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宽体能谱CT参数在鉴别诊断肺癌纵隔转移、非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的价值 被引量:9
1
作者 郑思捷 向佳 +4 位作者 陈茜彤 卢颖欣 刘韵 陈淮 黄绥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003-2008,共6页
目的探讨宽体能谱CT在肺癌纵隔转移淋巴结、非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肺癌患者和28例肺部炎性病变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增强双期能谱CT扫描,分别在70 keV单能量图像及碘基图... 目的探讨宽体能谱CT在肺癌纵隔转移淋巴结、非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肺癌患者和28例肺部炎性病变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增强双期能谱CT扫描,分别在70 keV单能量图像及碘基图像上测量转移、非转移、炎性反应性增生三组淋巴结大小、密度、三期IC、NIC、λHU,并用单因素方差、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方法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转移淋巴结短径比非转移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大(P<0.001)。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平扫密度比转移淋巴结高(P<0.001),而与非转移淋巴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5);增强扫描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动脉期、静脉期CT值均比转移、非转移淋巴结高(P<0.05)。除了动脉期NIC,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在平扫IC、NIC、λHU,动脉期IC、λHU,静脉期IC、NIC、λHU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在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的IC、NIC、λH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纵隔转移淋巴结碘的定量及能谱曲线斜率基本低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能谱CT定量参数鉴别两者有一定诊断效能,而非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能谱参数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纵隔淋巴结 能谱CT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生存时间范围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洁 郑燕婷 +3 位作者 江舒琪 安杰 邱士军 陈淮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2-628,共7页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基于CT影像组学及形态学特征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生存时间范围进行预测的机器学习分类模型。方法:在癌症影像数据库(TCIA)中下载lung1数据集,选取符合条件的243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截止生存时间将患者...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基于CT影像组学及形态学特征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生存时间范围进行预测的机器学习分类模型。方法:在癌症影像数据库(TCIA)中下载lung1数据集,选取符合条件的243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截止生存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1组为生存期≤3年,2组为生存期>3年)。在每个病灶中提取1037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进行特征筛选。记录每个病灶的形态学特征,运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筛选。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AdaBoost、高斯朴素贝叶斯、神经网络这5种机器学习分类方法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5种预测模型的效能,并选出最优模型。最后使用广州中医院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搜集的77例患者数据进行外部验证。结果:高斯朴素贝叶斯分类预测模型是本研究中最好的模型,稳定性相对较好,在所有模型中,运用此模型的AUC值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较高。经过外部验证,该模型在训练集的AUC值为0.735,敏感度为0.685,特异度为0.700;测试集AUC值为0.771,敏感度为0.571,特异度为0.898。结论:CT影像组学结合形态学特征的机器学习分类模型能较准确地对NSCLC患者的预后生存时间范围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预后生存时间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CT预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机械取栓后出血性转化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概 朱刚明 +3 位作者 何银雀 康春秀 陈德成 谭理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1-215,共5页
目的观察多模态CT预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经机械取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根据治疗后发生HT与否分为HT组(n=26)与非HT组(n=62);比较组间临床及CT资料,筛选HT影响因... 目的观察多模态CT预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经机械取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根据治疗后发生HT与否分为HT组(n=26)与非HT组(n=62);比较组间临床及CT资料,筛选HT影响因素并建立模型,观察其预测前循环AIS机械取栓后HT的效能。结果组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责任血管、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及相对流量提取乘积(rFE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责任血管、ASPECTS及rFEP均为前循环AIS机械取栓后HT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基于此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前循环AIS机械取栓后HT的曲线下面积为0.866[95%CI(0.790,0.942)]。结论多模态CT所示责任血管、ASPECTS及rFEP有助于预测前循环AIS患者经机械取栓后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出血 血栓切除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在弥漫性囊腔性肺疾病分类中的应用
