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_(2)DS_(2)-VASc评分与R_(2)CHA_(2)DS_(2)-VASc评分对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林宜乐 张舒妍 +9 位作者 陈泽跃 何志裕 韩敦正 周浩斌 薛宏亮 穆岱明 刘晨 袁沃亮 董吁钢 陈爱兰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74-680,共7页
目的:探讨CHA_(2)DS_(2)-VASc评分与R_(2)CHA_(2)DS_(2)-VASc评分对心房颤动(AF)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获得HF中心认证的医院收治的AF合并HF患者1839例。以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目的:探讨CHA_(2)DS_(2)-VASc评分与R_(2)CHA_(2)DS_(2)-VASc评分对心房颤动(AF)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获得HF中心认证的医院收治的AF合并HF患者1839例。以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为随访终点,MACE定义为因HF再入院或全因死亡。根据MACE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MACE组和无MACE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净重新分类指数(NRI)及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等统计学方法评估CHA_(2)DS_(2)-VASc评分与R_(2)CHA_(2)DS_(2)-VASc评分对AF合并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确定1839例患者参与研究,其中MACE组703例,无MACE组1136例。与无MACE组比,MACE组年龄更大,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Ⅳ级患者及冠心病患者占比更高,舒张压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更低,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更高,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抗凝药物的患者比例更低(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_(2)DS_(2)-VASc评分与R_(2)CHA_(2)DS_(2)-VASc评分每增加1分,MACE发生风险均约增加10%。CHA_(2)DS_(2)-VASc评分和R_(2)CHA_(2)DS_(2)-VASc评分预测AF合并HF患者MACE的AUC分别为0.555(95%CI:0.528~0.582,P<0.001)和0.576(95%CI:0.549~0.608,P<0.001),R_(2)CHA_(2)DS_(2)-VASc评分的AUC稍高。Delong统计方法显示,CHA_(2)DS_(2)-VASc评分与R_(2)CHA_(2)DS_(2)-VASc评分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R_(2)CHA_(2)DS_(2)-VASc评分与CHA_(2)DS_(2)-VASc评分之间的NRI值为0.259(95%CI:0.166~0.352,P<0.001),IDI值为0.007(95%CI:0.005~0.010,P<0.001),R_(2)CHA_(2)DS_(2)-VASc评分在预测准确度和预测价值上稍优于CHA_(2)DS_(2)-VASc评分,但两种评分均不理想。结论:在预测AF合并HF患者的MACE风险时,R_(2)CHA_(2)DS_(2)-VASc评分相较于CHA_(2)DS_(2)-VASc评分准确度和预测价值稍好,但两种评分均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R_(2)CHA_(2)DS_(2)-VASc评分 CHA_(2)DS_(2)-VASc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社区前后循环脑梗死发病与“三高”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惠玲 邓杏艳 +4 位作者 曾谋 安娟 方晓涛 沈粤春 田作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97-900,905,共5页
目的探讨广州社区前、后循环脑梗死发病与"三高"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经查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确诊的广州社区本地新发脑梗死患者367例。先将患者分为前、后循环脑梗死两组,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 目的探讨广州社区前、后循环脑梗死发病与"三高"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经查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确诊的广州社区本地新发脑梗死患者367例。先将患者分为前、后循环脑梗死两组,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三高"等因素与前、后循环脑梗死发病的关系;再将前循环脑梗死分为腔隙性和非腔隙性梗死2个亚组,以同样方法分析这两个亚组间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生率(P=0.040)、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的比率(P=0.012)高于前循环,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低于前循环(P=0.05)。且其发病与患有高血压(OR=1.767,P=0.035)及HDL水平降低更相关(OR=0.380,P=0.021)。前循环中,非腔隙性梗死的收缩压(P=0.011)及舒张压(P=0.000)水平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的比率(P=0.000)均高于腔隙性梗死,且其发病与收缩压水平增高关系更密切(OR=1.045,P=0.001)。结论在"三高"因素中,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病与患有高血压及HDL水平降低关系更密切;前循环中,非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与舒张压、收缩压,特别与收缩压的水平升高更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脑梗死 后循环脑梗死 危险因素 社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糖尿病末端血管评价中的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邓方阁 陆冬晓 +3 位作者 邓秀芳 曾广翘 江梅 郭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4099-4102,共4页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糖尿病末端血管的评价意义。