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Aβ单克隆抗体临床应用建议(2025版)
1
作者 支楠 肖金雯 +27 位作者 任汝静 李彬寅 王金涛 耿介立 曹雯玮 宋雅颖 王华龙 初曙光 彭国平 刘军 刘晓云 袁芳 王雯 窦荣花 李霞 岳玲 魏文石 潘小玲 朱向阳 贺电 范伟女 石静萍 张楠 赵辉 陈芹 魏翠柏 陈晓春 王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33-1140,共8页
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免疫治疗领域迎来重要突破,中国已与国际同步批准至少2种抗Aβ单克隆抗体上市,并应用于临床。其中,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分别于2024年6月和2025年4月正式应用于国内临床。基于以上背景,为促进抗Aβ单克隆抗体在国内... 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免疫治疗领域迎来重要突破,中国已与国际同步批准至少2种抗Aβ单克隆抗体上市,并应用于临床。其中,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分别于2024年6月和2025年4月正式应用于国内临床。基于以上背景,为促进抗Aβ单克隆抗体在国内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的规范、合理和安全应用,本文结合作者团队及国内同行对上述单抗的临床试验数据及临床应用经验,在2024年版本的基础上,继续总结更新抗Aβ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建议,包括临床用药指征、用药前评估与准备、用药时医嘱及注意事项、用药后临床监测,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翔实的用药指导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单克隆抗体 临床应用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G抗体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10
2
作者 姚海燕 黄清梅 +7 位作者 邱伟 徐辉明 刘天妮 杨华才 陈百铿 刘思 高聪 龙友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46-65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MOG)抗体阳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NMOS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NMOSD患者57例、多发性硬化(multip... 目的探讨血清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MOG)抗体阳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NMOS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NMOSD患者57例、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患者29例,回顾性分析MOG抗体阳性的NMOS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9/57(15.8%)NMOSD患者血清MOG抗体阳性,其中1例患者血清MOG与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 AQP4)抗体双阳性,2/29(6.9%)MS患者血清MOG抗体阳性,两组患者MOG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G抗体阳性NMOSD患者男女比例为1:7,平均起病年龄为(41.4±11.5)岁,与MOG抗体阴性组以及AQP4抗体阳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G抗体阳性NMOSD组、MOG抗体阴性NMOSD组的病程均比AQP4抗体阳性NMOSD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MOG抗体阳性NMOSD组与MOG抗体阴性NMOS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以复发为主,平均复发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G抗体阳性NMOSD患者出现视神经炎比例为62.5%,AQP4抗体阳性组比例为43.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颅内病灶的形态以及部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OG抗体阳性NMOSD患者多为单发长节段脊髓病灶,脊髓病灶数量比MOG抗体阴性组和AQP4抗体阳性组更少,但三组单个脊髓病灶所对应的中位椎体数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G抗体阳性的NMOSD患者女性比例更高,以复发为主,病程较短,易合并视神经炎,影像学表现与AQP4抗体阳性的NMOSD相比无明显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风太极综合护理对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庄红花 尹玉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263-2266,共4页
目的探讨中风太极对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常规护理+中风太极护理组,通过入院时和出院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变化(△mRS)来评估患者的神经... 目的探讨中风太极对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常规护理+中风太极护理组,通过入院时和出院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变化(△mRS)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结果共收集常规护理组患者36例(50.0%)和常规护理+中风太极护理组患者36例(50.0%)。两组间起病年龄、性别、入院mRS评分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出院时mRS评分较入院时mRS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常规护理组△mRS为(0.280±0.513)分,常规护理组+中风太极护理组△mRS为(0.670±0.717)分,两组△mR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6,P=0.010)。结论中风太极综合护理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是卒中单元一项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太极 神经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中脑下丘神经元对单、双耳听觉信息突触反应的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林涛 何娜 +1 位作者 刘秀萍 鄢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8-64,共7页