4
作者 向佳 陈茜彤 +5 位作者 卢颖欣 郑思捷 黄俊杰 陈莹莹 黄绥丹 陈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47-2754,共8页
目的拟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初步对几种弥漫性囊腔性肺疾病建立辅助诊断模型,同时评估各诊断模型的分类表现能力,并从中择出最优化的诊断模型,以服务临床诊断。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10月经病理证实确诊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肺淋巴... 目的拟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初步对几种弥漫性囊腔性肺疾病建立辅助诊断模型,同时评估各诊断模型的分类表现能力,并从中择出最优化的诊断模型,以服务临床诊断。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10月经病理证实确诊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M)以及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LCH)的患者288例(IPF 76例、PLAM 179例、PLCH 33例),CT数共877例(IPF 232例、PLAM 557例、PLCH 88例)。以2019年12月31日为节点,将CT分为数据集A(CT数共500例,其中IPF 185例、PLAM 265例、PLCH 50例)和数据集B(CT数共377例,其中IPF 47例、PLAM 292例、PLCH 38例)。将数据集A按7∶1∶2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进行预处理及数据扩增后导入6种不同的深度学习神经元网络进行训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曲线下面积、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F1分数等指标评估模型性能,从中选出最优模型。再从数据集B中各病种随机抽取30例形成测试集B,投入训练好的最优模型中进行测试,再次以相同指标评估模型性能。结果基于数据集A测试结果,建立的6个诊断模型在识别分类IPF、LAM上的各项目分类性能优先,AUC皆大于0.9。EfficientNet在分类LCH上,0.6<AUC<0.7,分类效能一般;Vgg11在分类LCH上,0.8<AUC<0.9,其余4个模型在分类LCH上,AUC皆大于0.9,分类效果优秀;除InceptionV3外,其余5个诊断模型在识别分类LCH上的性能欠佳。综合多个指标考虑,InceptionV3模型在6个模型中综合性能最佳,各项评估参数都处于较高水平,总体准确率94.90%,精确率93.49%,召回率90.84%,特异度96.91%。将数据集B投入训练好的InceptionV3模型进行测试,根据输出结果计算得准确率81.11%,精确率82.50%,召回率81.11%,特异度为90.6%。结论基于胸部CT图像结合深度学习技术构建的6种识别分类模型能较有效地区分LAM、LCH、IPF三种疾病,特别是在IPF、LAM的识别分类上,其中以InceptionV3神经元网络构建的模型分类的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弥漫性囊腔型罕见病 深度学习 特发性肺纤维化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 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5
作者 周静文 陈德基 +1 位作者 林少芒 张东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68-671,共4页
目的 探讨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在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中的应用及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35例临床和影像学确诊为主动脉撕裂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第一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 mm)、左椎动脉优势或Willi... 目的 探讨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在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中的应用及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35例临床和影像学确诊为主动脉撕裂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第一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 mm)、左椎动脉优势或Willis环代偿不足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以CTA、DSA作为评估方法。TEVAR术中覆膜支架覆盖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植入球囊扩张支架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结果 35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球囊扩张支架均植入成功。术后随访3~24个月,35例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通畅率为100%。结论 TEVAR修复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手术中覆膜支架近侧锚定区选择在正常主动脉壁可降低继发性医源性夹层发生。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联合TEVAR是修复撕裂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有效方法,可有效地预防盗血综合征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覆膜支架植入 左锁骨下动脉 烟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式弹簧圈瘤腔栓塞术治疗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 被引量:4
6
