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源性椎动脉-主动脉内异物介入治疗1例
1
作者 周静文 吴镜强 +1 位作者 练辉 何明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2-814,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主诉:右颈部酸痛不适伴头晕1个月。1个月前曾在外院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1周前行胸片、B超检查提示右侧椎动脉-主动脉内异物,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既往有冠心病、糖尿病、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病史... 1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主诉:右颈部酸痛不适伴头晕1个月。1个月前曾在外院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1周前行胸片、B超检查提示右侧椎动脉-主动脉内异物,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既往有冠心病、糖尿病、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病史。查体:颈部无包块、无压痛,余无特殊。入院后在我院行颈部、胸部CT增强检查,可见右侧椎动脉-升主动脉内金属异物,呈U型成襻于升主动脉根部(见图1(4)(5)),异物两头端分别位于右椎动脉(见图1(1)(3))和右锁骨下动脉开口段,一头端插入右锁骨下动脉血管壁并疑似穿透血管(见图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源性 血管内异物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融联合经皮骨成形术治疗扁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评价
2
作者 林志鹏 胡小龙 +5 位作者 黄大钡 邹旭公 陈源 朱康顺 张健 李晓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76-982,共7页
目的 评估微波消融联合经皮骨成形术(POP)治疗扁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效价比。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行微波消融联合POP(联合治疗)及单纯POP治疗的57例扁骨转移瘤伴顽固性疼痛患者,其中联合治疗组36例... 目的 评估微波消融联合经皮骨成形术(POP)治疗扁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效价比。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行微波消融联合POP(联合治疗)及单纯POP治疗的57例扁骨转移瘤伴顽固性疼痛患者,其中联合治疗组36例,单纯POP治疗组21例。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生活质量评价表(QOL)评分定期评价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的疗效,并进行两组比较,观察两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7例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4.7±1.3)个月(3.4~7.2个月)。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及3个月VAS评分,联合组分别为(7.39±1.09)、(6.53±1.17)、(1.94±0.70)、(1.11±0.66)、(1.39±0.59)分,单纯POP组分别为(7.52±1.01)、(6.81±0.66)、(3.38±0.65)、(2.33±0.56)、(2.52±0.50)分;术后1周联合组VAS评分下降了(5.44±1.32)分,单纯POP组下降了(4.14±0.96)分;术后各随访点VAS评分两组间比较,术后1周(t=-7.62、P<0.01)、术后1个月(t=-7.28、P<0.01)、术后3个月(t=-7.5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及3个月ODI评分,联合组分别为(44.33±2.91)、(44.08±2.82)、(15.92±3.04)、(14.00±2.39)、(16.08±3.61)分,单纯POP组分别为(45.67±3.03)、(45.14±2.80)、(22.38±3.09)、(19.76±2.99)、(22.10±3.10)分;术后1周联合组ODI评分平均下降了(28.42±4.23)分,单纯POP组下降了(23.29±4.28);术后各随访点ODI评分两组间比较,术后1周(t=-7.50、P<0.01)、术后1个月(t=-7.37、P<0.01)、术后3个月(t=-6.5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及3个月QOL评价,联合组分别为(24.69±3.92)、(26.06±3.05)、(38.67±3.00)、(40.25±3.42)、(39.58±3.99)分,单纯POP组分别为(24.43±3.53)、(26.76±3.05)、(32.81±2.17)、(33.95±2.68)、(31.19±4.27)分,术后1周联合组QOL评分上升了(13.97±4.88)分,单纯POP组上升了(8.38±4.50)分;术后各随访点QOL评分两组间比较,术后1周(t=8.34、P<0.01)、术后1个月(t=7.56、P<0.01)、术后3个月(t=7.1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的手术费用比单纯POP组平均高10 480.43元。结论 单纯POP和微波消融联合POP治疗扁骨转移瘤均安全有效,可显著缓解疼痛,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单纯POP相比,联合治疗效果更好,但耗费也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 骨成形术 扁骨转移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周静文 何明基 +5 位作者 练辉 黄文薮 黄敬君 郭永建 蔡明岳 朱康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临床应用中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及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12月共194例/473次接受PD-1治疗恶性肿瘤的患者,观察治疗期间患者发生的irAE,包括不良反应的类...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临床应用中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及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12月共194例/473次接受PD-1治疗恶性肿瘤的患者,观察治疗期间患者发生的irAE,包括不良反应的类别、分级、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处理方案、预后等指标。