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战略承诺实现路径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静容 吕回 +1 位作者 周文浩 韦建瑞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4-86,共3页
建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树立全面性、系统性、创新性的战略管理理念,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成立17年来的战略承诺实现路径,从医院战略承诺构建的意义和价值、实现路径探索、... 建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树立全面性、系统性、创新性的战略管理理念,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成立17年来的战略承诺实现路径,从医院战略承诺构建的意义和价值、实现路径探索、效果分析探索战略承诺对妇儿专科医院发展路径的规范作用,为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承诺 实现路径 专科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 d排尿日记评估儿童严重单症状和非单症状性原发性遗尿的价值
2
作者 杨静 张贺 +8 位作者 文一博 李琦 姚武 胡金华 周朝明 张会清 吴国兴 陆伟 文建国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2-585,共4页
目的:探究3 d排尿日记(VD)评估两种儿童严重原发性遗尿(PNE)的价值。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选择2023年1~12月就诊的符合国际儿童尿控协会(ICCS)严重PNE诊断标准(遗尿>4晚/周)的141例患儿(年龄6~15岁),均记录2周VD,分为单症状性P... 目的:探究3 d排尿日记(VD)评估两种儿童严重原发性遗尿(PNE)的价值。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选择2023年1~12月就诊的符合国际儿童尿控协会(ICCS)严重PNE诊断标准(遗尿>4晚/周)的141例患儿(年龄6~15岁),均记录2周VD,分为单症状性PNE(MNE)和非单症状性PNE(NMNE)两组;提取3 d VD(第1个周五、周六、周日),比较2周与3 d VD中平均每天排尿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AVV)/预期膀胱容量(EBC)、平均最大排尿量(MVV)、平均MVV/EBC、平均夜间排尿量、平均夜间排尿量/EBC的差异。以2周VD是否记录到白天排尿异常为评估NMNE和MNE的金标准,分析3 d VD的诊断效能。结果:128例完成2周VD,其中MNE 87例,NMNE 41例。2周和3 d VD的平均每天排尿次数、AVV/EBC、平均MVV、平均MVV/EBC、平均夜间排尿量、平均夜间排尿量/EB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d VD诊断MNE和NMNE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96.6%、96.1%、92.7%和97.7%。结论:3 d VD可以替代2周VD,用于评估、诊断儿童严重MNE和NM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d排尿日记 儿童 严重单症状性原发性遗尿 严重非单症状性原发性遗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孙黎 贺芳 +6 位作者 沙晓妍 黄文娟 周军 刘美仪 梁茜 顾莺 林艳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1-1146,共6页
目的:构建基于循证的儿童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Central Venous AccessDevices,CVADs)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旨在促进证据临床转化,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提高导管安全管理水平。方法:系统检索儿童CVADs置... 目的:构建基于循证的儿童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Central Venous AccessDevices,CVADs)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旨在促进证据临床转化,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提高导管安全管理水平。方法:系统检索儿童CVADs置入、维护、拔除等方面文献,提取具体措施后,组织人员进行论证,并制定嵌入信息系统的方式,形成证据转化信息平台,并于2020年1月正式全面应用,比较使用前(2019年)、使用后(2020年—2023年)住院儿童CVADs并发症和非计划性拔管等结局指标情况。结果:应用平台后,住院儿童CVADs相关的并发症和非计划拔管率较应用前均有所下降(P<0.001)。结论: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实现了从置管、维护到拔除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提高了护士对循证证据的依从性,实现了儿童健康教育同质化,降低了导管相关并发症;同时平台的应用能及时、客观地提供数据并预警,使各部门实现信息联通共享,提高了导管安全管理水平和效率,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 儿童导管安全 信息平台 循证实践 智慧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脐单孔与传统四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陶波圆 钟知足 +4 位作者 曾纪晓 刘斐 徐晓钢 兰梦龙 梁子建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1-338,共8页
