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患者需求和德尔菲法构建三甲医院延续性护理模式 被引量:39
1
作者 纪翠红 于红静 +3 位作者 郭慧玲 徐飞华 徐晓艳 陈秀梅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7-60,共4页
目的构建适合三甲医院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指导临床护理实践。方法对519例住院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形成专家咨询问卷,并对23名专家进行2轮Delphi专家咨询,构建三甲医院的延续性护理模式。结果构建含"导向"... 目的构建适合三甲医院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指导临床护理实践。方法对519例住院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形成专家咨询问卷,并对23名专家进行2轮Delphi专家咨询,构建三甲医院的延续性护理模式。结果构建含"导向"、"评估时机"、"组织架构"、"内容"、"方式"、"期限"、"效果评价标准"7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标及12个三级指标的三甲医院延续性护理模式。结论基于患者需求及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的三甲医院延续性护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患者需求 护理模式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频带路径签名特征的癫痫脑电图信号分类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郭礼华 杨辉 +1 位作者 吴倩仪 茅海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8,共10页
基于脑电图(EEG)信号的癫痫自动检测对癫痫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大部分癫痫识别算法忽略了EEG信号的时序关系,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频带路径签名特征的癫痫EEG信号分类方法。此方法首先将EEG信号分解成5个不同频段... 基于脑电图(EEG)信号的癫痫自动检测对癫痫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大部分癫痫识别算法忽略了EEG信号的时序关系,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频带路径签名特征的癫痫EEG信号分类方法。此方法首先将EEG信号分解成5个不同频段的频带信号,再通过路径签名算法进行特征提取,然后采用局部主成分分析去除特征相关性并进行特征融合,最后将融合特征送入集成分类器中进行预测分类。由于路径签名可以更深入地挖掘EEG信号的相关关系,结合局部主成分分析后,文中方法可以获取更有鉴别性的癫痫分类特征。分别在时长超过2 000 s癫痫发作片段的本地医院私有数据集和开源的CHB-MIT癫痫数据集上,选用10折交叉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私有数据集上,文中方法的平均分类准确率达到97.25%,比经典的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的方法提高了3.44个百分点,比最新的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方法提高了1.35个百分点;在CHB-MIT数据集上,文中方法的平均分类准确率达到98.11%,比经典的基于EMD的方法提高了5.20个百分点,比最新的基于LSTM+CNN的方法提高了2.64个百分点;在两个数据集上文中方法的分类准确率均优于其他对比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图分析 癫痫发作分类 路径签名 信号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接蛋白43半通道介导NLRP3炎症小体激活在脑缺血中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彭林辉 李丹 +1 位作者 胡志强 左夏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50-1454,共5页
缝隙连接蛋白在脑缺血后的神经炎症扩散中发挥重要作用。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连接蛋白,通常以寡聚形式形成六聚体的半通道,与相邻细胞上的半通道对接,形成缝隙连接通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表面的... 缝隙连接蛋白在脑缺血后的神经炎症扩散中发挥重要作用。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连接蛋白,通常以寡聚形式形成六聚体的半通道,与相邻细胞上的半通道对接,形成缝隙连接通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表面的半通道开放维持在正常生理水平;然而,在脑缺血的过程中,Cx43半通道的过度开放导致了大量的离子(Na^(+)、Cl^(−)、Ca^(2+)、K^(+))、谷氨酸、天冬氨酸和三磷酸腺苷(ATP)等物质的释放,引起相邻细胞功能紊乱,从而加重神经细胞的损伤。此外,Cx43半通道的开放还诱导炎症因子的释放,这与脑缺血后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调控Cx43半通道能够缓解脑缺血后神经炎症,进而减轻脑缺血损伤。本文重点综述了Cx43半通道蛋白与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关系,以及其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旨在为脑缺血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缝隙连接蛋白 Cx43半通道 炎症 NLR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系
4
作者 母元梅 赵佳圆 张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8,共7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CAR)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CAR)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治疗的MH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3月31日。收集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合并症、原发病因、规律透析治疗3个月后的生化指标及随访截止时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MHD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基于广义倾向性得分加权(GPSW)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CAR水平与MHD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170例,其中64例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占37.6%)。基于GPSW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提示(HR_(CAR)=2.087,95%CI:1.085~4.015,P=0.028),说明MHD患者的CAR平均每增加一个单位,出现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为2.087。结论CAR与MH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将有助于临床工作者识别具有高心血管事件风险的MHD患者并及时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 维持性血液透析 心血管事件 广义倾向性得分 逆概率加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可减轻缺氧缺糖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线粒体损伤 被引量:23
