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磁分离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曹潇 赵力超 +4 位作者 陈洵 谢会 张竟丰 刘卓坤 王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338-345,共8页
建立食源性致病菌快速高效的检测新方法和策略对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至关重要。样品前处理是快速筛选病原体的关键步骤。常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通常需要前增菌和选择性分离等预处理过程才能达到提高目标细菌浓度的目的,耗时长且灵... 建立食源性致病菌快速高效的检测新方法和策略对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至关重要。样品前处理是快速筛选病原体的关键步骤。常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通常需要前增菌和选择性分离等预处理过程才能达到提高目标细菌浓度的目的,耗时长且灵敏度低。免疫磁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IMS)是一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从复杂食品样品中分离和浓缩目标病原菌的技术,已被应用于多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本文综述了IMS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IMS作用原理、影响IMS效果的因素以及结合其他检测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最新应用研究,以期为该技术更深层次的应用研究和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磁分离技术 磁分离效果 食源性致病菌 样品前处理 快速检测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酸适体功能化纳米磁珠的石斑鱼虹彩病毒检测
2
作者 夏悦婷 余庆 +10 位作者 黄琳 黄静 覃向谋 赵明明 韦冬冬 王浩 凌飞 常彦磊 许伟江 刘明珠 李鹏飞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7,共7页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核酸适体功能化纳米磁珠的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快速检测新方法,以解决传统病毒检测技术操作繁琐、耗时长、设备依赖性强等问题。【方法】将前期筛选获得的可特异性识别SGIV的核酸适...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核酸适体功能化纳米磁珠的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快速检测新方法,以解决传统病毒检测技术操作繁琐、耗时长、设备依赖性强等问题。【方法】将前期筛选获得的可特异性识别SGIV的核酸适配体进行优化及修饰,获得核酸适配体Q5c,并将其与纳米磁珠进行偶联,构建核酸适配体偶联磁性纳米探针(Aptamer magnetic nanobeads,Q5c-MNPs)。利用多病原交叉实验验证Q5c-MNPs对SGIV感染细胞的特异性靶向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荧光定量PCR等技术系统评价探针的稳定性、灵敏度等关键性能指标。【结果】Q5c-MNPs可特异性识别SGIV感染的细胞,并在500 nmol/L浓度下孵育时间短至1 min,在4~37℃温度范围内检测性能稳定。检测灵敏度达1×10^(3)个/mL,与RT-qPCR检测灵敏度相当。而本方法检测周期仅需2h,较常规分子检测方法效率显著提升。【结论】成功构建Q5c-MNPs检测体系,该体系兼具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等优势,为开发水产病害现场快速检测试剂盒奠定重要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 核酸适配体Q5c 纳米磁珠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式核酸适配体LYGV1c对石斑鱼虹彩病毒的特异性识别与检测
3
作者 刘明珠 谢瑾琨 +7 位作者 余庆 黄静 王一兵 徐继卫 常彦磊 黄广杰 韩书煜 李鹏飞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04-1714,F0002,共12页
【目的】构建能特异性识别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的激活式核酸适配体探针,为开发特异性识别SGIV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对SGIV感染的早期诊断及精准防控。【方法】基于可特异性识别SGIV感染宿主细胞的核酸适配体LYGV1,通过加... 【目的】构建能特异性识别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的激活式核酸适配体探针,为开发特异性识别SGIV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对SGIV感染的早期诊断及精准防控。【方法】基于可特异性识别SGIV感染宿主细胞的核酸适配体LYGV1,通过加入T链、C链、荧光基团及淬灭基团等功能化修饰,成功构建获得靶标激活式核酸适配体TAA-LYGV1c;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系统验证TAALYGV1c对SGIV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并对其最适工作浓度、孵育时间、孵育温度及识别靶细胞检测限等条件进行优化,以评估TAA-LYGV1c的可操作性;最后构建SGIV感染模型,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进一步探究TAA-LYGV1c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加入TAA-LYGV1c后SGIV感染组石斑鱼脾脏(GS)细胞的荧光值极显著高于未加入TAA-LYGV1c的SGIV感染组(P<0.01,下同),同时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神经坏死病毒(NNV)感染组,说明TAA-LYGV1c可特异性识别SGIV感染。TAA-LYGV1c的最适工作浓度为500 nmol/L,最适孵育温度为28℃,最短孵育1 min即可检测到荧光。不同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TAA-LYGV1c识别靶细胞的检测限为5×10^(3)个/mL,荧光酶标仪检测分析的最低检测限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最低检测限均为500个/mL,即检测灵敏度与仪器的检测原理存在一定关联。