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6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强度研究:以广州地铁21号线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黄亚唯 陈霞 +3 位作者 闫雅斌 袁敏正 卢少锋 罗海枫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36,76,共14页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碳排放核算是量化减排路径有效性的关键前提,对促进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模型,并以广州地铁21号线为案例进行碳...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碳排放核算是量化减排路径有效性的关键前提,对促进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模型,并以广州地铁21号线为案例进行碳排放核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线路全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总碳排放量达到4676856.43 t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建造阶段的碳排放量占总排放的46.35%;运营阶段中,列车牵引和车站运营的碳排放量分别占比30.06%和23.59%。研究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计算的核算边界,并深入了探讨广州地铁21号线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强度,为轨道交通系统的碳排放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碳排放 全生命周期评估 广州地铁 碳排放核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赤沙地铁车辆段低影响开发设施景观设计
2
作者 潘继灏 陈聪 +2 位作者 翁奕城 朱华 刘智颖 《广东园林》 2025年第1期107-114,共8页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在城市建设中日益受到重视,但国内外关于地铁车辆段低影响开发的研究较为薄弱。以广州赤沙地铁车辆段为例,采用容积法测算海绵城市建设指标,提出适用于车辆段场地的LID设施与景观整合设计方...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在城市建设中日益受到重视,但国内外关于地铁车辆段低影响开发的研究较为薄弱。以广州赤沙地铁车辆段为例,采用容积法测算海绵城市建设指标,提出适用于车辆段场地的LID设施与景观整合设计方法。研究表明,通过设置合理的LID设施,项目综合雨量径流系数为0.28,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0%,主要指标均满足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最后提出应基于场地现状分析构建合理排水体系,通过竖向渗管、雨水树槽、生物滞留池等LID设施与景观元素的有机融合,提升地铁车辆段景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影响开发 地铁车辆段 绿色基础设施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海绵城市 景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铁车辆基地上盖开发功能配置策略研究
3
作者 白菲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3,共8页
通过梳理全国各大城市的车辆基地上盖开发案例,结合广州市已建及在建项目及政策法规,根据车辆基地工艺要求及盖下结构特征,针对盖板分区域合理规划各功能业态和开发强度,确保车辆基地的高效利用与上盖空间的宜居性,提出适合广州的车辆... 通过梳理全国各大城市的车辆基地上盖开发案例,结合广州市已建及在建项目及政策法规,根据车辆基地工艺要求及盖下结构特征,针对盖板分区域合理规划各功能业态和开发强度,确保车辆基地的高效利用与上盖空间的宜居性,提出适合广州的车辆基地上盖功能配置策略。一级盖板预留设计需注重经济性与适用性的平衡,分区域提出具有包容性的预留方案,以实现一级开发与二级开发的有机结合,有效控制整体开发成本,为类似项目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地铁 车辆基地 上盖开发 功能配置 设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早高峰时段车辆基地一体化发车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宗志 李纵然 +1 位作者 陈垚 柏赟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9-156,共8页