5
作者 解龙昌 张波 +4 位作者 高庆春 傅贤 李又福 刘红英 魏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9-342,346,共5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对缺氧缺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条件下内皮细胞中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予以OGD损伤,使用Mit... 目的:探讨丁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对缺氧缺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条件下内皮细胞中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予以OGD损伤,使用MitoTracker Green对线粒体进行定位并观察线粒体形态的变化。使用MitoSOX Red标记线粒体内的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免疫荧光法观察NBP对OGD条件下细胞线粒体内ROS产生的影响。使用SOD活性试剂盒检测NBP对OGD条件下HUVECs内SOD活性的影响。结果:NBP明显减少了OGD诱导后内皮细胞中线粒体的断裂,抑制了线粒体内ROS的生成,提高了OGD诱导后细胞内SOD的活性。结论:NBP可能是通过保护OGD条件下内皮细胞线粒体的功能和增加细胞内ROS清除,减少线粒体内ROS生成,最终减轻了线粒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血管内皮细胞 缺氧缺糖 线粒体 活性氧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轻型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杨洁 区腾飞 +6 位作者 解龙昌 殷建瑞 蒲蜀湘 杨新光 何毅华 姚海燕 高聪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既往的研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轻型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关注较少。我们将对此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我们筛选了2012年7月至12月期间,连续住院的TIA及轻型卒中患者。... 目的既往的研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轻型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关注较少。我们将对此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我们筛选了2012年7月至12月期间,连续住院的TIA及轻型卒中患者。于发病后第3个月及第18个月各进行一次认知功能评估,截止至2014年3月31日。结果共209例TIA及轻型卒中患者入组。其中,共24例(11.5%)出现了认知功能显著下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年限(比数比OR=0.869,P=0.021),心房纤颤(OR=5.950,P=0.001)、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OR=5.179,P=0.020)是TIA/轻型卒中患者中远期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TIA/轻型卒中的患者有必要对其认知功能进行随访,对于有心房纤颤及颅内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应关注其认知功能变化,加强随访,必要时尽早给予干预治疗措施,以减少其发生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轻型卒中 认知功能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动态抵抗的相关性 被引量:9
7
作者 石红婷 尧慧燕 +5 位作者 董亚贤 钟高贤 刁芳明 李秋玲 徐鋆阳 陈霄莲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目的探讨在脑梗死患者中不同细胞色素P450(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动态抵抗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脑梗死患者,筛选出非氯吡格雷抵抗(NCR)患者,然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 mg·d-1+氯吡格雷75 mg·d-... 目的探讨在脑梗死患者中不同细胞色素P450(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动态抵抗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脑梗死患者,筛选出非氯吡格雷抵抗(NCR)患者,然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 mg·d-1+氯吡格雷75 mg·d-1,AC组)和瑞舒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10 mg·d-1+氯吡格雷75 mg·d-1,RC组)。NCR进一步分为动态氯吡格雷抵抗组(DCR组)与持续无氯吡格雷抵抗组(CNCR组)。采用比浊法测定所有患者服药前、服用氯吡格雷后2周的血小板聚集率(PAR),且NCR患者测定氯吡格雷加他汀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的PAR。结果AC组发生DCR为19例(33.9%),RC组6例(1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他汀类药物前,AC组与RC组P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服用他汀类药物后两组不同时间段P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13,P<0.01);总胆固醇[OR=3.27,95%CI(1.56,6.84),P=0.002]、三酰甘油[OR=2.35,95%CI(1.21,4.57),P=0.012]、既往糖尿病史[OR=5.06,95%CI(1.13,22.67),P=0.034]为发生DCR的独立危险因素,且DCR组与CNCR组不同时间段P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680,P<0.01)。结论经CYP3A4代谢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功能,增加DCR的发生率,同时DCR的发生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既往糖尿病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氯吡格雷动态抵抗 脑梗死 CYP3A4代谢 二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32
8
