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42
1
作者 林育辉 戴文军 何晓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27-1329,1334,共4页
目的观察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type-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以及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房... 目的观察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type-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以及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房颤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5例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Ⅱ、Ⅲ、Ⅳ级,并选取78例心功能正常的窦性节律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的H-FABP、hs-CRP以及Hcy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房颤患者的H-FABP、hs-CRP以及Hcy浓度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这三种标记物的浓度也逐渐增加(P<0.05)。结论 H-FABP、hs-CRP以及Hcy与房颤发生、维持及心肌细胞的损伤密切相关;且与房颤患者的心衰的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吴涯雯 黄鸿晖 +3 位作者 郭苇航 曾静贤 雷学恒 陈友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2426-2428,共3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相对最佳剂量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和D组(均n=20),A、B、C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0.3、0.6、1.0μg/kg右美托咪定,D组拔管前给予等...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相对最佳剂量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和D组(均n=20),A、B、C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0.3、0.6、1.0μg/kg右美托咪定,D组拔管前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患者麻醉前(T1)、拔管时(T2)和拔管后1 min(T3)、3 min(T4)、5 min(T5)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清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后不良反应。结果:各组在T2、T3时段的SBP、DBP及HR显著高于T1时段(P<0.05),A、B、C组显著低于D组,且B组和C组显著低于A组(P<0.05)。各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恶心呕吐、呛咳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6μg/kg右美托咪定应用于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效果相对最佳,且不延长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气管拔管 心血管反应 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肽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炎症和Erk1/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王世祥 王斌 +3 位作者 郭国锋 许卫 陈永权 陈晞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05-709,共5页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肽(HBS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脏炎症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将30只8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AMI组和HBSP组。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术以构建AMI大鼠模型,HBSP组为术后予腹腔注射...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肽(HBS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脏炎症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将30只8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AMI组和HBSP组。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术以构建AMI大鼠模型,HBSP组为术后予腹腔注射HBSP(90μg/kg);sham组和AMI组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大鼠处死前心脏彩超检测心功能,处理各组大鼠,检测心肌组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AMI组心肌组织IL-6、TNF-α、p-Erk1/2和Erk1/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01);而HBSP组大鼠心肌组织IL-6、TNF-α、p-Erk1/2和Erk1/2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01)。AMI模型组心功能指标显著低于sham组,而HBSP治疗组心功能指标明显高于AMI模型组(P=0.001)。结论 HBSP可减轻心肌梗死炎症和心肌损伤,抑制Erk1/2信号通路,从而保护心肌组织,改善大鼠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肽 ERK1/2 炎症因子 心肌受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调miR-133a表达水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谭文鹏 李文杰 黄兆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2-1146,共5页
目的:观察上调微小RNA-133a(miR-133a)的表达水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以同源正常血压Wistar-Kyoto(WKY)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另将SHR随机分为SHR组、SHR+腺相关病毒(AAV)组和SHR+携带miR-133a的腺相关病毒(miR-... 目的:观察上调微小RNA-133a(miR-133a)的表达水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以同源正常血压Wistar-Kyoto(WKY)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另将SHR随机分为SHR组、SHR+腺相关病毒(AAV)组和SHR+携带miR-133a的腺相关病毒(miR-133a-AAV)组。通过冠脉灌注法将miR-133a-AAV转染至SHR大鼠的心脏,监测大鼠的尾动脉压,Masson染色观察心肌胶原沉积情况,real-time PCR检测心肌组织中miR-133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WKY大鼠相比,SHR的尾动脉压明显升高,心肌组织中miR133a表达水平降低,TGF-β1和CTGF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出现心肌纤维化;上调SHR心肌miR-133a的表达水平后,心肌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TGF-β1和CTG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结论:上调心肌组织中miR-133a的表达水平,对高血压导致的大鼠心肌纤维化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组织中TGF-β1和CTGF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纤维化 微小RNA-133a 高血压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博麦布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Ⅲ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纪言 张宇辉 +12 位作者 肖文良 魏琰 郭小梅 齐丽彤 董吁钢 赵水平 周淑娴 丁春华 黄恺 陈晞明 陈晓平 杨新春 霍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08-714,共7页
