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马哈系统转盘的设计及在本科护生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夏振兰 黄海燕 刘雪琴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4-66,73,共4页
目的提高骨科实习护生临床教学效果。方法将骨科实习的58名本科护生按实习时间分为对照组30人、观察组28人;对照组按常规实行临床带教;观察组依据奥马哈系统按患者表现、护理问题及干预措施3个层面制作教学转盘,用于临床教学中;骨科实... 目的提高骨科实习护生临床教学效果。方法将骨科实习的58名本科护生按实习时间分为对照组30人、观察组28人;对照组按常规实行临床带教;观察组依据奥马哈系统按患者表现、护理问题及干预措施3个层面制作教学转盘,用于临床教学中;骨科实习结束评价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骨科护理知识及案例分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奥马哈系统4个领域护理问题评估考核均达标。结论应用奥马哈系统转盘有利于提高骨科临床护理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生 本科 临床实习 奥马哈系统 转盘 临床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和骨代谢水平与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间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25
2
作者 王簕 林启旺 +7 位作者 白玉玲 贾西 胡梦琳 张锴稳 何海欣 莫剑玲 郭元 娄爱菊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2-195,202,共5页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骨代谢水平与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体检的老年患者共62例,平均年龄为72.39岁(62~92岁),其中男性30例,女性32例,根据BMD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14例,骨量减少...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骨代谢水平与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体检的老年患者共62例,平均年龄为72.39岁(62~92岁),其中男性30例,女性32例,根据BMD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14例,骨量减少组19例,骨质疏松组29例。所有患者均抽取外周血,检测AOPP、SOD、β-CTX和tP INP水平。应用SPSS10.0对3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组中血清AOPP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SOD水平则在骨质疏松组中最低(P〈0.05)。各组间β-CTX和tP I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检测提示AOPP与BMD(r=-0.59,P〈0.00)、SOD(r=-0.58,P〈0.00)呈负相关,与β-CTX(r=-0.31,P〈0.02)、年龄(r=0.53,P〈0.00)呈正相关。同时,为明确各指标对BMD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后发现,血清AOPP和SOD水平对BMD影响较大。结论氧化应激可引起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骨破坏增加,可影响老年患者BMD,对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抗氧化治疗可能对该病有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代谢标志物 晚期氧化蛋白产物 超氧化物歧化酶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和骨代谢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低骨量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17
3
作者 娄爱菊 吴炜戎 +3 位作者 蔡晓燕 谢启新 蒋春梅 王簕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5-339,共5页
目的探讨RA患者体内AOPP水平和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明确其与RA患者低骨量间的关系。方法收集RA患者70例,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BMD、AOPP、SOD、β-CTX和t PINP水平。再根据BMD值将RA患者分组OP组、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分... 目的探讨RA患者体内AOPP水平和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明确其与RA患者低骨量间的关系。方法收集RA患者70例,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BMD、AOPP、SOD、β-CTX和t PINP水平。再根据BMD值将RA患者分组OP组、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分析各检测指标与骨量减少的相关性。结果 RA组腰椎BMD值和T值均低于正常组(P<0.05)。RA组AOPP、β-CTX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SOD、t PINP水平较正常人显著降低(P<0.05)。在RA患者中OP组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相比,病程长,DAS28评分高,AOPP、β-CTX水平也明显增高(P<0.05),但在年龄、激素的服用率及DMARD服用率的比较上,OP组与另两组相比无差异(P>0.05)。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发现,β-CTX、t PINP、AOPP、DAS28、病程、SOD、糖皮质激素服用情况可能均与骨量减少的发生相关(P<0.10),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 Regression回归分析后发现,β-CTX、AOPP、DAS28、病程为RA患者合并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结论 RA患者与正常人比骨量下降明显,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高,其中病程、疾病活动及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与骨量减少的发生相关,在制定RA的治疗方案时,可监测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和骨代谢水平的改变,必要时加用抗氧化剂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骨质疏松 骨代谢标志物 晚期氧化蛋白产物 超氧化物歧化酶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90岁以上老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18