作者 许寅宏 徐恩 +1 位作者 林清原 邱少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18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无斑块组59例,稳定斑块组48例,易损斑块组74例.检测血清尿酸水平,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18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无斑块组59例,稳定斑块组48例,易损斑块组74例.检测血清尿酸水平,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性质.结果 易损斑块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396.26±126.84)μmol/L vs (353.75±126.25) μmol/L,(325.77±94.08)μmol/L,P<0.05].血清尿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TG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1).血清尿酸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6,95%CI:1.002-1.101,P=0.002).结论 血清尿酸是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是易损斑块形成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尿酸 颈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L18与TGF-β促进乳腺癌EMT的比较 被引量:8
9
作者 邢洲 张惠 +2 位作者 胡慧贤 徐萌 陈静琦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7-371,共5页
目的:研究比较CCL18与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促进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化(EMT)的分子机制,从而进一步明确靶向CCL18和TGF-β所激活的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浸润迁移的分子靶点.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CCL18的受体基因PITPNM3的特异性siRNA,利... 目的:研究比较CCL18与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促进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化(EMT)的分子机制,从而进一步明确靶向CCL18和TGF-β所激活的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浸润迁移的分子靶点.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CCL18的受体基因PITPNM3的特异性siRNA,利用脂质体携带siRNA转染乳腺癌MCF-7细胞,沉默PITPNM3的表达,分别用CCL18和TGF-β处理乳腺癌细胞,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EMT的特异性标志物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的变化以及Smad2和Smad3的磷酸化状态.结果:PITPNM3-siRNA转染MCF-7细胞24 h后,用CCL18或TGF-β分别处理乳腺癌细胞4 d,western blot证明CCL18不能磷酸化激活Smad2和Smad3,TGF-β磷酸化激活Smad2和Smad3促进乳腺癌EMT,沉默PITPNM3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证明不影响TGF-β促进乳腺癌EMT.结论:TGF-β通过Smad2/smad3磷酸化激活促进乳腺癌EMT,不通过CCL18的受体PITPNM3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L1 8 Β转化生长因子 上皮间质转化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20
10
作者 许寅宏 徐恩 +1 位作者 林清原 邱少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59-66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评估ox-LDL对易损性颈动脉斑块的识别能力,为早期识别易损性颈动脉斑块探索新的途径。资料与方法选择经CT和MRI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18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评估ox-LDL对易损性颈动脉斑块的识别能力,为早期识别易损性颈动脉斑块探索新的途径。资料与方法选择经CT和MRI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181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将其分为无斑块组48例、稳定斑块组38例、易损斑块组95例。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及血清ox-LDL水平,并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总斑块面积(TPA)及斑块性质,分析血清ox-LDL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斑块组合并高血压、血清ox-LDL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血清ox-LDL、TPA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IMT、总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r1=0.154,P〈0.05;r2=0.338,P〈0.05;r3=0.38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ox-LDL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8,95%CI 1.008-1.069,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ox-LDL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独立相关,ox-LDL可以作为临床筛查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颈动脉超声联合应用血清学检查可以早期识别可能导致脑缺血事件发生的颈动脉易损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急性病 脂蛋白类 LDL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颈动脉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前清蛋白水平对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林绍鹏 殷建瑞 +3 位作者 林珮仪 江慧琳 田朝伟 陈晓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89-99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前清蛋白(PA)水平对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7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345例,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 目的 探讨血清前清蛋白(PA)水平对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7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345例,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223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1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PA水平.