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白质纤维结构异常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林泰锋 杜碧茵 +3 位作者 陈锦佳 吴海珊 肖叶玉 陈俊浩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460,共6页
目的:探讨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BD)Ⅰ型患者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改变,及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杨氏躁狂量表(YMRS)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量表(RBANS)对患者进行入组的筛查与认知评估。应用... 目的:探讨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BD)Ⅰ型患者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改变,及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杨氏躁狂量表(YMRS)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量表(RBANS)对患者进行入组的筛查与认知评估。应用3.0T磁共振仪对76例缓解期BD-Ⅰ型患者以及6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扫描,使用PANDA软件包提取全脑白质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率(M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及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BD组中各纤维束的FA与临床可重复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相较于对照组,BD-Ⅰ型组的左、右侧钩束、右侧上纵束、右侧下额枕束及左侧毯束的FA值降低,MD值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D-Ⅰ型组的左、右侧钩束、右侧上纵束和右侧下额枕束的FA值与RBANS量表评估的总分及即刻记忆、延迟记忆、视觉广度和注意力四项因子的评分均具有正相关关系(r=0.32~0.44,P均<0.05)。结论:缓解期双相障碍BD I型患者多个脑白质神经纤维束微观结构受损,且与认知功能改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扩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 神经纤维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抑郁症患者注意力网络动态连接的整体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莎 张训 +4 位作者 黄癸卯 杜碧茵 陈俊浩 成小芳 邹文锦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0-44,共5页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探讨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注意力网络动态连接属性的变化。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73位MDD患者以及71位健康对照者(hea...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探讨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注意力网络动态连接属性的变化。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73位MDD患者以及71位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采集rs-fMRI图像,基于既往Meta分析结果构建注意力脑网络,利用一系列时间窗进行分割,计算并比较组间注意力网络的时间变异性变化。结果较HC组,MDD组注意力网络总体时间变异性异常升高(F=5.596,P=0.019),而注意力网络各节点的动态连接属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D组注意力网络的平均时间变异性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r=-0.025,P=0.845)及焦虑量表(r=-0.055,P=0.654)评分无显著相关性。结论MDD患者注意力网络整体动态连接属性存在异常升高,表明其注意力网络动态功能改变可能是网络整体水平动态连接的变化,而非某功能节点的局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注意力网络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动态连接 时间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早期阶段青年患者静息态低频振幅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邹文锦 邓文皓 +3 位作者 林鄞 张晓菲 崔立谦 曹莉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76-980,共5页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Ⅰ型(BD-Ⅰ)青年患者早期静息态脑BOLD信号的低频振幅(ALFF)改变。方法对30例病程<2年的BD-Ⅰ型青年患者(BD组)及30名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行3.0T MR静息态扫描,组间ALFF差异采用SPM8进行双样本t检验,并对...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Ⅰ型(BD-Ⅰ)青年患者早期静息态脑BOLD信号的低频振幅(ALFF)改变。方法对30例病程<2年的BD-Ⅰ型青年患者(BD组)及30名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行3.0T MR静息态扫描,组间ALFF差异采用SPM8进行双样本t检验,并对ALFF值与一般临床资料(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贝克躁狂量表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D组左枕中回-枕下回-颞中回、左颞上回、左侧小脑前叶ALFF强度明显降低,双侧后扣带回-右楔前叶、右顶下小叶ALFF强度增高,其中左侧小脑前叶ALFF值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379,P=0.039)。结论 BD早期阶段患者静息态神经元活动强度存在异常,并与情绪状况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青年 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指数在评估帕金森病患者脑类淋巴系统功能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阿梅 温金玉 +4 位作者 黄俊祥 成小芳 阮秀杭 方美娥 魏新华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54-959,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DTI-ALPS)指数在评价帕金森病(PD)患者脑类淋巴系统功能中的价值。方法:自帕金森病进展标记物研究项目(PPMI)基线数据库中选取诊断为PD的153例患者及59例健康志愿者(HC组)纳入本研究,212例被试的临... 目的:探讨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DTI-ALPS)指数在评价帕金森病(PD)患者脑类淋巴系统功能中的价值。方法:自帕金森病进展标记物研究项目(PPMI)基线数据库中选取诊断为PD的153例患者及59例健康志愿者(HC组)纳入本研究,212例被试的临床资料(包括多种认知和运动测试量表评分和脑脊液检查资料)和MRI资料完整。