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蒙与“人文精神讨论”
1
作者 郭宝亮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39,共6页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足鼎立的局面与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论争,构成1990年代初期“人文精神讨论”的文化语境。王蒙作为论争中重要的当事方参与论争,论争虽然由“王朔现象”引发的文化商业化消费主义而起,但论争的实质是不...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足鼎立的局面与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论争,构成1990年代初期“人文精神讨论”的文化语境。王蒙作为论争中重要的当事方参与论争,论争虽然由“王朔现象”引发的文化商业化消费主义而起,但论争的实质是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之争。王蒙并不反对“人文精神”本身,而是反思性地批判了启蒙知识分子“激进的保守主义”的“二极对立”思维方式,王蒙站在“自由的保守主义”价值立场,倡扬一种包容多元的立体复合式的辩证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人文精神讨论 思维方式 “二极对立” 辩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文共同体”的建构与失落——“红色经典”小说文本与插图的互动考察
2
作者 赵树勤 彭婧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196,共9页
“红色经典”小说文本与插图在理论层面上一度结成意义与风格保持和鸣共振的“图文共同体”,形成了以“写实”为主导、图文相互缠绕并发生内部争夺的有机互动格局。这一“图文共同体”自1990年代以来不断遭遇图像时代的挑战,并在小说图... “红色经典”小说文本与插图在理论层面上一度结成意义与风格保持和鸣共振的“图文共同体”,形成了以“写实”为主导、图文相互缠绕并发生内部争夺的有机互动格局。这一“图文共同体”自1990年代以来不断遭遇图像时代的挑战,并在小说图文的经典化进程中被逐步建构为一个红色时代的文化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经典” 小说插图 “图文共同体” 图文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移民艺术到移居国主流艺术——新加坡粤剧本土化研究
3
作者 沈有珠 《戏剧之家》 2025年第1期31-33,共3页
1819年,新加坡开埠后,粤剧就在这一带传播。1857年,粤剧行会组织“梨园堂”在新加坡注册成立,这是粤剧在新加坡本土化的滥觞。1992年6月,首届“狮城国际粤剧节”的主办标志着新加坡本土化粤剧的成熟。随后,新加坡粤剧频频亮相于国际音乐... 1819年,新加坡开埠后,粤剧就在这一带传播。1857年,粤剧行会组织“梨园堂”在新加坡注册成立,这是粤剧在新加坡本土化的滥觞。1992年6月,首届“狮城国际粤剧节”的主办标志着新加坡本土化粤剧的成熟。随后,新加坡粤剧频频亮相于国际音乐节,这扩大了新加坡本土化粤剧的传播范围。不用粤语演唱粤剧,意味着新加坡本土化粤剧的落地生根。从移民艺术到移居国主流艺术,百年间粤剧在新加坡完成了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粤剧 本土化 狮城国际粤剧节 移民艺术 主流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4
作者 周盼 蔡歆 《海外英语》 2025年第1期16-19,共4页
本文阐述了深度学习和翻转课堂的特征与理论意义,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深度学习理论为研究视角,以翻转课堂为抓手,探索如何促进大学英语深度学习。并将该模式应用于华南地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本文阐述了深度学习和翻转课堂的特征与理论意义,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深度学习理论为研究视角,以翻转课堂为抓手,探索如何促进大学英语深度学习。并将该模式应用于华南地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研究表明,该模式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英语成绩和深度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翻转课堂 大学英语教学 学习兴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性经验中的文学理论——郁达夫“主情”论话语建构的实践取径
5
作者 伍世昭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128,共8页