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起病年龄及2型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的患病率均高于预后良好组,而血清PA水平[(192±58)mg/L]则低于预后良好组[(216±57)mg/L](P<0.05).按血清PA四分位数截取点169、207、245 mg/L将患者分为4组,第一、二、三、四分位数组患者出院时mRS评分分别为2.5(2.0)、2.0(2.0)、1.0(2.0)、1.0(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28,P=0.007)、2型糖尿病(OR=2.391,P=0.004)、缺血性心脏病(OR=2.308,P=0.022)和TACI(OR=17.625,P<0.001)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急性期血清PA水平升高(OR=0.994,P=0.008)则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血清PA水平升高是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前清蛋白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不同部位脑萎缩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洁 区腾飞 +6 位作者 蒲蜀湘 解龙昌 殷建瑞 何毅华 杨新光 姚海燕 高聪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09-615,共7页
目的脑萎缩是卒中后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探索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不同部位脑萎缩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卒中后痴呆发的发生提供潜在干预靶点。方法纳入连续住院的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采集患... 目的脑萎缩是卒中后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探索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不同部位脑萎缩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卒中后痴呆发的发生提供潜在干预靶点。方法纳入连续住院的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采集患者一般危险因素及血管性危险因素,完成头颅MRI和/或头颅CT扫描及半定量测定,包括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数量、额叶萎缩、顶叶萎缩、颞中叶萎缩及广泛脑萎缩的程度。结果共519例卒中及TIA患者完成4种脑萎缩的测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年龄外,女性(比数比OR=2.447,P=0.007)、腔隙性脑梗塞病灶数(OR=1.414,P=0.027)是额叶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病史(OR=2.224,P=0.024)是顶叶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外大血管狭窄(OR=2.584,P=0.015)、脑白质变性评分(OR=1.112,P=0.007)及腔隙性脑梗塞病灶数(OR=1.158,P=0.042)是颞中叶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OR=2.109,P=0.001)、心房纤颤(OR=1.934,P=0.015)、脑白质变性评分(OR=1.098,P=0.002)是广泛脑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心房纤颤、腔隙性脑梗塞数及脑白质变性是卒中及TIA患者脑萎缩的危险因素,可对对上述高危人群尽早干预,减小此类患者发生痴呆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萎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透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莹 梁剑波 +1 位作者 江丽屏 黄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40-1543,共4页
目的:通过对维持性透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方法:对病情稳定的52例腹膜透析患者及46例血液透析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测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并记录相关临床指标及... 目的:通过对维持性透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方法:对病情稳定的52例腹膜透析患者及46例血液透析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测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并记录相关临床指标及CVD情况。对透析模式、颈动脉斑块情况、合并CVD分别进行分组,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无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相比,有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高血压人数、糖尿病人数、血尿酸、血糖水平、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较高,白蛋白水平较低(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对颈动脉斑块形成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高血压、白蛋白和尿酸;斑块主要分布在颈总动脉(CCA)及颈动脉分叉部(BIF),且合并CVD组的数量较多(P<0.01)。结论:维持性透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CVD的发生密切相关。高血压、白蛋白和尿酸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透析患者除了维持血压、改善营养外,控制尿酸水平也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透析 颈动脉斑块 心血管疾病 尿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动脉僵硬度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8
14