作者 周静文 陈德基 +1 位作者 何明基 练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瘤腔栓塞术在多种原因所致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和技术要点,评价其可行性和疗效,为处理移植肾血管并发症和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5年收治的9例临床和...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瘤腔栓塞术在多种原因所致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和技术要点,评价其可行性和疗效,为处理移植肾血管并发症和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5年收治的9例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介入诊疗资料。9例患者移植肾血管吻合方式均为移植肾动脉一右侧骼外动脉端侧吻合,根据动脉瘤位置特殊均选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瘤腔栓塞术,并视不同情况辅以支架植入术。术后定期复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9例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瘤腔均成功完全栓塞。术后随访3-21个月,平均12个月,复查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酐(SCr)值、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复查示弹簧圈及支架无移位,未见假性动脉瘤残留或复发,移植肾动脉和髂外动脉保持通畅,未出现移植肾或下肢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于因位置特殊不适合常规载瘤动脉栓塞术和覆膜支架瘤腔隔绝术治疗的移植肾吻合Vl假性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瘤腔栓塞术可以完全栓塞瘤腔,同时保持移植肾动脉和髂外动脉通畅。该治疗方法微创、安全有效,一定程度上可代替外科手术,但远期疗效尤其是复发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肾 假性动脉瘤 弹簧圈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坐骨神经牵拉损伤与修复的纤维束示踪成像与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邹乔 李新春 +5 位作者 侯仲军 陈镜聪 万齐 孙翀鹏 周嘉璇 何建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562-3565,共4页
目的:制作兔坐骨神经急性牵拉伤可逆损伤模型,探讨纤维示踪成像(DTT)评价坐骨神经急性牵拉伤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32只新西兰白兔,牵拉右侧坐骨神经建立退变与修复模型;左后肢为假手术侧。于术后1、3 d及1、2、3、4、6、8周行MR... 目的:制作兔坐骨神经急性牵拉伤可逆损伤模型,探讨纤维示踪成像(DTT)评价坐骨神经急性牵拉伤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32只新西兰白兔,牵拉右侧坐骨神经建立退变与修复模型;左后肢为假手术侧。于术后1、3 d及1、2、3、4、6、8周行MR扩散张量成像并行纤维示综,测量神经纤维束长度及平均神经纤维密度指数。MRI检查完毕,于各时间点取1只兔坐骨神经行病理检查。结果:坐骨神经牵拉伤术后1 d^2周损伤侧纤维束长度与假手术侧有明显差异(P<0.05);3~8周损伤侧坐骨神经纤维束长度与假手术侧无明显差异。术后1 d^8周损伤侧平均神经纤维密度指数与假手术侧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牵拉伤后1 d牵拉段可见较多髓鞘扭曲,3 d牵拉段轴索明显崩解。2周神经退变与再生并存,8周神经纤维再生基本成熟。结论:神经纤维束长度及平均神经纤维密度指数~时间曲线与病理学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可作为评价神经损伤退变及再生的补充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束示综成像 磁共振成像 坐骨神经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治疗复杂巨大腹主动脉瘤1例 被引量:3
8
作者 周静文 陈德基 +1 位作者 何明基 练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95-996,共2页
病例资料 患者男,74岁,既往高血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10余年,口服药物病情控制良好。5年前在当地医院发现腹部搏动性包块。超声确诊为腹主动脉瘤,大小约12cm×8.8cm,当时无特殊不适。未进一步治疗。
关键词 腔内修复 腹主动脉瘤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37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孙戈 侯毅斌 +4 位作者 余林 毕肖红 练辉 嘉红云 陈德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6期1771-1774,共4页
目的:研究miR-37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肝癌组织和正常组织,测定miR-370、FOXO3a的表达量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培养肝癌细胞,转染miR-370模拟物、FOXO3a过表达质粒后测定细胞的增殖、迁... 目的:研究miR-37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肝癌组织和正常组织,测定miR-370、FOXO3a的表达量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培养肝癌细胞,转染miR-370模拟物、FOXO3a过表达质粒后测定细胞的增殖、迁移。结果:肝癌组织中miR-370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组织,FOXO3a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组织且miR-370的表达量与FOXO3a的表达量呈负相关;TNMⅢ~Ⅳ期、有血管侵犯肝癌组织中miR-370的表达量显著高于TNMⅠ~Ⅱ期、无血管侵犯的肝癌组织,FOXO3a的表达量显著低于TNMⅠ~Ⅱ期、无血管侵犯肝癌组织;转染miR-370的模拟物能够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并降低FOXO3a的mRNA含量;转染miR-370模拟物及FOXO3a过表达质粒后,miR-370模拟物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迁移的效应被削弱。结论:miR-37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且与肿瘤的TNM分期、血管侵犯密切相关,miR-370能够通过靶向抑制FOXO3a的表达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miR-370 FOXO3A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喉患者食管发音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艺 李敏健 +1 位作者 郭镇平 余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无喉患者食管发音的X线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采用食管吞钡造影检查对比分析5例无喉食管发音成功者(食管发音组)与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在不发音与发"依"音时的食管及下咽的影像学特征。