方法:利用红外热成像检测仪分别采集单纯糖尿病(A组)、合并高血压病的糖尿病(B组)以及正常对照者(C组)远端肢体,以红外表达与分布特性(PDC)及末端血供状态进行综合评价,...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糖尿病末端血管的评价意义。方法:利用红外热成像检测仪分别采集单纯糖尿病(A组)、合并高血压病的糖尿病(B组)以及正常对照者(C组)远端肢体,以红外表达与分布特性(PDC)及末端血供状态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分析3个组的PDC表达差异性。并以病程5年为基线,比较单纯组和综合组中病程与末端动脉闭塞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受检的远端肢体被分为“PDCⅠ-Ⅳ级、0-3分”4种,其中“PDCⅣ级3分”经血管超声检测均证实已为下肢动脉闭塞。3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68,P〈0.001)。病程〈5年的单纯组与病程≥5年的综合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25,P=0.013)。结论:病程≥5年以上且合并高血压病的糖尿病患者末端血供较差,更容易发生血管闭塞,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可灵敏地反映糖尿病患者下肢末端的供血状况,具有早期筛查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红外热成像 远端血 血供状态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HIF-1α-Trip转染兔缺血后肢的部分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文凯 李明琰 +4 位作者 崔永生 陈建威 王月刚 陈冬冬 吴平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2028-2030,共3页
目的:探讨Ad-HIF-1α-Trip基因转染兔缺血后肢的部分安全性。方法:22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急性左后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line组,n=6)、腺病毒空载体组(Ad-Null组,n=6)、Ad-HIF-1α-Trip组(n=10)。分别在术后即刻肌注生理盐水... 目的:探讨Ad-HIF-1α-Trip基因转染兔缺血后肢的部分安全性。方法:22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急性左后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line组,n=6)、腺病毒空载体组(Ad-Null组,n=6)、Ad-HIF-1α-Trip组(n=10)。分别在术后即刻肌注生理盐水、Ad-Null、Ad-HIF-1α-Trip。术后10 d Ad-HIF-1α-Trip组取4只行Real-time PCR了解HIF-1α-Trip转染后在缺血后肢及在心、肝、肾、肺的表达情况;术前、术后3 d、7 d、14 d、28 d,测量体温、体重,检测肝及肾功能、心肌酶;术后28 d对Ad-HIF-1α-Trip组心、肝、肾、肺进行HE染色,了解有无严重病理改变。结果 :转染后10 d,Ad-HIF-1α-Trip组缺血骨骼肌HIF-1α-Trip转染后有确切表达;心、肝、肾、肺未见表达。3组实验兔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HIF-1α-Trip组心、肝、肾、肺HE染色未见明显异常。结论:Ad-HIF-1α-Trip单次肌肉注射能在兔缺血后肢明确表达,且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HIF-1α-Trip 基因治疗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腺病毒低氧诱导因子1α三突变体基因对兔缺血后肢血流灌注及血管渗透性的影响
5
作者 何文凯 李明琰 +4 位作者 崔永生 陈建威 王月刚 陈冬冬 吴平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0-242,254,共4页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低氧诱导因子1α三突变体基因(Ad-HIF-1α-trip)对兔缺血后肢血管渗透性的影响。方法 18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左侧后肢急性缺血模型,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腺病毒空载体组(Ad-Null组)、Ad-HIF-1α-trip组,每组...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低氧诱导因子1α三突变体基因(Ad-HIF-1α-trip)对兔缺血后肢血管渗透性的影响。方法 18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左侧后肢急性缺血模型,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腺病毒空载体组(Ad-Null组)、Ad-HIF-1α-trip组,每组6只,分别在术后即刻肌注生理盐水、Ad-Null及Ad-HIF-1α-trip。在术后即刻及基因转染后7、14和28 d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术后7 d、14 d和28 d通过血管超声计算缺血侧髂内动脉血流量标化值,评价兔缺血后肢血流灌注改善情况。基因转染后28 d采用伊文思蓝(EB)染色法测定各组缺血肌肉组织中EB含量,评价Ad-HIF-1α-trip对缺血组织新生血管渗透性的影响。结果 Ad-HIF-1α-trip组缺血侧髂内动脉血流量标化值增加大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HIF-1α-trip组缺血肌肉组织的EB含量略高于Ad-Null组及生理盐水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HIF-1α-trip能有效改善缺血肌肉组织的血流灌注,同时并未明显增加新生血管的渗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腺病毒低氧诱导因子1α三突变体 血流灌注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缺血心脏后合成蛋白的特异性提取与分析
6
作者 卢婉儿 代蓥 +7 位作者 汤穆浛 魏康 陈术佳 黄怀 林静 彭浩荣 周礼轩 韩敦正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5年第8期991-998,共8页
