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光致变色天然白色方钠石宝石学和光谱学特征探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剡晓旭
岳素伟
+1 位作者
苏绿曼
王志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36-3941,共6页
方钠石为似长石类矿物,常作为无机光致变色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照明和放射量测定等领域。高品质方钠石宝石以其迷人的光致变色效应为大众熟知,并得到消费者认可,价格也不断攀升。因天然宝石级方钠石的宝石学特征和光致变色机理研究较薄...
方钠石为似长石类矿物,常作为无机光致变色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照明和放射量测定等领域。高品质方钠石宝石以其迷人的光致变色效应为大众熟知,并得到消费者认可,价格也不断攀升。因天然宝石级方钠石的宝石学特征和光致变色机理研究较薄弱,为鉴定提供理论依据并探究其变色机制,特选取具光致变色效应的天然白色方钠石分别进行UVA(365nm)和UVC(254 nm)紫外光致变色实验,并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探讨其光致变色机理。紫外光辐照实验显示,天然白色方钠石具有橙粉色-橙红色荧光,受UVA紫外光辐照5分钟变为紫红色,可维持1~2 min,使用白光(700~400 nm)照射可以快速褪至初始白色;受UVC紫外光辐照,紫色调浓度持续加深且产生持久稳定的光致变色;初始白色样品紫外荧光强度明显强于光致变色后紫红色样品。FTIR吸收光谱指示,5250 cm^(-1)处强吸收峰归属于H 2O的弯曲振动与伸缩振动的组合吸收,证实存在结晶水;4698和4555 cm^(-1)两处弱吸收峰与金属阳离子(M)和O—H相互吸引而成的面外弯曲振动γ(M—OH)有关(M=Mg^(2+),Na^(+),K^(+),Al^(3+));1002 cm^(-1)处强吸收峰与标准方钠石吸收特征相比,向高波数偏移约20 cm^(-1),指示硅氧四面体结构中AlⅣ含量减少,结合EPR波谱结果认为上述现象可能由Mn^(2+)和Ti 3+替换AlⅣ—O四面体结构所致,并分别形成以3511 G(g=2.002)处为中心的多条超精细谱线及3573 G(g=1.967)处单一谱线。UV-Vis和EPR谱指示,白色方钠石短波紫外产生持续光致变色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S 2-2替代Cl-导致体系存在部分Cl缺失(空位V Cl)来平衡电价,S 2-2受紫外线激发分解:S 2-2→S-2+e-,e-进入导带而被V Cl捕获形成色心,位于色心的电子转变为激发态而产生539 nm宽吸收带,伴有向紫外区的拖尾增强吸收,导致样品呈紫红色,EPR 3480 G(g=2.02)处单一谱峰可作为判别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方钠石
光致变色
发光性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热处理棕褐色电气石光谱学特征与颜色成因初探
被引量:
3
2
作者
岳素伟
剡晓旭
+2 位作者
林佳淇
王沛炼
刘军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524-2529,共6页
电气石属三方晶系的硼铝硅酸盐,主要有铁电气石、锂电气石、镁电气石、钠-锰电气石等品种,因含不同的过渡元素或色心而呈绿、蓝、黄、红、粉、棕和黑色。选取棕褐色电气石样品在还原和中性气氛加热3 h,结果显示,600℃晶体出现大量裂隙;...
