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复机器手辅助下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手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27
1
作者 付桢 姜荣荣 +6 位作者 潘翠环 陈艳 叶正茂 胡楠 罗丽娟 肖长林 刘远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8-344,共7页
目的探究康复机器手辅助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手部抓握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住院脑卒中患者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8)。两组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康复机器手辅助患手进行实物抓... 目的探究康复机器手辅助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手部抓握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住院脑卒中患者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8)。两组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康复机器手辅助患手进行实物抓握训练,对照组在治疗师的辅助下进行实物抓握训练,共2周。训练前后测量手指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手指功能部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与手功能相关的活动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脱落3例,试验组脱落2例。治疗后,试验组患手五指伸展AROM和及屈曲AROM和,拇示中三指伸展AROM和及总AROM,各手指总AROM均较治疗前增加(t>2.937,P<0.05);对照组五指伸展AROM和及屈曲AROM和,拇示中三指伸展AROM和、屈曲AROM和及总AROM和,拇指、示指、小指AROM较治疗前改善(t>2.528,P<0.05);试验组拇示中三指伸展AROM和及总AROM和,拇指、示指总AROM大于对照组(t>2.535,P<0.05)。治疗后,试验组共同屈曲、共同伸展、拇示对捏、柱状抓握、球状抓握和FMA总分较治疗前改善(Z>2.000,P<0.05);对照组共同伸展、拇示对捏和总分较治疗前改善(Z>2.000,P<0.05);两组间各项分及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进食、穿衣、如厕、洗澡、修饰及总分较治疗前增高(Z>2.041,P<0.05);对照组治疗后总分较治疗前增高(Z=-2.527,P<0.05);两组各项分和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手辅助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早期患者患手手指主动关节活动度和抓握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手功能 康复机器手 辅助任务导向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 被引量:26
2
作者 肖长林 潘翠环 +5 位作者 陈艳 叶正茂 付桢 姜荣荣 林文倩 罗丽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将本科3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15)。实验组给予3 Hz的r TMS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伪r TMS治疗及常规...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将本科3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15)。实验组给予3 Hz的r TMS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伪r TMS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周5 d,共10次。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法(手指部分,FMA)、改良Ashworth评分(MAS)评估手功能恢复情况,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共27例患者完成实验。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有提高(Z>2.070,P<0.05),实验组提高差值高于对照组(Z=-2.296,P<0.05);对照组MAS评分无变化(Z=-0.816,P>0.05),实验组MAS评分改善(Z=-2.456,P<0.05),实验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Z=-2.792,P<0.01);两组MBI评分均明显提高(t>3.085,P<0.01),两组间MBI评分及差值无显著性差异(t<0.246,P>0.05)。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手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 高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手运动功能康复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付桢 胡楠 +3 位作者 潘翠环 缪萍 于瑞 陈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77-1281,共5页
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是一项结合功能、解剖、影像,能实时、动态、无创评价脑功能的成像技术。本文总结正常人与脑卒中患者手运动时脑f MRI特征,并从f MRI揭示脑卒中后神经可塑,评估康复疗效、预后等方面介绍f MRI在脑卒中患者手运动... 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是一项结合功能、解剖、影像,能实时、动态、无创评价脑功能的成像技术。本文总结正常人与脑卒中患者手运动时脑f MRI特征,并从f MRI揭示脑卒中后神经可塑,评估康复疗效、预后等方面介绍f MRI在脑卒中患者手运动功能康复中的研究进展,对目前f MRI在康复评估方面所面临的难题及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卒中 运动功能 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评估与康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刘远文 罗婧 +1 位作者 方杰 潘翠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88-792,共5页
执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患者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其病因学尚不明确,主要涉及额叶、前扣带回、脑桥等。目前尚无特异性测评工具,神经心理学评估是目前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手段,可分为筛查法和专项检查法。筛... 执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患者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其病因学尚不明确,主要涉及额叶、前扣带回、脑桥等。目前尚无特异性测评工具,神经心理学评估是目前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手段,可分为筛查法和专项检查法。筛查法可快速判断执行功能障碍,但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专项检查法费时,难度偏大,不易获得受试者配合。康复策略包括恢复性、代偿性和适应性策略。药物治疗是主要方法,但疗效不理想。认识训练、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方法逐渐得到应用。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技术等客观评价方法会在未来得到更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执行功能障碍 评估 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潘翠环 叶正茂 +1 位作者 缪萍 王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3-264,共2页
步行障碍是脑卒中患者临床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据统计约有1/3—1/2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仍不能独立行走。如何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一直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较为复杂的难题。患者早期承重不足、平衡功能差及异常的运动模式是影响步... 步行障碍是脑卒中患者临床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据统计约有1/3—1/2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仍不能独立行走。如何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一直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较为复杂的难题。患者早期承重不足、平衡功能差及异常的运动模式是影响步行能力恢复的主要因素。在过去的步行功能训练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和关节活动的恢复,而平衡和协调训练并没有放在主要的位置,尤其是早期利用平衡系统进行重心转移、稳定极限训练的应用报道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功能训练 脑卒中后 功能恢复 脑卒中患者 步行能力恢复 功能障碍 步行障碍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6