作者 田朝伟 晋荣 +2 位作者 王丽 钟赟 刘世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34-1038,共5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及动脉僵硬度与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EH患者92例,健康对照组3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行相关血液生化检查,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及动脉僵硬度与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EH患者92例,健康对照组3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行相关血液生化检查,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和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结果:EH组的血清UA明显高于对照组[(361.51±83.81)μmol/L vs(317.03±62.22)μmol/L,P<0.05];EH组IMT及异常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69±0.14)mm vs(0.60±0.12)mm,42.39%vs 10.00%,P<0.05];45例EH患者检出颈动脉斑块,随着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增高,血清UA水平依次增高[(285.25±78.41)μmol/L、(341.19±63.99)μmol/L和(401.33±88.49)μmol/L,P<0.05];软斑块组(n=11)的血清UA水平较硬斑块组(n=34)显著增高[(389.00±69.45)μmol/L vs(323.03±72.71)μmol/L,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FPWV与年龄(r=0.414)、收缩压(r=0.224)、脉压(r=0.270)和血清UA(r=0.219)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UA水平增高是EH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UA水平可反映颈动脉斑块的严重程度及稳定性,EH患者随着血清UA水平增高大动脉弹性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尿酸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脉搏波传导速度 动脉僵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炎症与凝血状态的相关性及预后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罗辉遇 李奕华 +10 位作者 胡燕怡 詹丽璇 伍尚伟 杨文娟 周旭红 任海红 黄淑妍 宫雅南 陈飞鹏 许博裳 徐米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3331-3334,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AECCP)患者炎症与血液凝固状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及预后影响。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141例AECCP患者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补体成分3... 目的:研究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AECCP)患者炎症与血液凝固状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及预后影响。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141例AECCP患者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补体成分3(C3)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1Tr)的水平,并与30例正常人比较,研究患者炎症与血液凝固状态的量变关系及其预后影响。结果:患者WBC、NEUT、hs—CRP、PT、APrr、FIB、TT高于正常人(均P〈0.001),c3低于正常人(P〈0.001);WBC、NEuT与nB呈正相关(分别为r=0.196和r:0.199,均P〈0.05);hs£RP与A盯r、FIB呈正相关(分别为r=0.234,P〈0.01和r=0.466.P〈0.001);C3与FIB呈正相关(r=0.466,P〈0.001),与PT、A即r、1Tr呈负相关(分别为r=-0.258,P〈0.01;r=-0.279,P〈0.01和r=-0.168,P〈0.05)。死亡组WBC、NEUT高于生存组(均P〈0.01);WBC、NEUT预计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6(95%c,0.552—0.780;P〈0.01)和0.695(95%C,0.558-0.801;P=0.001)。结论:炎症与凝血功能紊乱通常同时存在于AECCP患者当中.两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WBC、NEUT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肺心病 凝血机制 炎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14
16
作者 黄莉 区腾飞 +3 位作者 杨洁 庄红花 刘天妮 杨华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4-220,共7页
目的构建和验证基于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指标的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及患者随访完善资料收集,发病后3个月进行认知功能检测,以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26分定义为认知功能障碍。采用... 目的构建和验证基于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指标的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及患者随访完善资料收集,发病后3个月进行认知功能检测,以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26分定义为认知功能障碍。采用最优子集回归分析筛选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认知障碍预测模型的构建,使用C-指数、校准图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区分度、一致性和临床可用性,并绘制列线图。结果筛选出脑卒中前认知功能、年龄、受教育年限、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缺血性心脏病史、陈旧性腔隙性梗死病灶个数、内侧颞叶萎缩7个变量,构建出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的C-指数为0.845(95%CI:0.805~0.885),校准图显示良好的一致性,临床决策曲线得出在阈概率为9.0%~90.0%时,模型具有正的净效益。结论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为在各种亚型的脑卒中患者中筛查认知障碍的高危病例提供了有效的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障碍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对椎动脉颅外段与颅内段闭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评价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莹 刘红英 +2 位作者 徐洁 刘卫彬 高庆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3792-3795,共4页
