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标志物胞质型色氨酸-tRNA连接酶与腺苷脱氨酶联合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价值
1
作者 范春红 胡文龙 +4 位作者 朱丽梅 杨锐富 蔡大霞 卢少华 蔡兴东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406-2411,共6页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中胞质型色氨酸-tRNA连接酶(SYWC)和腺苷脱氨酶(ADA)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腔积液(tuberculous pleural effusion,TP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120例...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中胞质型色氨酸-tRNA连接酶(SYWC)和腺苷脱氨酶(ADA)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腔积液(tuberculous pleural effusion,TP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120例胸腔积液患者[TPE组64例,非TPE(NTPE)组56例]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胸腔积液中SYWC检测采用ELISA法。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指标对TPE诊断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独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TPE组患者年龄、胸腔积液癌胚抗原(CEA)、血清CEA、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低于NTPE组,而在胸腔积液腺ADA、总蛋白、SYWC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NTPE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胸腔积液CEA、糖类抗原199、ADA、SYWC及血清CEA、NLR为TPE的预测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A(OR=1.064,95%CI:1.017~1.228)、SYWC(OR=6.695,95%CI:2.794~16.04)为诊断TPE的独立危险因素。SYWC最佳截断值16.935μg/L时,诊断TPE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80%、98.21%。ADA最佳截断值为36.5 U/L时,诊断TPE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75%、89.29%;联合SYWC及ADA检测使敏感度提升至95.56%,特异度达98.0%,诊断准确率97.87%。ROC分析显示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973(95%CI:0.943~1.000),高于ADA(0.897)和SYWC(0.938)单独检测。结论SYWC与ADA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TPE诊断效能,其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胸腔积液 胞质型色氨酸-tRNA连接酶 腺苷脱氨酶 新型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药师的知识分类及其获取途径:基于知识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3
2
作者 巫丽娟 徐梦丹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61-763,共3页
文章基于前人关于知识理论的分析框架,提炼归纳了医院药师知识的概念内涵及分类,并对医院药师不同类别知识的获取途径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医院药师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和活性知识三种类型;医院药师应根据这三类知识各自的特... 文章基于前人关于知识理论的分析框架,提炼归纳了医院药师知识的概念内涵及分类,并对医院药师不同类别知识的获取途径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医院药师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和活性知识三种类型;医院药师应根据这三类知识各自的特征,分别采取相应的知识获取途径并使它们之间达到动态平衡,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其整体知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药师 知识 知识分类 知识获取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自噬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3
作者 卢少华 庄海霞 +1 位作者 朱晨 冯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6,共15页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是全球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线粒体作为细胞能量代谢中心,在CVD病理进程中的功能障碍已成为关键标志。这种功能失调可引发氧化应激、钙离子失衡和ATP减少,导致心肌细胞损伤。...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是全球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线粒体作为细胞能量代谢中心,在CVD病理进程中的功能障碍已成为关键标志。这种功能失调可引发氧化应激、钙离子失衡和ATP减少,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线粒体自噬是一种选择性降解受损线粒体的保护机制,在维持心肌细胞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揭示,线粒体自噬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种CVD中具有显著调控作用。并且已有多种药物在靶向调节线粒体自噬活性中显示出很好的潜力,这为CVD治疗提供新思路。本综述系统阐述了线粒体自噬在CVD发病中的分子机制、生理病理功能及潜在治疗应用的最新进展,为深化对CVD认知和开发创新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线粒体 线粒体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2020年广州市增城区肺结核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姚叶萍 关玉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0-264,共5页
