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GCG阻断HDAC6-PI3K/AKT/mTOR轴以激活自噬促进小胶质细胞清除Aβ
1
作者 林雨 黄凯文 +4 位作者 洪宏海 朱丹 莫友胜 李冬莉 方淑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497,共12页
【目的】为明确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否参与小胶质细胞对β-淀粉样蛋白(Aβ)的清除和自噬诱导,以探讨EGCG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机制。【方法】将6月龄APP/PS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EGCG组,另将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 【目的】为明确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否参与小胶质细胞对β-淀粉样蛋白(Aβ)的清除和自噬诱导,以探讨EGCG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机制。【方法】将6月龄APP/PS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EGCG组,另将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每组15只,EGCG组持续灌胃给药[5 mg/(kg·d)]8周后,进行旷场实验及Y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硫磺素-S染色评价小鼠脑实质中Aβ的含量及分布,免疫荧光检测小鼠海马组织Aβ1-4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表达水平;同时予20μmol/L Aβ1-42诱导N9小鼠胶质细胞模型,检测不同浓度EGCG(5μmol/L、10μmol/L、20μmol/L)处理后的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Aβ1-42、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胰岛素降解酶(IDE)、脑啡肽酶(NEP)、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p-PI3K、蛋白激酶B(AKT)、p-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p-mTOR、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水平;最后通过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SH-SY5Y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活力及Caspase-3水平,验证EGCG介导Aβ清除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结果】EGCG增加APP/PS1小鼠在旷场中央区域活动时间及次数(P<0.05),提高Y迷宫测试交替百分比(P<0.01);EGCG减少APP/PS1小鼠海马组织中Aβ沉积,增加小胶质细胞数量;体外实验显示EGCG可提高Aβ诱导N9细胞的存活率(P<0.01),并上调RAGE活性(P<0.05),促进Aβ的内化吞噬(P<0.01),通过下调HDAC6水平(P<0.05),抑制PI3K、AKT、mTOR的磷酸化(P<0.001)而增加LC3-Ⅱ/LC3-I比值(P<0.001)激活小胶质细胞自噬;EGCG通过小胶质细胞对Aβ1-42的清除,提高SH-SY5Y细胞存活率(P<0.05),降低Caspase-3的活性(P<0.01),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结论】EGCG通过靶向阻断HDAC6-PI3K/AKT/mTOR轴,激活小胶质细胞自噬清除A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小胶质细胞 自噬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细菌性脑膜炎神经损伤的预防 被引量:6
2
作者 陈琼 江镜全 +2 位作者 唐晓华 郭旭光 夏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2176-2178,共3页
细菌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不仅致死率高,即使抗菌治疗取得成功,存活者中高达50%左右由于神经损伤而出现长期、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认知障碍、记忆、听觉、视觉损伤、癫痫等。而后遗症出现的根本原因... 细菌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不仅致死率高,即使抗菌治疗取得成功,存活者中高达50%左右由于神经损伤而出现长期、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认知障碍、记忆、听觉、视觉损伤、癫痫等。而后遗症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在细菌感染及抗感染治疗过程中,神经组织结构受到了破坏且难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脑膜炎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损伤 神经系统后遗症 预防 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性疾病 抗感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肝素结合蛋白对菌血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3
作者 夏勇 郭旭光 廖康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4-489,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对细菌性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检测血培养细菌感染阳性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HBP水平,统计分析两组HBP水平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对细菌性血流感染的特... 目的:探讨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对细菌性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检测血培养细菌感染阳性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HBP水平,统计分析两组HBP水平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对细菌性血流感染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结果:血清肝素结合蛋白诊断菌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当肝素结合蛋白的截断值为70.35 ng/mL时,对细菌性血流感染诊断的敏感度为78.0%、特异度为88.0%.结论:血清肝素结合蛋白可作为临床医生判断是否是细菌性血流感染的一个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结合蛋白 细菌血流感染 菌血症 降钙素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贺芳 庄家恺 +2 位作者 张慧丽 庾可宁 陈敦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3010-3013,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例妊娠合并SLE患者和20例正常孕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三孕期外周血T细胞、Th细胞、Tc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自然杀伤T(NKT)细胞水平...