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辅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贝氏柯克斯体感染性血管炎1例 被引量:3
1
作者 蔡衍珊 刘子凡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8-630,共3页
Q热是由贝氏柯克斯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贝氏柯克斯体颅内感染罕见,经常被误诊和漏诊,导致部分患者预后不佳。此文报告1例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辅助诊断的中枢神经系统贝氏柯克斯体颅内感染性血管炎病... Q热是由贝氏柯克斯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贝氏柯克斯体颅内感染罕见,经常被误诊和漏诊,导致部分患者预后不佳。此文报告1例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辅助诊断的中枢神经系统贝氏柯克斯体颅内感染性血管炎病例,提示mNGS技术在Q热快速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早期诊断,精准治疗,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在此基础上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贝氏柯克斯体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治经验,供国内外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热 贝氏柯克斯体 感染性血管炎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mN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串联闭塞患者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的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威 冯晓丽 +5 位作者 王康萌 黄开来 孙刚 陈蓉 赵振强 关海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3-598,共6页
目的比较颈内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串联闭塞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 目的比较颈内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串联闭塞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脑卒中患者91例,分为球囊扩张组51例,支架置入组40例,比较两组基线和临床资料。mTICI 2b~3定义为血管良好再通,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结果支架组患者术后血管良好再通率和90 d良好临床预后率较球囊组高,分别为70%比60.8%和60%比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0.391)。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无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0%比11.8%、32.5%比41.2%、22.5%比1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0.396、0.564)。结论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所致的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患者,急性期颅外段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可能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球囊扩张 支架置入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时间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威 刘新峰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4期363-371,共9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通治疗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作用的复杂临床干预过程。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时间窗"是一个普遍沿用的概念。早在1996年,3 h内溶栓治疗就已经被证明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手段,然而获得治疗的患者很...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通治疗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作用的复杂临床干预过程。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时间窗"是一个普遍沿用的概念。早在1996年,3 h内溶栓治疗就已经被证明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手段,然而获得治疗的患者很少,除了治疗时间窗的限制、未能及时就诊等原因,单纯的"时间窗"往往提供不了足够的信息以保证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础血管病变、侧支循环和缺血耐受的不同,时间窗是否也存在个体差异呢?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2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延长卒中治疗时间窗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窗 静脉溶栓 血管内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罗建华 周伯荣 +3 位作者 钟广宏 石红婷 刘远波 郑翾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期50-55,共6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与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2013年3月-2014年1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50例,所有... 目的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与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2013年3月-2014年1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服用氯吡格雷75 mg/d,于用药前、用药物后10-14 d后应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依据结果分为CR组和氯吡格雷敏感(clopidogel sensitivity,CS)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及MPV水平进行比较,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MPV水平与CR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150例患者中,有44例(29.33%)发生CR,CS组106例。单因素分析中,CR组糖尿病、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史及总胆固醇水平等均高于CS组(P值分别为〈0.001、〈0.001和0.004);CR组MPV水平高于CS组[(9.55±0.40)fl vs(9.28±0.35)fl,P〈0.001]。而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MPV水平[比值比(odds ratio,OR)10.55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524-44.134,P=0.001]、总胆固醇(OR 1.561,95%CI 1.051-2.318,P=0.027)、既往TIA(OR 6.537,95%CI 2.475-17.262,P=0.000)、糖尿病(OR 7.632,95%CI 2.620-22.228,P=0.000)与CR相关。结论 MPV水平是C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作为CR的预测与筛查工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小板平均体积 氯吡格雷抵抗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产妇脑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方小波 梁燕玲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4期354-358,共5页
脑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好发于妊娠期和产褥期的孕产妇。发病率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易于误诊、漏诊,死亡率、致残率高,但早期诊断和干预则预后良好... 脑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好发于妊娠期和产褥期的孕产妇。发病率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易于误诊、漏诊,死亡率、致残率高,但早期诊断和干预则预后良好。本文重点就孕产妇CVST的早期诊断及误诊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促进临床医师及早识别危险预警,避免误诊,早期诊断,及时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妇 脑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诊断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合并头晕和周期交替性眼震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林永强 梁燕玲 +2 位作者 刘子凡 许治强 区艳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761-764,共4页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是以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异常扩张、扭曲、延长为特征的血管病。尽管目前没有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在人群中的确切发病率,但血管造影术和尸体解剖结果显示,其总体发病率〈0.05%。