本研究中分析了以下认知和运动测试量表的评估结果:霍普金斯语言学习测试(HVLT;其中包括即刻/总回忆测试、辨别记忆测试和维持记忆测试)、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老年抑郁量表(GDS)、宾夕法尼亚大学嗅觉识别测试(UPSIT)、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分级量表(MDS-UPDRS)第1~3部分及全部(total)及H-Y分级量表(Hoehn and Yahr stages)。脑脊液生物标记物包括Aβ42、a-syn、t-tau、p-tau、t-tau/Aβ42和p-tau/Aβ42。所有MR图像在Siemens 3.0T磁共振仪上完成采集。利用FSL及Image-J软件在每例被试的各向异性分数(FA)图上,分别在左侧大脑半球侧脑室体部水平的投射纤维区域、联合纤维区域及皮层下纤维区域勾画绘直径5.0 mm的球形感兴趣区,测量每种纤维在X、Y和Z轴方向的扩散率,并根据公式计算DTI-ALPS指数。比较PD组与HC组之间ALPS指数值的差异,并分析PD患者ALPS指数与临床指标及脑脊液生物标记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HC组比较,PD组DTI-ALPS指数值显著减低(Z=3.769,P<0.001)。PD组ALPS指数与年龄呈负相关(r=-0.256,P=0.001);在控制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三个因素后,PD组ALPS指数与MDS-URDRS-Ⅲ评分呈负相关(r=-0.245,P=0.002),与脑脊液p-tau浓度呈负相关(r=-0.357,P<0.001)。结论:DTI-APLS指数可用于评估PD患者类淋巴系统功能受损情况,在探索PD相关发病机制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类淋巴系统 扩散张量成像 血管周围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8例正常人眼球运动神经的MRI影像解剖分析
5
作者 邹文锦 侯乐 +5 位作者 黄癸卯 施海珊 杜碧茵 黄建伟 刘莎 陈俊浩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4期107-110,共4页
目的 应用MRI成像技术显示正常人眼球运动神经的颅内段、眶内段及海绵窦段的影像学征象。方法以28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年龄25~39岁,平均年龄32岁,均于3.0T MR扫描仪上行MRI检查,扫描平面除常规的平面扫描,还包括特定的斜平面扫描... 目的 应用MRI成像技术显示正常人眼球运动神经的颅内段、眶内段及海绵窦段的影像学征象。方法以28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年龄25~39岁,平均年龄32岁,均于3.0T MR扫描仪上行MRI检查,扫描平面除常规的平面扫描,还包括特定的斜平面扫描,眼球运动神经脑池段采用头线圈,3D-COSMIC序列扫面,层厚0.8 mm;海绵窦段采用头线圈,层厚2.0 mm,FSE T1WI扫描;眼眶段则采用表面线圈,层厚2.0 mm,FSE T1WI扫描,运用多层面重建技术分别在沿神经长轴的层面显示3对眼球运动神经的走行及毗邻关系,观察各对眼运动神经的MRI影像特征。结果脑池段的动眼神经与展神经显示率为28/28(100%),滑车神经显示率为27/28(96.4%);海绵窦段的动眼神经显示率为28/28(100%),展神经及滑车神经显示率为20/28(71.4%);眶内段动眼神经显示率为27/28(96.4%),展神经显示率为25/28(89.2%),滑车神经显示率为13/28(46.4%)。结论 MRI能够清晰地显示眼球运动神经及其毗邻关系,是神经影像学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人 眼球运动神经 MRI影像 解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素形态学脑灰质体积改变及静息态比率低频振幅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青年患者 被引量:12
6
作者 邹文锦 李日鹏 +3 位作者 黄建伟 黄癸卯 陈俊浩 黄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82-1786,共5页
目的观察首次发病且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SZ)青年患者脑灰质体积及神经元生理活动强度变化。方法收集首次发病且未经治疗的38例SZ青年患者(SZ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基于体素形态学(VBM)DARTEL法分析全脑灰质体积变化,以静... 目的观察首次发病且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SZ)青年患者脑灰质体积及神经元生理活动强度变化。方法收集首次发病且未经治疗的38例SZ青年患者(SZ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基于体素形态学(VBM)DARTEL法分析全脑灰质体积变化,以静息态比率低频振幅(fALFF)法分析脑神经元生理活动强度变化,提取组间有差异脑区的数据,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Z患者左侧额上回、右侧扣带回中部灰质体积缩小,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fALFF降低,双侧前扣带回fALFF增高。SZ患者阳性症状评分与首次发病年龄呈正相关(r=0.34,P=0.03)。结论首次发病的SZ青年患者存在额叶及扣带回灰质结构与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静息态 基于体素形态学 比率低频振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精神分裂症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首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静息态低频振幅分数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邹文锦 陈俊浩 +3 位作者 黄素媚 李日鹏 黄癸卯 陈健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9-404,共6页
目的:探讨首发的精神分裂症(SZ)与伴精神病症状的首发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静息态脑自发性神经元活动强度的差异,为两种精神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46例首发SZ患者及45例伴有精神病症状的首发BD患者及5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 目的:探讨首发的精神分裂症(SZ)与伴精神病症状的首发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静息态脑自发性神经元活动强度的差异,为两种精神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46例首发SZ患者及45例伴有精神病症状的首发BD患者及5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常规序列(T1WI、T2WI)及静息态MRI(EPI序列)扫描,采用静息态低频振幅分数(fALFF)对比分析三组间脑神经元生理活动强度的差异(经FDR校正后、取P<0.05),并分析其与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智力、精神病性症状量表、躁狂及抑郁量表评分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SZ患者的左侧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体积179mm^3)及右侧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体积151mm^3)的fALFF值降低,而双侧前扣带回(体积44mm^3)的fALFF值增高;BD患者的右侧海马-海马旁回(体积52mm^3)fALFF值降低,右侧舌回-梭状回(体积32mm^3)的fALFF值增高。与BD患者比较,SZ患者的双侧小脑后叶皮层(体积99mm^3)和楔前叶(体积32mm^3)的fALFF值较低。SZ患者双侧小脑后叶的fALFF值与阴性症状评分呈正相关(P<0.001,r=0.46)。结论:首发SZ与首发BD患者存在不同脑区的脑自发性神经元活动改变,静息态fALFF值可为SZ与BD患者的早期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双相情感障碍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 低频振幅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