目的比较经脐单孔与传统四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2019年6月至202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收治的胆总管囊肿患儿87例, 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其中85例作为研究对... 目的比较经脐单孔与传统四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2019年6月至202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收治的胆总管囊肿患儿87例, 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其中85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脐单孔腹腔镜组(单孔组)44例、传统四孔法腹腔镜组(多孔组)41例。比较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手术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多孔组与单孔组相比, 男女性别比例(11/30比10/34, χ2=0.192, P=0.661)、手术年龄[(54.7±22.2)个月比(49.7±20.0)个月, t=1.087, P=0.280]、术中出血量[(5.4±1.1)mL比(5.8±1.5)mL, t=-1.544, P=0.126]、引流管放置率[19.5%(8/41)比11.4%(5/44), χ2=1.088, P=0.297]、肠功能恢复时间[(15.9±5.8)h比(17.8±6.3)h, t=-1.446, P=0.152]、术后住院时间[(7.3±2.1)d比(6.9±1.6)d, t=1.086, P=0.281]、并发症发生率[2.4%(1/41)比2.3%(1/44), P=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195.7±41.4)min比(255.4±53.9)min, t=-5.693, P<0.001]、术后24 h疼痛评分[(4.0±1.4)分比(3.3±1.0)分, t=2.826, P=0.006]、切口满意度评分[(8.5±0.7)分比(9.3±0.4)分, t=-6.365,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中1例术后出现胆漏, 经腹腔引流12 d后痊愈;多孔组中1例发生术后出血, 急行腹腔镜探查发现为囊肿分离面出血, 经止血处理后顺利恢复。随访6~48个月, 两组均治愈, 无一例吻合口狭窄、胆管炎、胰腺炎、肠梗阻或死亡病例出现。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的近中期疗效与传统四孔法腹腔镜手术相似。前者具有切口美容效果好、术后疼痛轻等优点, 但手术难度较高, 手术时间较长, 对于术前存在反复胆道感染、影像学检查提示需要术中行胆管成形的患儿, 建议谨慎开展该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囊肿 外科手术 方法 腹腔镜检查 治疗结果 对比研究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相关性脑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李珊珊 胡丹丹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7-183,190,共8页
目的寻找儿童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相关性脑病(IAE)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甲型H1N1 IAE患儿的临床资料,按预后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通过二分类logistic... 目的寻找儿童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相关性脑病(IAE)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甲型H1N1 IAE患儿的临床资料,按预后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与甲型H1N1 IAE患儿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甲型H1N1 IAE 59例患儿,男39例、女20例,中位年龄为42(21~73)个月,<5岁患儿占66.1%(39/59)。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与发热相距时间中位数为1(0.5~2)天。33例(55.9%)患儿并发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其中1例并发塑型性支气管炎。58例患儿使用奥司他韦抗流感治疗,发病至使用抗流感药物中位时间为2(1~4)天。好转出院48例,死亡11例(18.6%),入院至死亡中位时间为3(1~5)天。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意识障碍、呼吸衰竭、脑疝发生率以及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比例更高,中性粒细胞计数更高,降钙素原、血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水平更高,凝血酶原时间更长,头颅CT异常比例更高,单核细胞计数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可能与甲型H1N1 IAE患儿死亡发生相关(P<0.05)。结论对于甲型H1N1 IAE患儿,如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时,发生死亡的风险可能增加,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脑病 死亡 危险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手术在巨结肠根治术后再手术中的应用:单中心经验
6
作者 兰梦龙 曾纪晓 +3 位作者 徐晓钢 刘斐 梁子建 钟晓滢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2-518,共7页
目的评估巨结肠根治术后因并发症行机器人辅助再手术(robotic-assisted redo pull-through procedure, RARP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分析再手术的原因, 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月至2024年7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 目的评估巨结肠根治术后因并发症行机器人辅助再手术(robotic-assisted redo pull-through procedure, RARP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分析再手术的原因, 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月至2024年7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因巨结肠根治术后并发症而行RARPT的16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再次手术原因:便秘复发7例(获得性无神经节细胞1例、肌鞘残留2例、病变肠管残留4例), 吻合口瘘6例(直肠阴道瘘2例, 其他吻合口瘘4例), 吻合口狭窄3例。