[目的]既有分区段发车能力研究未考虑到地铁车辆基地一体化发车全流程中的能力瓶颈及平行作业过程,应当聚焦列车从停车列检库运行至正线站台的全过程,系统分析发车能力瓶颈,提出地铁车辆基地早高峰一体化发车能力计算方法,为地铁车辆基... [目的]既有分区段发车能力研究未考虑到地铁车辆基地一体化发车全流程中的能力瓶颈及平行作业过程,应当聚焦列车从停车列检库运行至正线站台的全过程,系统分析发车能力瓶颈,提出地铁车辆基地早高峰一体化发车能力计算方法,为地铁车辆基地的发车能力评估与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区段划分方法,分别研究列车进路方式、列车进路和调车进路相结合方式下的车辆段内咽喉区通过能力,以及不同加车径路下的段外接轨站加车能力。引入作业时间表和时距图分析,建立精细化能力计算模型。进一步分析分区段的能力瓶颈及平行作业过程,针对单线出段和双线出段两种方式,提出车辆基地一体化发车能力计算方法。将理论数值计算结果与广州地铁6号线萝岗车辆段实际运营数据进行对比,以验证方法的可靠性。[结果及结论]广州地铁6号线萝岗车辆段双线出段方式下,早高峰期理论最小发车间隔为223.6 s,对应最大发车能力为17列/h。实际运营中,早高峰期发车间隔为222.6 s,实际出段列车数量为17列,与理论值误差仅为0.45%,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车辆基地 一体化发车 早高峰发车能力 咽喉区通过能力 接轨站加车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楼板构造对地铁诱发振动响应影响研究
5
作者 张新亚 周云 +2 位作者 罗威力 李钧睿 卢梓聪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2,共9页
为研究楼板构造对地铁诱发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通过优化楼板构造以减轻结构振动响应的可行性,设计制作了常规楼板、增厚楼板和增设次梁楼板,分别对3个试验楼板开展现场模型试验,研究其在现场地铁振动下的动力响应情况,以常规楼板为试验... 为研究楼板构造对地铁诱发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通过优化楼板构造以减轻结构振动响应的可行性,设计制作了常规楼板、增厚楼板和增设次梁楼板,分别对3个试验楼板开展现场模型试验,研究其在现场地铁振动下的动力响应情况,以常规楼板为试验对照组,分析增大楼板厚度和增设次梁两种构造措施对试验楼板模态特征及地铁诱发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共振效应是地铁诱发楼板振动的主要原因;增大楼板厚度和增设次梁均提升了试验楼板的竖向模态频率,并缓解了楼板的共振效应,使板上的时域加速度响应降低;增大楼板厚度和增设次梁均能在较宽的频带范围降低试验楼板的振动加速度级,并分别使计权振动级降低6 dB和4 dB,改善了试验楼板的振动舒适度;增设次梁在不显著增加楼板自重和工程造价的同时,实现了与增大一倍楼板厚度相似的地铁振动减振效果。建议在对新建地铁邻近结构设计时优先考虑对楼板采用增设次梁的构造措施,以降低地铁诱发振动响应并提升楼板振动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邻近结构 地铁振动响应 楼板构造措施 振动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地区地铁杂散电流对金属的腐蚀规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程宏波 谢子宁 +3 位作者 卢伟楠 张志昆 林珊 王芳玲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4,共7页
红壤的pH值低、含水率高、含盐量低,导致红壤对金属的腐蚀更强。为分析红壤与杂散电流共同作用下埋地金属的腐蚀规律,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金属在红壤、黑钙土、荒漠土中的塔菲尔曲线及电化学阻抗谱进行测试,对比金属在三种典型土壤中的... 红壤的pH值低、含水率高、含盐量低,导致红壤对金属的腐蚀更强。为分析红壤与杂散电流共同作用下埋地金属的腐蚀规律,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金属在红壤、黑钙土、荒漠土中的塔菲尔曲线及电化学阻抗谱进行测试,对比金属在三种典型土壤中的腐蚀速率,分析杂散电流对金属腐蚀速率的影响,利用失重法测定红壤环境下杂散电流大小与金属腐蚀速率之间的量化关系。测试结果表明,红壤环境中金属的自然腐蚀速率最快,杂散电流极大提升了红壤中金属的腐蚀速率,平均每0.1 A杂散电流可使红壤中金属的腐蚀速率增加158.23 mm/a,红壤地区地铁杂散电流作用下金属的腐蚀防护问题应尤为受到重视,对于采用明挖法DC 1500 V单边供电方式的地铁,其管道腐蚀防护的安全距离应缩小至8.7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杂散电流 金属腐蚀 腐蚀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沿线地质结构三维随机重建方法研究
7
作者 陈勇华 侯卫生 +3 位作者 郭清锋 杨松桦 叶舒婉 李鑫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2-234,共13页