郁达夫“主情”论理论建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直面文学创作“感性的活动”,从第一手感性材料——文学文本经验中提炼理论话语。其最具代表性的“自叙传”“真情的流露”“诗歌的旋律”话语的建构,就都离不开古今中外(包括他自己)文学创... 郁达夫“主情”论理论建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直面文学创作“感性的活动”,从第一手感性材料——文学文本经验中提炼理论话语。其最具代表性的“自叙传”“真情的流露”“诗歌的旋律”话语的建构,就都离不开古今中外(包括他自己)文学创作感性经验所提供的基础性支持。在郁达夫那里,鲜活的感性经验永远是文论话语取之不尽的源泉。其兼具理论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为他从创作实践和文本出发提出并讨论问题提供了方便;而我们从郁达夫这一个案中或许能领悟到一般文论话语建构的某些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主情”论 话语建构 实践取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记忆与伦理——当代科幻电影叙事的文化逻辑与审美方向 被引量:2
6
作者 陈静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7-204,共8页
在当代科幻电影中,“身体”和“记忆”是建构电影叙事话语逻辑的两个重要维度。身体作为记忆的媒介是虚实结合的最好代表,而人类身体作为一个肉身化的具体实物又承载着意识、精神、情感、感觉等不可见的虚物。作为记忆媒介的身体,在科... 在当代科幻电影中,“身体”和“记忆”是建构电影叙事话语逻辑的两个重要维度。身体作为记忆的媒介是虚实结合的最好代表,而人类身体作为一个肉身化的具体实物又承载着意识、精神、情感、感觉等不可见的虚物。作为记忆媒介的身体,在科幻想象中激活了可供挖掘的电影叙事空间和文本符号,借助赛博格身体的机器记忆建构和重构,创意性地确立了叙事文本内核和世界观的文化表达,从而形成了对后人类视域下当代科幻电影叙事的审美展望与伦理边界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叙事 后人类身体 机器记忆 伦理边界 文化逻辑 审美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修辞学理论研究的话语转向——科学化与实用化的提升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海玲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76-84,共9页
《修辞学发凡》实现了中国修辞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转型,当代修辞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立足互动的真实话语活动来探讨修辞的本质,实现了修辞学话语视角的理论突破,体现为研究对象的话语指向、理论建构的话语解释、修辞手段的话语策略构建... 《修辞学发凡》实现了中国修辞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转型,当代修辞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立足互动的真实话语活动来探讨修辞的本质,实现了修辞学话语视角的理论突破,体现为研究对象的话语指向、理论建构的话语解释、修辞手段的话语策略构建、修辞目标的话语效果聚焦等。当代修辞学研究的话语转向也突出表现在领域话语应用上,解决社会的话语应用需要,推动社会进步,在国家与机构形象修辞、领域语言行为、功能言语行为等话语应用领域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当代修辞学的话语转向推进了修辞学理论的科学化和实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修辞学 话语转向 国家与机构形象修辞 科学化 实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光、微光、霞光:魏微小说的情感模式与叙事策略
8
作者 刘亚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1,共7页
魏微是“70后”作家中独具特色的一位。她的小说主题侧重于还乡、个人成长和情感故事的书写,在个人和时代之中寻找平衡点。魏微的小说创作从还乡追溯故乡往事,从成长体验窥探女性的生命进阶,在还乡和成长故事中呈现出生命的底色。从情... 魏微是“70后”作家中独具特色的一位。她的小说主题侧重于还乡、个人成长和情感故事的书写,在个人和时代之中寻找平衡点。魏微的小说创作从还乡追溯故乡往事,从成长体验窥探女性的生命进阶,在还乡和成长故事中呈现出生命的底色。从情感看普通男女日常情事,从历史发现个人命运,在情感和历史的纠葛中,展示个人和社会、时代之间的互照关系。从乡村到小城到城市的叙事路径,日常叙事、碎片化叙事、暧昧叙事混合组成叙事风格共同构成魏微纯净、温暖、游离等独特的美学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微 还乡 成长 日常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存在本质:中年群体的精神困境书写——以骆平《过午不食》为例
9