目的研究小鼠中脑下丘单个神经元对单耳对侧、同侧声刺激的突触反应及双侧同时刺激的整合反应,探索其潜在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与神经环路。方法52只正常C57小鼠,采用声刺激系统记录下丘单个神经元对单耳对侧、单耳同侧声刺激的频率-幅度反... 目的研究小鼠中脑下丘单个神经元对单耳对侧、同侧声刺激的突触反应及双侧同时刺激的整合反应,探索其潜在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与神经环路。方法52只正常C57小鼠,采用声刺激系统记录下丘单个神经元对单耳对侧、单耳同侧声刺激的频率-幅度反应域(frequency-amplitude response areas,FARA),获得神经元的特征频率(characteristic frequency,CF)和最低阈值(minimum threshold,MT)。采用活体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最适声刺激条件下(即声音参数为CF与MT),记录下丘同一个神经元分别对单耳对侧、单耳同侧声刺激的突触反应,以及双侧声音同时刺激时的突触整合反应,对记录到的突触反应及整合反应进行分类分析。结果共记录到146个下丘神经元,CF-对侧与CF-同侧分别为14.9±4.8、14.7±5.0 kHz,两者成直线相关且相关系数为1.0258;MT-对侧为19.3±19.3 dB,显著低于MT-同侧(45.1±18.6 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神经元对单耳刺激的反应是兴奋(excitation,E)、无反应(no response,O)还是抑制(inhibition,I),可将这146个神经元分成7种不同类型,即EE、EO、EI、II、IO、IE和CM(complex-mode,CM)双耳神经元,分别占66.4%(97/146)、15.8%(23/146)、4.1%(6/146)、6.8%(10/146)、1.4%(2/146)、1.4%(2/146)和4.1%(6/146)。根据双耳整合特性,EE神经元可分成抑制EE/I、易化EE/F和无整合EE/N三种类型,分别占38.1%(37/97)、20.6%(20/97)和41.2%(40/97)。EO和II神经元对双耳信息的整合反应可出现抑制和无整合两种,EI神经元仅表现出抑制的整合反应,而IO和IE神经元则呈双耳无整合效应。结论EE、EO、EI、II、IO、IE和CM这7种不同类型的下丘双耳神经元各自具有不同的双侧突触结构和神经环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双耳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移植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孔平 彭林辉 +1 位作者 左夏林 徐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78-782,F0003,共6页
神经干细胞(N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够分化为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多潜能细胞。NSCs移植到体内后,通过神经细胞替代方式,重新连接受损的神经环路;通过旁分泌效应,释放免疫调节因子和营养因子,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 神经干细胞(N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够分化为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多潜能细胞。NSCs移植到体内后,通过神经细胞替代方式,重新连接受损的神经环路;通过旁分泌效应,释放免疫调节因子和营养因子,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作者对NSCs移植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缺血性卒中后组织重构与功能恢复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缺血性卒中 神经再生 神经保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频带路径签名特征的癫痫脑电图信号分类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郭礼华 杨辉 +1 位作者 吴倩仪 茅海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8,共10页
基于脑电图(EEG)信号的癫痫自动检测对癫痫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大部分癫痫识别算法忽略了EEG信号的时序关系,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频带路径签名特征的癫痫EEG信号分类方法。此方法首先将EEG信号分解成5个不同频段... 基于脑电图(EEG)信号的癫痫自动检测对癫痫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大部分癫痫识别算法忽略了EEG信号的时序关系,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频带路径签名特征的癫痫EEG信号分类方法。此方法首先将EEG信号分解成5个不同频段的频带信号,再通过路径签名算法进行特征提取,然后采用局部主成分分析去除特征相关性并进行特征融合,最后将融合特征送入集成分类器中进行预测分类。由于路径签名可以更深入地挖掘EEG信号的相关关系,结合局部主成分分析后,文中方法可以获取更有鉴别性的癫痫分类特征。分别在时长超过2 000 s癫痫发作片段的本地医院私有数据集和开源的CHB-MIT癫痫数据集上,选用10折交叉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私有数据集上,文中方法的平均分类准确率达到97.25%,比经典的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的方法提高了3.44个百分点,比最新的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方法提高了1.35个百分点;在CHB-MIT数据集上,文中方法的平均分类准确率达到98.11%,比经典的基于EMD的方法提高了5.20个百分点,比最新的基于LSTM+CNN的方法提高了2.64个百分点;在两个数据集上文中方法的分类准确率均优于其他对比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图分析 癫痫发作分类 路径签名 信号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接蛋白43半通道介导NLRP3炎症小体激活在脑缺血中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彭林辉 李丹 +1 位作者 胡志强 左夏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50-1454,共5页
缝隙连接蛋白在脑缺血后的神经炎症扩散中发挥重要作用。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连接蛋白,通常以寡聚形式形成六聚体的半通道,与相邻细胞上的半通道对接,形成缝隙连接通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表面的... 缝隙连接蛋白在脑缺血后的神经炎症扩散中发挥重要作用。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连接蛋白,通常以寡聚形式形成六聚体的半通道,与相邻细胞上的半通道对接,形成缝隙连接通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表面的半通道开放维持在正常生理水平;然而,在脑缺血的过程中,Cx43半通道的过度开放导致了大量的离子(Na^(+)、Cl^(−)、Ca^(2+)、K^(+))、谷氨酸、天冬氨酸和三磷酸腺苷(ATP)等物质的释放,引起相邻细胞功能紊乱,从而加重神经细胞的损伤。此外,Cx43半通道的开放还诱导炎症因子的释放,这与脑缺血后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调控Cx43半通道能够缓解脑缺血后神经炎症,进而减轻脑缺血损伤。本文重点综述了Cx43半通道蛋白与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关系,以及其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旨在为脑缺血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缝隙连接蛋白 Cx43半通道 炎症 NLR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可减轻缺氧缺糖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线粒体损伤 被引量:23