结果 194例患者中,83例发生irAE,发生率为42.8%,其中13例(6.7%)同时出现累及多个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的不良反应中1、2级不良反应75例(38.7%),3级以上不良反应8例(4.1%),3级以上不良反应分别为3级肝毒性3例、3级结肠炎1例、3级皮肤毒性2例、4级肺炎1例、5级肺炎死亡1例。7例患者经激素冲击治疗、维持治疗和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完全缓解,其中5例继续使用PD-1单抗、2例停用,1例患者因免疫性肺炎观察延迟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irAE发生在不同系统或器官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各有不同。结论 PD-1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及时发现、早期激素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CE联合索拉非尼或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 被引量:22
4
作者 杨彦鸿 曹碧辉 陈德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35-740,共6页
目的对比TACE联合索拉非尼或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中晚期HCC,其中41例接受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S组)、32例(A组)接受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对比2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结果治疗1、3、6、12... 目的对比TACE联合索拉非尼或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中晚期HCC,其中41例接受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S组)、32例(A组)接受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对比2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结果治疗1、3、6、12个月时,2组肿瘤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20例因出现手足综合征、腹痛、食欲减退等而调整用药剂量,其中9例停药;S组6例因手足综合征及蛋白尿而调整剂量,无停药病例。调整剂量前,A组不良事件(AE)少于S组(P<0.01);调整剂量后,2组A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A组治疗6、12、18个月时无疾病进展率分别为31.25%(10/32)、6.25%(2/32)、3.13%(1/32),S组分别为39.02%(16/41)、19.51%(8/41)、9.76%(4/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P=0.02)。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HCC效果好于TACE联合阿帕替尼,且安全性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化学栓塞 治疗性 阿帕替尼 索拉非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A修饰的纳米载体靶向肝星状细胞沉默TLR4基因并抑制其激活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志伟 韩世松 +4 位作者 安泳橙 周智美 陈烨 林立腾 朱康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08-1015,共8页
目的制备由维生素A(VA)修饰的纳米载体聚乙二醇(PEG)-聚乙烯亚胺(PEI),用于靶向肝星状细胞(HSC)(LX-2细胞株)输送Toll样受体(TLR)4小干扰RNA(siRNA)。观察和评估VA-PEGPEI对LX-2细胞转染效率、TLR4/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和α-平滑肌... 目的制备由维生素A(VA)修饰的纳米载体聚乙二醇(PEG)-聚乙烯亚胺(PEI),用于靶向肝星状细胞(HSC)(LX-2细胞株)输送Toll样受体(TLR)4小干扰RNA(siRNA)。观察和评估VA-PEGPEI对LX-2细胞转染效率、TLR4/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纳米基因药物细胞毒性。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纳米药物转染效率。脂多糖(LPS)刺激LX-2细胞,并用不同多聚体[VA-PEG-PEI/TLR4 siRNA(siTLR4)或PEG-PEI/siTLR4]进行转染。蛋白质印迹法(WB)和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LX-2细胞TLR4/NF-κB信号通路蛋白水平和α-SMA表达。结果高浓度(40μg/mL)VA-PEG-PEI/siTLR4孵育下LX-2细胞仍具有80%以上存活率,表明纳米药物细胞毒性较低。LPS刺激的LX-2细胞TLR4/NF-κB信号通路水平升高,这种作用经VA-PEG-PEI/siTLR4处理后显著减弱。同时,VA-PEG-PEI/siTLR4能有效地使LX-2细胞失活,这可通过降低纤维化标志物α-SMA表达证明。结论VA-PEG-PEI/siTLR4能高效转染siRNA,有效下调LX-2细胞中TLR4/NF-κB信号通路和α-SMA表达。本体外实验研究表明,VA-PEG-PEI/siTLR4具有治疗肝纤维化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纳米载体 肝星状细胞 TOLL样受体4 小干扰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抑制剂致免疫相关性肺炎1例
6
作者 吴镜强 周静文 +3 位作者 练辉 何明基 陈德基 朱康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81-782,共2页
T细胞中表达的PD-1受体与其配体PD-L1和PD-L2结合,可以抑制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生成。部分肿瘤细胞的PD-1配体上调,通过这个通路信号传导可抑制激活的T细胞对肿瘤的免疫监视[1]。纳武单抗(nivolumab)是一种作用于程序性死亡分子受体1(pr... T细胞中表达的PD-1受体与其配体PD-L1和PD-L2结合,可以抑制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生成。部分肿瘤细胞的PD-1配体上调,通过这个通路信号传导可抑制激活的T细胞对肿瘤的免疫监视[1]。纳武单抗(nivolumab)是一种作用于程序性死亡分子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的人类免疫球蛋白G4(IgG4)单克隆抗体,纳武单抗通过阻断PD-1与PD-L1,PD-L2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抑制剂 免疫相关性肺炎 间质性 纳武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PS治疗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及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 被引量:2
