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影像组学标签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价值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瑛 陈英格 +4 位作者 叶素敏 陈东 吴磊 刘再毅 刘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38,46,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常规超声的影像组学标签在术前诊断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前超声图像,按照1∶2随机抽样选取TNBC与非TNBC共10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常规超声的影像组学标签在术前诊断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前超声图像,按照1∶2随机抽样选取TNBC与非TNBC共10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超声检查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训练组66例和验证组36例。通过ImageJ软件手动勾画病灶区域,使用Pyradiomics从每个病灶区域中提取1820个特征,经特征筛选后利用逻辑回归模型构建超声影像组学标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超声影像组学诊断TNBC的效能。结果最终选取4个关键影像特征用于构建超声影像组学标签。该标签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预测TNB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6(95%CI 0.768~0.964)、0.844(95%CI 0.716~0.972)。校准曲线显示该标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具有较好的校准度(P=0.765、0.895);决策曲线分析证实该标签能辅助临床决策。结论基于超声的影像组学标签在术前诊断TNBC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受体 雌激素 受体 孕酮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超声检查 乳房 影像组学 预测 决策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在ICU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汤庆 何炼图 +10 位作者 张雨欣 廖海星 丁尚伟 周兴华 周大治 陈绮璐 杜继业 李颖珊 陈丽娜 江思 李宇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3049-3053,共5页
目的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救治是目前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分析ICU内重症COVID⁃19患者超声监测资料,探讨超声的应用价值与特点,期望为日后超声更有效地应用于ICU重症患者救治起到更好作用。方法选取于广州医科... 目的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救治是目前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分析ICU内重症COVID⁃19患者超声监测资料,探讨超声的应用价值与特点,期望为日后超声更有效地应用于ICU重症患者救治起到更好作用。方法选取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资料,记录分析胸腔、心脏及血管等各脏器超声资料,统计分析治疗过程中患者对超声的需求度及阳性率,并分析其监控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例患者,共检查318例次超声,其中依次以心脏、静脉、胸水及消化系统超声检查的临床需求为明显。心脏超声阳性率74%,下肢静脉彩超阳性率60%,颈内静脉彩超阳性率59%;消化彩超阳性率77%,胸水超声阳性率66%。应用ECMO状态下患者心血管及腹部超声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非ECMO状态下患者检查阳性率(P<0.05)。结论超声在ICU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治疗过程中需求量及检查阳性率较高。并且超声可以良好的综合反映出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胸膜活检肺癌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大治 张雨欣 +4 位作者 汤庆 秦积龙 周兴华 汤敏轩 胡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90-693,共4页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切割针胸膜活检标本是否可获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基因分子诊断所需肿瘤细胞量。方法回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超声引导下切割针胸膜活检以及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胸膜盲钳活检确诊的NSCL...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切割针胸膜活检标本是否可获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基因分子诊断所需肿瘤细胞量。方法回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超声引导下切割针胸膜活检以及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胸膜盲钳活检确诊的NSCLC胸膜转移患者资料。以200个肿瘤细胞设为是否取样成功标准,对比两种方法成功率及胸膜厚度对切割针活检的影响。结果切割针胸膜活检成功率为69.2%,胸膜盲钳成功率为4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超声引导切割针胸膜活检,胸膜增厚时的成功率为85.2%,胸膜无增厚时成功率为3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切割针胸膜活检可获得肿瘤细胞量进行肺癌基因检测,并对增厚胸膜活检获得分子检测所需细胞量成功率高于对无增厚胸膜活检。对于获取肿瘤细胞行肺癌基因检测,超声引导下胸膜活检要更优于胸膜钩针盲取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基因诊断 超声引导 胸膜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监测气管内全麻患者人工气腹下膈肌移动度和肺不张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彬彬 余革 +2 位作者 温晓晖 林岚 汤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84-1988,1992,共6页