8
作者 解龙昌 张波 +4 位作者 高庆春 傅贤 李又福 刘红英 魏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9-342,346,共5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对缺氧缺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条件下内皮细胞中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予以OGD损伤,使用Mit... 目的:探讨丁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对缺氧缺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条件下内皮细胞中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予以OGD损伤,使用MitoTracker Green对线粒体进行定位并观察线粒体形态的变化。使用MitoSOX Red标记线粒体内的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免疫荧光法观察NBP对OGD条件下细胞线粒体内ROS产生的影响。使用SOD活性试剂盒检测NBP对OGD条件下HUVECs内SOD活性的影响。结果:NBP明显减少了OGD诱导后内皮细胞中线粒体的断裂,抑制了线粒体内ROS的生成,提高了OGD诱导后细胞内SOD的活性。结论:NBP可能是通过保护OGD条件下内皮细胞线粒体的功能和增加细胞内ROS清除,减少线粒体内ROS生成,最终减轻了线粒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血管内皮细胞 缺氧缺糖 线粒体 活性氧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轻型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杨洁 区腾飞 +6 位作者 解龙昌 殷建瑞 蒲蜀湘 杨新光 何毅华 姚海燕 高聪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既往的研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轻型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关注较少。我们将对此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我们筛选了2012年7月至12月期间,连续住院的TIA及轻型卒中患者。... 目的既往的研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轻型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关注较少。我们将对此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我们筛选了2012年7月至12月期间,连续住院的TIA及轻型卒中患者。于发病后第3个月及第18个月各进行一次认知功能评估,截止至2014年3月31日。结果共209例TIA及轻型卒中患者入组。其中,共24例(11.5%)出现了认知功能显著下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年限(比数比OR=0.869,P=0.021),心房纤颤(OR=5.950,P=0.001)、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OR=5.179,P=0.020)是TIA/轻型卒中患者中远期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TIA/轻型卒中的患者有必要对其认知功能进行随访,对于有心房纤颤及颅内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应关注其认知功能变化,加强随访,必要时尽早给予干预治疗措施,以减少其发生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轻型卒中 认知功能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动态抵抗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石红婷 尧慧燕 +5 位作者 董亚贤 钟高贤 刁芳明 李秋玲 徐鋆阳 陈霄莲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目的探讨在脑梗死患者中不同细胞色素P450(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动态抵抗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脑梗死患者,筛选出非氯吡格雷抵抗(NCR)患者,然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 mg·d-1+氯吡格雷75 mg·d-... 目的探讨在脑梗死患者中不同细胞色素P450(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动态抵抗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脑梗死患者,筛选出非氯吡格雷抵抗(NCR)患者,然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 mg·d-1+氯吡格雷75 mg·d-1,AC组)和瑞舒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10 mg·d-1+氯吡格雷75 mg·d-1,RC组)。NCR进一步分为动态氯吡格雷抵抗组(DCR组)与持续无氯吡格雷抵抗组(CNCR组)。采用比浊法测定所有患者服药前、服用氯吡格雷后2周的血小板聚集率(PAR),且NCR患者测定氯吡格雷加他汀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的PAR。结果AC组发生DCR为19例(33.9%),RC组6例(1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他汀类药物前,AC组与RC组P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服用他汀类药物后两组不同时间段P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13,P<0.01);总胆固醇[OR=3.27,95%CI(1.56,6.84),P=0.002]、三酰甘油[OR=2.35,95%CI(1.21,4.57),P=0.012]、既往糖尿病史[OR=5.06,95%CI(1.13,22.67),P=0.034]为发生DCR的独立危险因素,且DCR组与CNCR组不同时间段P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680,P<0.01)。结论经CYP3A4代谢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功能,增加DCR的发生率,同时DCR的发生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既往糖尿病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氯吡格雷动态抵抗 脑梗死 CYP3A4代谢 二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32
11