4
作者 章波 杨波 +3 位作者 尹飚 唐龙 丁强 秦础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5期445-449,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90岁以上老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7月~2012年1月,对连续住院的90岁以上...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90岁以上老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7月~2012年1月,对连续住院的90岁以上老人胸腰椎OVCF 65例行PVP治疗,共计71个椎体,详细记录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止痛药使用评分、活动能力评分、新发骨折情况等。结果 53例获得完整随访,12例因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肺部感染等内科疾病死亡或失访。术后2小时、5天、1个月、半年及1年的疼痛VAS分别为中位数3.00(1~5)、2.00(0~4)、1.00(O~3)、1.00(0~3)及1.00(0~3),与术前VAS评分[8.00(5~1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止痛药使用评分术后2小时[1.00(0~2)]较术前[1.00(0~4)]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均为0,与术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活动能力评分术后5天[2.00(1~3)]较术前[4.00(2~4)]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为[2.00(1~3)],活动能力进一步改善。截至末次随访时,lO例新发OVCF,新发骨折率为18.9%(10/53),其中邻近节段骨折7例,发生率13.2%(7/53)。结论 对于90岁以上老人的OVCF,PVP能显著缓解疼痛,明显改善活动能力,减少对止痛药物依赖,是有效可靠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90岁以上老人 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CT在肺癌术后短期复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俞新华 汪福康 +3 位作者 宋敏 冯惠勇 王簕 张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975-978,共4页
目的:通过常规CT和低剂量CT的对比研究,探讨低剂量CT在肺癌术后短期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3例肺癌术后短期内复查CT的患者,50例(A组)行常规CT扫描,33例(B组)行低剂量CT扫描。分别从图像质量和临床需求角度出发对所有CT图像进行评分,... 目的:通过常规CT和低剂量CT的对比研究,探讨低剂量CT在肺癌术后短期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3例肺癌术后短期内复查CT的患者,50例(A组)行常规CT扫描,33例(B组)行低剂量CT扫描。分别从图像质量和临床需求角度出发对所有CT图像进行评分,并记录每个病例的辐射剂量指标CTDIvol、DLP。比较二组之间的评分和辐射剂量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二组在图像质量方面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705±0.314、3.311±0.442,在临床需求方面的平均得分为2.670±0.373、2.561±0.410,CTDIvol分别为(19.248±1.532)mGy、(10.138±1.113)mGy,DLP分别为(170.180±19.259)mGy*cm、(99.061±14.504)mGy*cm。二组在图像质量、CTDIvol、DLP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临床需求评分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剂量CT完全能满足临床对于肺癌术后短期复查的需求,并明显降低了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剂量 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韧带与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邱勤业 范震波 +4 位作者 胡汉生 曾勉东 余升华 尹德龙 李远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98-1305,共8页
目的 系统评价LARS人工韧带及自体移植物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万方数据库获得已公开发表的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移植... 目的 系统评价LARS人工韧带及自体移植物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万方数据库获得已公开发表的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移植物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9篇文献,总病例数456例,结果显示LARS人工韧带术后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Tegner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Lysholm:MD=50.05,95%CI 48.41-51.68;Tegner:MD=4.41,95%CI 3.40-5.42);并且在术后2年其Lysholm评分及Tegner评分改善较自体肌腱移植仍更明显(Lysholm:MD=0.20,95%CI 0.04-0.35;Tegner:MD=0.18,95%CI 0.04-0.32)。同时,术后2年LARS人工韧带组滑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与自体移植物无明显差异。结论 LARS人工韧带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且在术后2年其稳定性较自体肌腱移植仍具有明显优势,但该结论仍需长随访、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LARS 自体移植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同时期保守和微创治疗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9
7
作者 陈小兵 赵洪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4320-4324,共5页