目的应用突变型的甲硫酰基-tRNA合成酶(MetRS^(L247G))标记新生蛋白技术特异性提取和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于缺血心脏后的新生蛋白质组,以探究移植后BMSCs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法使BMSCs的MetRS基因第274... 目的应用突变型的甲硫酰基-tRNA合成酶(MetRS^(L247G))标记新生蛋白技术特异性提取和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于缺血心脏后的新生蛋白质组,以探究移植后BMSCs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法使BMSCs的MetRS基因第274位进行点突变,实现BMSCs新生蛋白的叠氮左亮氨酸(ANL)标记,并采用荧光非标准氨基酸标记(FUNCAT)验证此技术对BMSCs新生蛋白的标记效果。将健康雌性8~10周龄30只C57BL/6J小鼠分为实验组(n=15)与对照组(n=15)。实验组以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构建急性心肌梗死小鼠模型,对照组小鼠仅行开胸手术,不进行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造模后两组小鼠均注射MetRS^(L247G)基因突变的BMSCs(MetRS^(L247G)-BMSCs),并在梗死区旁缺血区域的3个不同部位进行心肌注射。两组小鼠分别在术后第0、2、6天(每个时间点n=5)腹腔注射ANL,1次/6 h,共4次,24 h后实施安乐死,并分离心脏组织。采用针对ANL标记蛋白的富集技术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分析,收集移植于两组小鼠心肌后BMSCs所合成且被标记的新生蛋白。采用基因本体论(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分析及热图分析3个时间点的差异蛋白,并筛选出关键通路及基因。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可见MetRS^(L247G)慢病毒感染的BMSCs标记有mCherry信号,证实MetRS^(L247G)-BMSCs细胞系构建成功,且只有同时加入MetRS^(L247G)-BMSCs和ANL的培养基中的新生蛋白标记有绿色荧光信号,验证了此标记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GO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细胞外泌体、细胞外基质、黏着斑等基本的细胞生物过程;KEGG分析及PPI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参与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通路、细胞凋亡通路等过程;热图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移植后第1天,其心肌组织抗凋亡相关因子及细胞黏附相关因子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实验组移植后第3天,抗凋亡相关因子、促凋亡相关因子及细胞黏附相关因子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实验组移植后第7天,抗凋亡相关因子、细胞分化相关因子及细胞黏附相关因子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而实验组第1、7天凋亡诱导因子1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此外,在第3天时大部分差异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如抗凋亡相关因子S100钙结合蛋白A11、簇集素、凝溶胶蛋白,促凋亡相关因子组织蛋白酶B,细胞分化相关因子转胶蛋白-2,细胞黏附相关因子丝切蛋白-1、骨膜蛋白、纤连蛋白等。结论MetRS^(L247G)突变可使BMSCs吸收ANL,使新合成的蛋白被标记,证实了该新生蛋白标记技术的可行性。BMSCs在缺血心肌组织中新生蛋白的作用主要在外泌体分泌及细胞外基质组织方面。BMSCs可能通过影响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激活炎症因子、调整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结构及调控细胞凋亡等途径,以适应及应对缺血缺氧的环境,从而维持BMSCs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胰岛素注射方式治疗非昏迷高血糖危象患者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赖伟华 罗思婵 +2 位作者 陈广树 韩敦正 汤穆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9-723,共5页
背景高血糖危象是糖尿病的急危重症,治疗上体现个体化,降糖使用的胰岛素为小剂量静脉滴注,但相关研究指出全程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泵同样能起到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泵的效果,且使用更加简易方便。目的探讨治疗非昏迷高血糖危象患者时使... 背景高血糖危象是糖尿病的急危重症,治疗上体现个体化,降糖使用的胰岛素为小剂量静脉滴注,但相关研究指出全程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泵同样能起到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泵的效果,且使用更加简易方便。目的探讨治疗非昏迷高血糖危象患者时使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泵及胰岛素皮下注射泵的血糖缓解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住院治疗的高血糖危象患者115例,其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72例,高渗高血糖综合征(HHS)4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泵组(n=58)及胰岛素皮下注射泵组(n=57)。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泵组使用重组人胰岛素,胰岛素皮下注射泵组使用门冬胰岛素,患者血糖达标前,两组胰岛素用量均为0.10~0.15 U·kg^(-1)·h^(-1)。观察两组患者血糖下降速度、血糖达标时间、平均血糖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泵组和胰岛素皮下注射泵组血糖下降速度、血糖达标时间、平均血糖、低血糖发生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泵组和胰岛素皮下注射泵组中的DKA患者血糖下降速度、血糖达标时间、平均血糖、低血糖发生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泵组和胰岛素皮下注射泵组中的HHS患者血糖下降速度、血糖达标时间、平均血糖、低血糖发生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非昏迷高血糖危象患者,使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泵及胰岛素皮下注射泵均可有效缓解血糖,胰岛素皮下注射泵可作为高血糖危象患者降糖的注射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糖危象 非昏迷 胰岛素注射方式 血糖 静脉注射 注射 皮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