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F标记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PET/CT对^(18)F-FDG摄取偏低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1
作者 梁志盈 林培颖 +2 位作者 张汝森 李雯 李伟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1,共8页
目的探讨^(18)F标记的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18)F-FAPI)PET/CT对^(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取偏低的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并接受^(18)FFAPI PET... 目的探讨^(18)F标记的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18)F-FAPI)PET/CT对^(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取偏低的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并接受^(18)FFAPI PET/CT检查的62例^(18)F-FDG摄取偏低的恶性肿瘤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和影像资料。参照肿瘤邻近组织对^(18)F-FDG和^(18)F-FAPI的摄取水平,将肿瘤病灶分为高摄取、中摄取与低摄取,其中高摄取病灶设为阳性。记录并比较^(18)F-FDG与^(18)F-FAPI显示的肿瘤原发灶、转移灶数量及其摄取水平。结果62例原发恶性肿瘤对^(18)F-FDG低摄取18例(29.0%)、中摄取44例(71.0%),而对^(18)F-FAPI低摄取1例(1.6%)、中摄取6例(9.7%)、高摄取55例(88.7%)。原发肿瘤^(18)FFAPI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明显高于^(18)F-FDG(7.5±5.6 vs.3.9±2.1,P<0.001)。^(18)F-FAPI PET检出的阳性淋巴结数明显多于^(18)F-FDG PET(77个vs.38个,P<0.01)。共检出16个远处转移灶,其中^(18)F-FDG PET/CT检出11个(68.8%),^(18)F-FAPI PET/CT检出15个(93.8%),两种示踪剂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18)F-FDG摄取偏低的恶性肿瘤,^(18)F-FAPI PET/CT可较好地显示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18)F-FAPI可作为一种较有前景的放射性示踪剂,尤其适用于^(18)F-FDG摄取偏低的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标记的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PET/CT 肿瘤 低摄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Tc^(m)-MDP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骨外肿瘤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林启 黄培莉 +5 位作者 何巧 李淑仪 张静 马立武 彭浩 张汝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70-1873,共4页
目的观察^(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MDP)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骨外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骨外肿瘤患者94处病灶,观察其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表现,并分析二者联合诊断效能。结果单纯全身骨显像准确诊断52处骨外肿瘤,准... 目的观察^(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MDP)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骨外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骨外肿瘤患者94处病灶,观察其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表现,并分析二者联合诊断效能。结果单纯全身骨显像准确诊断52处骨外肿瘤,准确率55.32%(52/94);其余42处病灶中,35处(35/94,37.23%)因影像学表现与骨骼存在重叠而误诊为转移性骨肿瘤,7处(7/94,7.45%)因病灶^(99)Tc^(m)-MDP摄取低于邻近骨骼而致漏诊。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全部94处骨外肿瘤,准确率100%(94/94)。94处病灶中,49处接受病理学检查,其中33处(33/49,67.35%)病灶内见粗大钙化、9处(9/49,18.37%)见细微钙化;CT检出61处(61/94,64.89%)钙化,未显示9处细微钙化。结论^(99)Tc^(m)-MDP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可提高诊断骨外肿瘤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99M锝美罗酸盐 放射性核素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林启 覃艺芳 +7 位作者 李伟 张汝森 伍秀青 袁道彰 任志刚 李雯 李靖 钟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0-264,共5页
目的探讨常规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的收集53例初诊为高危前列腺癌的患者进行常规全身骨显像(WBS)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所有患者病灶的WBS、SPECT/CT图像进行定性分析,计算WBS、SP... 目的探讨常规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的收集53例初诊为高危前列腺癌的患者进行常规全身骨显像(WBS)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所有患者病灶的WBS、SPECT/CT图像进行定性分析,计算WBS、SPECT/CT显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准确率。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6例,20例患者共85个病灶确诊为骨转移;以患者为单位,SPECT/CT的诊断准确率为89.13%(41/46),明显高于WBS(27/46,58.70%;χ~2=11.05,P=0.001),SPECT/CT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为90.00%(18/20),高于WBS[35.00%(7/20);χ~2=12.91,P<0.001];以病灶为单位SPECT/CT诊断的准确率为97.84%(136/139),高于WBS[70.50%(98/139);χ~2=38.99,P<0.001],SPECT/CT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为100%(85/85),高于WBS[89.41%(76/85);χ~2=9.50,P=0.002]。结论常规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能早期发现、准确诊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骨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同位素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林启 何巧 +3 位作者 李伟 张汝森 任志刚 李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02-1105,共4页
目的探讨^(99) 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FD患者的临床和^(99) 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资料,其中11例经病理证实为FD,2例经随访确诊。所有患者均有原发肿瘤病史。结果 1... 目的探讨^(99) 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FD患者的临床和^(99) 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资料,其中11例经病理证实为FD,2例经随访确诊。所有患者均有原发肿瘤病史。结果 13例FD均为单发,位于颅面骨10例,位于肋骨、坐骨及胫骨骨干各1例。全身骨显像定性诊断准确率为38.46%(5/13),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定性诊断准确率为69.23%(9/13);92.31%(12/13)的患者全身骨显像表现为中-高代谢;CT征象中,磨玻璃密度影(GGO)和骨质膨胀分别占84.62%(11/13)和76.92%(10/13),溶骨性破坏、硬化边分别占53.85%(7/13)、30.77%(4/13),13例均未见骨皮质破坏。结论 ^(99) Tc^m-MDP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综合提供功能和解剖学信息,有助于FD的诊断。骨显像中-高代谢及GGO和骨质膨胀的CT征象常提示F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同位素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Tc^m-MDP SPECT/CT诊断宫颈癌放疗后骨盆不全骨折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汝森 张林启 +4 位作者 何巧 李伟 李雯 任志刚 张书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2-225,共4页