目的分析广州市增城区近4年肺结核病的流行特点,为肺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2017年1月—2020年12月增城区登记的肺结核病患者资料进行流行特征统计分析。结果4... 目的分析广州市增城区近4年肺结核病的流行特点,为肺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2017年1月—2020年12月增城区登记的肺结核病患者资料进行流行特征统计分析。结果4年中该地区共登记肺结核病患者3014例,每年的登记率分别是66.09/10万、61.49/10万、63.41/10万、48.01/10万。发病人群男性68.15%,女性31.85%;发病年龄≤18岁2.02%、>18~40岁40.31%、>40~65岁43.53%、>65岁14.13%。职业分布家务待业33.81%、农民23.52%、工人8.96%、退休人员5.37%、学生4.51%、商业服务4.35%、其他19.48%。痰抗酸杆菌涂片阳性35.73%;仅分子生物学阳性6.44%,每年分别是18例、22例、66例、88例。初治91.61%,复治8.39%。耐药结核菌株感染共占2.79%,每年分别是8例(1.04%)、21例(2.80%)、25例(3.13%)、30例(4.23%)。发病季节指数第一至第四季度分别是83%、130%、117%、71%。4年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Ⅰ值分别为-0.244、-0.263、-0.014、0.128,P>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Ⅰ值分别为0.273、0.329、0.034、0.135,P>0.05。结论4年中该地区肺结核年登记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以男性为主,发病年龄以18~65岁青中年为主,职业以家务待业及农民为主,仅分子生物学阳性的诊断率逐年增高,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为发病高峰,全局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各镇街肺结核病发病无空间聚集性。肺结核病的防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结核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应加强肺结核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措施,降低耐药肺结核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病 流行病学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鸦胆子苦醇通过TLR9-MyD88信号通路调控Hela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娟 吴伟棋 +4 位作者 卢秀仪 温柳演 袁绍萍 白艳 吴启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1-1489,共9页
目的探究鸦胆子苦醇(Brusatol,BRU)通过TLR9-MyD88信号通路调控Hela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针对本实验室保存的Hela细胞,使用不同浓度(0、5.0、10.0、20.0、40.0、80.0 nmol·L^(-1))的鸦胆子苦醇处理细胞。并将Hela细胞分为Cont... 目的探究鸦胆子苦醇(Brusatol,BRU)通过TLR9-MyD88信号通路调控Hela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针对本实验室保存的Hela细胞,使用不同浓度(0、5.0、10.0、20.0、40.0、80.0 nmol·L^(-1))的鸦胆子苦醇处理细胞。并将Hela细胞分为Control组(正常培养的Hela细胞)、BRU-L组(使用10.0 nmol·L^(-1)的鸦胆子苦醇处理细胞)BRU-H组(使用20.0 nmol·L^(-1)的鸦胆子苦醇处理细胞)、BRU+pcDNA-NC组(转染pcDNANC+20.0 nmol·L^(-1)的鸦胆子苦醇)、BRU-H+pcDNA-TLR9组(转染pcDNA-TLR9+20.0 nmol·L^(-1)的鸦胆子苦醇)。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和EdU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TUNNEL染色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TLR9、MyD88、Bax、Bcl-2、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情况、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三磷酸腺苷(ATP)和活性氧基团(ROS)含量。结果与0 nmol·L^(-1)组比较,10 nmol·L^(-1)组细胞活存活率、IC50值开始显著降低(P<0.05)。不同浓度的BRU刺激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且呈剂量依赖(P<0.05)。。与Control组比较,BRU-L、BRU-H组、BRU-H+pcDNA-NC组细胞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阳性细胞率、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阳性细胞率、细胞凋亡率、细胞Bcl-2蛋白均显著降低,TLR9和MyD88蛋白、Bax、Bax/Bcl-2、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蛋白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Control组、BRU-L、BRU-H组/BRU-H+pcDNA-NC呈持续递减/递减趋势(P<0.05);与BRU-H+pcDNA-NC组比较,BRU-H+pcDNA-TLR9组EDU阳性细胞率、TUNEL阳性细胞率、细胞凋亡率、细胞Bcl-2蛋白均显著升高,TLR9和MyD88蛋白、Bax、Bax/Bcl-2、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Control组比较,BRU-L、BRU-H组、BRU-H+pcDNA-NC组细胞JC-1水平和ATP含量显著降低,而ROC含量、mitotracker染色阳性细胞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BRU-L组比较,BRU-H组、BRU-H+pcDNANC组JC-1水平和ATP含量进一步降低,而ROC含量、mitotracker染色阳性细胞水平进一步增加(P<0.05);与BRU-H+pcDNA-NC组比较,BRU-H+pcDNA-TLR9组细胞JC-1水平和ATP含量增加,而ROC含量、mitotracker染色阳性细胞水平降低(P<0.05)。结论鸦胆子苦醇可通过调控TLR9-MyD88信号通路制Hela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胆子苦醇 HELA细胞 宫颈癌 TLR9-MyD88信号通路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患者MRI脂肪定量参数联合25-羟基维生素D预测骨折风险的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振 郭炼锦 +2 位作者 梁嘉荣 叶浩翊 张勋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238-3243,共6页