作者 许寅宏 徐恩 +1 位作者 林清原 邱少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18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无斑块组59例,稳定斑块组48例,易损斑块组74例.检测血清尿酸水平,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18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无斑块组59例,稳定斑块组48例,易损斑块组74例.检测血清尿酸水平,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性质.结果 易损斑块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396.26±126.84)μmol/L vs (353.75±126.25) μmol/L,(325.77±94.08)μmol/L,P<0.05].血清尿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TG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1).血清尿酸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6,95%CI:1.002-1.101,P=0.002).结论 血清尿酸是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是易损斑块形成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尿酸 颈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20
12
作者 许寅宏 徐恩 +1 位作者 林清原 邱少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59-66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评估ox-LDL对易损性颈动脉斑块的识别能力,为早期识别易损性颈动脉斑块探索新的途径。资料与方法选择经CT和MRI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18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评估ox-LDL对易损性颈动脉斑块的识别能力,为早期识别易损性颈动脉斑块探索新的途径。资料与方法选择经CT和MRI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181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将其分为无斑块组48例、稳定斑块组38例、易损斑块组95例。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及血清ox-LDL水平,并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总斑块面积(TPA)及斑块性质,分析血清ox-LDL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斑块组合并高血压、血清ox-LDL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血清ox-LDL、TPA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IMT、总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r1=0.154,P〈0.05;r2=0.338,P〈0.05;r3=0.38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ox-LDL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8,95%CI 1.008-1.069,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ox-LDL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独立相关,ox-LDL可以作为临床筛查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颈动脉超声联合应用血清学检查可以早期识别可能导致脑缺血事件发生的颈动脉易损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急性病 脂蛋白类 LDL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颈动脉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前清蛋白水平对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林绍鹏 殷建瑞 +3 位作者 林珮仪 江慧琳 田朝伟 陈晓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89-99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前清蛋白(PA)水平对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7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345例,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 目的 探讨血清前清蛋白(PA)水平对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7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345例,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223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1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PA水平.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起病年龄及2型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的患病率均高于预后良好组,而血清PA水平[(192±58)mg/L]则低于预后良好组[(216±57)mg/L](P<0.05).按血清PA四分位数截取点169、207、245 mg/L将患者分为4组,第一、二、三、四分位数组患者出院时mRS评分分别为2.5(2.0)、2.0(2.0)、1.0(2.0)、1.0(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28,P=0.007)、2型糖尿病(OR=2.391,P=0.004)、缺血性心脏病(OR=2.308,P=0.022)和TACI(OR=17.625,P<0.001)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急性期血清PA水平升高(OR=0.994,P=0.008)则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血清PA水平升高是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前清蛋白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15
14
作者 黄莉 区腾飞 +3 位作者 杨洁 庄红花 刘天妮 杨华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4-220,共7页