结果不发音时,食管... 目的探讨无喉患者食管发音的X线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采用食管吞钡造影检查对比分析5例无喉食管发音成功者(食管发音组)与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在不发音与发"依"音时的食管及下咽的影像学特征。结果不发音时,食管发音组下咽-食管上段呈轻度充气状态,食管入口欠平顺、光滑;对照组下咽-食管上段基本无气体积聚,食管入口平顺、光滑。发"依"音时,食管发音组下咽-食管上段呈明显的储气袋,食管入口后壁明显前凸呈指样压迹;对照组下咽-食管上段仅有少量气体充盈,食管入口平顺、光滑。结论无喉食管发音成功者的咽-食管上段储气及食管入口的形态改变明显,这种改变是无喉患者成功应用食管发音的形态学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切除术 言语 无喉 言语 食管 发声 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愿者培训: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途径 被引量:7
11
作者 叶稳安 周智美 梁挺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5-87,共3页
选取100名大二和大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参加导诊服务、医疗实践观摩、健康调查、健康宣传、模拟训练、医疗纠纷案例分析等医院志愿者培训活动,采取讨论和反思等手段,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结果显示,参与志愿者培训医学生对生物心... 选取100名大二和大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参加导诊服务、医疗实践观摩、健康调查、健康宣传、模拟训练、医疗纠纷案例分析等医院志愿者培训活动,采取讨论和反思等手段,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结果显示,参与志愿者培训医学生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照料、医患沟通能力的自我评估等的认同度较高,并更多参与撰写医学人文研究文献或发表学术论文。证实了此培养模式能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 志愿者 医学人文素质 第二课堂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纵向分析轻度认知障碍高危个体的脑白质微结构改变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智美 陈德基 +1 位作者 王延平 罗永良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86-689,共4页
目的采用DTI纵向分析轻度认知障碍(MCI)高危个体的脑白质微结构改变。方法采用结构MRI、DTI及神经量表对102名受试者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其中91名受试者认知保持正常(CN-stable组),11名受试者发展为MCI(CN-MCI组)。分析两组FA值和MD值的... 目的采用DTI纵向分析轻度认知障碍(MCI)高危个体的脑白质微结构改变。方法采用结构MRI、DTI及神经量表对102名受试者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其中91名受试者认知保持正常(CN-stable组),11名受试者发展为MCI(CN-MCI组)。分析两组FA值和MD值的差异,并对其与MCI、认知能力的关系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CN-stable组比较,基线期CN-MCI组穹隆、左海马旁回白质的MD值增高(P<0.05),随访期CN-MCI组穹隆、左海马旁回白质、左扣带回中部、胼胝体压部的MD值增高(P<0.05),穹隆、左海马旁回白质的FA值减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穹隆的MD值是CN-MCI向MCI发展的危险因素,左海马旁回白质的MD值是CDR评分增高的危险因素。结论在MCI临床确诊前,MCI高危个体的白质微结构发生变化,可作为AD早期相关脑改变的潜在影像学生物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障碍 脑白质 扩散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CT不同重建方法定量评估左心室泵血功能的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仲刚 李雪霞 +3 位作者 梁俊生 陈真平 陶娟 李扬彬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8-100,105,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CT不同重建方法定量评估左心室泵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100例冠状动脉CTA患者的影像资料,分别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及左心室功能两种不同的重建方法(积分法及分割法)。比较CT两种不同重建方法在评价左心室功能(收缩末期容... 目的:探讨64层CT不同重建方法定量评估左心室泵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100例冠状动脉CTA患者的影像资料,分别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及左心室功能两种不同的重建方法(积分法及分割法)。比较CT两种不同重建方法在评价左心室功能(收缩末期容量、舒张末期容量、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方面的相关性,并比较CT两种不同重建方法的平均重建时间的差别。结果:多层螺旋CT两种不同重建法所测定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各数值高度相关(r>0.900,P<0.01),并且两种方法的各项测量值相近,无统计学意义。分割法所使用的重建时间(3 min45 s±23 s)明显短于积分法所示的时间(9 min58 s±47 s)。结论:本研究表明两种不同的CT重建方法在分析左心室功能方面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分割法在临床应用时可大大降低时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尽可能减少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功能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方权利冲突境遇下的医疗决策及其矛盾之化解 被引量:6
14
作者 毕肖红 刘俊荣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年第6期657-661,共5页