地铁是缓解大城市交通拥挤、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韧性的有效交通工具之一。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模型是厘定地下空间的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体分布的重要数据基础,也是保证地铁工程建设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地铁工程地质数据整体... 地铁是缓解大城市交通拥挤、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韧性的有效交通工具之一。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模型是厘定地下空间的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体分布的重要数据基础,也是保证地铁工程建设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地铁工程地质数据整体量不多但局部密度高的特点,制约了地质体分布模式的有效识别和重建。本研究以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某区段为对象,针对白垩系、第四系沉积层及次火山岩复杂地质条件,系统对比了随机森林(RF)、XGBoost以及融合深度学习与多点统计学(DL+MPS)3种建模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DL+MPS方法通过深度神经网络提取全局特征,且与MPS局部优化相结合,在准确率(99.16%)、F1分数(98.91%)和ROC曲线AUC值(0.93~0.99)等关键指标上表现最优,能准确重建断层破碎带与火成岩体的空间接触关系,避免出现地层异常延伸和地质语义错乱现象。相较之下,随机森林和XGBoost虽在模型拟合阶段表现出较高训练精度(准确率分别达到99.60%和98.64%),但其模拟结果存在地质体离散分布、不合理外推及地层穿插等问题,钻孔验证准确率(最低为69.93%)显著低于DL+MPS方法(73.33%~87.50%)。研究表明:深度学习模型凭借强大的非线性特征提取能力,能有效应对地铁工程数据空间分布不均的挑战,为复杂地质条件下三维建模提供了更优解决方案,对提升地下工程安全性和数字孪生系统应用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构 地铁线路 多点统计学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地铁预制构件连接方式研究综述
8
作者 丁先立 昝子卉 王冉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4,共6页
[目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连接方式对装配式地铁的安装便捷性和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多为局部分析,缺乏对连接方式的系统性综述与比较。因此,有必要对装配式地铁预制构件连接方式的研究现状和技术进展进行全面总结,... [目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连接方式对装配式地铁的安装便捷性和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多为局部分析,缺乏对连接方式的系统性综述与比较。因此,有必要对装配式地铁预制构件连接方式的研究现状和技术进展进行全面总结,为技术选择与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梳理了现浇连接、钢筋灌浆套筒连接、螺栓连接、焊接连接及钢构件快速连接等5种主流连接方式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结合具体工程案例,深入分析了这些连接方式的优缺点及其适用场景。[结果及结论]现浇连接和钢筋灌浆套筒连接作为湿连接方式,展现出较高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但它们的施工周期较长,工艺相对复杂,特别是现浇连接易受施工环境限制,影响效率;钢筋灌浆套筒连接虽减少了浇注工作量,但对技术要求严苛且成本较高。螺栓连接、焊接连接与钢件快速连接作为干连接方式,无需湿作业,施工相对简便。然而,螺栓连接工序繁琐,承载能力有限;焊接连接对工艺水平要求较高,且对工况敏感;而钢件快速连接则以其施工快捷、质量可靠及承载能力强的综合优势,在复杂工况和空间受限环境中尤为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地铁 预制混凝土构件 连接方式 湿连接 干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工程设计中城市规划控制的理念与实施策略
9
作者 陈振强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29,共7页
[目的]合理的城市规划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地铁项目的建设与运营成本,提高地铁系统的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对城市规划控制的理念和实施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首先,分析地铁工程设计中城市规划控制的重要性,突出... [目的]合理的城市规划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地铁项目的建设与运营成本,提高地铁系统的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对城市规划控制的理念和实施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首先,分析地铁工程设计中城市规划控制的重要性,突出城市规划控制在保障地铁工程实现安全建设与运行、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环保要求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其次,阐述地铁工程设计中城市规划控制的6大理念及其理论依据,并通过与这些理念相关的国内外案例说明城市规划控制在地铁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成效。