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科学、准确地评估睡眠质量对于理解睡眠问题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心境障碍青少年主观睡眠评估与客观睡眠监测结果的一致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方法学基础。方法:在国内3家医院的精神科门诊招募心境障碍...目的:科学、准确地评估睡眠质量对于理解睡眠问题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心境障碍青少年主观睡眠评估与客观睡眠监测结果的一致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方法学基础。方法:在国内3家医院的精神科门诊招募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采用共识睡眠日记和活动记录仪(运动手环)进行14 d的睡眠监测。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主客观测量数据的差异,Bland-Altman图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对二者的一致性进行描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描述二者的相关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主客观测量数据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入睡后觉醒次数(number of awakenings during sleep,NWAK)、入睡后清醒时间(waking after sleep onset,WASO)、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醒来时刻的主观和客观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入睡时刻的主观和客观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3)。入睡时刻(ICC=0.821,r=0.838)、醒来时刻(ICC=0.821,r=0.836)的主观和客观测量值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TST表现出中等的一致性(ICC=0.640)和相关性(r=0.682);NWAK(ICC=0.210,r=0.276)和WASO(ICC=0.358,r=0.365)则表现出较差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在Bland-Altman图中,入睡时刻、醒来时刻、TST的散点大多数均匀分布在95%一致性界限(limits of agreement,LoA)之间,WASO、NAWK的主客观测量差值随着主客观均值的增加而变大,但是以上指标的主客观测量差值95%LoA均超过相应指标的可接受范围,表明一致性差。基线抑郁水平与NWAK(β=0.034,P<0.05)、TST(β=2.617,P<0.01)和入睡时刻(β=1.454,P<0.05)的主客观测量差值大小有关,睡眠质量评分与WASO的主客观测量差值大小有关(β=0.051,P<0.01)。结论:主观睡眠日记和活动记录仪(运动手环)睡眠监测数据仍存在较大差异,后续应进一步探索影响主客观测量差异的因素,并优化测量方法以获得更可靠的睡眠数据。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双相谱系诊断量表(bipolar spectrum diagnostic scale,BSDS)中文版在鉴别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BSDS对抑郁发作期患者进行评定,以《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轴Ⅰ障碍临床定式检查-病人研究版(struct...目的评估双相谱系诊断量表(bipolar spectrum diagnostic scale,BSDS)中文版在鉴别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BSDS对抑郁发作期患者进行评定,以《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轴Ⅰ障碍临床定式检查-病人研究版(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ⅣAxisⅠDisorders,research version for patients,SCID-I/P)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将SCID-I/P诊断与BSDS筛查结果比较,分析BSDS筛查双相障碍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582例抑郁发作期患者完成BSDS评分及诊断。以BSDS得分≥13分标准判断为双相障碍患者238例(40.20%),根据SCID-I/P标准诊断为双相障碍患者261例(44.80%),其中BSDS得分≥13分者162例。BSDS筛查双相障碍的准确率为69.59%,敏感度为65.13%,特异度为73.21%。结论采用BSDS从抑郁发作期患者中筛查出双相障碍患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临床早期识别双相障碍患者有重要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双相障碍未患病子代的前驱症状,及前驱症状对整体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8~25岁双相障碍子代及对照子代,使用双相障碍前驱症状清单评估症状,使用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GAF)评估整体功能。结果共纳入10...目的探索双相障碍未患病子代的前驱症状,及前驱症状对整体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8~25岁双相障碍子代及对照子代,使用双相障碍前驱症状清单评估症状,使用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GAF)评估整体功能。结果共纳入104名双相子代及48名对照子代。双相子代情感低落、担心/焦虑、精力缺乏/易疲劳、失眠/入睡困难、注意力集中困难、犹豫不决、能力减退/任务完成差、兴趣缺乏/减退、紧张害怕、活动缺乏/减少、绝望/无助感、易激惹/易愤怒等症状在一生中(15.4%~44.2%)及近3个月(12.5%~30.8%)的出现率,均较正常子代(2.1%~25.0%,0.0%~4.2%)高(P<0.05)。