作者 刘远文 潘翠环 +2 位作者 胡楠 陈艳 方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32-1136,共5页
执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新型电生理技术,逐渐被用于探索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本文就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概况、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其改善... 执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新型电生理技术,逐渐被用于探索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本文就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概况、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其改善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和安全性等做一综述。临床研究表明高频刺激、低频刺激、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对执行障碍均有疗效。然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和最佳治疗方案尚无统一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执行功能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后站立位腰屈伸运动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 被引量:40
7
作者 于瑞 王楚怀 +1 位作者 潘翠环 许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43-946,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前后站立位腰屈伸运动时竖脊肌、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 30例CNLBP患者接受SET治疗,每周3次,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站立位做腰屈伸运动时双侧竖脊...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前后站立位腰屈伸运动时竖脊肌、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 30例CNLBP患者接受SET治疗,每周3次,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站立位做腰屈伸运动时双侧竖脊肌(L1/2水平)和多裂肌(L4/5水平)在站立位、前屈运动、最大屈曲及回到直立位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平均肌电值(AEMG),计算屈伸比(FRR)。结果治疗前患侧竖脊肌和多裂肌FRR均小于对侧(P<0.05);治疗后双侧竖脊肌和多裂肌FRR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ET治疗后,CNLBP患者患侧竖脊肌、多裂肌的主动活动机能得到改善,屈曲-放松现象部分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悬吊运动疗法 表面肌电图 屈曲-放松现象 屈伸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后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 被引量:22
8
作者 于瑞 许轶 +4 位作者 王楚怀 繆萍 林科宇 张桂芳 韩秀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01-803,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前后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15例CNLBP患者,给予患者每周3次,持续4周的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做半桥动作时痛侧竖脊肌和多裂...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前后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15例CNLBP患者,给予患者每周3次,持续4周的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做半桥动作时痛侧竖脊肌和多裂肌的肌电信号,取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及频域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后竖脊肌、多裂肌痛侧频域指标MF、MPF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MF 74.95±6.85、MPF 98.10±5.45,治疗后MF 62.90±4.02、MPF 83.89±3.84);痛侧时域指标AEMG较治疗前增高(治疗前AEMG 48.76±5.08,治疗后AEMG 86.27±9.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ET治疗后,CNLBP患者痛侧竖脊肌、多裂肌的疲劳程度下降,收缩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悬吊运动疗法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热交替漩涡浴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9
作者 范茂华 潘翠环 +3 位作者 陈艳 叶正茂 张慈凤 冷水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02-1205,共4页
目的探讨冷热交替漩涡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向心性缠绕、关节松动术和意念性训练,30 min/次;... 目的探讨冷热交替漩涡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向心性缠绕、关节松动术和意念性训练,30 min/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温度分别为12-15℃和37-43℃的冷热交替漩涡浴治疗,20 min/次。两组均2次/d,5 d/周,共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排水体积差、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评定上肢疼痛、水肿、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上肢疼痛、水肿、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以上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明显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冷热交替漩涡浴能进一步提高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冷热交替漩涡浴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机器手对脑卒中患者手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的效果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远文 潘翠环 +3 位作者 叶正茂 胡楠 罗丽娟 陈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机器手对脑卒中患者手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以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32例脑卒中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实验组(n=16)和对照组(n=16)。实验组予虚拟现实机器手训练和手部基础康复训练,...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机器手对脑卒中患者手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以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32例脑卒中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实验组(n=16)和对照组(n=16)。实验组予虚拟现实机器手训练和手部基础康复训练,对照组予手部基础康复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FMA)的手指、腕运动部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实验组治疗后FMA、MBI总分及各亚项评分明显提高(Z>3.45,t>3.45,P<0.01)。对照组治疗后FMA总分、手指、腕,MBI进食、穿衣、修饰共6项评分高于治疗前(Z>2.07,t>4.18,P<0.05)。治疗后,实验组FMA、MBI总分及各亚项评分高于对照组(Z>2.14,t>3.20,P<0.05)。结论虚拟现实机器手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手功能障碍 虚拟现实机器手 日常生活活动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肖长林 胡楠 +1 位作者 潘翠环 陈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33-1437,共5页