再次,以广州地铁11号线为例,验证地铁工程设计中城市规划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在线路规划、站点设置、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法。最后,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有代表性的地铁项目,阐述在面对环境保护、线路走向优化、征地拆迁等不同项目难点时,城市规划的控制要点和实施策略。[结果及结论]当前我国地铁工程设计中城市规划控制依然存在不足,同时也面临数字化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未来应加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以提升地铁工程设计中城市规划控制的精准度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工程设计 城市规划控制 城市规划理念 规划实施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刚性架空接触网汇流排中间接头布置原则研究
10
作者 代洪宇 冯超 +1 位作者 申正超 桑国阳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7-181,共5页
[目的]地铁刚性架空接触网汇流排中间接头长期工作于受电弓与接触网之间复杂的耦合振动系统之中,中间接头的不合理布置,易存在接头处螺栓松脱及塌腰的现象,导致接头处出现硬点,进一步导致接头处出现接触线磨耗偏大和拉弧现象,因此需对... [目的]地铁刚性架空接触网汇流排中间接头长期工作于受电弓与接触网之间复杂的耦合振动系统之中,中间接头的不合理布置,易存在接头处螺栓松脱及塌腰的现象,导致接头处出现硬点,进一步导致接头处出现接触线磨耗偏大和拉弧现象,因此需对中间接头的布置原则进行研究。[方法]将地铁刚性架空接触网等效成无限跨连续梁,采用有限元法对其弯矩进行计算;分析了不同标准跨距下中间接头最优安装位置,结合不同汇流排标准长度,研究了标准锚段内中间接头的最优布置方案;分析了中间接头不同安装位置对汇流排挠度及其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及结论]为使中间接头处于良好受力状态,可通过匹配标准跨距与相应汇流排长度,确保锚段内所有中间接头均安装在汇流排零弯矩点附近;中间接头在一跨内的安装位置对汇流排跨中挠度值存在一定的影响,而对整锚段汇流排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刚性架空接触网 汇流排 中间接头 布置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地区地铁杂散电流分布规律研究
11
作者 程宏波 卢伟楠 +2 位作者 谢子宁 林珊 王芳玲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8-254,259,共8页
[目的]红壤的pH值、含盐量、土壤电阻率等土壤特性与其他类型土壤有较大区别,导致红壤环境下杂散电流对沿线金属设施的腐蚀更为严重。应仔细分析红壤地区地铁杂散电流的分布规律,并研究红壤环境下杂散电流的有效防护措施。[方法]分析了... [目的]红壤的pH值、含盐量、土壤电阻率等土壤特性与其他类型土壤有较大区别,导致红壤环境下杂散电流对沿线金属设施的腐蚀更为严重。应仔细分析红壤地区地铁杂散电流的分布规律,并研究红壤环境下杂散电流的有效防护措施。[方法]分析了杂散电流在土壤中的电流密度及电位梯度分布规律。建立了地铁线路杂散电流仿真模型,分析了红壤环境下地铁杂散电流在土壤中的横向及纵向分布规律,以及杂散电流所引起的电位梯度分布情况。将红壤与3种典型土壤(漠土、高山土及盐碱土)进行对比,研究了不同土壤环境下杂散电流分布的区别。分析了钢轨电阻、轨地电阻及供电电压对红壤中杂散电流引起的地电位的影响规律及影响范围。[结果及结论]红壤环境下,杂散电流沿线路中心线向两侧逐渐减小,经土壤泄散后在变电所附近出现回收现象。相较于其他3种土壤,红壤环境下杂散电流的影响范围更广,可通过减小钢轨纵向电阻、增加轨地电阻、提高供电电压等措施来减小红壤中杂散电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杂散电流 红壤土层 分布规律 电流密度 电位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时空特征的基坑施工诱发地铁隧道结构变形预测研究
12
作者 范鑫宜 周建国 +2 位作者 柏文锋 闵星 罗海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592-3603,共12页
对邻近基坑施工的运营地铁隧道结构变形进行预测有助于及时识别潜在的结构安全风险并采取措施。针对现有地铁隧道结构变形预测未考虑监测点的空间相关性,导致模型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卷积和长短期记忆网络(GCN-LSTM)的地... 对邻近基坑施工的运营地铁隧道结构变形进行预测有助于及时识别潜在的结构安全风险并采取措施。针对现有地铁隧道结构变形预测未考虑监测点的空间相关性,导致模型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卷积和长短期记忆网络(GCN-LSTM)的地铁隧道结构变形预测模型。该方法首先利用图卷积网络(GCN)提取监测点间的动态空间相关信息,进行邻接矩阵的计算,捕获各个监测点间的空间特征,再将其挖掘的信息构成时间序列作为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输入,提取监测点的时间信息特征,通过全连接层融合时空特征,从而提升模型的预测精度。