电气石属三方晶系的硼铝硅酸盐,主要有铁电气石、锂电气石、镁电气石、钠-锰电气石等品种,因含不同的过渡元素或色心而呈绿、蓝、黄、红、粉、棕和黑色。选取棕褐色电气石样品在还原和中性气氛加热3 h,结果显示,600℃晶体出现大量裂隙;500和450℃棕褐色调减弱,透明度大大提升,500℃裂隙稍多;350℃加热,样品变绿黄棕色;250℃加热样品略微变浅,仍为棕褐色调;加热后∥c轴切面见明显绿色与棕色二色性,垂直c轴切面,即{0001}面,为棕色;综合显示,最佳变色温度在450~500℃。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红外吸收光谱(IR)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对热处理前后样品进行分析,样品属于富Mn和Fe的锂电气石。样品中红外特征吸收峰在3800~3400,1350~1250,1200~800与800 cm^(-1),近红外光谱有4720,4597,4537,4441,4343,4203和4170 cm^(-1)特征峰。热处理后,由M—OH(M为Al,Mg,Fe和Mn等)伸缩和弯曲振动所致的3800~3400 cm^(-1)吸收峰减弱,600℃消失,与加热失水行为导致的结构水弯曲/伸缩振动减弱有关;近红外光谱4170和4720 cm^(-1)吸收消失。棕褐色电气石在∥c轴切面的可见光范围内具有715,540和417 nm吸收带,依次为Fe^(2+)d—d(5 T 2g→5 E g)跃迁、Fe^(2+)→Fe^(3+)(IVCT)、Fe^(2+)→Ti^(4+)(IVCT)所致。样品具有高的Mn含量,417 nm附近的吸收可能存在Mn^(2+)d—d(^(6)A_(1g)→^(4)A_(1g),^(4)T_(Eg))自旋禁阻跃迁产生的413/414 nm叠加。热处理使Mn^(3+)还原成Mn^(2+),Mn^(2+)增加导致414 nm吸收峰增强,因此417 nm附近吸收带变化不大。同时,热处理后与Mn^(3+)有关的520 nm吸收也同时消失,520 nm吸收带的存在也可能是540 nm吸收带呈非对称吸收峰的原因。450℃以上热处理后,715和417 nm吸收带变化不大,位于绿光区的540 nm吸收带消失,分析认为加热使得部分Fe^(3+)还原为Fe^(2+),导致Fe^(2+)→Fe^(3+)(IVCT)减少,在∥c轴切面上540 nm吸收显著减弱。540 nm吸收带在绿色光区域,其消失导致绿色光透过,样品呈绿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褐色电气石
热处理
X射线荧光光谱
红外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绿色菱锌矿玉的谱学特征及颜色成因初探
3
作者
罗洁
岳素伟
+1 位作者
郭红瑛
刘嘉钧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86-1890,共5页
菱锌矿颜色丰富,有黄色、蓝色、粉色、绿色等,矿物学特征及谱学特征的研究较少,对其不同颜色的成因认识亦不明确。选取黄绿色菱锌矿玉,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仪、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拉曼光...
菱锌矿颜色丰富,有黄色、蓝色、粉色、绿色等,矿物学特征及谱学特征的研究较少,对其不同颜色的成因认识亦不明确。选取黄绿色菱锌矿玉,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仪、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顺磁共振仪等分析显示,样品为纯净的菱锌矿,主要成分为ZnO,其平均含量为61.3%,次要成分有CaO,FeO,MnO,CdO及PbO。样品中含有微量过渡金属元素Fe和Mn,平均含量分别为7363.5×10^(-6)和3558×10^(-6)。样品在740,883和1490 cm^(-1)处出现菱锌矿的特征吸收带,740 cm^(-1)归属于[CO_(3)]_(2-)的面内弯曲振动单峰,883 cm^(-1)属于[CO_(3)]_(2-)的面外弯曲振动峰,1490 cm^(-1)处的强吸收谱带为[CO_(3)]_(2-)反对称伸缩振动所致。拉曼谱有300,728和1091 cm^(-1)等方解石族特征峰,300 cm^(-1)归属于ZnO对称伸缩振动,728 cm^(-1)归属于[CO_(3)]_(2-)面内弯曲振动,1091 cm^(-1)归属于[CO_(3)]_(2-)对称伸缩振动。综合分析认为,Fe^(3+)的^(6)A_(1)→^(4)E(D)跃迁、^(6)A_(1)→^(4)T_(2)(D)跃迁、Mn^(2+)的d电子跃迁产生的紫外-可见光谱377,395和417 nm附近的吸收带是样品产生黄绿色的原因。EPR谱也显示出g=2.0左右的Mn^(2+)的特征六重超精细共振谱线和g=1.98左右的Fe^(3+)的特征谱线。结合样品成分和吸收光谱等特征,可以认为菱锌矿玉样品的黄绿色是由Fe^(3+)和Mn^(2+)的d-d轨道电子跃迁共同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锌矿玉
矿物组成
成分分析
谱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光致变色天然白色方钠石宝石学和光谱学特征探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剡晓旭
岳素伟
苏绿曼
王志文
机构
广州
城市
理工学院
珠宝