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例妊娠合并SLE患者和20例正常孕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三孕期外周血T细胞、Th细胞、Tc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自然杀伤T(NKT)细胞水平,比较两组孕妇妊娠晚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率的变化,检验孕期SLEDAI分数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率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妊娠对照组比较,妊娠合并SLE组CD3+T细胞、CD3+CD8+Tc细胞和CD3-CD19+B细胞的比率明显升高(P<0.05);而CD3+CD4+Th细胞、CD3-CD16+CD56+NK细胞及CD3+CD16+CD56+NKT细胞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合并SLE患者孕期SLEDAI分数与外周血B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比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P<0.01)。结论:妊娠合并SLE患者存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孕期SLEDAI分数与B细胞及NK细胞的比率具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晚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SLEDAI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2在小鼠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夏勇 林丽英 王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2058-2060,共3页
目的:以胶原诱导的小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为研究对象,检测小鼠血清和关节组织中IL-32表达的动态变化以及关节炎小鼠脾细胞分泌IL-32的能力,探讨IL-32在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给予8周龄DBA/1小鼠尾根部皮内分次... 目的:以胶原诱导的小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为研究对象,检测小鼠血清和关节组织中IL-32表达的动态变化以及关节炎小鼠脾细胞分泌IL-32的能力,探讨IL-32在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给予8周龄DBA/1小鼠尾根部皮内分次注射牛Ⅱ型胶原和完全/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小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在关节炎发病的不同阶段,应用实时定量RT-PCR法动态检测诱导的关节炎小鼠膝关节中IL-32的基因表达水平;收集不同阶段小鼠的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动态检测模型鼠IL-32。体外分离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小鼠脾细胞体外培养,加入或不加牛Ⅱ型胶原刺激,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IL-32蛋白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发病的关节炎小鼠关节组织中IL-3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并且随着疾病的进展呈上升趋势。进一步的ELISA结果显示,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小鼠的血清IL-32蛋白水平较正常小鼠也显著上调(P<0.05),其上升的趋势与关节炎病变进展平行。体外研究也证实牛Ⅱ型胶原刺激引起胶原关节炎小鼠的脾细胞分泌IL-32显著增加(P<0.05)。结论:IL-32表达在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小鼠中显著上调,并且随着关节炎的进展呈逐渐上升趋势,胶原刺激的关节炎小鼠脾细胞IL-32分泌增加。这些数据表明,IL-32可能参与了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靶向IL-32或许为治疗关节炎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动物模型 细胞因子 IL-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联素水平及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广东地区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卓 周强 +1 位作者 唐希才 区焕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71-1576,共6页
目的分析脂联素水平变化及脂联素rs1063539和rs3821799基因多态性与广东地区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广医二院新发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180例为病例组,健康人群19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及rs1063539位点(C/G)、rs382... 目的分析脂联素水平变化及脂联素rs1063539和rs3821799基因多态性与广东地区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广医二院新发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180例为病例组,健康人群19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及rs1063539位点(C/G)、rs3821799位点(C/T)基因型分布频率,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T2DM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2DM组的血清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3)。rs1063539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3821799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rs1063539各基因型对应的TG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4,P=0.01),T2DM组rs3821799各基因型对应的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联素可能与T2D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T2DM的一种新指标。rs1063539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rs1063539多态性可能与T2DM相关,GC基因型者具有较高的T2DM易感性。脂联素rs3821799基因型可能与广东地区T2DM的发生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2型糖尿病 脂联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低体重儿血流感染95例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唐晓华 唐希才 +2 位作者 杨卫琴 黄结贞 欧子豪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39-442,共4页
目的了解医院早产低体重儿(preterm low birth weigh,PLBW)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4月住院治疗的95例PLBW血流感染患儿临床特点及病原学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96株,... 目的了解医院早产低体重儿(preterm low birth weigh,PLBW)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4月住院治疗的95例PLBW血流感染患儿临床特点及病原学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9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57株,革兰阳性球菌38株,阿萨希丝孢酵母1株。最常见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40株)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1株)。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均敏感;链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较高;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coccus,MRS)检出率高,MRS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对口恶唑烷酮类(利奈唑胺)和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药物敏感率100%。结论 PLBW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于PLBW血流感染患儿,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并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低体重儿 血流感染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水平与抗原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8