以广州市某受基坑施工影响的运营地铁隧道监测数据为例,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应用提出的GCN-LSTM模型对所选监测点的变形量进行多点联合变形预测。结果表明,当图卷积层为2,训练批次为32,历史步长为9时可取得最佳的模型性能。同时对比支持向量回归,BP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显示,融合时空特征的GCN-LSTM模型的MAE和RMSE指标值至少降低了8.3%和8.2%,R^(2)至少升高了0.01。这说明该模型相对于典型的机器学习模型具有优势,可提高运营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的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能够为保障运营地铁隧道的稳定安全运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结构变形 预测模型 基坑施工 图卷积网络 长短期记忆网络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层大直径地铁盾构隧道承载性能研究
13
作者 李潇 于博翔 +1 位作者 马秀媛 王剑宏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0-56,共7页
[目的]随着地铁盾构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逐渐增多。软土地层大直径地铁盾构隧道的地质条件和隧道结构存在特殊性,有必要对其承载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以深大(深圳机场至大亚湾)城际铁路白泥坑站—大运站区间大直... [目的]随着地铁盾构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逐渐增多。软土地层大直径地铁盾构隧道的地质条件和隧道结构存在特殊性,有必要对其承载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以深大(深圳机场至大亚湾)城际铁路白泥坑站—大运站区间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为依托,通过精细化建模和分析,揭示了管片衬砌的承载性能和损伤演化规律,明确了不同直径隧道承载性能的差异。结合现场监测,论证了数值研究的合理性。[结果及结论]随着荷载增大,衬砌结构依次经历拱顶开裂、拱底接缝张开达2.0 mm、拱腰外侧裂缝宽度逾0.2 mm、拱底接头外侧混凝土屈服、拱底螺栓受拉屈服等关键损伤行为。大直径盾构隧道承载阶段可分为4个阶段:弹性受力阶段(收敛变形δ为0~<2.0‰D,D为隧道外径)、轻微损伤阶段(δ达2.0‰D~<5.6‰D)、损伤快速发展阶段(δ达5.6‰D~9.4‰D)、濒临失效阶段(δ达9.4‰D以上)。其中:弹性阶段的结构承载状态良好;轻微损伤阶段的结构耐久性下降,但承载安全性依旧良好;在损伤快速发展阶段,有必要对结构进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大直径盾构隧道 软土地层 承载性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环境下地铁线路设计组合方案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碧能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49,共5页
针对常规地铁线路设计方法在建(构)筑物密集地段无法解决拆迁量大、施工难度大、风险大、代价大等问题,创新一种特殊交叉渡线加曲线岛式错位站台组合的线路设计方法,不仅能满足建筑、结构、信号、轨道、行车、线路等相关专业的设计需求... 针对常规地铁线路设计方法在建(构)筑物密集地段无法解决拆迁量大、施工难度大、风险大、代价大等问题,创新一种特殊交叉渡线加曲线岛式错位站台组合的线路设计方法,不仅能满足建筑、结构、信号、轨道、行车、线路等相关专业的设计需求,而且能使得地铁线路可以灵活地绕避站点周边密集的建(构)筑物。研究结果表明:该创新线路设计方法可以实现减少拆迁、加大施工净距、缩减明挖规模、降低施工难度和风险、节省工程投资等目标,为地铁站点周边建(构)筑物密集、拆迁和施工困难的地段提供技术指导。通过实际的工程案例验证,表明该创新线路设计方法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线路设计 特殊交叉渡线 曲线岛式错位站台 数字化 BI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铁预制节段拼装高架桥直线最小线间距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延晨 任祥 梁创佳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9-53,59,共6页
