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PEF数字经济合作对中国数字产业的影响评估与应对思路
1
作者 刘子林 张志敏 +1 位作者 胡润哲 张绍合 《国际贸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9-60,84,共13页
数字经济已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美国通过推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数字规则体系的构建,掌控全球数字经济规则制定主导权,并试图遏制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应如何突破困局,争取数字治理话语权,已成为至... 数字经济已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美国通过推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数字规则体系的构建,掌控全球数字经济规则制定主导权,并试图遏制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应如何突破困局,争取数字治理话语权,已成为至关重要的战略议题。文章基于GTAP模型模拟发现,IPEF数字经济合作将对中国GDP、贸易条件、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资本回流净收益率和社会福利产生不利影响。其中,数字产业进出口总量与产出规模锐减,而且对我国与IPEF各成员方间的进出口贸易影响较大。同时,模拟还发现中国采取加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与提升数字产业自主创新的应对策略不仅能改善宏观经济效益,还能缓解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和产出规模的负面影响,并产生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为此,中国应密切关注IPEF谈判进展以审慎应对,同时积极加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提升数字自主创新能力。此外,中国还应进一步增强数字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化海外市场布局,以保障数字产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EF 数字经济 GTAP 国际技术合作 自主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林硕延 杨娜娜 +4 位作者 李佳展 陈雪茹 郭铭欣 宋丹丹 宋朝霞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1期241-246,共6页
使用我国31个省(区、市)的2013-2019年碳排放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就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数字经济对中国家庭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我国家庭的碳排放有负面影响,该结果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这种影响对收... 使用我国31个省(区、市)的2013-2019年碳排放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就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数字经济对中国家庭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我国家庭的碳排放有负面影响,该结果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这种影响对收入水平较高、人口规模较大、中部地区的家庭尤其明显。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就数字经济影响低碳生活的效应向政府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关系的理解,也为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家庭碳排放 “双碳”目标 异质性 绿色低碳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姜海云 《乡村论丛》 2025年第1期41-46,共6页
本文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活力;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促进了农业资源有效整合,提升了农业生态效率... 本文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活力;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促进了农业资源有效整合,提升了农业生态效率;数字普惠金融提供的融资支持,推动了农业技术进步和升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强保障。为更好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金融素养、完善农户征信体系、强化金融风险控制及培养专业人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业新质生产力 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的产业变革的现状与展望——“聚焦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开辟新质生产力研究新境界”主题研讨会综述
4
作者 吴昱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以“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为核心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重构生产力范式、引发产业重大变革。在此背景下,由广州商学院、《工业技术经济》编辑部联合主办,广州商学院经济学院承办,广州商学院科研处协办的“聚焦大模型、大数据... 以“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为核心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重构生产力范式、引发产业重大变革。在此背景下,由广州商学院、《工业技术经济》编辑部联合主办,广州商学院经济学院承办,广州商学院科研处协办的“聚焦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开辟新质生产力研究新境界”主题研讨会,于2025年3月20日在广州商学院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一时代命题,展开了多维度、跨学科的研讨。会上,广州商学院副校长、长江学者钟昌标教授作题为《数字技术发展与经济学理论创新思考》的主旨发言,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发展对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院纪玉山教授作题为《大模型落地的经济学逻辑与路径选择》的主旨发言,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大模型如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经济学理论解释,并对大模型落地的路径实现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处 副校长 大数据 产业变革 主题研讨会 商学院 时代命题 数字技术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产业集群赋能“两业融合”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推进路径
5
作者 张雅俊 夏杰长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5期65-76,共12页
数字产业集群作为数字经济和产业集群叠加下的高级形态,为产业发展和融合提供了新的通用技术基础和生态系统,打破了产业间的技术壁垒,促进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为核心资源且具有服务型制造特征的数字创新创业活动,并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 数字产业集群作为数字经济和产业集群叠加下的高级形态,为产业发展和融合提供了新的通用技术基础和生态系统,打破了产业间的技术壁垒,促进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为核心资源且具有服务型制造特征的数字创新创业活动,并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两业融合”)等产业融合和变革带来了新的技术支撑和强劲动力。从融合的实现看,“两业融合”需要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数字生态等多维度动力支持,并不断寻找和培育新兴动力,以实现“两业”高频深度互动与协同发展。从赋能效应看,数字产业集群具有要素集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链接与网络协同等多重赋能效应。数字产业集群的赋能效应有效契合了“两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为“两业融合”提供其所需要的关键动力并产生新的动力,集聚分散化的资源和服务,推动产品与服务等要素融合重组,提供丰富高效的数字技术工具,重塑“两业”主体价值创造方式,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结构,为“两业”的融合与互促创造更优质的数字生态和发展环境。为此,应加速打造竞争力强、赋能效应显著的数字产业集群,培育和增强“两业融合”的内外动力,以集群生态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与扩散,优化“两业”的空间布局,推动“两业融合”进入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业融合” 数字产业集群 数字经济 产业融合 服务型制造 实数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