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番木瓜病毒病及环斑病毒株系的调查鉴定 被引量:11
1
作者 蔡建和 范怀忠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3-17,共5页
根据田间调查、病毒粒子和内含体形态、血清反应、寄主范围和症状、昆虫介体、物理性质、潜育期等试验结果、认为华南4省区的番木瓜病毒病只有PRV一种。根据在西葫芦上的症状特点,将PRV初步区分为4个株系,即Ys、Vb、Sm... 根据田间调查、病毒粒子和内含体形态、血清反应、寄主范围和症状、昆虫介体、物理性质、潜育期等试验结果、认为华南4省区的番木瓜病毒病只有PRV一种。根据在西葫芦上的症状特点,将PRV初步区分为4个株系,即Ys、Vb、Sm和Lc。在313份标样中,它们单独所占比例分别为40.57%,10.22%,0.64%,4.47%,Ys+Vb(复合侵染)占44.08%,这表明Ys为优势株系,Vb次之,Lc和Sm发生少分布不广。研究结果还表明,以前有人报道的PMaLV实则是本研究的Vb,而不是一个新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木瓜 病毒病 环斑病毒株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桃树流胶病病原菌的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宝棣 周伯扬 董群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7-42,共6页
通过反复切片镜检、病菌分离培养和人工接种试验,现已查明,广州地区桃树流胶病可由两种子囊菌分别侵染所引致:一是LeptosphaeriapruniWoronichin;一是Cucurbitariasp.他们与国内外报道... 通过反复切片镜检、病菌分离培养和人工接种试验,现已查明,广州地区桃树流胶病可由两种子囊菌分别侵染所引致:一是LeptosphaeriapruniWoronichin;一是Cucurbitariasp.他们与国内外报道的病原真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和Physalosporapersicae都不相同。前者为广东省首次报道;后者则为国内首次报道。人工接种结果表明,此病在当地发生潜育期长短视季节而异:9~12月份接种的潜育期短的一般为36~49天,长的一般为58~67天;4月份接种的潜育期为20~23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树 流胶病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节瓜蓟马发育及产卵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佳教 张维球 梁广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14-19,共6页
在恒温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节瓜蓟马(ThripspalmiKarny)生长发育及产卵力的影响,得出节瓜蓟马卵期和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4℃和8.4℃,有效积温则分别为82.2日度及164.3日度。其发育速率与温... 在恒温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节瓜蓟马(ThripspalmiKarny)生长发育及产卵力的影响,得出节瓜蓟马卵期和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4℃和8.4℃,有效积温则分别为82.2日度及164.3日度。其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节瓜蓟马成虫产卵适温区是20~30℃,其中25℃下成虫的平均产卵量及产卵率值均达最大,分别为54.90粒及2.18粒/d。文中给出了节瓜蓟马成虫产卵前期及平均寿命与温度间的数学关系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瓜 蓟马 温度 发育 产卵力 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螺杀对大瓶螺的药效试验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承龄 温山鸿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3期61-64,共4页
l991~1993年在室内和田间用贝螺杀对大瓶螺进行了一系列浓度的毒力和药效试验。室内试验在1.4×10-4%浓度经24h螺的死亡率为87.33%~88.33%,田间试验在1.4×10-4%浓度24h螺的死亡... l991~1993年在室内和田间用贝螺杀对大瓶螺进行了一系列浓度的毒力和药效试验。室内试验在1.4×10-4%浓度经24h螺的死亡率为87.33%~88.33%,田间试验在1.4×10-4%浓度24h螺的死亡率为8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瓶螺 贝螺杀 药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人心果病原真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传飞 戚佩坤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1-36,共6页
2年来对我省人心果真菌病害的系统调查表明:人心果生长期以枝叶病害为主,果实病害主要发生于贮藏期;生长期病害中影响生产最大的是炭疽病,引起枝叶枯死。本文报道了人心果的病原真菌8种,其中2个新种,它们是Didymella... 2年来对我省人心果真菌病害的系统调查表明:人心果生长期以枝叶病害为主,果实病害主要发生于贮藏期;生长期病害中影响生产最大的是炭疽病,引起枝叶枯死。本文报道了人心果的病原真菌8种,其中2个新种,它们是DidymellasapotaeC.F.ZhangetP.K.Chi,sp.nov.,LophodermiumsapotiC.F.ZhangetP.K.Chi.sp,nov.,其它病菌包括炭疽病菌、拟茎点霉枝枯病菌、焦腐病菌、拟盘多毛孢叶斑病菌、煤烟病菌和酸腐病菌,各病害的症状及病原特征均有详述。新种模式标本存放于本校植保系标本室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心果 病原 真菌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背飞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编制方法 被引量:12
6
作者 黄寿山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3期45-49,共5页