RARPT具体手术方式包括Deloyers术7例, Swenson术7例(包括同时行残留肌鞘切除2例, 吻合口瘘周围瘢痕肉芽组织清除5例), Swenson术+直肠阴道瘘修补术2例。结果中位手术时间为315(200~510)min, 出血量均小于20 mL, 术后恢复饮食时间2~7 d, 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1~3 d, 术后住院时间8~14 d, 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1例住院期间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 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术后随访2~21个月, 1例曾因不完全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痊愈, 1例出现小肠结肠炎, 经回流灌肠后好转, 6例存在污粪现象。结论 RARPT治疗巨结肠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良好, 近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SCHSPRUNG病 手术后并发症 再手术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发育年龄≥4岁和<4岁构音障碍儿童的错误特征分析
7
作者 廖倩鋆 孙昌志 +2 位作者 魏玮 周佳霖 肖子劲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2-315,共4页
目的分析构音障碍患儿的发音错误类型及语言发育年龄≥4岁组和<4岁组患儿的构音清晰度差异,为治疗构音障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S语言发育迟缓评估法和Gesell发展诊断量表,对2022年5月-2023年5月就诊的260例构音障碍患儿进行综合评估... 目的分析构音障碍患儿的发音错误类型及语言发育年龄≥4岁组和<4岁组患儿的构音清晰度差异,为治疗构音障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S语言发育迟缓评估法和Gesell发展诊断量表,对2022年5月-2023年5月就诊的260例构音障碍患儿进行综合评估,根据测定的语言发育年龄,分为≥4岁组和<4岁组各130例,所有患儿均用《黄昭鸣-韩知娟词表》进行构音清晰度评估。比较两组患儿声母和韵母的错误发音类型及构音清晰度差异。结果除歪曲音外,两组患儿的声母发音错误类型占比最高的均为舌尖化发音,韵母发音错误类型占比最高的均为省略尾音。两组患儿声母和韵母错误类型发生率和分布相同,且两组构音清晰度无显著差异。结论语言发育年龄≥4岁和<4的构音障碍患儿发音错误特征相似,都应及早干预,防止其错误发音方式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音障碍 语言发育年龄 错误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闭合复位术后结局预测模型的构建
8
作者 黎艺强 刘行 +7 位作者 郭跃明 石伟哲 林雪梅 徐晨晨 韦胜 刘远忠 徐宏文 中国儿童骨科多中心研究协作组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9-520,共12页
目的建立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闭合复位术后结局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指导DDH闭合复位术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residual acetabulalr dysplasia,RAD)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多... 目的建立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闭合复位术后结局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指导DDH闭合复位术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residual acetabulalr dysplasia,RAD)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多个医疗中心2004-2015年采用闭合复位术治疗的449例(522髋)DDH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年龄(16.3±5.1)个月。术前在骨盆正位X线片上评估脱位程度的国际髋关节发育不良协会(International Hip Dysplasia Institute,IHDI)分型、股骨头骨化核以及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术后测量第1、2、3、4年及末次随访时的AI、中心边缘角(centre-edge angle of Wiberg,CEA)和Reimer指数(Reimer's index,RI),评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VN)情况。根据末次随访时Severin影像学评级以及是否接受二期骨盆截骨术,将患儿分成两组:SeverinⅠ、Ⅱ级为痊愈组,SeverinⅢ、Ⅳ级或接受了骨盆截骨术者为RAD组。利用Cox回归构建DDH闭合复位术后痊愈预测模型,并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进行内部验证。结果522髋中,IHDI分型为Ⅱ型70髋(13.4%),Ⅲ型223髋(44.6%),Ⅳ型219髋(42%)。复位前410髋(78.5%)已出现股骨头骨化核。总体AVN(Ⅱ型以上)发生率为12.8%。痊愈组329髋(63%),痊愈时间(33.3±14.7)个月(8.4~111.4个月),93.6%(308/329)的痊愈患儿痊愈时间在术后5年以内。Cox回归分析显示,IHDI分型、股骨头骨化核、复位年龄、当前AI、CEA、RI、AVN是DDH闭合复位术后累积痊愈概率的影响因素,利用上述影响因素,本研究成功构建了DDH闭合复位术后痊愈预测模型。该模型中所有因素的总分为-11~17分,对应痊愈概率为0.02~1.0。在该模型下,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第1、2、3、4年总分小于2.5、1.5、2.5、1.5分时,患儿痊愈概率显著较高(81.4%~96.1%),ROC曲线下面积为0.808~0.910,Kappa系数为0.497~0.618。相反,当总分大于1.5~2.5分时,RAD发生率显著升高,建议行骨盆截骨术。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痊愈预测模型可以有效预测RAD,并指导骨盆截骨手术时机的选择。在该模型下,如果术后第1、2、3、4年时模型中所有因素总分大于2.5、1.5、2.5、1.5分,则RAD发生率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闭合复位 治疗结果 残余髋臼发育不良 截骨术 骨盆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先天性肝纤维化的影像诊断与临床病理对照 被引量:1