目的构建和验证基于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指标的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及患者随访完善资料收集,发病后3个月进行认知功能检测,以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26分定义为认知功能障碍。采用... 目的构建和验证基于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指标的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及患者随访完善资料收集,发病后3个月进行认知功能检测,以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26分定义为认知功能障碍。采用最优子集回归分析筛选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认知障碍预测模型的构建,使用C-指数、校准图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区分度、一致性和临床可用性,并绘制列线图。结果筛选出脑卒中前认知功能、年龄、受教育年限、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缺血性心脏病史、陈旧性腔隙性梗死病灶个数、内侧颞叶萎缩7个变量,构建出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的C-指数为0.845(95%CI:0.805~0.885),校准图显示良好的一致性,临床决策曲线得出在阈概率为9.0%~90.0%时,模型具有正的净效益。结论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为在各种亚型的脑卒中患者中筛查认知障碍的高危病例提供了有效的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障碍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不同部位脑萎缩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洁 区腾飞 +6 位作者 蒲蜀湘 解龙昌 殷建瑞 何毅华 杨新光 姚海燕 高聪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09-615,共7页
目的脑萎缩是卒中后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探索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不同部位脑萎缩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卒中后痴呆发的发生提供潜在干预靶点。方法纳入连续住院的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采集患... 目的脑萎缩是卒中后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探索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不同部位脑萎缩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卒中后痴呆发的发生提供潜在干预靶点。方法纳入连续住院的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采集患者一般危险因素及血管性危险因素,完成头颅MRI和/或头颅CT扫描及半定量测定,包括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数量、额叶萎缩、顶叶萎缩、颞中叶萎缩及广泛脑萎缩的程度。结果共519例卒中及TIA患者完成4种脑萎缩的测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年龄外,女性(比数比OR=2.447,P=0.007)、腔隙性脑梗塞病灶数(OR=1.414,P=0.027)是额叶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病史(OR=2.224,P=0.024)是顶叶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外大血管狭窄(OR=2.584,P=0.015)、脑白质变性评分(OR=1.112,P=0.007)及腔隙性脑梗塞病灶数(OR=1.158,P=0.042)是颞中叶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OR=2.109,P=0.001)、心房纤颤(OR=1.934,P=0.015)、脑白质变性评分(OR=1.098,P=0.002)是广泛脑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心房纤颤、腔隙性脑梗塞数及脑白质变性是卒中及TIA患者脑萎缩的危险因素,可对对上述高危人群尽早干预,减小此类患者发生痴呆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萎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对椎动脉颅外段与颅内段闭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评价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莹 刘红英 +2 位作者 徐洁 刘卫彬 高庆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3792-3795,共4页
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研究伴有椎动脉闭塞的神经科住院患者,探讨其患侧与健侧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纳入脑血管造影(DSA)显示单侧椎动脉颅外段闭塞者48例(颅外组)、颅内段闭塞者39例(颅内组),... 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研究伴有椎动脉闭塞的神经科住院患者,探讨其患侧与健侧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纳入脑血管造影(DSA)显示单侧椎动脉颅外段闭塞者48例(颅外组)、颅内段闭塞者39例(颅内组),取同年龄组DSA阴性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采用TCD及CDFI检测,记录双侧椎动脉管径、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血管搏动指数(PI)或血管阻力指数(RI)。结果颅内组、颅外组患侧椎动脉管径、PSV低于健侧,也低于正常组(P <0.05);颅内组患侧椎动脉PI高于健侧、正常组及颅外组(P <0.05),颅外组最低。颅内组、颅外组健侧椎动脉PSV大于正常组(P <0.05),颅外组最高。结论通过CDFI与TCD的联合诊断可以客观评价椎动脉颅外段或颅内段闭塞患者患侧和健侧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性变化,从而快速有效地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证据,避免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闭塞 血流动力学 经颅多普勒超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马西平和拉莫三嗪所致皮疹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何娜 民福利 +3 位作者 石奕武 刘晓蓉 黎冰梅 廖卫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760-3764,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卡马西平(CBZ)和拉莫三嗪(LTG)所致皮疹的临床特征,探寻两者所致皮疹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近7年在我院癫痫专科就诊并首次接受CBZ和LTG规范治疗的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二者所致皮疹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和临床... 目的:比较分析卡马西平(CBZ)和拉莫三嗪(LTG)所致皮疹的临床特征,探寻两者所致皮疹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近7年在我院癫痫专科就诊并首次接受CBZ和LTG规范治疗的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二者所致皮疹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和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共有992例癫痫患者规范服用CBZ,其中38例(3.8%)出现皮疹;613例服用LTG,18例(2.9%)发生皮疹,两组皮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BZ皮疹组中,重型皮疹SJS/TEN占比34.2%(13/38);而LTG皮疹组中仅1例表现为SJS/TEN(5.6%,1/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CBZ皮疹组的平均潜伏期为13.5 d,而LTG皮疹组为17.7 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7)。