关键词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头晕 眼震 病理性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家系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洁亮 孙筱放 +5 位作者 周伯荣 何文智 何文茵 范勇 魏君 朱德途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02-208,共7页
目的分析一个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家系患者临床特征,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3,SCA3)疾病家族临床异质性,为临床医生早期正确诊断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及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确诊一个SCA3家系,详... 目的分析一个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家系患者临床特征,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3,SCA3)疾病家族临床异质性,为临床医生早期正确诊断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及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确诊一个SCA3家系,详细记录患者临床特征,并对其进行汇总分析,部分患者行头颅MRI检测及眼底检查。结果此SCA3家系共18例临床患者,12例症状前患者。除经典的小脑系统症状外,其中3例还表现为智力障碍,1例伴随颈椎病,1例早期出现肌张力障碍,1例视觉系统障碍,7例植物神经机能障碍表现。部分患者MRI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程度桥脑小脑萎缩,眼底检测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在同一家系中,SCA3也具有明显的临床异质性。建议当一个家系中同时存在小脑系统、视觉系统、植物神经系统障碍,颈椎病,智力障碍时,需考虑SCA3型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 临床特征 核磁共振成像 临床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帕罗西汀对卵巢切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血清雌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谢双燕 胡佳佳 +1 位作者 周伯荣 刘远波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02-1605,共4页
目的探讨抗抑郁剂盐酸帕罗西汀对卵巢切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血清雌激素水平及大鼠海马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D雌鼠双侧卵巢切除(OVX)作为雌激素波动引起的抑郁与认知障碍模型,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来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目的探讨抗抑郁剂盐酸帕罗西汀对卵巢切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血清雌激素水平及大鼠海马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D雌鼠双侧卵巢切除(OVX)作为雌激素波动引起的抑郁与认知障碍模型,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来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实验共分为正常对照组、OVX对照组、OVX药物组。予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盐酸帕罗西汀10 mg/(kg·d)干预4周。采用ELISA法测量SD大鼠血清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激素。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Rβ)的阳性细胞表达数。结果 1 Morris水迷宫实验中,OVX对照组和OVX药物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停留在平台时间百分比明显增加。2 OVX药物组的血清雌激素较OVX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3药物组与非药物组的ERα、ERβ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帕罗西汀增加OVX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和改善学习记忆能力,而对海马ERα、ERβ表达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切除 学习记忆 雌激素 雌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靶向微泡破裂技术联合shRNA质粒沉默Toll样受体4基因
9
作者 郑翾 梁燕玲 +4 位作者 陈佳 陈智毅 李斯颖 罗建华 方小波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4期284-290,共7页
目的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4表达水平与脑缺血合并高血糖后的痫性发作及脑梗死预后相关,本文探讨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联合短发夹核糖核酸(short hairpin ribonucleic aci... 目的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4表达水平与脑缺血合并高血糖后的痫性发作及脑梗死预后相关,本文探讨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联合短发夹核糖核酸(short hairpin ribonucleic acid,sh RNA)干扰技术沉默TLR4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将32只实验用Wistar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NS)、裸质粒组(P)、质粒联合超声辐照组(P+UTMD)、质粒与Sono Vue联合超声辐照组(P+S+UTMD),每组各8只。裸质粒组注入质粒,质粒联合超声辐照组注入质粒行超声辐照,质粒与Sono Vue联合超声辐照组侧脑室注入质粒和Sono Vue微泡并行超声辐照,处理4 d后每组取5只大鼠行Western Blot检测大脑TLR4蛋白表达,取3只大鼠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质粒联合超声辐照组和质粒与Sono Vue联合超声辐照组抑制效果明显(P+S+UTMD:0.223±0.009,P+UTMD:0.277±0.013,t1,3=4.900,P<0.01;t1,4=8.779,P<0.01),裸质粒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NS:0.351±0.030,P:0.339±0.034,t1,2=0.590,P>0.05),而质粒与Sono Vue联合超声辐照组与质粒联合超声辐照组相比抑制效果更好(P+S+UTMD:0.223±0.009,P+UTMD:0.277±0.013,t3,4=7.006,P<0.05)。免疫组织化学的平均光度值分析显示,质粒联合超声辐照组和质粒与Sono Vue联合超声辐照组抑制效果明显(P+S+UTMD:0.026±0.0013,P+UTMD:0.058±0.0014,t1,3=8.334,P<0.01;t1,4=21.027,P<0.01),裸质粒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NS:0.079±0.0048,P:0.077±0.0012,t1,2=0.797,P>0.05),而质粒与Sono Vue联合超声辐照组与质粒联合超声辐照组相比抑制效果更好(P+S+UTMD:0.026±0.0013,P+UTMD:0.058±0.0014,t3,4=33.254,P<0.05)。结论超声微泡造影剂联合sh RNA质粒可高效稳定沉默TLR4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微泡 TOLL样受体4 基因 核糖核苷酸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卒中:诱惑与现实
10
作者 刘宇恒 许治强 +2 位作者 梁燕玲 李斯颖 林永强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0期902-905,共4页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C)由特定的转录因子转录已分化的体细胞而来,在生物学功能方面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类似。实际应用中,i PSC在细胞来源、免疫原性和医学伦理等方面面临较少的困境...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C)由特定的转录因子转录已分化的体细胞而来,在生物学功能方面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类似。实际应用中,i PSC在细胞来源、免疫原性和医学伦理等方面面临较少的困境,从而为疾病提供更多的临床治疗策略。在治疗方面与普通干细胞相比,具有更多的优越性,但i PSC的致瘤性、诱导率低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将重点探讨i PSC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现状、发展制约及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诱导多能干细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