9
作者 黄穗颜 黄雯静 +6 位作者 朱敏 陈希文 鹿连伟 黄莉 袁理 田金生 吴慧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92-795,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肝纤维化(CHF)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提高放射科医师对该病的识别和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15例经病理确诊CHF儿童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15例均行全腹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上腹部MRI平扫及MRCP,2例行MRI...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肝纤维化(CHF)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提高放射科医师对该病的识别和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15例经病理确诊CHF儿童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15例均行全腹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上腹部MRI平扫及MRCP,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结果:15例CHF中男4例,女11例,中位年龄6岁(1.6~14岁)。1例为胆道型,14例为门脉高压型。胆道型仅表现为胆囊结石。14例门脉高压型:肝脏体积小与肝裂增宽6例;左、右叶体积失衡6例。肝内格利森鞘T2WI高信号6例。门脉高压相关征象1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4例。肝内胆管轻度扩张13例,合并Caroli综合征5例。腹水7例。脾脏体积增大12例。肾异常9例,其中多囊肾6例、髓质海绵肾2例、右肾多发小囊肿1例。结论:儿童CHF多表现为门脉高压型,影像表现为肝脏左右叶比例失衡,常合并胆道轻度扩张、门脉高压等征象。若检查同时发现双肾改变,应高度怀疑CHF,确诊需要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儿童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的临床及影像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鹿连伟 朱敏 +2 位作者 黄雯静 陈希文 吴慧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3-566,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不必要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21年3月我院经手术或临床确诊且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的11例儿童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病例。10例行X线检查,3例行上消化道造影检... 目的:探讨儿童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不必要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21年3月我院经手术或临床确诊且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的11例儿童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病例。10例行X线检查,3例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11例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10例X线均未见气腹。3例上消化道造影显示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11例上腹部CT平扫显示沿十二指肠走行囊性病灶,范围3.3~9.4 cm(中位值4.6 cm),囊壁增厚,厚度1.9~6.9 mm(中位值3.4 mm),囊内密度不均匀,中央为稍高密度-融冰征,增强扫描囊壁轻微强化2例。其他影像学改变包括腹腔积液10例,肝内外胆管稍扩张4例,胰腺损伤1例,肝挫伤1例,车祸伤致肺挫裂伤、创伤性左侧膈疝、骨盆、四肢长骨骨折1例。结论:影像检查是诊断儿童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的最重要手段。CT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十二指肠血肿的位置、范围及其他实质性器官损伤,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血肿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颅缝早闭二次手术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许新科 林浩铭 +3 位作者 林炜 郑娅启 李军亮 李方成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颅缝早闭手术后二次手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外科于2016年3月至2023年8月采取手术治疗的儿童颅缝早闭患儿临床资料,按是否接受二次手术分成一次手术组及二次手术组。收集两组患儿性别、... 目的探讨儿童颅缝早闭手术后二次手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外科于2016年3月至2023年8月采取手术治疗的儿童颅缝早闭患儿临床资料,按是否接受二次手术分成一次手术组及二次手术组。