背景我国医改逐步实行分级诊疗,老龄化社会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增多。保守治疗和微创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和时期不同,效果有差异,以此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目的比较微创治疗和保守治疗对OVCF不同... 背景我国医改逐步实行分级诊疗,老龄化社会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增多。保守治疗和微创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和时期不同,效果有差异,以此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目的比较微创治疗和保守治疗对OVCF不同时期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外科住院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且有随访资料的OVCF患者197例,以受伤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的时间为标准,将患者分为0~7 d治疗组(A组,79例)、8~21 d治疗组(B组,60例)、〉21 d治疗组(C组,58例)。再根据住院期间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将各组中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者分为微创亚组,将采用体位复位、支具固定、功能锻炼、药物治疗而没有采用PVP或PKP治疗者分为保守亚组。观察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周、末次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分、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两亚组治疗前后VAS、ODI评分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比较:治疗前后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24 h、7 d、末次随访,两亚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3/42),低于保守亚组的37.8%(14/37)(χ2=10.974,P〈0.05)。B组:两亚组治疗前后VAS、ODI评分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比较:治疗前后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24 h、7 d、末次随访,两亚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2/30),低于保守亚组的43.3%(13/30)(χ2=10.756,P〈0.05)。C组:两亚组治疗前后VAS、ODI评分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比较:治疗前后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24 h、7 d、末次随访,两亚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2/28),低于保守亚组的30.0%(9/30)(χ2=4.923,P〈0.05)。结论 OVCF患者在损伤后21 d内进行微创治疗的效果优于保守治疗,而超过21 d进行治疗时微创和保守治疗在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方面差异不明显,但微创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 压缩性 微创治疗 保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肽YY1受体拮抗剂促进大鼠BMSCs成骨分化和股骨缺损修复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松 吴建群 +5 位作者 胡稷杰 王簕 王钊 孟欢 卓灵剑 郑健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9-676,共8页
目的探索神经肽Y Y1受体拮抗剂(PD160170)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以及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第三代大鼠BMSCs成骨分化诱导培养,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等体积PBS),终浓度分别为10^(-6)、10^(-7)、10^(-8)mol/L Y1受体拮抗... 目的探索神经肽Y Y1受体拮抗剂(PD160170)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以及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第三代大鼠BMSCs成骨分化诱导培养,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等体积PBS),终浓度分别为10^(-6)、10^(-7)、10^(-8)mol/L Y1受体拮抗剂三浓度梯度组,在干预7、14 d时,分别进行碱性磷酸酶(ALP)和茜素红染色;在干预7、21 d时,采用q-PCR和Westen blot检测I型胶原(COLI)、骨钙素(OCN)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采用300±20 g雄性SD大鼠构建股骨髁上骨缺损模型,直径为2.5 mm,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每日局部注射0.2 m L溶液等体积PBS(对照组)、10^(-6)mol/L和10^(-8)mol/L Y1受体拮抗剂溶液,28 d后处死,Micro-CT检测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ALP和茜素红染色发现,Y1受体拮抗剂组细胞胞浆内棕色颗粒、细胞外周基质矿化结节均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浓度特异性,以10^(-8)mol/L最为明显;q-PCR及Westem blot检测发现,在成骨分化诱导第7天,10^(-8)mol/L Y1受体拮抗剂组COLI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1天,10^(-8)mol/L Y1受体拮抗剂组OCN、Runx2 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micro-CT分析发现,在局部注射10^(-6)Y1受体拮抗剂28 d后,骨缺损BV/TV、骨密度、骨小梁数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小梁厚度(P=0.07)、骨体积(P=0.35)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肽Y Y1受体拮抗剂可促进BMSCs成骨分化以及骨缺损的修复,提示阻断Y1受体信号传导具有预防或治疗骨折、骨质疏松症等潜力,为临床药物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Y Y1受体拮抗剂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女性术后患者尿潴留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夏振兰 杜海柱 +3 位作者 罗竹娣 徐灵珊 张丽华 谭帧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简易膀胱测压法对老年女性术后患者发生术后尿潴留的预测作用。