目的通过同步膈肌超声和肺超声评价人工气腹下膈肌移动度和肺不张的超声影像学变化,探讨人工气腹手术麻醉时可能出现气体交换异常的机制。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随机选择行气管插管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37例。分别在麻醉前自主呼吸时(... 目的通过同步膈肌超声和肺超声评价人工气腹下膈肌移动度和肺不张的超声影像学变化,探讨人工气腹手术麻醉时可能出现气体交换异常的机制。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随机选择行气管插管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37例。分别在麻醉前自主呼吸时(T0)、麻醉后机械通气5 min时(T1)、人工气腹稳定后5 min(T2)、机械通气时人工气腹结束后5 min(T3)、气管导管拔除后15 min(T4)5个时点采用M-型超声监测膈肌移动度以及采用B-型超声监测肺部超声影像。分别记录膈肌移动度以及上BLUE点、下BLUE点和膈肌点所监测的超声影像进行LUS评分。结果(1)T0、T2、T4时点膈肌移动度分别为(12.07±2.70)mm、(4.52±0.81)mm、(10.17±1.99)mm。T1~T4时点膈肌移动度测量值与T0时点比较都下降(P <0.01);膈肌移动度在T2时点最小,与其他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膈肌移动度在T4与T0时点比较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 <0.01)。(2)T0、T2、T4时点LUS评分分别为(0.05±0.23)分、(2.19±0.57)分、(0.81±0.40)分。T1~T4时点LUS评分与T0时点比较显著性增高(P <0.01);LUS评分在T2时点最大,与其他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T4时点LUS评分与T0时点比较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采用超声可以同步监测膈肌移动度和肺泡萎陷(肺不张),显示全麻气腹胆囊切除术会引起较严重的肺泡萎陷(肺不张),由人工气腹后膈肌移动度明显受限所致;这种肺下部的肺泡萎陷(肺不张)是可恢复的,但在麻醉复苏期仍然不能恢复到麻醉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膈肌移动度 肺不张 人工气腹 气管内全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影像组学标签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13
5
作者 暴珞宁 王瑛 +1 位作者 陈东 刘再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2007-201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常规超声的影像组学标签在术前诊断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10月194例经我院诊治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前超声图像,按超声检查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103)和验证集(n=88)。通过Image ... 目的探讨基于常规超声的影像组学标签在术前诊断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10月194例经我院诊治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前超声图像,按超声检查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103)和验证集(n=88)。通过Image J软件手动勾画病灶区域,使用Pyradiomics从每个病灶区域中提取1130个特征,采用多种方法逐步筛选特征,利用逻辑回归模型构建超声影像组学标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等评估超声影像组学标签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筛选出6个关键超声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超声影像组学标签。该标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5(95%CI:0.708~0.882)、0.784(95%CI:0.688~0.881)。在校准曲线中,该标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里表现出好的校准度(P=0.985、0.854),决策曲线分析进一步表明了该标签对临床决策有辅助作用。结论基于常规超声的影像组学标签可用于术前预测乳腺癌有无前哨淋巴结转移,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式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图像 影像组学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缩窄性心包炎超声特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国英 徐明 +1 位作者 刘玲玲 黄泳淇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65-1069,共5页
目的: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超声诊断缩窄性心包炎(CP)的特征性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疑似CP患者的常规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PW)以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超声心动图声像特征。根据手术、心导管检测或心内膜活检结果,CP组78... 目的: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超声诊断缩窄性心包炎(CP)的特征性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疑似CP患者的常规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PW)以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超声心动图声像特征。根据手术、心导管检测或心内膜活检结果,CP组78例(其病因结核60例,占77%,特发或手术后8例,占10%,不明原因10例,占13%),非CP组38例。根据CP组与非CP组间比较结果,我们将心包增厚、室间隔抖动征、心室变形、吸气后二尖瓣E峰峰值流速变化率(△Emv)>25%、二尖瓣环隔侧舒张期组织位移速度(隔e')>8 cm/s以及隔e'>二尖瓣环外侧舒张期组织位移速度(侧e')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超声特征诊断CP的独立影响因子并构建联合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超声特征及联合诊断模型对CP的诊断效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室间隔抖动征(X1)、隔e'>8 cm/s(X2)和吸气后△Emv>25%(X3)为CP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建立的预测CP的联合诊断模型为Logit(P)=-3.166+2.758X1+2.832X2+2.255X3。