目的:评估海博麦布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共纳入分析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373例,按2:1随机接受海博麦布(试验组,n=248)或安慰剂(对照组,n=125)20... 目的:评估海博麦布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共纳入分析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373例,按2:1随机接受海博麦布(试验组,n=248)或安慰剂(对照组,n=125)20 mg/d治疗12周(治疗评价期)。延伸期持续40周,两组均口服海博麦布20 mg/d。主要疗效终点为第12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基线的变化率,次要疗效终点为治疗评价期和延伸期其他血脂指标的变化率,同时观察用药安全性。结果:第12周试验组LDL-C较基线的变化率为(-10.23±13.58)%,显著优于对照组(4.34±15.88)%,P<0.05。试验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总胆固醇(TC)和载脂蛋白B(Apo B)的变化率分别为(-10.81±12.28)%、(-7.92±9.88)%和(-12.06±11.3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22±15.90)%、(2.18±11.68)%和(0.51±13.37)%(P均<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载脂蛋白AI变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第12周分别为4.55%和8.40%,在延伸期分别为4.43%和7.07%,未发现新的或加重的与海博麦布可能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海博麦布可以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LDL-C、non-HDL-C、TC和Apo B水平,降脂效果可长期持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海博麦布 随机对照试验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5
6
作者 郭国锋 宋代富 +2 位作者 高嘉鑫 张学煌 陈晞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14-1216,共3页
根据《2017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推算,我国现有约1100万冠心病患者[1]。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2]。心脏破裂(CR)是心肌梗死患者第二常见的死亡原因,有高达2%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CR相关... 根据《2017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推算,我国现有约1100万冠心病患者[1]。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2]。心脏破裂(CR)是心肌梗死患者第二常见的死亡原因,有高达2%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CR相关死亡[3]。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再灌注方法的逐渐改进,使CR的发病率逐年下降[4]。早期观点认为,血流灌注到缺血区域造成心肌组织韧力下降、溶栓减少胶原合成、淋巴细胞浸润到心肌梗死(MI)区吸收了胶原等导致CR。但目前普遍认为,一种强烈的炎性反应,导致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进入受损心肌,对MI后心肌修复过程的启动至关重要[5]。然而,过度或不充分的炎症会导致心肌细胞死亡率的增加和不良结果,如CR。此外,脂肪浸润等其他类似损伤也可导致CR[6]。CR的潜在机制仍不甚清楚,而CR的诊治在于预防,明确其发生机制,可以进行有效的救治,故我们对AMI后CR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脏破裂 梗死后 再灌注 细胞外基质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炎症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 Adropin 与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慢血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陆志锋 陈晞明 王世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2895-2900,共6页
背景目前,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主要根据有创的SYNTAX评分进行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是否出现慢血流更是难以预测。能否在无创的前提下找到一种生物标志物来准确预测高危冠状动脉病变及慢血流现象的发生,已经成为心血管... 背景目前,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主要根据有创的SYNTAX评分进行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是否出现慢血流更是难以预测。能否在无创的前提下找到一种生物标志物来准确预测高危冠状动脉病变及慢血流现象的发生,已经成为心血管研究热点之一。目的评价急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血清Adropin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PCI术中出现慢血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因NSTE-ACS入院行PCI术患者240例,另选取同期心内科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NSTE-ACS患者进行SYNTAX评分,根据SYNTAX评分分为:高危组(SYNTAX≥33分)、中危组(22分<SYNTAX<33分)和低危组(SYNTAX≤22分)。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并测定血清Adropin水平。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Adropin与SYNTAX评分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dropin水平对SYNTAX评分≥33分的NSTE-ACS患者的预测价值。计算PCI术中慢血流患者的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Adropin与CTFC的关系。结果高危组血清Adropin水平为(2357±821)ng/L,中危组为(2899±756)ng/L,低危组为(3177±913)ng/L,对照组为(3688±966)ng/L,四组血清Adropin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dropin水平与SYNTAX评分呈负相关(r=-0.70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血清Adropin水平是NSTE-ACS患者高SYNTAX评分(≥33分)的独立预测因子〔OR=0.999,95%CI(0.998,1.000),P=0.007〕。血清Adropin预测SYNTAX评分≥33分的NSTE-ACS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8〔95%CI(0.936,0.980)〕,截断值为2295 ng/L,灵敏度为84.4%,特异度为92.5%。