医疗决策中涉及的患方自身权利冲突,主要存在于患者自身、患者与家属或代理人之间,其实质是由于各利益主体的价值判断视角不同、价值需求取向不同而导致的利益冲突。在患方权利冲突境遇下,医方应当如何化解患方的权利冲突和实施医疗决策... 医疗决策中涉及的患方自身权利冲突,主要存在于患者自身、患者与家属或代理人之间,其实质是由于各利益主体的价值判断视角不同、价值需求取向不同而导致的利益冲突。在患方权利冲突境遇下,医方应当如何化解患方的权利冲突和实施医疗决策?基于功利论、义务论和美德论等不同的道德理论,将会有不同的导向。从伦理基本原则及权益位阶的排序、法律权利边界确定、医疗决策模式等方面,探讨化解患方权利冲突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决策 医患关系 功利论 义务论 美德论 伦理原则 利益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导致兴奋脑区组织液流动一过性加速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伟 侯进 黄文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6-209,共4页
目的:研究运动后兴奋脑区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ISF)流动的变化。方法:将2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运动组(8只),两组大鼠均采用异氟烷进行麻醉,并动态监测尾状核区ISF流动情况,其中运动组在实验前期被放入... 目的:研究运动后兴奋脑区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ISF)流动的变化。方法:将2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运动组(8只),两组大鼠均采用异氟烷进行麻醉,并动态监测尾状核区ISF流动情况,其中运动组在实验前期被放入到特制的转轮中进行运动20 min,对照组则给予持续麻醉,所有大鼠无偏瘫,运动能力良好。另外将5只大鼠采用异氟烷气体麻醉后向尾状核内植入微电极,记录运动态和麻醉态下尾状核神经元电活动。采用立体定位技术注射磁性示踪剂至尾状核ISF内,在注射前和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进行一系列的磁共振扫描,直到示踪剂所致的高信号消失,采用细胞间隙定量分析系统(1.2版)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和分析,监测ISF流动过程和测量相关参数,得到可反映示踪剂总量的加权信号强度(加权ΔSI)和其在ISF内的半衰期,分别计算运动组的运动前,运动后10、40、70、130和190 min各时间点以及对照组相同时间点的加权ΔSI和半衰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微电极检测显示麻醉态和运动态下尾状核区的场电位显著不同;各时间点运动组和对照组的加权ΔSI(单位:信号强度×mm3)分别为:运动前(60 257.1±23 069.2 vs.61 072.0±19 547.3),运动后10 min(83 624.3±21 475.7 vs.71 218.1±12 586.5),运动后40 min(57 336.0±36 243.4 vs.69 756.1±13 306.0),运动后70 min(43 705.9±10 246.3 vs.55 443.2±20 733.3)、运动后130 min(7 734.9±2 645.2 vs.8 967.6±2 007.3)和运动后190 min(2 497.3±987.5 vs.3 013.2±1 760.8)。相对于对照组,运动组加权ΔSI在运动后40 min出现一过性的降低(P<0.05),其余各时间点两组的加权Δ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示踪剂半衰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4.3±54.1)min vs.(113.4±47.3)min,P>0.05]。结论:运动可以导致兴奋脑区ISF流动一过性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组织液 示踪剂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CT肺灌注成像及其与恶性分子表达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16
作者 周满春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377-380,384,共5页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CT肺灌注成像及其与恶性分子表达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2例作为观察组,其中TNMⅠ期35例,TNMⅡ期47例,TNMⅢ期19例,TN...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CT肺灌注成像及其与恶性分子表达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2例作为观察组,其中TNMⅠ期35例,TNMⅡ期47例,TNMⅢ期19例,TNMⅣ期11例。取同期在本院接受肺部手术的非肿瘤患者73例作为对照组。经CT肺灌注成像、肺组织免疫组化、血清及胸膜腔灌洗液ELISA检测相关恶性分子表达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T肺灌注BV、PS值高于对照组患者,且随着肿瘤分期增加、BV及PS值也上升(P〈0.05);观察组患者的肿瘤组织中OCT4、CD44v6、PCNA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患者,E-cad、Beclin1、MAPLC3的肿瘤组织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患者的血清DNMT1、PEDF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NapsinA、TTF-1、ALDO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CT灌注成像参数BV、PS与OCT4、CD44v6、PCNA、VEGF、NapsinA、TTF-1、ALDOA水平均呈正比,与E-cad、Beclin1、MAPLC3、DNMT1、PEDF呈反比。结论:CT肺灌注成像可以反映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肺组织参数异常,相关参数值与肿瘤恶性分子表达水平存在直接相关关系,可以成为评价肿瘤分期、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CT肺灌注 恶性分子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和腰骶椎退变脊神经的扩散加权成像
17
作者 侯仲军 黄勇 +3 位作者 范子文 于晓君 李新春 曹兵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3938-3940,共3页
目的:研究正常志愿者和腰骶管狭窄患者腰骶脊神经根(lumbar sacral nerve roots,LSNR)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特征。方法:对20例正常志愿者和31例腰骶管狭窄患者,行腰骶椎常规扫描和DWI扫描,测量... 目的:研究正常志愿者和腰骶管狭窄患者腰骶脊神经根(lumbar sacral nerve roots,LSNR)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特征。方法:对20例正常志愿者和31例腰骶管狭窄患者,行腰骶椎常规扫描和DWI扫描,测量腰3~骶1水平脊膜囊的面积,重建DWI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图像,并测量LSNR和脊神经结的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结果 :正常组DWI的MIP显示196条(98%)LSNR呈对称性向外下方走行和200个边缘清晰的脊神经节。病变组T1WI和T2WI显示74条脊神经受压变形,DWI的MIP图像显示59条(80%)脊神经根变形、变细。正常组和病变组LSNR的ADC值分别为(1.70±0.40)×10-3mm2/s和(1.98±0.57)×10-3mm2/s,(P=0.000);正常组和病变组脊神经结的ADC值分别为(1.42±0.21)×10-3mm2/s,(1.54±0.53)×10-3mm2/s,(P=0.000)。结论:DWI的MIP直观显示正常和异常脊神经根和脊神经结的走行和形态,受压脊神经和脊神经结的ADC值较正常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椎 退变 扩散加权成像 脊神经根 脊神经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侧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的MRI特征