目的探究MRI脂肪定量参数椎体骨髓脂肪分数(FF)联合25-羟基维生素D[25(OH)D]预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风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为对象,将50例发生骨质疏松性... 目的探究MRI脂肪定量参数椎体骨髓脂肪分数(FF)联合25-羟基维生素D[25(OH)D]预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风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为对象,将50例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纳入骨折组,40例未发生骨折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脊柱MRI脂肪定量技术(IDEAL-IQ)扫描,测定L_(1~5)各椎体FF及L_(1~5)椎体平均FF,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比较两组患者FF、血清25(OH)D水平,分析FF、25(OH)D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FF、25(OH)D及其联合诊断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骨折组年龄大于对照组,BMD、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骨折组L_(2)椎体FF、L_(1~5)椎体平均FF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_(2)椎体FF、L_(1~5)椎体平均FF与BMD均呈负相关(P<0.05),血清25(OH)D水平与BMD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L_(2)椎体FF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BMD、25(OH)D是其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示,L_(2)椎体FF、25(OH)D预测骨折的AUC分别为0.714(95%CI:0.606~0.822)、0.774(95%CI:0.672~0.876),联合预测的AUC为0.923(95%CI:0.867~0.978),明显大于单一指标预测(P<0.05)。结论L_(2)椎体FF、血清25(OH)D水平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有关,与年龄、BMD共同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并发骨折的影响因素;L_(2)椎体FF、25(OH)D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价值,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脊柱MRI脂肪定量技术 脂肪分数 25-羟基维生素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振动训练联合超声注射治疗脑卒中肩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伟坤 蒋泰文 +2 位作者 向静 梁水齐 白文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0-704,共5页
目的 探讨全身振动训练联合超声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3月-2024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和超声引导下复... 目的 探讨全身振动训练联合超声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3月-2024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和超声引导下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身振动训练。对比2组治疗前(t_(0))、治疗后7 d(t_(1))和治疗后30 d(t_(2)),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Fugy-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评分(FMA-UE)、无痛被动肩外展+外旋总评分(PROM)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_(0)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FMA-UE评分、PROM总评分、MBI评分均有改善(P<0.01);观察组在t1的FMA-UE评分、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在t2的FMA-UE评分、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VAS评分、PROM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联合超声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可缓解患肩疼痛和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肩关节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振动训练 超声注射 脑卒中后肩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规范药物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51
8
作者 李明琰 崔永生 +2 位作者 何文凯 赵磊 邓秀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评价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规范药物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80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PCI术后规范抗血小板聚集、他汀降脂等治疗,术前及术后12个月行颈... 目的评价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规范药物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80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PCI术后规范抗血小板聚集、他汀降脂等治疗,术前及术后12个月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对比服药前后12个月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血脂水平、血常规的变化。结果冠心病PCI术后规范治疗1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治疗前后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有所减少,但仍在正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作减少(P<0.05)。结论冠心病PCI术后规范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血脂水平,减轻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延缓和稳定作用,并可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颈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9