38例(15.8%)患者在PCI术中出现慢血流。慢血流患者血清Adropi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2)。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慢血流患者血清Adropin水平与CTFC呈负相关(r=-0.796,P<0.001)。结论在NSTE-ACS患者中,血清Adropin水平与SYNTAX评分呈负相关。低血清水平Adropin可预测高危NSTEACS患者,且低血清Adropin水平的NSTE-ACS患者PCI术中可能更易出现慢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Adropin SYNTAX评分 慢血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关性分析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BIS值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Meta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岳芳 吴涯雯 +3 位作者 张双全 谭秀华 陈戟 陈友权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43-746,共4页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BIS条件下对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OVID、CBM、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时间从建库至2014年12月,收集相关不同麻醉深度对术后早期POCD发生率影响的文献...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BIS条件下对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OVID、CBM、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时间从建库至2014年12月,收集相关不同麻醉深度对术后早期POCD发生率影响的文献,仔细阅读获取的文献摘要和全文,并对其参考文献进行追踪,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521例患者。有4篇文献(255例患者)比较了深麻醉状态(BIS 30~40)与常规麻醉状态(BIS 40~60)术后早期POCD的发生率,深麻醉状态可降低POCD发生率(OR=0.40,95%CI 0.22~0.73,P=0.002)。有3篇文献(216例患者)比较了常规麻醉状态下BIS 40~50与BIS 50~60术后早期POCD的发生率,BIS 40~50并不明显降低POCD发生率(OR=1.11,95%CI 0.24~5.24,P=0.9)。结论 深麻醉状态比常规麻醉状态下POCD发生率低,但由于随机对照试验的数量及质量不足,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大样本及严谨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深度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调miR-153-3p可促进Nrf2表达从而减轻H2O2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兆琦 许卫 +1 位作者 黄炯华 卢雄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49-1254,共6页
目的:研究敲减微小RNA-153-3p(miR-153-3p)的表达在H2O2引起的H9C2细胞氧化损伤中的作用以及具体机制。方法:建立H2O2诱导的H9C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分别通过MTT实验和RT-qPCR检测细胞活力和miR-153-3p表达的变化。通过RNA干扰技术敲... 目的:研究敲减微小RNA-153-3p(miR-153-3p)的表达在H2O2引起的H9C2细胞氧化损伤中的作用以及具体机制。方法:建立H2O2诱导的H9C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分别通过MTT实验和RT-qPCR检测细胞活力和miR-153-3p表达的变化。通过RNA干扰技术敲减miR-153-3p的表达,观察其对氧化应激状态下H9C2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和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定miR-153-3p的作用靶点。结果:H9C2细胞活力随H2O2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P<0.05),miR-153-3p的表达则逐渐增加(P<0.05)。敲减miR-153-3p的表达可提高H9C2细胞在氧化应激状态下的细胞活力,减少细胞凋亡,减少丙二醛(MDA)含量并升高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P<0.01)。Western blot实验可见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表达和抗氧化反应元件(ARE)活性随H2O2浓度升高而升高(P<0.05);TargetScan分析和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Nrf2是miR-153-3p的潜在靶基因之一。Western blot实验进一步显示miR-153-3p过表达可抑制Nrf2的表达(P<0.01),抑制miR-153-3p则可促进Nrf2表达(P<0.01)。同时敲减H9C2细胞的Nrf2和miR-153-3p表达可显著降低H9C2细胞在H2O2环境下的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凋亡,增加MDA含量并降低SOD活性(P<0.01)。结论:抑制miR-153-3p表达可上调Nrf2/ARE通路从而减轻H2O2引起的H9C2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153-3p H9C2细胞 氧化应激 Nrf2/ARE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宋杰丽 曾锦培 +3 位作者 张永霞 黎鹏飞 张利洪 陈次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37-1341,共5页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和阿托伐他汀联用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建立新西兰兔腹主动脉PTCA再狭窄模型,分别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兔血管内...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和阿托伐他汀联用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建立新西兰兔腹主动脉PTCA再狭窄模型,分别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兔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及核因子κB(NF-κB)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活性。结果 HE染色图片结果显示:A组(建模组生理盐水2 ml/kg·d)管腔面积减少、内膜面积增加,内膜增生百分比(%)增高;与A组比较,B组(复方丹参滴丸300 mg/d)、C组(阿托伐他汀2.5 mg/kg·d)和D组(复方丹参滴丸300 mg/d+阿托伐他汀2.5 mg/kg·d)管腔面积增大,内膜面积减小,内膜增生百分比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B组、C组比较,管腔面积、内膜面积及内膜增生百分比变化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组、C组和D组的NF-kB和MCP-1阳性表达与A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B组、C组比较,NF-kB和MCP-1阳性表达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的作用优于单用复方丹参滴丸或阿托伐他汀,可能与抑制调节因子NF-κB来降低MCP-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阿托伐他汀 血管成形术再狭窄 NF-KB MC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