目的探讨^(99 )Tc^m-MDP SPECT/CT诊断宫颈癌放疗后骨盆不全骨折(PI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宫颈癌放疗后疑似PIF患者的全身显像(WBS)和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资料。以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及随访(>12个月)结果作为最终诊断... 目的探讨^(99 )Tc^m-MDP SPECT/CT诊断宫颈癌放疗后骨盆不全骨折(PI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宫颈癌放疗后疑似PIF患者的全身显像(WBS)和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资料。以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及随访(>12个月)结果作为最终诊断PIF的标准,比较WBS、SPECT/CT对PIF的诊断效能。结果37例患者共50个骨盆病灶,最终诊断PIF 42个(30例)。WBS诊断PIF的灵敏度为45.24%(19/42),特异度50.00%(4/8),准确率46.00%(23/50);SPECT/CT诊断PIF的灵敏度为92.86%(39/42),特异度75.00%(6/8),准确率90.00%(45/50);SPECT/CT诊断宫颈癌放疗后PIF的灵敏度及准确率均高于WBS(χ~2=22.28、22.24,P均<0.01),但二者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结论^(99 )Tc^m-MDP SPECT/CT可用于诊断宫颈癌放疗后P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骨折 应力性 骨盆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放射性核素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患者行全身骨扫描后再行胸部SPECT/CT的获益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汪峰 聂慧 +2 位作者 张汝森 李雯 李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929-934,共6页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行全身骨扫描后再行胸部SPECT/CT在诊断骨转移中的获益价值,筛选出SPECT/CT的最佳可获益人群。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150例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规行全身骨扫描和胸部SPECT/CT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行全身骨扫描后再行胸部SPECT/CT在诊断骨转移中的获益价值,筛选出SPECT/CT的最佳可获益人群。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150例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规行全身骨扫描和胸部SPECT/CT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全身骨扫描和胸部SPECT/CT的诊断结果、病灶数量变化、定性诊断及随访结果,将SPECT/CT的获益程度分为无获益、一般获益和显著获益。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信息和病灶影像信息,采用χ^2检验分析上述变量与SPECT/CT获益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按照SPECT/CT获益程度,150例肺癌患者中,无获益41例、一般获益58例、显著获益51例。通过χ^2检验发现,症状、数量、分布类型、累及部位、摄取水平是SPECT/CT获益评估的显著影响因素(χ^2=7.849,P=0.020;χ^2=19.567,P<0.001;χ^2=17.053,P<0.001;χ^2=7.643,P=0.022;χ^2=17.601,P=0.001)。结论:对于肺癌患者全身骨扫描后是否需行胸部SPECT/CT,应进行获益预期评价。其中症状、数量、分布类型、累及部位、摄取水平是SPECT/CT获益的有效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99mTc-MDP 全身骨扫描SPECT/CT 骨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乳腺鳞癌^(18)F-FDG PET/CT显像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志东 张林启 +1 位作者 林云恩 张汝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93-793,共1页
患者女,74岁,发现左乳约“蚕豆”大小无痛肿物5月余,无明显增大;糖尿病史22年。查体:于左乳内下象限近乳头处扪及约2 cm肿物,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可。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5-3、CA19-9均未见异常。^(18)F-FDG PET/CT:... 患者女,74岁,发现左乳约“蚕豆”大小无痛肿物5月余,无明显增大;糖尿病史22年。查体:于左乳内下象限近乳头处扪及约2 cm肿物,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可。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5-3、CA19-9均未见异常。^(18)F-FDG PET/CT: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图示左侧乳腺及左侧腋窝异常高代谢灶(图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鳞状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周围神经淋巴瘤病18F-FDG PET/CT显像表现 被引量:1
8
作者 饶松泉 刘志东 +1 位作者 张林启 张汝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60-1760,共1页
患者女,59岁,双下肢反复疼痛1个月;1年前接受腹膜后肿物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非生发中心来源),术后接受6个疗程R-CHOP方案化学治疗。查体:下腹部见14cm切口瘢痕,愈合良好;双下肢活... 患者女,59岁,双下肢反复疼痛1个月;1年前接受腹膜后肿物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非生发中心来源),术后接受6个疗程R-CHOP方案化学治疗。查体:下腹部见14cm切口瘢痕,愈合良好;双下肢活动稍受限,拉塞格征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淋巴瘤病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骨显像骶骨非病灶性放射性浓集影与第1骶椎下缘倾斜角度值间的相关性分析
9
作者 李伟 李雯 +1 位作者 张林启 张汝森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740-743,共4页
目的:通过对比平面骨显像与SPECT/CT矢状位图像,分析平面骨显像出现的骶骨非病灶性放射性浓集影与骶骨生理性体位的关系。方法:对93例在同一天行全身平面骨显像及腰骶部SPECT/CT检查且排除骶骨器质性病变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通过对比平面骨显像与SPECT/CT矢状位图像,分析平面骨显像出现的骶骨非病灶性放射性浓集影与骶骨生理性体位的关系。方法:对93例在同一天行全身平面骨显像及腰骶部SPECT/CT检查且排除骶骨器质性病变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平面骨显像是否出现骶骨放射性浓集影而分为浓集组和非浓集组。再通过SPECT/CT矢状位图像测量第1骶椎下缘与检查床面之间的角度值。对比分析2组间的角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93例分为浓集组26例,其角度值为80.6°±3.0°;非浓集组67例,其角度值为64.5°±5.2°。2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14.917,P=0.000)。结论:第1骶椎下缘的倾斜度过大是造成平面骨显像出现骶骨非病灶性放射性浓集现象的真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放射性核素显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