9
作者 钟柳英 钟梅 +6 位作者 苏春宏 陈敦金 陈娟娟 林琳 孙斌 谢素珊 李华珍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09-612,共4页
目的:探讨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或病理诊断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90例分为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组(观察组)23例和传统子宫切除术组(对照组)67例,对比两组平均手术时... 目的:探讨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或病理诊断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90例分为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组(观察组)23例和传统子宫切除术组(对照组)67例,对比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小时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严重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无孕产妇死亡,对照组1例孕产妇死亡。观察组未发生膀胱损伤,1例(4.34%)输尿管损伤、1例(4.34%)肠管损伤;对照组5例(7.46%)膀胱损伤,7例(10.4%)输尿管损伤、7例(10.4%)肠管损伤;两组各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平均时间(143.7±40.5分钟vs 180.8±37.2分钟)、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小时出血量(2243.6±1010.7 ml vs 2866.5±985.9 ml,2468.5±120.7 ml vs 3084.1±110.5 ml)、输注红细胞量(12.3±5.6 U vs 17.1±6.7 U)、术后住院天数(7.8±3.2天vs 10.7±2.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能有效控制产后出血量,减少手术并发症,可能是更好的手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 凶险性前置胎盘 胎盘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和/或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大鼠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孟延兵 郑艳华 +1 位作者 王素玲 马红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76-1379,I0025,共5页
目的:比较电针、二甲双胍、电针配合二甲双胍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大鼠的作用。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D)、模型(M)、电针(A)、二甲(B)组、与二甲针(C)等5组,以丙酸睾丸酮合并高脂饲料造模;分别给予电... 目的:比较电针、二甲双胍、电针配合二甲双胍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大鼠的作用。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D)、模型(M)、电针(A)、二甲(B)组、与二甲针(C)等5组,以丙酸睾丸酮合并高脂饲料造模;分别给予电针(A、C组)和/或二甲双胍(B、C组)治疗,检测各项指标。结果:A、B、C组的睾酮(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空腹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显著降低;部分大鼠出现规律的动情周期,黄体数目及卵泡内颗粒细胞层数增加,囊性卵泡减少。结论:A、B、C方案对PCOS大鼠均有疗效。电针结合二甲双胍对糖耐量的调节较单纯电针更快显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电针 二甲双胍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诊疗IgA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姬彦兆 曹明满 +5 位作者 杨乐斌 项磊 谌祖江 赵晓山 聂晓莉 罗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872-874,共3页
IgA肾病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由于其病因至今未能明晰,以往认为本病尚无特异疗法,随着中西医对本病的逐步认识以及治疗手段的不断探索,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积极有效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疾病的预后... IgA肾病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由于其病因至今未能明晰,以往认为本病尚无特异疗法,随着中西医对本病的逐步认识以及治疗手段的不断探索,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积极有效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疾病的预后,现就该病在诊断、西医治疗、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导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间充质干细胞自噬减弱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振华 闵少雄 +6 位作者 卢秀仪 岑水忠 陈志鹏 王涛 李建君 曾炜波 邱素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2-277,共6页