CBZ皮疹组和LTG皮疹组中具有过敏史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CBZ非皮疹组(P=0.001)和LTG非皮疹组(P=0.002)。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起始剂量、合并药物等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过敏史是CBZ和LTG所致皮疹的共同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对具有过敏史的患者应慎重选择CBZ和LTG,减少或避免皮疹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疹 卡马西平 拉莫三嗪 临床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型细胞病的脑电图特点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莉 李惠璐 +4 位作者 龙友明 高聪 杨华才 刘思 杨容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700-2704,共5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GFAP星型细胞病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ic,EEG)的特点。方法对确诊自身免疫性GFAP星型细胞病患者的临床和脑电图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临床表现患者脑电图、头MR影像特点,随访3~12个月。结果共纳入...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GFAP星型细胞病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ic,EEG)的特点。方法对确诊自身免疫性GFAP星型细胞病患者的临床和脑电图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临床表现患者脑电图、头MR影像特点,随访3~12个月。结果共纳入自身免疫性GFAP星型细胞病患者38例,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肢体乏力、麻木(n=20,52.6%)、发热(n=14,42.1%)、头痛(n=16,42.1%)、排便障碍(n=9,23.7%)、癫痫发作(n=5,13.2%)。26例患者有效脑电图记录中3例可见各导联弥漫性慢活动出现,5例出现癫痫样放电,9例出现散在慢波,9例正常脑电图。结论EEG对自身免疫性GFAP星型细胞病的诊断、追踪随访及预后评估有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GFAP星型细胞病 自身免疫性 脑电图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富环境干预对帕金森病大鼠中脑miR-133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许容娟 蒲蜀湘 +4 位作者 庄顺芝 李芳 高聪 龙友明 姚海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351-3355,共5页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EE)干预对帕金森病(PD)大鼠中脑miR-133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造模成功的6-羟基多巴胺(6-OHDA)PD大鼠随机分成2组:PD+EE组、PD+标准环境(SE)组。设假手术(sham)+EE组、sham+SE组为对照组。予对应环境干预6周后,用酪氨酸...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EE)干预对帕金森病(PD)大鼠中脑miR-133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造模成功的6-羟基多巴胺(6-OHDA)PD大鼠随机分成2组:PD+EE组、PD+标准环境(SE)组。设假手术(sham)+EE组、sham+SE组为对照组。予对应环境干预6周后,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中脑TH阳性纤维及TH阳性细胞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中脑miR-133b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SE组相比,PD+SE组损毁侧中脑TH阳性纤维及细胞数目较少;与PD+SE组相比,PD+EE组大鼠损毁侧中脑TH阳性纤维及细胞数目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D+SE组大鼠中脑miR-133b相对表达量高于sham+SE组;PD+EE组大鼠中脑miR-133b的相对表达量低于PD+S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6-OHDA可能通过上调miR-133b表达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变。EE可能通过抑制miR-133b的表达,促进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丰富环境 miR.133b 酪氨酸羟化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游离脂肪酸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7
20
作者 董亚贤 石红婷 +1 位作者 钟高贤 刁芳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6-458,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183例患者,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T2DM组80例、葡萄糖耐量异常(IGT)组45例和葡萄糖耐量正常(NGT)组58例,行空腹游离脂肪酸(fFFA)、2h游离脂肪酸...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183例患者,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T2DM组80例、葡萄糖耐量异常(IGT)组45例和葡萄糖耐量正常(NGT)组58例,行空腹游离脂肪酸(fFFA)、2h游离脂肪酸(2hFFA)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测定。结果T2DM组患者fFFA、2hFFA高于NGT组和IGT组[(0.65±0.30)mmol/L vs(0.55±0.27)mmol/L和(0.43±0.19)mmol/L,P=0.001,(0.31±0.15)mmol/L vs(0.22±0.14)mmol/L和(0.11±0.13)mmol/L,P=0.000],MoCA评分低于NGT组和IGT组[(16.01±11.62)分vs(22.34±6.42)分和(27.21±2.83)分,P=0.000];fFFA、2hFFA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891,-0.469,P<0.05)。结论 fFFA、2hFFA与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脂肪酸类 非酯化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