收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颅缝早闭类型、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并对可能导致二次手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儿童颅缝早闭133例,其中119例接受一次手术(为一次手术组),14例接受二次手术(为二次受试组)。单因素分析提示,二次手术组患儿中单纯行颅缝切开术人数占比明显高于一次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0%比11.8%,χ^(2)=11.047,P=0.001);二次手术组第一次手术时年龄[7.50(3.75,10.00)个月]小于一次手术组[11(6,2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9,P=0.017);二次手术组第一次手术时体重[6.75(6.00,8.25)kg]低于一次手术组[9(7,11)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95,P=0.001);二次手术组第一次手术时间[120(73.75,185.00)min]少于一次手术组[190(135,24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94,P=0.013);二次手术组患儿第一次手术出血量[100(50,200)mL]少于一次手术组[200(100,3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4,P=0.018)。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单纯行颅缝切开术可能是二次手术的影响因素(OR=4.406,95%CI 1.038-18.708,P=0.044)。结论手术是治疗颅缝早闭的有效方法。手术方式可能是患儿是否需要二次手术的影响因素,单纯行颅缝切开术可能需要接受二次手术,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予适当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缝早闭 外科手术 再手术 影响因素分析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腹部伯基特淋巴瘤临床与CT表现及误诊原因分析
12
作者 朱敏 黄雯静 +2 位作者 鹿连伟 蔡培珊 吴慧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51-855,共5页
目的:总结儿童腹部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的临床及CT特征并分析CT误诊原因,提高儿童腹部BL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71例儿童腹部BL的临床及42例治疗前CT资料。分析71例儿童腹部BL的临床特征、42例治疗... 目的:总结儿童腹部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的临床及CT特征并分析CT误诊原因,提高儿童腹部BL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71例儿童腹部BL的临床及42例治疗前CT资料。分析71例儿童腹部BL的临床特征、42例治疗前CT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71例BL中,男60例,女11例,平均年龄(6.8±0.1)岁,早期24例(Ⅰ+Ⅱ期,33.8%),晚期47例(Ⅲ+Ⅳ期,66.2%),总体缓解63例(88.7%),死亡8例(12.3%)。42例治疗前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儿童腹部BL累及胃肠道31例(73.8%),合并周围器官浸润20例(47.6%)。治疗前CT诊断符合率为81%。根据CT误诊原因,把儿童腹部BL分为胃肠型、结型和混合型。其中胃肠型14例(33.3%),表现为肠(胃)壁弥漫性增厚。结型15例(35.7%),以软组织肿块为主,肠壁增厚不显著。混合型13例(31.0%),同时出现肠壁弥漫性增厚及淋巴结肿大,且泌尿系统浸润较胃肠型及结型更常见(P=0.024)。结论:儿童腹部BL常累及胃肠道,以肠(胃)壁弥漫性增厚及/或合并软组织肿块为特征,易合并周围组织浸润。胃肠型容易误诊为间质瘤,结型容易误诊为恶性肿瘤,混合型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绝大部分可以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基特淋巴瘤 腹部肿瘤 儿童 误诊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门静脉MR血管成像研究进展
13
作者 周思茵 侯健宁 +1 位作者 陈元凯 李建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11-1614,共4页
MR血管成像(MRA)是无创评估门静脉系统结构与血流动力学的重要影像学方法。随着MR新序列的出现与对比剂的迭代,门静脉MRA在儿童中的应用越来越便利。本文就儿童门静脉MRA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关键词 儿童 门静脉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分层活检术在儿童顽固性便秘中的应用探讨
14
作者 陶波圆 陈凯 +7 位作者 曾纪晓 刘斐 徐晓钢 兰梦龙 梁子建 钟知足 林玉珍 林瑞燕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14-818,共5页
目的介绍一种直肠全层活检的新方法, 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 以提高顽固性便秘儿童病理取材的达标率。方法 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共收治顽固性便秘儿童269例, 根据纳入标准对其中217例进行... 目的介绍一种直肠全层活检的新方法, 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 以提高顽固性便秘儿童病理取材的达标率。方法 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共收治顽固性便秘儿童269例, 根据纳入标准对其中2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217例中, 采取传统直肠全层活检术92例(为传统组), 直肠分层活检术125例(为分层组)。对比分析两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以及术中取材达标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 传统组与分层组手术年龄[(10.9±2.8)个月比(10.4±2.7)个月, t=1.400]、术中出血量[(4.6±1.9)mL比(5.1±1.7)mL, t=-1.875]、术后住院时间[(1.6±0.6)d比(1.7±0.5)d, t=-1.051]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材达标率[88.0%(81/92)比100%(125/125)]、手术时间[(29.3±6.6)min比(34.7±5.6)min, t=-6.525]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一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直肠分层活检术可以明显提高顽固性便秘儿童术中病理取材的达标率, 可避免因取材不足而导致病理诊断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活组织检查 病理学 外科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出生队列研究的理念与实践