脑卒中是导致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仅有不足40%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可以完全恢复功能。虽然目前康复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依然是目前卒中后康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认为脑卒中发生后,两大脑半球间兴奋性... 脑卒中是导致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仅有不足40%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可以完全恢复功能。虽然目前康复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依然是目前卒中后康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认为脑卒中发生后,两大脑半球间兴奋性平衡被打破,非损伤侧皮质可经胼胝体抑制损伤侧皮质兴奋性,阻碍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运动功能恢复 脑卒中患者 重复经颅磁刺激 康复治疗技术 上肢运动功能 功能障碍 恢复功能 兴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阻呼吸训练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 被引量:20
12
作者 苏久龙 潘翠环 +1 位作者 曹腾飞 缪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18-1321,共4页
目的探讨抗阻呼吸训练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 2013年10月~2015年4月,60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消除水肿基础治疗及徒手淋巴引流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抗阻呼吸训练。... 目的探讨抗阻呼吸训练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 2013年10月~2015年4月,60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消除水肿基础治疗及徒手淋巴引流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抗阻呼吸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放射性核素淋巴管造影测量患侧上肢淋巴流量;测量双侧上臂周径,计算差值;水置换测量双侧上肢体积差。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肢淋巴流量均增加(t〉3.446,P〈0.05),双侧上臂周径差值减小(t〉2.143,P〈0.05),双侧上肢体积差值减小(t〉1.562,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1.982,P〈0.05)。结论抗阻呼吸训练可进一步增加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回流量,减轻淋巴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淋巴水肿 抗阻呼吸训练 淋巴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认知评估系统用于语言认知障碍评估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周钰 李刚卫 +5 位作者 李弯月 陈艳 凌卫新 单莎瑞 陈卓铭 尚亚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1期3872-3876,3890,共6页
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认知障碍的发病率逐年增长,认知障碍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目前,语言认知障碍的筛查依旧依赖于传统的神经心理量表,量表测量法对评估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花费时间长,受试者对其耐受性较差。... 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认知障碍的发病率逐年增长,认知障碍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目前,语言认知障碍的筛查依旧依赖于传统的神经心理量表,量表测量法对评估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花费时间长,受试者对其耐受性较差。目的探讨语言认知评估系统用于语言认知障碍评估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于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选取55例入住于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且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基线得分为10~20分的脑卒中/脑损伤患者,以及18例健康受试者(暨南大学本科实习生、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语言认知评估系统、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MMSE、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评价受试者的语言、认知功能状况。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受试者语言认知评估系统得分与其MMSE、MoCA得分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语言认知评估系统对语言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并计算语言认知评估系统在识别语言认知障碍患者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通过对18例健康受试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受试者对语言认知评估系统的使用满意度。结果Spearman秩相关结果显示,受试者语言认知评估系统得分与MMSE、MoCA得分呈高度正相关(r_(s)值分别为0.910、0.884,P<0.05)。以MoCA得分<26分作为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结合ABC评估结果,语言认知评估系统识别语言认知障碍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33〔95%CI(0.632,0.834),P<0.001〕,约登指数最大点(0.703)对应的临界值为85分,此时系统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0.703,准确度为0.931(68/73)。18例健康受试者满意度平均得分为(4.07±0.48)分,满意度总体处于“满意”水平。结论受试者对语言认知评估系统的满意度较高。语言认知评估系统具有良好的效度和诊断价值,可有效评估受试者的语言认知功能状况,并且可应用于语言认知障碍患者的筛查与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认知评估系统 语言障碍 认知障碍 筛查 诊断 可行性 满意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与步行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路 陈艳 +6 位作者 苏久龙 杜志伟 于瑞 胡楠 曾一鸣 余绵绚 洪靖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5-490,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作用。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三维运... 目的探讨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作用。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三维步态分析(步速、步频、患侧支撑期百分比、双支撑期百分比)评估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BBS评分、FAC分级、步速、步频、患侧支撑期百分比、双支撑期百分比均显著改善(|t|>4.423,|Z|>5.292,P<0.001),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3.748,|Z|=2.646,P<0.05)。结论三维运动平台训练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三维运动平台 平衡 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富环境对颅脑外伤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方杰 罗爱华 +3 位作者 潘翠环 孙卫文 石奕武 陈盛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研究丰富环境对颅脑外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采用自由落体法建立颅脑外伤模型,排除差异后纳入研究,分为丰富环境组和对照组。在造模后11天开始进行连续4天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之后取... 目的:研究丰富环境对颅脑外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采用自由落体法建立颅脑外伤模型,排除差异后纳入研究,分为丰富环境组和对照组。