作者 吕敏仪 范雪娇 +1 位作者 孙茜 李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2-285,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与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10例临床诊断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检测血清学标志物,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与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10例临床诊断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检测血清学标志物,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HBV DNA和HBsAg相关性为0.339(P<0.05),以HBV DNA浓度对HBsAg进行分层,各组间HBsAg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和HBeAg相关性为0.443(P<0.05),以HBV DNA浓度对HBeAg进行分层,各组间HBeAg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ALT浓度对HBV DNA进行分组,当ALT>40 U/L时,HBV DNA浓度与其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HBsAg检测线性范围过小,尚不能说明HBsAg与HBV DNA的关系,HBeAg在高浓度水平时,与HBV DNA显著相关。血清中HBV DNA浓度越高,肝损伤程度(以ALT水平表示)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HBV DNA HBSAG HBE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蝥素抑制舌癌细胞生长及转移能力 被引量:4
9
作者 郑乔丹 李伟 殷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0-656,共7页
【目的】观察斑蝥素(Cantharidin)对舌癌细胞株Tca8113、CAL-27生长及转移能力的抑制作用。【方法】舌癌细胞株Tca8113、CAL-27处理组采用斑蝥素处理,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能力;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通... 【目的】观察斑蝥素(Cantharidin)对舌癌细胞株Tca8113、CAL-27生长及转移能力的抑制作用。【方法】舌癌细胞株Tca8113、CAL-27处理组采用斑蝥素处理,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能力;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p2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1(CDK1)、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基因表达的变化;通过Transwell小室及划痕实验检测斑蝥素对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斑蝥素抑制舌癌细胞生长,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1)。斑蝥素处理后G2/M期细胞比例上升(P﹤0.01),呈G2/M期阻滞。斑蝥素处理后,抑制G2/M周期转换的p21表达上调(P﹤0.01),而促进G2/M周期转换的CDK1表达下调(P﹤0.01)。斑蝥素可显著抑制舌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处理24 h使Tca8113、CAL-27细胞侵袭力分别下降(93.50±3.32)%(P﹤0.01),(61.33±4.11)%(P﹤0.01)。斑蝥素处理后MMP-2、9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划痕实验显示斑蝥素可显著抑制舌癌细胞的迁移能力(P﹤0.01),处理12 h使Tca8113、CAL-27细胞迁移能力分别下降(57.60±8.98)%(P﹤0.01),(49.94±5.63)%(P﹤0.01)。【结论】斑蝥素通过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舌癌细胞的生长,并通过抑制舌癌细胞迁移和对基质的降解,抑制舌癌细胞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蝥素 舌癌 生长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免疫球蛋白超级家族成员9促进肺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邱萍英 林裕龙 +2 位作者 卢敏莹 徐鹏 杨凤啸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1-447,共7页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于第一位的恶性肿瘤。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大约占整个肺癌的40%。但是,目前对肺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尚未阐明。TCGA在线数据库GEPIA证实,免疫球蛋白超级家族成员9(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于第一位的恶性肿瘤。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大约占整个肺癌的40%。但是,目前对肺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尚未阐明。TCGA在线数据库GEPIA证实,免疫球蛋白超级家族成员9(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member 9,IGSF9)在肺腺癌中的平均表达量是6.56,其在正常癌旁组织中的平均表达量是0.55,提示IGSF9在肺腺癌中的表达量是正常癌旁组织的11.93倍。人类蛋白组学数据库也提示,IGSF9在肺腺癌中高表达。通过qRT-PCR检测IGSF9在肺腺癌细胞中的表达量,发现其在A549和H1299细胞中的表达量分别是其在BEAS-2B细胞中的4.17倍和6.6倍。细胞功能实验发现,过表达IGSF9,其LUAD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加。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发现,在A549细胞中,对照组平板克隆大约有240个,过表达IGSF9后,该组细胞的平板克隆数大约是385个,实验组的克隆数目是对照组的1.60倍(P<0.01)。敲低IGSF9,则LUAD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发现,在H1299细胞中,对照组平板克隆大约有320个,敲低IGSF9后,该组细胞的平板克隆数大约是164个,实验组的克隆数目仅为对照组的51.25%(P<0.01)。生物信息学预测结合后期研究证实,IGSF9可显著抑制叉头蛋白K2(forkhead box protein K2,FOXK2)的表达。MTS实验发现,过表达FOXK2可显著逆转IGSF9对LUAD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而敲低FOXK2则可明显补偿敲低IGSF9对LUAD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这些结果提示,IGSF9通过下调FOXK2从而促进LUAD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超级家族成员9 叉头蛋白K2 肺腺癌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