目的比较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间充质干细胞(ASMSCs)与健康人间充质干细胞(HDMSCs)自噬水平的差异及其机制。方法将ASMSCs和HDMSCs种于6孔板,细胞贴壁后,实验组加入25 ng/mL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培养液,对照组单纯加入培养液,诱导6 h... 目的比较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间充质干细胞(ASMSCs)与健康人间充质干细胞(HDMSCs)自噬水平的差异及其机制。方法将ASMSCs和HDMSCs种于6孔板,细胞贴壁后,实验组加入25 ng/mL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培养液,对照组单纯加入培养液,诱导6 h后进行后续实验。用GFP-LC3B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自噬情况,并通过检测LC3 Ⅱ/LC3 Ⅰ及P62的蛋白表达进一步确认。通过qRT-PCR检测基因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使用TG100713特异性阻断PI3K的磷酸化以明确PI3K/AKT/mTOR通路与ASMSCs自噬减弱的关系。结果 ASMSCs的LC3 Ⅱ/LC3 Ⅰ表达水平和GFP-LC3B免疫荧光斑点明显弱于HDMSCs(P<0.05),而P6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DMSCs(P<0.05)。在自噬过程中,ASMSCs中p-PI3K/PI3K、pAKT/AKT和p-mTOR/mTOR的表达明显高于HDMSCs(P<0.05)。阻断PI3K磷酸化后,p-AKT/AKT和p-mTOR/mTOR的表达及ASMSCs的自噬可恢复至HDMSCs的水平。结论 TNF-α诱导下,PI3K/AKT/mTOR信号通路异常是导致ASMSCs自噬减弱的关键,可能参与AS慢性炎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间充质干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游离脂肪酸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董亚贤 石红婷 +1 位作者 钟高贤 刁芳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6-458,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183例患者,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T2DM组80例、葡萄糖耐量异常(IGT)组45例和葡萄糖耐量正常(NGT)组58例,行空腹游离脂肪酸(fFFA)、2h游离脂肪酸...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183例患者,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T2DM组80例、葡萄糖耐量异常(IGT)组45例和葡萄糖耐量正常(NGT)组58例,行空腹游离脂肪酸(fFFA)、2h游离脂肪酸(2hFFA)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测定。结果T2DM组患者fFFA、2hFFA高于NGT组和IGT组[(0.65±0.30)mmol/L vs(0.55±0.27)mmol/L和(0.43±0.19)mmol/L,P=0.001,(0.31±0.15)mmol/L vs(0.22±0.14)mmol/L和(0.11±0.13)mmol/L,P=0.000],MoCA评分低于NGT组和IGT组[(16.01±11.62)分vs(22.34±6.42)分和(27.21±2.83)分,P=0.000];fFFA、2hFFA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891,-0.469,P<0.05)。结论 fFFA、2hFFA与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脂肪酸类 非酯化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和IL-10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浆浓度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沈艳 顾霞 +2 位作者 富玲 邹红云 石雨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15-719,共5页
目的探讨TNF-α和IL-1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血浆浓度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Na 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38例DLBCL患者及77例健康... 目的探讨TNF-α和IL-1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血浆浓度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Na 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38例DLBCL患者及77例健康对照者TNF-α和IL-10基因6个位点SNPs,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浆TNF-α和IL-10浓度。结果 DLBCL组血浆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NF-α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8个候选的SNPs位点中,TNF-α-863C/A多态性分布在DLBCL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其中CA/AA基因型携带者罹患DLBCL的风险为CC基因型的2.280倍(95%CI=1.091~4.765,P=0.028),其余7个SNPs多态性分布在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排除患病状况对血浆TNF-α和IL-10水平的影响后,各基因多态性对其相应血浆浓度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TNF-α-863C/A位点多态性与DLBCL易感性有关,IL-10可能在DLBCL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TNF-Α IL-10 单核苷酸多态性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HIF-1α双突变体对大鼠缺血心肌及Na^+-K^+ ATP酶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明琰 何文凯 +2 位作者 崔永生 王玉婷 邓秀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6-480,共5页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低氧诱导因子-1α双突变体基因对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损伤程度及Na^+-K^+ATP酶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Saline组,n=12)、腺病毒空载体组(Ad-Null组,n=12)、A...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低氧诱导因子-1α双突变体基因对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损伤程度及Na^+-K^+ATP酶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Saline组,n=12)、腺病毒空载体组(Ad-Null组,n=12)、Ad-HIF-1α-564/402组(n=12).在术后即刻分别肌注生理盐水、AdNull、Ad-HIF-1α-564/402 0.1 m L,病毒滴度1.0×108PFU.术后7 d,记录大鼠24 h饮食量、饮水量及体质量,观察大鼠的精神及运动状况.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B型利钠肽浓度.