此模型预测CP的符合率为89.8%,AUC为0.931。结论: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超声特征联合诊断模型有利于提高对CP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缩窄性心包炎 LOGISTIC回归分析 诊断模型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左房整体应变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远妹 林红 +3 位作者 范瑞 李翠玲 叶敏 姚凤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98-801,共4页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分析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左房心肌应变值及其达峰时间的变化,探讨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194例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45岁,n=96)、中年组(45~<60岁,n=59)和老年组(≥60岁,n=46),获...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分析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左房心肌应变值及其达峰时间的变化,探讨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194例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45岁,n=96)、中年组(45~<60岁,n=59)和老年组(≥60岁,n=46),获取志愿者一般资料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并存储左室心尖四腔全容积三维图像。应用3DT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获取并比较左房左室收缩期整体环向应变峰值(GPCS)、整体纵向应变峰值(GPLS)、整体面积应变峰值(GPAS)及整体环向应变达峰时间(TGPCS)、整体纵向应变峰值达峰时间(TGPLS)和整体面积应变达峰时间(TGPAS),进一步分析各应变峰值与左房射血分数的相关性。结果:与青年组和中年组相比,老年组GPCS、GPLS、GPAS显著降低(P<0.05),TGPCS显著增加(P<0.05);与青年组相比,中年组和老年组TGPLS和TGPAS显著增加(P<0.05);青年组和中年组的各应变值和TGPCS以及中年组和老年组中TGPLS和TGP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各峰值应变与左房射血分数均显著相关(r=0.62~0.78,P<0.05)。结论 :3DSTI技术能够检测左房心肌的运动形变信息,反映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左心房心肌的应变规律,且可结合左房射血分数,更为全面地评估左房的功能,可作为临床早期评价左房功能不全的有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功能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退缩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晨 陈小波 +4 位作者 黄晓媚 陈明蕾 陈鑫 王瑛 刘再毅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35,共8页
目的基于治疗前乳腺MRI影像组学定量特征,并融合MRI定性影像特征及临床病理信息建立联合模型用于早期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退缩模式。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2年2月至2020年8月接受新辅助化疗并进行手术的420例乳... 目的基于治疗前乳腺MRI影像组学定量特征,并融合MRI定性影像特征及临床病理信息建立联合模型用于早期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退缩模式。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2年2月至2020年8月接受新辅助化疗并进行手术的42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以手术标本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肿瘤退缩模式分为向心性和非向心性退缩。根据MRI检查时间顺序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n=294)、验证组(n=126)。在动态增强MRI的第2期增强图像中对原发灶进行感兴趣区勾画,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像组学特征进行降维筛选,然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影像组学标签。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筛选显著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并联合定性影像学特征和影像组学标签构建联合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性能,并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8个与肿瘤退缩模式显著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影像组学标签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38(95%CI:0.705~0.754)和0.696(95%CI:0.585~0.712);临床预测模型AUC值分别为0.676(95%CI:0.636~0.741)和0.619(95%CI:0.601~0.716);联合预测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02(95%CI:0.753~0.824)和0.764(95%CI:0.685~0.820)。DCA显示联合模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结论融合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MRI的影像组学定量特征和定性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信息所构建的联合模型有助于预测肿瘤退缩模式,有望协助临床早期识别可降期保乳的患者,以优化个体化诊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肿瘤退缩模式 影像组学 新辅助治疗 保乳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