方法对195例老年女性下肢关节术后患者采用简易膀胱测压法测量贮尿期和排尿期膀胱内压,并计算两者差值,采用ROC曲线、Youden指数等检测其对术后尿潴留的预测作用。... 目的探讨简易膀胱测压法对老年女性术后患者发生术后尿潴留的预测作用。方法对195例老年女性下肢关节术后患者采用简易膀胱测压法测量贮尿期和排尿期膀胱内压,并计算两者差值,采用ROC曲线、Youden指数等检测其对术后尿潴留的预测作用。结果195例女性患者中38例发生尿潴留;ROC曲线下面积为0.864,与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95%可信区间为(0.789,0.939);当临界值选为7.75cmH_2O时,Youden指数最高为0.648,此时灵敏度0.911,特异度0.737。结论简易膀胱测压法对非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老年女性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尿潴留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膀胱排尿压差值≤7.75cmH_2O时可评估为具有术后高危尿潴留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女性患者 手术后 尿潴留 膀胱测压装置 膀胱内压 一致性检验 敏感性 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菔硫烷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小明 周葳 杨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83-1387,共5页
目的探索莱菔硫烷(SFN)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CCK8法鉴定SFN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率的影响,PI染色检测对SFN对前列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Transwell迁移实验验证SFN对前列腺癌细胞株迁移能力的影响,Rt-qPCR及Weste... 目的探索莱菔硫烷(SFN)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CCK8法鉴定SFN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率的影响,PI染色检测对SFN对前列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Transwell迁移实验验证SFN对前列腺癌细胞株迁移能力的影响,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FN处理后及对照组细胞株内Bcl-2及Bax表达情况。动物实验通过皮下注射建立裸鼠前列腺癌肿瘤模型,建模后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SFN及PBS瘤体内注射,每周测定肿瘤体积及小鼠体质量。术后6周处死动物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验证SFN在动物体内对Bcl-12及Bax表达的影响。结果细胞实验证实SFN能显著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P <0.05),引起肿瘤细胞G0期停滞并抑制其迁移。SFN抑制前列腺癌Bcl-2表达并促进Bax表达。动物实验结果示实验组肿瘤体积小于对照组(P <0.05),免疫组化结果与细胞学实验相符。结论体内及体外实验证实SFN能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并可能通过Bcl-12/Bax通路发挥其作用。SFN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前列腺癌抑制因子,为临床防治前列腺癌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菔硫烷 前列腺癌 BCL-2 B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对小动物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观察研究
11
作者 钟志宏 周葳 +3 位作者 余灏涛 严蔚明 沈华伟 张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6-300,306,共6页
目的探讨小动物PET/CT扫描在小鼠前列腺癌骨转移检测中的可行性。方法裸鼠2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只,前列腺原位注射组、左心室注射组、胫骨腔内注射组每组各7只。分别采用前列腺原位注射、左心室内注射、胫骨腔内注射的方法建立前列腺癌... 目的探讨小动物PET/CT扫描在小鼠前列腺癌骨转移检测中的可行性。方法裸鼠2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只,前列腺原位注射组、左心室注射组、胫骨腔内注射组每组各7只。分别采用前列腺原位注射、左心室内注射、胫骨腔内注射的方法建立前列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饲养40天,原位注射及左心室注射组采用PET/CT扫描检测,胫骨腔注射组采用小动物高分辨率CT检测,对可疑的骨转移灶行解剖学观察及HE染色明确。结果前列腺原位注射组肿瘤细胞聚集腹腔软组织内生长,均未发现明显骨质破坏(0/7);左心室注射组均发生皮下等软组织转移(7/7),PET/CT检测出一例胫骨上端骨质破坏,组织学检测证实为骨转移灶(1/7);胫骨腔注射组所有动物均形成明显骨质破坏(7/7)且高分辨率CT检测见骨破坏分级良好。结论小动物PET/CT扫描能够良好的显示转移灶在小鼠体内的定位,且能良好的显示骨破坏情况,因此该技术在检测小动物骨转移上有着良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骨转移 动物模型 小动物PET/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37
12
作者 黎双庆 杨波 +4 位作者 杨逸禧 杨富国 尹飚 王簕 赵洪普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18-82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1月采用经椎弓根入路行PVP治疗29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严重压缩性骨折。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1月采用经椎弓根入路行PVP治疗29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严重压缩性骨折。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术前后疼痛;术前及术后1周、12个月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前缘、中部、后缘高度,评估椎体高度恢复及术后1年椎体高度丢失情况。结果 29例均成功完成手术,23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渗漏患者均未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29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3.2月。