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测量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末压、左室最大上升/下降速率.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心肌梗死大鼠心肌Na^+-K^+ATP酶水平.结果:基因转染后7 d,3组大鼠饮食量、饮水量、体质量无统计学差异.Ad-HIF-1α-564/402组大鼠较Saline组、AdNull组反应更为灵敏,活动耐量增加.CK-Mb、c Tn I、BNP血清浓度在Ad-HIF-1α564/402组均较其他两组为低,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d-HIF-1α-564/402组大鼠LVSP、±LVdp/dtmax明显高于Saline组、Ad-Null组(P<0.05).Ad-HIF-1α-564/402组大鼠LVEDP明显高于Saline组、Ad-Null组(P<0.05),上述指标Saline组、Ad-Null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光光度计结果显示:Na^+-K^+ATP酶水平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dHIF-1α-564/402能减轻心肌细胞梗死程度,保护心脏功能,对Na^+-K^+ATP酶水平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F-1Α 心肌梗死 NA^+-K^+ATP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兴趣区(ROI)绘制对基底动脉PC-MRI流动测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桂香 徐向东 +2 位作者 魏新华 徐宏刚 纪昌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633-2635,共3页
目的:探讨PC-MRI中感兴趣区(ROI)的绘制对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血流动力学测量的影响。方法:对31例健康志愿者BA行PC-MRI测量,采用TOF-MRA定位,扫描线垂直BA中间段。使用QFLOW软件包进行后处理,在T1FFE幅度(T1FFE/M)、血管幅度(P... 目的:探讨PC-MRI中感兴趣区(ROI)的绘制对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血流动力学测量的影响。方法:对31例健康志愿者BA行PC-MRI测量,采用TOF-MRA定位,扫描线垂直BA中间段。使用QFLOW软件包进行后处理,在T1FFE幅度(T1FFE/M)、血管幅度(PCA/M)及相位图像上沿BA边缘绘制ROI;分别在T1FFE/M像沿BA边缘、面积小于边缘、面积大于边缘绘制。比较各种绘制方法测得BA峰值流速(peak velocity,PV)、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MV)、平均流量(mean flux,MF)的差异。结果:T1FFE/M、PCA/M及相位图像上沿BA边缘绘制ROI测得基底动脉PV、MV及MF间均无统计学差异(F(pv)=0.56,F(Mv)=1.34,F(MF)=1.78;均P>0.05)。在T1FFE/M像沿BA边缘、面积小于边缘、面积大于边缘绘制ROI测得基底动脉PV、MV间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F(pv)=37.1,F(Mv)=18.5;均P<0.01);MF无统计学差异(F=2.31,P=0.49)。结论:PC-MRI测量BA血流动力学参数中,ROI面积影响流速的测量,不影响流量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相位对比 基底动脉 血流动力学 ROI绘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全麻诱导前后颈总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岚 余革 +4 位作者 龙诗樱 麦幸欢 汤庆 何玮华 潘小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448-2450,共3页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评价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全麻诱导前后颈总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择期全麻插管患者4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颈总动脉弹性参数:血...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评价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全麻诱导前后颈总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择期全麻插管患者4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颈总动脉弹性参数:血管收缩期内径(Ds)、血管舒张期内径(Dd)、血管内径差值(diffD)、血管僵硬度(β)、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丙泊酚麻醉诱导后颈总动脉β、Ep、PWVβ较诱导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前、后颈总动脉β、Ep、AC、AI、PWVβ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丙泊酚在诱导后3 min时段收缩期及舒张期血管内径差值明显增加,与诱导前、苏醒后的血管内径最大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技术可较好地评价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在全麻诱导前后颈总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情况,有望成为实时、无创、准确检测全麻诱导期大动脉血管功能状态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技术 丙泊酚 依托咪酯 全麻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肾病三号方对慢性肾脏病4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8