作者 何嘉欣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6-204,共9页
中年群体作为社会运作的中流砥柱,其面临的现实与困境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午不食》以社会关系为关键词,重新审视了当代的中年定义,并以此为基础聚焦中年知识群体的精神层面,书写出中年群体的精神欲望话语。小说以处... 中年群体作为社会运作的中流砥柱,其面临的现实与困境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午不食》以社会关系为关键词,重新审视了当代的中年定义,并以此为基础聚焦中年知识群体的精神层面,书写出中年群体的精神欲望话语。小说以处于不同阶段的中年人建立起现代中年生存谱图,阐述了主体欲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以欲望的主体性及他者性的深描对当代中年危机成因进行指向,重新塑造了现代中年群体的气质与形象。该重塑一方面体现出中国文学创作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另一方面亦为我国的新时代文学书写路径选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年群体 中年危机 《过午不食》 精神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的空间叙事与记忆重构
10
作者 林曼萍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5期102-105,共4页
帕慕克的小说《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借助伊斯坦布尔街头卖钵扎的小贩麦夫鲁特的视角记录了他半个世纪的城市漫游经验,他在西化后的伊斯坦布尔寒来暑往的记忆,架构起独特的空间叙事模型。本文以空间叙事与记忆重构作为考察视角,重点分析... 帕慕克的小说《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借助伊斯坦布尔街头卖钵扎的小贩麦夫鲁特的视角记录了他半个世纪的城市漫游经验,他在西化后的伊斯坦布尔寒来暑往的记忆,架构起独特的空间叙事模型。本文以空间叙事与记忆重构作为考察视角,重点分析该文本独特的空间叙事策略,以期揭示潜藏在空间表征与记忆场域下的文本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慕克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空间叙事 记忆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港岛大街的背后》中林江的身份之变与情感选择
11
作者 薛芳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9期22-24,共3页
舒巷城的小说《港岛大街的背后》讲述了主人公林江伦理身份变化的故事。林江从弃儿转变为养子的身份变化,表明其所遭遇的伦理变故是小说的关键,这也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困扰的原因。在林江的成长过程中,他逐渐从一个顽童逐渐成为一个... 舒巷城的小说《港岛大街的背后》讲述了主人公林江伦理身份变化的故事。林江从弃儿转变为养子的身份变化,表明其所遭遇的伦理变故是小说的关键,这也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困扰的原因。在林江的成长过程中,他逐渐从一个顽童逐渐成为一个理想青年。在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林江选择与自己达成和解,在其生母和养母之间作出了正确的情感选择。林江完成了对母亲爱的呼唤和超越,对养父林成富的多重情感也得以释怀,最终打破身份限制,实现了自我的成长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岛大街的背后》 伦理身份 情感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虹影小说创作考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宋瑜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3-130,共8页
一纳博科夫在他的《说吧,记忆》前言中写道:"对俄国记忆的一次英语重述的一次俄语复归的这一英语的再现,首先被证明是一项恶魔般的工作,但是给予我某种安慰的是想到这样一种为蝴蝶所熟知的多次蜕变,以前还从没有任何人尝试过。&quo... 一纳博科夫在他的《说吧,记忆》前言中写道:"对俄国记忆的一次英语重述的一次俄语复归的这一英语的再现,首先被证明是一项恶魔般的工作,但是给予我某种安慰的是想到这样一种为蝴蝶所熟知的多次蜕变,以前还从没有任何人尝试过。"(1)这里有几个关键词让我记忆犹新,一是语言,涉及母语及客语;一是重述与复归,涉及文化与经验;还有,就是"多次蜕变"。在我读到这个中文版本的《说吧,记忆》时,我差不多也与虹影的创作相遇了。当时的虹影客居英国伦敦,她用中文写作,追述中国往事,重构记忆中的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城出版社 中文版本 虹影 纳博科夫 中文写作 重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世俗的知识分子--谈刘震云《一地鸡毛》《手机》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桂宁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76,共6页