学院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珠宝研究所
出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36-3941,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3032)
广东省教育厅特色科研类项目(CQ180002)
+2 种基金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优博项目(YB1700001)
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项目(pdjh2021b0676)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项目(Q190025)资助。
文摘
方钠石为似长石类矿物,常作为无机光致变色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照明和放射量测定等领域。高品质方钠石宝石以其迷人的光致变色效应为大众熟知,并得到消费者认可,价格也不断攀升。因天然宝石级方钠石的宝石学特征和光致变色机理研究较薄弱,为鉴定提供理论依据并探究其变色机制,特选取具光致变色效应的天然白色方钠石分别进行UVA(365nm)和UVC(254 nm)紫外光致变色实验,并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探讨其光致变色机理。紫外光辐照实验显示,天然白色方钠石具有橙粉色-橙红色荧光,受UVA紫外光辐照5分钟变为紫红色,可维持1~2 min,使用白光(700~400 nm)照射可以快速褪至初始白色;受UVC紫外光辐照,紫色调浓度持续加深且产生持久稳定的光致变色;初始白色样品紫外荧光强度明显强于光致变色后紫红色样品。FTIR吸收光谱指示,5250 cm^(-1)处强吸收峰归属于H 2O的弯曲振动与伸缩振动的组合吸收,证实存在结晶水;4698和4555 cm^(-1)两处弱吸收峰与金属阳离子(M)和O—H相互吸引而成的面外弯曲振动γ(M—OH)有关(M=Mg^(2+),Na^(+),K^(+),Al^(3+));1002 cm^(-1)处强吸收峰与标准方钠石吸收特征相比,向高波数偏移约20 cm^(-1),指示硅氧四面体结构中AlⅣ含量减少,结合EPR波谱结果认为上述现象可能由Mn^(2+)和Ti 3+替换AlⅣ—O四面体结构所致,并分别形成以3511 G(g=2.002)处为中心的多条超精细谱线及3573 G(g=1.967)处单一谱线。UV-Vis和EPR谱指示,白色方钠石短波紫外产生持续光致变色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S 2-2替代Cl-导致体系存在部分Cl缺失(空位V Cl)来平衡电价,S 2-2受紫外线激发分解:S 2-2→S-2+e-,e-进入导带而被V Cl捕获形成色心,位于色心的电子转变为激发态而产生539 nm宽吸收带,伴有向紫外区的拖尾增强吸收,导致样品呈紫红色,EPR 3480 G(g=2.02)处单一谱峰可作为判别依据。
关键词
白色方钠石
光致变色
发光性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
Keywords
White Sodalite
Tenebrescence
Luminescence
EPR Spectrum
分类号
P575.4 [天文地球—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热处理棕褐色电气石光谱学特征与颜色成因初探
被引量:
3
2
作者
岳素伟
剡晓旭
林佳淇
王沛炼
刘军锋
机构
广州
城市
理工学院
珠宝
学院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珠宝研究所
周大福
珠宝
金行(深圳)有限公司
珠宝
检验中心
出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524-2529,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3032)
广东省教育厅特色科研类项目(CQ180002)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优博项目(YB1700001)资助。
文摘
电气石属三方晶系的硼铝硅酸盐,主要有铁电气石、锂电气石、镁电气石、钠-锰电气石等品种,因含不同的过渡元素或色心而呈绿、蓝、黄、红、粉、棕和黑色。选取棕褐色电气石样品在还原和中性气氛加热3 h,结果显示,600℃晶体出现大量裂隙;500和450℃棕褐色调减弱,透明度大大提升,500℃裂隙稍多;350℃加热,样品变绿黄棕色;250℃加热样品略微变浅,仍为棕褐色调;加热后∥c轴切面见明显绿色与棕色二色性,垂直c轴切面,即{0001}面,为棕色;综合显示,最佳变色温度在450~500℃。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红外吸收光谱(IR)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对热处理前后样品进行分析,样品属于富Mn和Fe的锂电气石。样品中红外特征吸收峰在3800~3400,1350~1250,1200~800与800 cm^(-1),近红外光谱有4720,4597,4537,4441,4343,4203和4170 cm^(-1)特征峰。热处理后,由M—OH(M为Al,Mg,Fe和Mn等)伸缩和弯曲振动所致的3800~3400 cm^(-1)吸收峰减弱,600℃消失,与加热失水行为导致的结构水弯曲/伸缩振动减弱有关;近红外光谱4170和4720 cm^(-1)吸收消失。