7
作者 梁礼聪 黄文薮 +5 位作者 蔡明岳 郭永建 郭钊雄 林立腾 洪笑阳 朱康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 观察TIPS治疗肝细胞癌(HCC)伴门静脉癌栓(PVTT)及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GVB)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因EGVB接受TIPS的HCC伴PVTT患者,观察TIPS技术成功率、止血率,TIPS前后门静脉压力梯度(PPG),术后再出血率、支架分流道通畅率... 目的 观察TIPS治疗肝细胞癌(HCC)伴门静脉癌栓(PVTT)及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GVB)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因EGVB接受TIPS的HCC伴PVTT患者,观察TIPS技术成功率、止血率,TIPS前后门静脉压力梯度(PPG),术后再出血率、支架分流道通畅率、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总生存期(OS)。结果 30例TIPS技术成功率和止血率均为100%;TIPS前后平均PPG分别为(30.9±8.5)mmHg及(20.6±6.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87,P<0.001)。TIPS并发症包括胆管损伤2例、肝动脉损伤1例、Ⅰ~Ⅱ级肝性脑病5例、Ⅲ级肝性脑病1例;未见肿瘤破裂或术后急性肝衰竭等并发症。随访过程中3例再出血,5例支架分流道闭塞。截至随访末共25例死亡,死因包括感染性休克1例、消化道出血1例、肿瘤进展或肝衰竭23例;中位OS为6.5个月。结论 TIPS治疗HCC伴PVTT及EGVB较为安全,可为后续局部治疗及联合药物系统治疗提供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高血压 门静脉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尾动脉入路原发性肝癌大鼠TACE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8
作者 洪笑阳 刘键鑫 +6 位作者 郭钊雄 黄文薮 梁伟 郭永建 王荣坤 林立腾 朱康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96-1100,共5页
目的建立经尾动脉途径肝癌大鼠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模型,并探讨其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0.01%二乙基亚硝胺(DEN)溶液连续诱导大鼠12周建立肝癌模型,12周后通过MRI明确肿瘤大小。当最大肿瘤长径>5 mm时,在DSA引导下... 目的建立经尾动脉途径肝癌大鼠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模型,并探讨其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0.01%二乙基亚硝胺(DEN)溶液连续诱导大鼠12周建立肝癌模型,12周后通过MRI明确肿瘤大小。当最大肿瘤长径>5 mm时,在DSA引导下经尾动脉插管,并将微导管置于肝固有动脉进行TACE,治疗后复查CT了解瘤内碘油沉积。观察大鼠术后1周生存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检测术前及术后3、7 d大鼠ALT、AST、TBil及CRE水平。术后7 d行肝、肺、双肾及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TACE模型成功建立,尾动脉置管用时(6.9±1.4) min。造影显示大鼠肝内肿瘤染色明显,术后CT显示瘤内碘油沉积密实,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肿瘤大面积坏死,坏死区周缘Caspase3、HIF-1 alph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肺、肾、脾脏大体标本未发现明显异位栓塞。所有大鼠行为无异常。术后3 d大鼠ALT、AST、TBil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术后7 d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术前(P<0.05),手术前后CRE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尾动脉入路可以安全、有效地完成对大鼠原发性肝癌的TACE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肝细胞癌 大鼠 治疗性化疗栓塞 尾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高压症小鼠模型构建
9
作者 林立腾 蔡明岳 +3 位作者 黄文薮 黄敬君 兰天 朱康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2-246,共5页
目的构建小鼠胆总管结扎(BDL)及四氯化碳(CCl_4)诱导的两种门静脉高压症(PHT)模型。方法 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BDL组及相应对照组,CCl_4诱导组及相应对照组),每组6只。BDL及CCl_4诱导法构建PHT小鼠模型后,经门静脉主干穿刺测取... 目的构建小鼠胆总管结扎(BDL)及四氯化碳(CCl_4)诱导的两种门静脉高压症(PHT)模型。方法 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BDL组及相应对照组,CCl_4诱导组及相应对照组),每组6只。BDL及CCl_4诱导法构建PHT小鼠模型后,经门静脉主干穿刺测取门静脉压,并通过血清谷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检测,肝脏切片苏木精-伊红(HE)及天狼星红染色,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免疫组化检查分别对模型肝功能、肝纤维化及肝星状细胞激活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种建模方法均使小鼠门静脉压上升,CCl_4诱导组上升更为显著。两模型组小鼠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均呈现严重肝功能损伤、肝纤维化及肝星状细胞激活。结论 BDL及CCl_4诱导方法均能成功构建PHT小鼠模型,其门静脉压、血清学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学改变均符合PHT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胆管结扎 四氯化碳 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