在造模后11天开始进行连续4天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之后取脑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及使用TUNEL法检测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水平。结果:在水迷宫检测第4天丰富环境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对照组大鼠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形态学检测发现丰富环境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丰富环境可明显改善颅脑外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减少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提高神经元存活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富环境 颅脑外伤 学习记忆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路 陈艳 +3 位作者 杜志伟 于瑞 关志恒 曾一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96-1700,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10Hz组(n=20)、20Hz组(n=20)和30Hz组(n=20)。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1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10Hz全身振动训练,2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20Hz...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10Hz组(n=20)、20Hz组(n=20)和30Hz组(n=20)。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1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10Hz全身振动训练,2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20Hz全身振动训练,3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30Hz全身振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lower extremity,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T)、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aximum walking speed,MW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BBS、TUGT和10m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30Hz组和20Hz组均显著优于10Hz组(P<0.05),30Hz组各项指标改善最显著(P<0.05)。结论:3组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平衡和步行能力,但30Hz全身振动训练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振动训练 脑卒中 下肢功能 平衡 步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室管膜下区神经新生的影响
17
作者 方杰 胡昔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脑梗死后跑笼训练对室管膜下区神经新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8只,线栓法阻塞左侧大脑中动脉建立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24)和训练组(n=24),两组再分为3 d、7 d、14 d和21 d亚组,每... 目的探讨大鼠脑梗死后跑笼训练对室管膜下区神经新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8只,线栓法阻塞左侧大脑中动脉建立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24)和训练组(n=24),两组再分为3 d、7 d、14 d和21 d亚组,每个亚组6只。对照组于普通笼内饲养,不做任何针对性训练;训练组予跑笼训练每天2次,共3周。各亚组于预定时间采用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量表(NSS)评估神经功能,取材行Ki67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14 d和21 d时,训练组Ki67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多(P<0.05)。7 d后,训练组N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后跑笼训练可促进大鼠室管膜下区神经新生,可能在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运动训练 神经新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舌三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3
18
作者 欧秀君 王璇 +3 位作者 陈艳 赵俊红 柯永文 卢礼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64-1267,共4页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调控技术中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结合外周干预途径舌三针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调控技术中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结合外周干预途径舌三针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15例)和对照组(n=15例)。两组均予常规吞咽障碍治疗,另试验组采用r TMS刺激联合舌三针治疗,对照组则采用伪r TMS刺激联合舌三针治疗。治疗频次均为1次/天,5次/周,治疗2周。治疗前后行吞咽造影检查(video flu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采用渗漏误吸评分(penetration aspiration scale,PAS)和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PAS和FOIS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PAS和FOIS中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舌三针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但结合中枢神经调控技术r TMS治疗,对吞咽功能的恢复更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吞咽障碍 脑卒中 舌三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频率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37
19
作者 肖长林 潘翠环 +6 位作者 陈艳 胡楠 黄绍宽 李倩 付桢 欧秀君 罗丽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7-563,共7页
目的探讨3 Hz和1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伪rTMS组(n=19)、3 Hz-rTMS组(n=21)和10 Hz-rTMS组(n=20),分别给予... 目的探讨3 Hz和1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伪rTMS组(n=19)、3 Hz-rTMS组(n=21)和10 Hz-rTMS组(n=20),分别给予伪rTMS刺激、3 Hz和10 HzrTMS刺激,同时行常规上肢康复训练,共2周。治疗前后检测损伤对侧半球静息运动阈值(RMT),治疗前后和随访6周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共48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3 Hz-rTMS组脱落5例,10 Hz-rTMS组脱落5例,伪rTMS组脱落2例。治疗后,3 Hz和10 Hz-rTMS组RMT提高(t> 2.390, P <0.05),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F=0.164, P> 0.05)。3 Hz和10 Hz-rTMS组腕、肘MAS评分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Z> 2.460, P <0.05);随访时,3 Hz和10 Hz-rTMS组肘MAS评分优于伪rTMS组(P <0.05)。时间与组别对FMA-UE评分存在显著交互作用(F=14.243, P <0.001),不同时间段,3 Hz和10 Hz-rTMS组的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伪rTMS组(P <0.01)。MBI评分时间与组别无交互作用(F=1.481, P> 0.05);不同时间段之间改善程度比较,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F <2.925,P> 0.05)。结论 3 Hz和10 Hz rTMS均可以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相似,10 Hz rTMS治疗时间更短,推荐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上肢 重复经颅磁刺激 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