白背飞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方法,采用同步的室内实验种群试验、田间笼罩实验种群调查和自然种群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将“抗性”、“其他”、“捕食”作用分解开来;采用饲养观察方法,解决了统计螯蜂寄生致死作用的时滞效应问题... 白背飞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方法,采用同步的室内实验种群试验、田间笼罩实验种群调查和自然种群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将“抗性”、“其他”、“捕食”作用分解开来;采用饲养观察方法,解决了统计螯蜂寄生致死作用的时滞效应问题,实现了对主要生态因子作用的定量分解。由此组建按作用因子组配的自然种群生命表,便于分析自然种群消长机制和评价各生态因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生命表 水稻 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背飞虱自然种群生命表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黄寿山 丁克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4期47-51,共5页
广东海陵岛白背飞虱不同世代种群均受到天敌捕食作用的显著控制,成虫的迁出对处于早稻拔节期世代的种群控制作用较大。成虫迁移后的居留率与下代卵量概率,对种群发展趋势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但不同世代的成虫迁出比率差异较大。下代... 广东海陵岛白背飞虱不同世代种群均受到天敌捕食作用的显著控制,成虫的迁出对处于早稻拔节期世代的种群控制作用较大。成虫迁移后的居留率与下代卵量概率,对种群发展趋势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但不同世代的成虫迁出比率差异较大。下代卵量概率既是重要因子,又是关键因子。该因子的定量分析对于成虫期较长的昆虫种群动态描述是重要的。重要因子分析与关键因子分析相结合,有助于明确对种群动态产生实际作用控制因子及其作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自然种群 生命表 重要因子 关键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白肋烟新病害──黑腐病病原细菌的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曾宪铭 黄清珠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1期46-49,共4页
在广东省乳源县白肋烟植株叶片上发现一种国内外尚未报道的新病害──黑腐病。病原细菌的主要细菌学性状和寄主范围试验结果表明,此病病原细菌是甘兰黑腐病黄单胞菌萝卜致病变种[XanthomonascampestrisPV·... 在广东省乳源县白肋烟植株叶片上发现一种国内外尚未报道的新病害──黑腐病。病原细菌的主要细菌学性状和寄主范围试验结果表明,此病病原细菌是甘兰黑腐病黄单胞菌萝卜致病变种[XanthomonascampestrisPV·Taphani(White)Dy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黑腐病菌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上几个尾孢类真菌的新种及新组合
9
作者 戚佩坤 姜子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4-21,共8页
本文报导了1986~1993年间药用植物上尾孢类真菌的7个新种及1个新组合。新种是:广东尾孢(CercosporacantonensisP.K.Chi),寄生于山药(Dioscoreaopposita)、玄参生尾孢(... 本文报导了1986~1993年间药用植物上尾孢类真菌的7个新种及1个新组合。新种是:广东尾孢(CercosporacantonensisP.K.Chi),寄生于山药(Dioscoreaopposita)、玄参生尾孢(C.scrophularicolaP.K.Chi),寄生于玄参(Scrophularianingpoensis)、溪黄草尾孢(C.rabdosiaeP.K.chietZ.D.Jiang),寄生于溪黄草(Rabdosiaserra)、佩兰尾孢(C.eupatori-fortuneip.K.chietZ.D.Jiang),寄生于佩兰(Eupetoriumfortunei)、泽泻生尾孢(C.alismaticolaZ.D.JiangetP.K.chi),寄生于泽泻(Alismaplantago-aquaticavar.orientale)、姜三七尾孢(C.stahlianthiZ.D.JiangetP.K.Chi),寄生于姜三七(Stahlianthusinvolucratus)及长春花棒孢(CorynesporacatharanthicolaZ.D.JinagetP.K.Chi)、寄生于长春花(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尾孢类真菌 新种 新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稻在贮藏期对麦蛾感虫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熳萍 王合英 吴荣宗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1期66-72,共7页
杂交稻在贮藏期受麦蛾为害常表现为感虫,其感虫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稻。杂交稻感虫的原因主要由于谷粒的裂颖率高,有利于初孵幼虫的入侵。裂颖率与成虫羽化率、稻谷损失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1),而与敏感度系数呈很显著的... 杂交稻在贮藏期受麦蛾为害常表现为感虫,其感虫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稻。杂交稻感虫的原因主要由于谷粒的裂颖率高,有利于初孵幼虫的入侵。裂颖率与成虫羽化率、稻谷损失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1),而与敏感度系数呈很显著的正相关(p<0.01)。换言之,裂颖率越高,感虫性越大;反之,抗性增强。不育系的感虫性可能是造成杂交稻感虫的主要原因。发展新的抗虫不育系和选用具有显性抗虫基因的恢复系作为抗源,可能会提高杂交稻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感虫性 麦蛾 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