节段预制拼装技术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已有较多应用,但尚未有成熟、系统的线路设计经验可供借鉴,针对该工法下的直线段最小线间距设计问题,结合广州地铁14号线工程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节段拼装高架直线段最小线间距设计时除了... 节段预制拼装技术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已有较多应用,但尚未有成熟、系统的线路设计经验可供借鉴,针对该工法下的直线段最小线间距设计问题,结合广州地铁14号线工程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节段拼装高架直线段最小线间距设计时除了考虑车辆设备限界、疏散平台宽度、安全间隙等控制因素外,还要与节段预制拼装工法相匹配,从压缩节段预制模板种类角度,合理选取直线段最小线间距,为以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高架 节段预制 线间距 同心圆设计 预制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站与市政隧道合建设计研究——以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陈村新城站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彬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04-209,共6页
为解决地铁车站与市政隧道合建设计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以广州地铁7号线一期工程西延顺德段陈村新城站拆除复建锦龙隧道为例,从站位选择、合建方案及建筑空间布局等方面深入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针对既有工程对新建工程选址、功能有... 为解决地铁车站与市政隧道合建设计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以广州地铁7号线一期工程西延顺德段陈村新城站拆除复建锦龙隧道为例,从站位选择、合建方案及建筑空间布局等方面深入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针对既有工程对新建工程选址、功能有较大制约的情况,设计时可打破常规束缚,以功能优先主导;2)涉及到对既有工程破除复建的项目,设计过程中在技术层面及管理层面都需要充分征求既有工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对工程风险、社会风险进行必要的专家论证,确保后续项目的顺利实施;3)公共建筑设计应注重人性化、精细化,在工程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量优化空间布局,满足功能需求,提高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市政隧道 复建 合建 空间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半径曲线梁桥的无缝线路有限元模型简化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唐启辉 曾志平 +4 位作者 李秋义 尹华拓 李平 刘卓 张天琦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3-1034,共12页
为更简便地建立小半径曲线梁桥的无缝线路有限元模型,降低计算成本并保证计算精度的可靠性,本文比较分析不同简化程度的模型。首先,依据已有桥上无缝线路模型的形式,通过不同程度简化桥梁上部结构,由简到繁确立了单刚臂模型、多刚臂模... 为更简便地建立小半径曲线梁桥的无缝线路有限元模型,降低计算成本并保证计算精度的可靠性,本文比较分析不同简化程度的模型。首先,依据已有桥上无缝线路模型的形式,通过不同程度简化桥梁上部结构,由简到繁确立了单刚臂模型、多刚臂模型、准梁格模型、平面壳模型、空间壳模型、实体模型共6种模型,并通过扣件横向和纵向阻力试验取得了模型的关键参数;其次,以曲线半径为200 m的(40+50+50+40) m连续梁桥为实例,计算了桥上无缝线路在伸缩、挠曲、制动和断轨等其他组合工况下的结果;最后,以实体模型的计算结果为基准,将前5种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体模型的进行对比,通过欧几里得距离量化分析了各模型的计算精度。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模型复杂程度和计算精度,多刚臂模型和准梁格模型相比于空间壳模型性价比更高,梁格法在桥梁工程中被大量用于异形桥梁计算,且支座分布以及边界条件更符合实际情况。因此,推荐在进行小半径曲线梁桥的无缝线路计算时采用准梁格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半径曲线梁桥 无缝线路 有限元模型 纵向附加力 欧几里得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扣件横向刚度对地铁小半径曲线轨道动力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曾志平 唐杰 +3 位作者 田春雨 李平 吴达 李沛成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979-3991,共13页
为揭示地铁小半径曲线条件下扣件横向刚度对轨道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在曲线半径为350 m的线路上,建立6节编组车辆-轨道-隧道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设置5种不同的扣件横向刚度工况(即扣件横向刚度分别为10、20、30、40和50 kN/mm),对... 为揭示地铁小半径曲线条件下扣件横向刚度对轨道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在曲线半径为350 m的线路上,建立6节编组车辆-轨道-隧道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设置5种不同的扣件横向刚度工况(即扣件横向刚度分别为10、20、30、40和50 kN/mm),对比分析行车动力学性能指标、减振效果和轨道系统振动特性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当扣件横向刚度由10 kN/mm增大至50 kN/mm时,车体横向加速度降幅65.5%,横向Sperling指标降幅27.3%,横向力增幅46.0%,脱轨系数等其他指标受其影响较小。