顾随论词标举“高致”,“高致”的实质是在肯定“境界”、肯定“真”字的前提下,强调“善”字,强调“美”字,即既要“立诚”,又要有“心行”,又要有“文采”。“高致说”是对“境界说”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对20世纪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境界说 顾随 高致说 词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詹安泰对常州派词学的继承与修正 被引量:2
20
作者 曾大兴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8-144,共7页
作为常州派在岭南地区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詹安泰对常州派的词学思想,有继承,也有修正。他反对"极力抬高吴词的声价",主张"填词可不必严守声韵",这是对常州派词学思想的继承;他强调并坚持"从考明本事中以求寄... 作为常州派在岭南地区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詹安泰对常州派的词学思想,有继承,也有修正。他反对"极力抬高吴词的声价",主张"填词可不必严守声韵",这是对常州派词学思想的继承;他强调并坚持"从考明本事中以求寄托",是对常州派批评方法的重要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安泰 常州派 词学 继承 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