棕褐色电气石在∥c轴切面的可见光范围内具有715,540和417 nm吸收带,依次为Fe^(2+)d—d(5 T 2g→5 E g)跃迁、Fe^(2+)→Fe^(3+)(IVCT)、Fe^(2+)→Ti^(4+)(IVCT)所致。样品具有高的Mn含量,417 nm附近的吸收可能存在Mn^(2+)d—d(^(6)A_(1g)→^(4)A_(1g),^(4)T_(Eg))自旋禁阻跃迁产生的413/414 nm叠加。热处理使Mn^(3+)还原成Mn^(2+),Mn^(2+)增加导致414 nm吸收峰增强,因此417 nm附近吸收带变化不大。同时,热处理后与Mn^(3+)有关的520 nm吸收也同时消失,520 nm吸收带的存在也可能是540 nm吸收带呈非对称吸收峰的原因。450℃以上热处理后,715和417 nm吸收带变化不大,位于绿光区的540 nm吸收带消失,分析认为加热使得部分Fe^(3+)还原为Fe^(2+),导致Fe^(2+)→Fe^(3+)(IVCT)减少,在∥c轴切面上540 nm吸收显著减弱。540 nm吸收带在绿色光区域,其消失导致绿色光透过,样品呈绿色。
关键词
棕褐色电气石
热处理
X射线荧光光谱
红外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
Keywords
Brown tourmaline
Heating Treatment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um
Infrared spectrum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um
分类号
P575.4 [天文地球—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绿色菱锌矿玉的谱学特征及颜色成因初探
3
作者
罗洁
岳素伟
郭红瑛
刘嘉钧
机构
广州
城市
理工学院
珠宝
学院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珠宝研究所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
学院
出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86-1890,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3032)
广东省教育厅特色科研类项目(CQ180002)
+1 种基金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项目(60-CQ190025)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优博项目(YB1700001)资助。
文摘
菱锌矿颜色丰富,有黄色、蓝色、粉色、绿色等,矿物学特征及谱学特征的研究较少,对其不同颜色的成因认识亦不明确。选取黄绿色菱锌矿玉,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仪、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顺磁共振仪等分析显示,样品为纯净的菱锌矿,主要成分为ZnO,其平均含量为61.3%,次要成分有CaO,FeO,MnO,CdO及PbO。样品中含有微量过渡金属元素Fe和Mn,平均含量分别为7363.5×10^(-6)和3558×10^(-6)。样品在740,883和1490 cm^(-1)处出现菱锌矿的特征吸收带,740 cm^(-1)归属于[CO_(3)]_(2-)的面内弯曲振动单峰,883 cm^(-1)属于[CO_(3)]_(2-)的面外弯曲振动峰,1490 cm^(-1)处的强吸收谱带为[CO_(3)]_(2-)反对称伸缩振动所致。拉曼谱有300,728和1091 cm^(-1)等方解石族特征峰,300 cm^(-1)归属于ZnO对称伸缩振动,728 cm^(-1)归属于[CO_(3)]_(2-)面内弯曲振动,1091 cm^(-1)归属于[CO_(3)]_(2-)对称伸缩振动。综合分析认为,Fe^(3+)的^(6)A_(1)→^(4)E(D)跃迁、^(6)A_(1)→^(4)T_(2)(D)跃迁、Mn^(2+)的d电子跃迁产生的紫外-可见光谱377,395和417 nm附近的吸收带是样品产生黄绿色的原因。EPR谱也显示出g=2.0左右的Mn^(2+)的特征六重超精细共振谱线和g=1.98左右的Fe^(3+)的特征谱线。结合样品成分和吸收光谱等特征,可以认为菱锌矿玉样品的黄绿色是由Fe^(3+)和Mn^(2+)的d-d轨道电子跃迁共同导致。
关键词
菱锌矿玉
矿物组成
成分分析
谱学特征
Keywords
Smithsonite jade
Mineral composition
Component analysis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P575 [天文地球—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光致变色天然白色方钠石宝石学和光谱学特征探究
剡晓旭
岳素伟
苏绿曼
王志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热处理棕褐色电气石光谱学特征与颜色成因初探
岳素伟
剡晓旭
林佳淇
王沛炼
刘军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黄绿色菱锌矿玉的谱学特征及颜色成因初探
罗洁
岳素伟
郭红瑛
刘嘉钧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