刘震云在《一地鸡毛》《手机》中描写了1990年代知识分子的某种生活和精神状态。这些知识分子形象具有时代的烙印,是一个时期知识分子的某种样本。他们处在特殊交替时期,是当时陷入方向选择困顿,终于融汇到世俗社会,并能够游刃有余生活... 刘震云在《一地鸡毛》《手机》中描写了1990年代知识分子的某种生活和精神状态。这些知识分子形象具有时代的烙印,是一个时期知识分子的某种样本。他们处在特殊交替时期,是当时陷入方向选择困顿,终于融汇到世俗社会,并能够游刃有余生活,甚至能够主宰社会文化发展的知识分子形象。刘震云将高高在上的人文精神与接地气的世俗生活相结合,展示了一段时期知识分子的蜕变过程,也提出了相应的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一地鸡毛》 《手机》 知识分子书写 世俗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世烟火中的仰望与救赎——《烟火漫卷》与迟子建的人文关怀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宜萱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1-146,共6页
当代作家迟子建始终关注俗世之中平凡人的命运,多以其成长的北疆大地作为主要书写场域,尤其擅长将与之关联的自然、历史、社会、风俗、信仰、生活等作为书写对象,反映出普通人在现代性困境中的挣扎与寻找,展露出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202... 当代作家迟子建始终关注俗世之中平凡人的命运,多以其成长的北疆大地作为主要书写场域,尤其擅长将与之关联的自然、历史、社会、风俗、信仰、生活等作为书写对象,反映出普通人在现代性困境中的挣扎与寻找,展露出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2020年出版的《烟火漫卷》作为迟子建最新的长篇作品,不仅延续了其作品中一以贯之的具有反现代性的,对生态人文主义精神的坚守,还以深沉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对苦难人生的关怀刻画,体现了人作为个体和群体在自我救赎、相互救赎和自我超越、共同超越上的探寻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 《烟火漫卷》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春视域内《再见,少年》的范式重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燕萍 徐桃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2-124,共3页
《再见,少年》是由殷若昕执导,张子枫、张宥浩主演的青春电影,影片以千禧年前后的社会变革为背景,书写了一段少年情谊。影片拒绝了青春视域下的刻板化、浪漫化的爱情书写,在人物的构思上规避了青春男性作为追求者与行动者、他心目中的... 《再见,少年》是由殷若昕执导,张子枫、张宥浩主演的青春电影,影片以千禧年前后的社会变革为背景,书写了一段少年情谊。影片拒绝了青春视域下的刻板化、浪漫化的爱情书写,在人物的构思上规避了青春男性作为追求者与行动者、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作为遥不可及的美好象征和被动者的设计,亦摒弃了堕胎、进入社会后的堕落等在青春片中十分常见的符号化元素,注重在时代背景下表现一段质朴的情感羁绊,实现了青春视域下的范式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片 类型片 范式重构 异质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讲故事的人”——记忆诗学与《一日三秋》
16
作者 张明 赵树勤 《阴山学刊》 2023年第1期48-53,共6页
《一日三秋》作为刘震云的新作,延续其一贯的“生活流”叙事方略,但又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质。人物在漂泊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在,延展出在路上的漂泊故事。文本的情节讲述,则在多重互文中体现出互鉴的戏仿故事。笑料的充斥,让生活的表... 《一日三秋》作为刘震云的新作,延续其一贯的“生活流”叙事方略,但又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质。人物在漂泊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在,延展出在路上的漂泊故事。文本的情节讲述,则在多重互文中体现出互鉴的戏仿故事。笑料的充斥,让生活的表象赋形为笑书,内里的虚无却折射出反讽的悲喜故事。三者审美品格的互参,让“讲故事的人”派生出因时间距离的拉开而获得记忆的复活与增殖,形成饶有风味的记忆诗学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一日三秋》 记忆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保罗·维利里奥的速度美学