2)当行车速度发生变化时,低扣件横向刚度区间(10~20 kN/mm)引起内轨和外轨的横向位移和扭转角变化更明显。3)当扣件横向刚度由50 kN/mm减小至10 kN/mm时,隧道壁减振量达2.77 dB。4) 5种工况的轨道纵向振动衰减率均在2.2~2.6 dB·m^(-1)范围内,对应的频率临界点分别为88、115、152、189和226 Hz。扣件横向刚度增大会影响90~200 Hz频段内的振动响应,对700 Hz以上频段的影响较弱。研究成果可为地铁小半径曲线扣件减振及系统固有振动特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扣件横向刚度 横向位移 扭转角 减振效果 振动衰减率 钢轨位移导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铁22号线交流牵引供电系统电磁干扰问题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云云 桑国阳 +3 位作者 龙意仁 李鲲鹏 叶俊 曹晓斌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29,共6页
[目的]当地铁线路正常运行时,由于钢轨对地不能做到完全绝缘,采用交流牵引供电系统的地铁会对邻近金属油气管道产生交流干扰。因此,有必要研究地铁交流牵引供电系统对外部电磁干扰的问题。[方法]以广州某金属油气管道与广州地铁22号线... [目的]当地铁线路正常运行时,由于钢轨对地不能做到完全绝缘,采用交流牵引供电系统的地铁会对邻近金属油气管道产生交流干扰。因此,有必要研究地铁交流牵引供电系统对外部电磁干扰的问题。[方法]以广州某金属油气管道与广州地铁22号线并行段为例,建立地铁隧道与金属油气管道耦合模型,对金属油气管道进行电磁干扰仿真分析;计算了与隧道呈不同夹角的油气管道各段的电磁感应电压、地电位和涂层耐受电压,分析了电磁干扰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及结论]交流牵引供电制式下,管道涂层实际承受电压为涂层内部金属管道表面的电压和外部土壤中的地电位的差值,地铁隧道在金属管道表面产生的感应电压幅值是土壤地电位幅值的10倍以上,金属油气管道受到的电磁干扰以管道与地铁的电磁感应电压为主;金属油气管道及地铁隧道并行段是产生电磁干扰的主要区段;增加回流线可以极大地降低金属油气管道的电磁感应电压,回流线的位置与数量对减少电磁干扰效果有极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交流牵引供电系统 电磁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制式浮置板轨道隔振器/剪力铰设计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文武 赵才友 +1 位作者 贺利工 罗信伟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97-4506,共10页
为减小列车通过板缝时车轨振动响应、提升预制式浮置板轨道减振性能,以某地铁预制式浮置板轨道为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列车-预制式浮置板轨道-隧道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预制式浮置板总支撑刚度恒定的条件下隔振器纵向间距2.4/... 为减小列车通过板缝时车轨振动响应、提升预制式浮置板轨道减振性能,以某地铁预制式浮置板轨道为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列车-预制式浮置板轨道-隧道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预制式浮置板总支撑刚度恒定的条件下隔振器纵向间距2.4/1.8/1.2 m、横向间距1.84/1.64/1.44/1.24 m、剪力铰数量为3/4/5、布置形式为中置式/侧置式/上置式时车辆、浮置板轨道、隧道壁源强振动响应。通过对比分析各工况浮置板板端位移及隧道壁源强振动响应,提出了预制式浮置板隔振器布置、剪力铰布置的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预制式浮置板总支撑刚度恒定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隔振器的数量,可以降低浮置板板端位移,提高行车平稳性,同时不显著增加隧道壁源强振动。在1.24~1.84 m范围内,随着隔振器横向间距的增加,浮置板板端位移、隧道壁源强振动出现了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隔振器横向间距应存在一个最优值。随着预制式浮置板剪力铰数量的增加,浮置板板端位移和隧道壁源强振动均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亦有所下降,剪力铰对板端位移、源强振动的抑制作用应存在一个上限。在预制式浮置板轨道剪力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布置形式为上置式和侧置式时板端位移要小于中置式。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优化预制式浮置板轨道的设计参数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预制式浮置板轨道 优化设计 隔振器 剪力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