有前驱症状的双相子代GAF分较无前驱症状双相子代更低(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提示,前驱症状中情感低落(B’=-0.27,P<0.01)、活动缺乏/减少(B’=-0.25,P<0.01)、绝望/无助感(B’=-0.23,P=0.14)及易激惹/易愤怒(B’=-0.20,P=0.03)与双相子代GAF得分负相关。结论双相子代较对照子代有更多的双相障碍前驱症状,且前驱症状的存在和整体功能下降相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科学、准确地评估睡眠质量对于理解睡眠问题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心境障碍青少年主观睡眠评估与客观睡眠监测结果的一致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方法学基础。方法:在国内3家医院的精神科门诊招募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采用共识睡眠日记和活动记录仪(运动手环)进行14 d的睡眠监测。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主客观测量数据的差异,Bland-Altman图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对二者的一致性进行描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描述二者的相关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主客观测量数据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入睡后觉醒次数(number of awakenings during sleep,NWAK)、入睡后清醒时间(waking after sleep onset,WASO)、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醒来时刻的主观和客观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入睡时刻的主观和客观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3)。入睡时刻(ICC=0.821,r=0.838)、醒来时刻(ICC=0.821,r=0.836)的主观和客观测量值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TST表现出中等的一致性(ICC=0.640)和相关性(r=0.682);NWAK(ICC=0.210,r=0.276)和WASO(ICC=0.358,r=0.365)则表现出较差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在Bland-Altman图中,入睡时刻、醒来时刻、TST的散点大多数均匀分布在95%一致性界限(limits of agreement,LoA)之间,WASO、NAWK的主客观测量差值随着主客观均值的增加而变大,但是以上指标的主客观测量差值95%LoA均超过相应指标的可接受范围,表明一致性差。基线抑郁水平与NWAK(β=0.034,P<0.05)、TST(β=2.617,P<0.01)和入睡时刻(β=1.454,P<0.05)的主客观测量差值大小有关,睡眠质量评分与WASO的主客观测量差值大小有关(β=0.051,P<0.01)。结论:主观睡眠日记和活动记录仪(运动手环)睡眠监测数据仍存在较大差异,后续应进一步探索影响主客观测量差异的因素,并优化测量方法以获得更可靠的睡眠数据。
文摘目的评估双相谱系诊断量表(bipolar spectrum diagnostic scale,BSDS)中文版在鉴别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BSDS对抑郁发作期患者进行评定,以《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轴Ⅰ障碍临床定式检查-病人研究版(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ⅣAxisⅠDisorders,research version for patients,SCID-I/P)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将SCID-I/P诊断与BSDS筛查结果比较,分析BSDS筛查双相障碍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582例抑郁发作期患者完成BSDS评分及诊断。以BSDS得分≥13分标准判断为双相障碍患者238例(40.20%),根据SCID-I/P标准诊断为双相障碍患者261例(44.80%),其中BSDS得分≥13分者162例。BSDS筛查双相障碍的准确率为69.59%,敏感度为65.13%,特异度为73.21%。结论采用BSDS从抑郁发作期患者中筛查出双相障碍患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临床早期识别双相障碍患者有重要意义。
文摘目的探索双相障碍未患病子代的前驱症状,及前驱症状对整体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8~25岁双相障碍子代及对照子代,使用双相障碍前驱症状清单评估症状,使用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GAF)评估整体功能。结果共纳入104名双相子代及48名对照子代。双相子代情感低落、担心/焦虑、精力缺乏/易疲劳、失眠/入睡困难、注意力集中困难、犹豫不决、能力减退/任务完成差、兴趣缺乏/减退、紧张害怕、活动缺乏/减少、绝望/无助感、易激惹/易愤怒等症状在一生中(15.4%~44.2%)及近3个月(12.5%~30.8%)的出现率,均较正常子代(2.1%~25.0%,0.0%~4.2%)高(P<0.05)。有前驱症状的双相子代GAF分较无前驱症状双相子代更低(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提示,前驱症状中情感低落(B’=-0.27,P<0.01)、活动缺乏/减少(B’=-0.25,P<0.01)、绝望/无助感(B’=-0.23,P=0.14)及易激惹/易愤怒(B’=-0.20,P=0.03)与双相子代GAF得分负相关。结论双相子代较对照子代有更多的双相障碍前驱症状,且前驱症状的存在和整体功能下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