17
作者 何泽宇 周静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55-62,共8页
加速日益成为当下社会的显著现实并构成新的美学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从宏观的政治经济学维度赋予速度物质经济内涵不同,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深受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影响,从微观的具身感知切入,构建了以速度为核心的... 加速日益成为当下社会的显著现实并构成新的美学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从宏观的政治经济学维度赋予速度物质经济内涵不同,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深受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影响,从微观的具身感知切入,构建了以速度为核心的美学本体论。维利里奥认为速度是维系感知主体与现象事件之间的基本元素,速度与个体的感觉结构具有同构性。个人的感知模式与现象事件依赖于技术速度的曝光,速度被赋予现象学内涵,实时速度造就了消失的美学,消失成为当下普遍的审美体验。技术速度引发现实生活真实根基的动摇,德波、鲍德里亚的符号学美学否定媒介符号内容的真实性,维利里奥以媒介技术的形式为批判原点,指出实时的技术速度带来了主体日常生活世界中实感经验的衰退,构造了区别于鲍德里亚拟像现实的替代现实的审美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速学 消失的美学 替代现实 知觉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样的人文关怀:韩松“医院”三部曲的迷宫叙事
18
作者 刘伟云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4-179,共6页
韩松的“医院”三部曲通过层层嵌套的叙述,以层叠横出的科技景观构成了一个以“医院”为蓝本的科技异世界,在众生相的不确定书写中呈现了主体的不断追寻,在“生与死”的镜像迷宫中探寻了人类追求永生的欲望。韩松的意义不仅仅是他构筑... 韩松的“医院”三部曲通过层层嵌套的叙述,以层叠横出的科技景观构成了一个以“医院”为蓝本的科技异世界,在众生相的不确定书写中呈现了主体的不断追寻,在“生与死”的镜像迷宫中探寻了人类追求永生的欲望。韩松的意义不仅仅是他构筑的永生迷宫所代表的技术性象征意义,更重要的还是其关于科技与欲望关系的书写以及对科技未来的可知与未知的多层探索,在科技启蒙与泛宗教的拯救与期许中,表达出别样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松 “医院”三部曲 迷宫叙事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光之下》的情感叙事机制研究
19
作者 王雪 徐桃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5-148,共4页
新世纪东北影像生产呈现多维化杂糅特征,战争、文化、艺术竞相输出,依托东北独特的地域景观与文化审美空间,陆续出现多部美学风格独特的影视作品。电影《日光之下》以犯罪悬疑片为“壳”,裹挟着文艺片和剧情片等多种类型片元素,具有强... 新世纪东北影像生产呈现多维化杂糅特征,战争、文化、艺术竞相输出,依托东北独特的地域景观与文化审美空间,陆续出现多部美学风格独特的影视作品。电影《日光之下》以犯罪悬疑片为“壳”,裹挟着文艺片和剧情片等多种类型片元素,具有强烈的作者意识。导演梁鸣将其对东北黑土地的浓厚乡愁赋予影片情感底色,在风格化的视觉空间中一并呈现了爱情的残酷、成长的疼痛、身份的焦虑以及欲望的压抑和精神的扭曲等,以心理和情感建构叙事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电影 日光之下 情感叙事 原乡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春天》中女性话语叙事里的“深港”城市隐喻
20
作者 徐桃 《艺苑》 2021年第5期37-41,共5页
《过春天》是深圳女导演白雪的电影处女作,通过讲述女性与生存空间纠葛冲撞的故事,探讨了城市结构和社会环境对女性生命成长及抉择的影响。其突出的女性表达意识和影像空间的策略性呈现,将城市与女性关系的电影叙事引入更加精微的层次,... 《过春天》是深圳女导演白雪的电影处女作,通过讲述女性与生存空间纠葛冲撞的故事,探讨了城市结构和社会环境对女性生命成长及抉择的影响。其突出的女性表达意识和影像空间的策略性呈现,将城市与女性关系的电影叙事引入更加精微的层次,“深港”两座城市的镜像关系也通过女性身份视角变化得到了隐喻式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春天》 女性 深港 城市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