作者 姬彦兆 曹明满 +5 位作者 杨乐斌 项磊 谌祖江 赵晓山 聂晓莉 罗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评价广东省名中医罗仁教授临床经验方罗氏肾病三号方治疗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瘀热互结型的慢性肾脏病4期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2015年3月—2016年6月随师罗仁教授门诊期间收集慢性肾脏病4期且中医证型符合脾肾两虚、瘀热... 目的:评价广东省名中医罗仁教授临床经验方罗氏肾病三号方治疗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瘀热互结型的慢性肾脏病4期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2015年3月—2016年6月随师罗仁教授门诊期间收集慢性肾脏病4期且中医证型符合脾肾两虚、瘀热互结病例6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24 hpro)、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尿酸(UA)、胱抑素C(Cys-C)的变化及中医证候、体征的变化等指标,对临床安全性及疗效、用药规律进行总结。结果:共收集慢性肾脏病4期患者60例,患者服用罗氏肾病三号方3~4周,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得到明显改善(P<0.05),24 h尿蛋白定量及胱抑素C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总有效率为78.3%。随访患者的肌酐清除率和血肌酐水平基本保持稳定。结论:罗氏肾病三号方治疗慢性肾脏病4期患者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4期 罗氏肾病三号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罗建华 周伯荣 +3 位作者 钟广宏 石红婷 刘远波 郑翾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期50-55,共6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与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2013年3月-2014年1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50例,所有... 目的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与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2013年3月-2014年1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服用氯吡格雷75 mg/d,于用药前、用药物后10-14 d后应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依据结果分为CR组和氯吡格雷敏感(clopidogel sensitivity,CS)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及MPV水平进行比较,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MPV水平与CR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150例患者中,有44例(29.33%)发生CR,CS组106例。单因素分析中,CR组糖尿病、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史及总胆固醇水平等均高于CS组(P值分别为〈0.001、〈0.001和0.004);CR组MPV水平高于CS组[(9.55±0.40)fl vs(9.28±0.35)fl,P〈0.001]。而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MPV水平[比值比(odds ratio,OR)10.55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524-44.134,P=0.001]、总胆固醇(OR 1.561,95%CI 1.051-2.318,P=0.027)、既往TIA(OR 6.537,95%CI 2.475-17.262,P=0.000)、糖尿病(OR 7.632,95%CI 2.620-22.228,P=0.000)与CR相关。结论 MPV水平是C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作为CR的预测与筛查工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小板平均体积 氯吡格雷抵抗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对慢性神经痛模型大鼠行为能力、疼痛程度和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孙虎 张亮 徐志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1,32,共7页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对于慢性神经痛模型鼠的行为、疼痛程度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即PKC)的影响,初步探讨右美托咪定的镇痛机制。方法将50只成功建立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观察组、模型组,另选取25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对于慢性神经痛模型鼠的行为、疼痛程度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即PKC)的影响,初步探讨右美托咪定的镇痛机制。方法将50只成功建立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观察组、模型组,另选取25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和模型组大鼠建立慢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在建模后,观察组应用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干预,模型组应用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不接受干预,在建模前、给药后3、5、7、14 d时分别进行行为能力评价(累积评分法和运动功能评价)和疼痛程度评价(机械性缩足反射法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法检测痛阈值),同时进行PKC免疫染色评分(免疫组化SABC法)、PKCmRNA检测(RT-PCR法)和PKC蛋白(Western blot法)表达,利用统计方法分析组间数据。结果 (1)建模前,各组大鼠行为累积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机械性缩足反射法(MWT)、热缩足反射潜伏期法(TWL)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建模后,模型组和观察组大鼠累积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显著升高,MWT和TWL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变化幅度显著低于模型组,建模后,组间累积评分、运动功能评分、MWT、TWL具有明显差异(P<0.05);(2)对照组PKC为阴性表达,模型组PKC呈强阳性表达,观察组建模后初期PKC为强阳性,随着治疗时间延长,PKC表达强度降低,第14天时PKC为弱阳性表达;(3)建模后,观察组和模型组PKCmRNA和PK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不断给药,观察组PKCmRNA和PKC下降,在给药14 d时,PKCmRNA和PKC接近对照组,建模后3 d起,在相同时间点,观察组PKC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能够改善慢性神经痛模型大鼠行为能力、降低疼痛程度,可能与其抑制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注射 右美托咪定 慢性神经痛 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