18
作者 宋兴旺 林永青 +3 位作者 何娜 秦家明 民福利 刘晓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33-1035,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侧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的MRI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7例双侧侧脑室旁灰质异位患者的头颅MRI特征。结果:7例患者头部MRI均表现为双侧侧脑室旁对称的结节状的灰质异位,结节状的灰质异位在侧脑室体部比较明显,... 目的:探讨双侧侧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的MRI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7例双侧侧脑室旁灰质异位患者的头颅MRI特征。结果:7例患者头部MRI均表现为双侧侧脑室旁对称的结节状的灰质异位,结节状的灰质异位在侧脑室体部比较明显,也可以出现在侧脑室颞角以及枕角,全部病例均有轻到中度的小脑蚓部发育不良,此外还可见蛛网膜囊肿、颞角扩大、海马结构异常、胼胝体发育不良以及脑白质病变。结论:双侧侧脑室旁灰质异位患者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头部MRI对于诊断双侧侧脑室旁灰质异位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双侧侧脑室旁灰质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容积CT低管电压结合低浓度对比剂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梁心红 余林 +1 位作者 孙戈 陈德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8-462,共5页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CTA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分析54例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CCTA检查结果,并与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术(CCA)结果进行对照。CCTA采用100kV管电压,对比剂采用270mgI/m...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CTA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分析54例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CCTA检查结果,并与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术(CCA)结果进行对照。CCTA采用100kV管电压,对比剂采用270mgI/ml的碘克沙醇。结果 CCTA显示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50%)及重度狭窄(≥75%)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指数及符合率分别为89.55%、96.08%、78.95%、98.25%、85.63%、96.84%及92.68%、97.24%、76.00%、99.29%、89.92%、95.16%。CCTA与CCA在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方面的一致性良(Kappa=0.752,P<0.001)。CCTA诊断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50%)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0。结论应用320排容积CT行CCTA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扫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碘摄入量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引导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中长期效果 被引量:7
20
作者 何旭霞 吴庆德 +3 位作者 郑玉劲 史歌 王剑徽 张振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59-662,共4页
目的观察DSA引导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573例(744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泡沫硬化治疗;随访4年,统计治疗前和治疗后1、2、3、4年健康调查12条简表(SF-12)评分及静脉疾病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 目的观察DSA引导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573例(744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泡沫硬化治疗;随访4年,统计治疗前和治疗后1、2、3、4年健康调查12条简表(SF-12)评分及静脉疾病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4年后填写下肢症状改善情况问卷,记录期望值达到情况及治疗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肢治疗均成功,平均泡沫硬化剂用量为每肢(21.62±10.83)ml;治疗中及治疗后均未见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治疗后1、2、3、4年SF-12中躯体健康成分(PCS)总分和精神健康成分(MCS)总分均较术前增加(P均<0.05),VCSS均较术前降低(P均<0.01)。治疗后4年患者对患肢外观、疼痛、瘙痒、肿胀及沉重感改善超过预期+达到预期者分别占100%(91/91)、100%(36/36)、93.55%(29/31)、88.46%(23/26)及91.38%(53/58);患者满意度100%(72/72)。结论DSA引导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中长期疗效较好,并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静脉曲张 栓塞 治疗性 放射学 介入性 泡沫硬化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