VAS术前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各时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术后较术前恢复(P〈0.05),而椎体后缘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周与术后12个月椎体前缘、中部、后缘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近期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穗鸥 杨波 +3 位作者 尹飚 杨富国 王簕 李建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4-248,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采用PVP或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61例(...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采用PVP或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61例(PVP50例,PKP11例)。测量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6个月和最后一次随访时脊柱侧凸Cobb角,以及伤椎最塌陷处的高度。结果骨水泥渗漏17例。61例随访8~12个月,平均9.4月,术前与术后4个时间点脊柱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5.745,P=0.000)。术前脊柱侧凸Cobb角为16.4°±5.5°,显著大于末次随访13.3°±5.5°(P=0.000)、术后6个月13.4°±5.5°(P=0.000)、术后3个月13.9°±5.6°(P=0.000)和术后3 d 14.2°±5.5°(P=0.000)。术前与术后4个时间点椎体最塌陷处高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7.928,P=0.000)。术前最塌陷处椎体高度(1.9±0.6)cm,显著低于末次随访(2.0±0.6)cm(P=0.000)、术后6个月(2.1±0.6)cm(P=0.000)、术后3个月(2.1±0.6)cm(P=0.000)和术后3 d(2.1±0.6)cm(P=0.000)。结论 PVP或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可显著改善脊柱侧凸畸形以及伤椎最塌陷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后凸成形术 脊柱侧凸 骨折 脊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生长因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魏建国 段东明 +4 位作者 井一涵 娄爱菊 曾裕威 刘子恺 王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977-2983,共7页
目的不同浓度生长因子对细胞增殖有不同的效应,本研究主要寻找促进细胞增殖的最佳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浓度。方法将慢病毒GFP... 目的不同浓度生长因子对细胞增殖有不同的效应,本研究主要寻找促进细胞增殖的最佳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浓度。方法将慢病毒GFP转染至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并将PDGF-BB和VEGF-A以浓度各进行分组:0μg/mL GFs组(Control组),0.02μg/mL GFs组,0.2μg/mL GFs组,2μg/mL GFs组,5μg/mL GFs组。将GFP-HUVEC接种到孔板或者凝胶中,培养一定时间后利用荧光显微镜或者CCK-8检测其增殖效果。结果 (1)转染了GFP的HUVEC状态良好,镜下可见较强荧光。(2)孔板内辅以不同浓度生长因子培养HUVEC,分别在2μg/mL PDGF-BB(P <0.001)和0.02μg/mL VEGF-A(P <0.000 1)细胞有最高的增殖活性。(3)CCK-8显示在2μg/mL PDGF-BB(P <0.05)和0.02μg/mL VEGF-A(P <0.001)细胞有最高的增殖活性(4)将细胞包裹进水凝胶内并在培养基中给予不同浓度生长因子培养,分别在2μg/mL PDGF-BB(P <0.01)和0.02μg/mL VEGF-A(P <0.01)细胞有最高的增殖活性。结论 2μg/mL PDGF-BB和0.02μg/mL VEGF-A能对细胞产生的增殖效果最好,过高浓度的生长因子对于细胞可能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因子 浓度 细胞增殖 培养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血间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在受损成骨细胞中的作用与机制
15
作者 蔡梓红 何可人 +7 位作者 娄爱菊 叶文斌 叶苗漫 宋李治 黄闯 曾裕威 魏建国 王簕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35,共6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活性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条件培养基修复受损成骨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提取、培养HUMSCs及制作其条件培养基,建立成骨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实验分组:无血清DME... 目的探讨线粒体活性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条件培养基修复受损成骨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提取、培养HUMSCs及制作其条件培养基,建立成骨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实验分组:无血清DMEM培养基组、晚期氧化蛋白(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AOPPs)刺激组、常规培养基组、条件培养基组,培养1 h后用流式细胞仪以及Mito Tracker Red分析成骨细胞凋亡率、线粒体活性,并用蛋白-凝胶成像法(western-blot,WB)分析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差异,从而评价HUMSCs条件培养基对遭受氧化损伤的成骨细胞的保护、修复、逆转作用,以及线粒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HUMSCs条件培养基可以增加氧化应激作用下成骨细胞内线粒体活性;HUMSCs条件培养基可降低成骨细胞凋亡率,减少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结论HUMSCs条件培养基通过缓解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导致的线粒体功能与结构损伤,并下调Caspase-3凋亡蛋白的表达,抑制OB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血基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线粒体 氧化应激 晚期氧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