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研究伴有椎动脉闭塞的神经科住院患者,探讨其患侧与健侧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纳入脑血管造影(DSA)显示单侧椎动脉颅外段闭塞者48例(颅外组)、颅内段闭塞者39例(颅内组),... 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研究伴有椎动脉闭塞的神经科住院患者,探讨其患侧与健侧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纳入脑血管造影(DSA)显示单侧椎动脉颅外段闭塞者48例(颅外组)、颅内段闭塞者39例(颅内组),取同年龄组DSA阴性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采用TCD及CDFI检测,记录双侧椎动脉管径、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血管搏动指数(PI)或血管阻力指数(RI)。结果颅内组、颅外组患侧椎动脉管径、PSV低于健侧,也低于正常组(P <0.05);颅内组患侧椎动脉PI高于健侧、正常组及颅外组(P <0.05),颅外组最低。颅内组、颅外组健侧椎动脉PSV大于正常组(P <0.05),颅外组最高。结论通过CDFI与TCD的联合诊断可以客观评价椎动脉颅外段或颅内段闭塞患者患侧和健侧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性变化,从而快速有效地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证据,避免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闭塞 血流动力学 经颅多普勒超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MB模型的“互联网+”延续护理模式在急性心梗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18
作者 于红静 黎婉婷 +3 位作者 郭玮 凌冬兰 顾玉琴 刘雪梅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1年第12期1899-1905,共7页
目的:研究基于IMB模型的“互联网+”延续护理模式在急性心梗行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7月—10月收治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延续护理,对实验组实施基... 目的:研究基于IMB模型的“互联网+”延续护理模式在急性心梗行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7月—10月收治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延续护理,对实验组实施基于IMB模型的“互联网+”延续护理模式。结果:出院1、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生活方式依从性、焦虑抑郁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IMB模型的“互联网+”延续护理模式可改善急性心梗PCI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依从性及焦虑抑郁状况,该模式值得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互联网+” 延续护理 IMB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通过激活p-JNK信号通路诱导肾癌细胞凋亡(英文)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米清 洪明 谢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09-1415,共7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A,TSA)和帕比司他(panobinostat,LBH589)在体外对人肾癌细胞株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LBH589或TSA作用于经或未经SP600125预处理...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A,TSA)和帕比司他(panobinostat,LBH589)在体外对人肾癌细胞株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LBH589或TSA作用于经或未经SP600125预处理的人肾癌细胞株OS-RC-2,在设定的时间点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方法(MTT)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并检测出最佳刺激浓度和时间;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作用后肾癌细胞周期变化情况及凋亡情况;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药物作用后肾癌细胞内c-Jun、磷酸化c-Jun(p-c-Jun)、Bcl-2、Bax蛋白的表达变化。用JNK抑制剂SP600125阻断JNK信号通路后,观察SP600125预处理+TSA组较TSA单独处理肾癌细胞周期、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 TSA和LBH589在体外均可抑制肾癌细胞生长,且具有浓度与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TSA或LBH589可使肾癌细胞发生G2/M期周期阻滞,并均可诱导肾癌细胞发生明显凋亡。Western blotting显示TSA和LBH589均能明显促进p-c-jun蛋白的表达,同时TSA也能诱导Bax蛋白表达而抑制Bcl2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TSA单独处理相比,JNK抑制剂SP600125预处理+TSA能部分减弱TSA对肾癌细胞的抑制效应并逆转TSA诱导的肾癌细胞G2/M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体外可抑制OS-RC-2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TSA可通过JNK信号通路诱导OSRC-2细胞G2/M期阻滞,调节凋亡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古抑菌素A 帕比司他 肾癌细胞 凋亡 细胞周期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林晓圳 罗承锋 熊龙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symptom-onset-to—balloontime,SOTBT)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8例行急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STEM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SOTBT分为... 目的探讨不同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symptom-onset-to—balloontime,SOTBT)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8例行急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STEM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SOTBT分为A组(SOTBT〈6h)和B组(6—12h),比较两组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术后1hST段50%回落率、CK-MB与eTnI峰值、术前与术后24h及1周BNP、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A组PCI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3级血流率、TMP3级率及ST段50%回落率均显著高于B组,CK—MB、eTnI峰值显著低于B组;两组术前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h及1周A组BNP均显著低于B组,LVEF显著高于B组。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MACE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缩短SOTBT能够改善心肌灌注.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ST段抬高 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