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调度系统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彭磊 王多宏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38,共6页
在轨道交通“多网融合”与多主体协同运营的新形势下,为实现不同交通网络、不同线路之间的高效协同与衔接,有必要构建面向一体化运营背景下的多层级轨道交通运营调度系统。以重庆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调度系统构建为例,在总结重庆轨道交... 在轨道交通“多网融合”与多主体协同运营的新形势下,为实现不同交通网络、不同线路之间的高效协同与衔接,有必要构建面向一体化运营背景下的多层级轨道交通运营调度系统。以重庆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调度系统构建为例,在总结重庆轨道交通运营调度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重庆轨道交通运营调度需求与目标,从总体架构、功能定位、协调机制、协同模式等方面,构建重庆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调度指挥系统方案,提出面向重庆远期交通规划的多主体协同运营调度中心设置方案,并基于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技术,设计重庆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调度指挥平台技术方案,以实现不同运营主体之间运营调度指挥的协调,为多层级轨道交通多主体之间线路互联互通运营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多主体协同运营 一体化运营调度 协调机制 技术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联运营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车底运用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邓澄远 卢锦生 +2 位作者 朱昌锋 孙元广 马斌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8-203,211,共7页
[目的]重联运营模式能有效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客流与运量的匹配度,同时也为车底运用计划的编制带来挑战,因此需对该模式下车底与不同编组车次的接续问题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重联运营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车底运用的特点,以及客流... [目的]重联运营模式能有效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客流与运量的匹配度,同时也为车底运用计划的编制带来挑战,因此需对该模式下车底与不同编组车次的接续问题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重联运营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车底运用的特点,以及客流高峰向非高峰转化阶段车底的接续情况,以车底运用数量最小、车底接续时间费用最小及车底运用均衡性为目标,综合考虑车次接续唯一性、车底一致性、检修计划、节点常规接续、重联车次节点接续等相关约束,引入MTSP(多旅行商问题),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高峰向非高峰转化阶段的车底运用优化模型,并设计了一种MOFA-MCS(多策略协同多目标萤火虫算法)。以某条客流时段不均衡性较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为例,对该优化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及结论]重联运营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车底运用优化方案能合理优化不同编组车次间的接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列车 车底运用 重联运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汐客流需求驱动的地铁列车不成对运行图节能优化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元广 邓澄远 +3 位作者 彭磊 陈虹兵 李纵然 柏赟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139,共12页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潮汐现象引起的大客流方向乘客滞留和小客流方向运力虚靡且牵引能耗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结合快慢车和变编组的不成对运输组织策略,并结合变编组技术提升运力供给灵活度的同时减少运能浪费,此外,开行部分跨站快车...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潮汐现象引起的大客流方向乘客滞留和小客流方向运力虚靡且牵引能耗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结合快慢车和变编组的不成对运输组织策略,并结合变编组技术提升运力供给灵活度的同时减少运能浪费,此外,开行部分跨站快车加速车底周转。基于此,构建开行方案、时刻表与车底运用计划协同优化模型,决策列车的双向开行频率、编组类型、停站方案、首站发车时刻及车底周转计划,从而最小化乘客的总旅行时间和全线总牵引能耗成本;并设计定制的变邻域搜索算法求解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广州地铁14号线案例结果表明:与实际的成对运输方案相比,本文不成对运行方案可以将乘客总旅行时间减少6.52%,全线总牵引能耗降低34.20%,总目标函数减少11.40%;快车的开行加速了车底周转,减少了6列上线列车单元数量,可以更好地实现不成对运输组织;变编组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不成对运输计划的灵活性,大幅缩减上线列车单元数量,使线路的平均满载率提升约20%,线路总牵引能耗优化率提升约33%。结合快慢车和变编组技术的不成对运输策略实现运力精准灵活配置的同时节约列车运行能耗成本,达到运营降本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不成对运输组织 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 潮汐客流 列车运行图 变编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熵权-可拓云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跨线运营效果评价 被引量:20
4
作者 陈虹兵 王多宏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8-125,共8页
为客观全面评价城市轨道交通跨线运营效果,从客流匹配度、服务水平、运力衔接、运营管理4个层面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跨线运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AHP-熵权-可拓云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跨线运营效果评价模型,该模型采用AHP-熵权法... 为客观全面评价城市轨道交通跨线运营效果,从客流匹配度、服务水平、运力衔接、运营管理4个层面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跨线运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AHP-熵权-可拓云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跨线运营效果评价模型,该模型采用AHP-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可避免单一赋权方法带来的不足,同时将正态云模型引入可拓理论进行评价,能有效刻画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等级的模糊性;最后,以广州地铁3号线与3北线、14号线与知识城线2条运营线路实测数据对所提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3号线与3北线跨线运营效果中等,14号线与知识城线跨线运营效果良好,并且14号线与知识城线的跨线工程整体效果及水平比3号线与3北线跨线工程高,说明所提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跨线运营 AHP 熵权法 可拓云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叉迭代法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振动模型及算法改进
5
作者 雷晓燕 王伟 +1 位作者 罗锟 王海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132,共13页
针对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计算量大、计算耗时长及计算精度难以保证的问题,对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振动模型和交叉迭代法进行改进。运用有限元法分别建立车辆和轨道空间子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基于“迹线法”构建轮轨... 针对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计算量大、计算耗时长及计算精度难以保证的问题,对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振动模型和交叉迭代法进行改进。运用有限元法分别建立车辆和轨道空间子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基于“迹线法”构建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投影对点作差法”搜索轮轨空间接触点位置,并引入轮轨准弹性接触对其进行修正,精细化轮轨接触关系;结合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系统特点,改进基于Newmark数值积分的交叉迭代求解系统动力学方程的算法,并给出完整的数值计算步骤。通过与相关文献进行对比,验证改进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改进模型的分析精度更高,搜索轮轨空间接触点位置的速度更快;改进算法的计算过程更完善,步骤更清晰;改进的模型和算法在提高计算精度的同时,仍然具有较快的计算效率,且使数值编程更易实现,方便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系统 轨道系统 非线性空间耦合 交叉迭代 轮轨接触 迹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编组条件下列车区间解耦和耦合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邓澄远 王卓 +3 位作者 陈虹兵 苏子贞 许如意 陈绍宽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8-204,242,共8页
列车在区间进行虚拟解耦和耦合作业实现编组数量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的灵活性。将列车区间虚拟解耦和耦合作业与传统快慢车、大小交路和Y型线的运输组织模式相结合,基于相对制动距离的安全防护方法提出虚拟编组... 列车在区间进行虚拟解耦和耦合作业实现编组数量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的灵活性。将列车区间虚拟解耦和耦合作业与传统快慢车、大小交路和Y型线的运输组织模式相结合,基于相对制动距离的安全防护方法提出虚拟编组下列车最小安全追踪距离的计算公式,考虑列车参数、区间长度、区间限速和安全间隔等影响因素,分析列车区间虚拟解耦和耦合作业的运动过程及适用性。仿真结果表明,虚拟编组相较于常规移动闭塞情况列车最小安全追踪距离缩短了69%以上;市区线由于站间距较短,区间耦合目标速度需低于30 km/h,宜在车站进行静态作业,而市郊线和城际线站间距较长,区间解耦目标速度和耦合目标速度分别能达到160 km/h和80 km/h,宜在车站和区间进行作业;区间动态作业相比于车站静态作业能力提高了4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虚拟编组 安全追踪距离 协同运行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