在活体检测中,基于TAA-LYGV1c的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结果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TAA-LYGV1c能特异性识别SGIV感染,也说明核酸适配体在水产养殖病原检测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结论】开发的激活式核酸适配体TAA-LYGV1c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势,可实现对SGIV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为开发特异性识别SGIV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 核酸适配体 TAA-LYGV1c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LAMP技术快速检测羊肉制品中的鼠源性成分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珍金 张璜 +6 位作者 石磊 叶蕾 蔡凯贤 颜栋林 韦涛 谢耐珍 陈小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22-327,共6页
为实现羊肉制品中鼠源性成分的定性检测,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以鼠的线粒体基因(大鼠环氧化酶基因KP244683.1和小鼠的16S rRNA基因KY018919.1)为靶标,分别设计相应的LAMP特异性引物,... 为实现羊肉制品中鼠源性成分的定性检测,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以鼠的线粒体基因(大鼠环氧化酶基因KP244683.1和小鼠的16S rRNA基因KY018919.1)为靶标,分别设计相应的LAMP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确定最佳LAMP反应体系。对混合模拟样品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和稳定性评估,应用LAMP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分别对市售羊肉制品进行检测,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LAMP方法特异性强,大鼠和小鼠的检出限分别为0.1%和0.5%,稳定性好,LAMP与聚合酶链式反应市售实际样本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本实验建立的鼠源性成分LAMP检测方法操作简便、高效、准确,为鼠肉掺假快速诊断和基层诊断提供了新的选择,可作为羊肉制品中鼠源性成分的快速检测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源性成分 肉类掺假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线粒体基因 羊肉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及乳制品中常见“活的非可培养态”食源致病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竟丰 王丽 +3 位作者 陈洵 谢会 曹潇 赵力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0-306,共7页
细菌在环境胁迫下能够进入一种"活的非可培养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常规的平板培养方法无法检测出该种状态细菌,但其仍具有可测量的代谢活性,能够在适合的条件下复苏并产生毒力。乳及乳制品因其含有丰富... 细菌在环境胁迫下能够进入一种"活的非可培养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常规的平板培养方法无法检测出该种状态细菌,但其仍具有可测量的代谢活性,能够在适合的条件下复苏并产生毒力。乳及乳制品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成为理想的细菌培养基,其中几种常见的食源致病菌如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阪崎肠杆菌等也被证实能够进入VBNC,对乳及乳制品品质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本文综述了VBNC细菌的研究进程和细胞形态、毒力等生理学特性,并介绍了乳及乳制品中几种常见VBNC致病菌的诱导与复苏因素及其检测方法。通过对VBNC细菌的综述进而为乳及乳制品中致病菌研究提供新思路,以期减少乳及乳制品中该状态致病菌对公共安全的威胁,提升乳及乳制品中生物性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及乳制品 活的非可培养态 致病菌 诱导与复苏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苷酸序列的罗非鱼罗湖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6
作者 刘助红 张璜 +3 位作者 唐玲 刘贤旭 林洁文 吴林 《黑龙江水产》 2023年第6期416-421,共6页
通过对NCBI数据库里的罗湖病毒(tilapia lake virus,TiLV)核苷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了解罗湖病毒在全球的流行情况和中国罗非鱼(tilapia)养殖中罗湖病毒的感染情况。该研究将第3个片段的序列比对结果中的罗湖病毒分成12个簇群,通... 通过对NCBI数据库里的罗湖病毒(tilapia lake virus,TiLV)核苷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了解罗湖病毒在全球的流行情况和中国罗非鱼(tilapia)养殖中罗湖病毒的感染情况。该研究将第3个片段的序列比对结果中的罗湖病毒分成12个簇群,通过对片段进行motif序列富集,显示motif序列每个位点的碱基。对从广东各地区罗非鱼养殖场采集到的302份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均未检测出罗湖病毒阳性,并且显示motif序列位点的碱基非常稳定。通过对罗湖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中国虽未有罗湖病毒流行的趋势,但在进出口贸易中仍要严格防控罗湖病毒的输入,并应对这些非常保守的motif的相关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tilapia) 罗湖病毒(tilapia lake virus TiLV) 分子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