15
作者 邱琇 韦冬梅 +2 位作者 林珊珊 夏慧敏 周文浩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47-752,共6页
出生队列是探讨生命早期因素对子代生命历程健康的重要研究手段和资源,但目前国内缺少长期随访的大规模出生队列。大型普通人群亲子前瞻性队列——广州出生队列(BIGCS)于2012年正式启动,对参与家庭从孕期到子代开展长期纵向观察。本队... 出生队列是探讨生命早期因素对子代生命历程健康的重要研究手段和资源,但目前国内缺少长期随访的大规模出生队列。大型普通人群亲子前瞻性队列——广州出生队列(BIGCS)于2012年正式启动,对参与家庭从孕期到子代开展长期纵向观察。本队列以面对面的随访形式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分娩时,以及子代出生后6周、6个月、1岁、2岁、3岁、6岁、8.5岁等多个时点采集数据信息和生物样本,计划对队列儿童随访至18岁。截至2024年6月,广州出生队列入组超过6.0万名孕妇,儿童5.3万人,6岁儿童人数超过2.7万人,累积生物样本超过290万人份。其主要目标是发现影响妇女和儿童健康的危险因素,探讨其作用机理,验证系列不良妊娠结局和儿童期疾病的病因假设,为改善儿童和妇女健康的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对广州出生队列的建设概况、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做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出生队列 妊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尿道下裂Snodgrass术后不同型号导尿管对尿流率的影响
16
作者 左丹丹 龙旺军 +3 位作者 陈桂芳 张丽瑜 张锦 贾炜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70-975,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尿道下裂Snodgrass术后不同型号导尿管对尿流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266例阴茎体型尿道下裂患儿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 目的探讨儿童尿道下裂Snodgrass术后不同型号导尿管对尿流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266例阴茎体型尿道下裂患儿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Snodgrass术)一期修复尿道,术后根据阴茎发育情况及临床经验选择留置不同型号的导尿管,并于术后3周拔除。按导尿管型号分为3组:F6组(n=89)、F8组(n=85)及F10组(n=92),测量并记录术后1个月(T1)、3个月(T2)、6个月(T3)、1年(T4)及2年(T5)的尿流率情况,包括尿流曲线类型、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Q_(max))、平均尿流率(average flow rate,Q_(ave))。结果3组患儿T1时间点Q_(max)及Q_(ave)均最低,后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5个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显示:F6组Q_(max)[(6.90±2.73)mL/s、(7.27±2.40)mL/s、(8.62±3.03)mL/s、(9.98±3.08)mL/s、(11.3±3.42)mL/s]、F8组Q_(max)[(7.19±3.14)mL/s、(7.50±2.88)mL/s、(8.41±2.96)mL/s、(8.97±2.83)mL/s、(10.82±4.45)mL/s]、F10组Q_(max)[(6.72±2.84)mL/s、(6.87±2.71)mL/s、(8.28±2.91)mL/s、(9.48±2.83)mL/s、(10.95±3.15)mL/s]及F6组Q_(ave)[(3.99±1.57)mL/s、(4.46±1.67)mL/s、(5.15±1.88)mL/s、(5.86±1.78)mL/s、(6.47±2.22)mL/s]、F8组Q_(ave)[(4.04±1.78)mL/s、(4.14±1.76)mL/s、(4.96±1.78)mL/s、(5.45±1.91)mL/s、(6.28±2.89)mL/s]、F10组Q_(ave)[(4.04±1.57)mL/s、(4.29±1.70)mL/s、(5.02±1.80)mL/s、(5.64±1.99)mL/s、(6.84±2.37)mL/s]在术后5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重比较发现,3个不同导尿管型号组术后Q_(max)、Q_(ave)在T2与T3、T3与T4、T4与T5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尿流曲线类型:T1及T2时间点以平台型为主,其占比分别为60%(160/266)、55%(145/266),T3、T4及T5时间点以钟型为主,其占比分别为52%(138/266)、57%(152/266)、64%(172/266);尿流曲线类型在不同时间点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邻时间点两两比较得出,尿流曲线类型分布差异在T2、T3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一期Snodgrass手术修复的阴茎体型尿道下裂患儿,采用不同型号导尿管对术后尿流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下裂 尿流率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基因组测序解读与报告专家共识
17
作者 卢宇蓝 李国壮 +31 位作者 王雅琼 徐可欣 董欣然 蔡继昊 吴冰冰 王慧君 方萍 王剑 王华 孙路明 叶勇裕 李晴 刘雅萍 刘丽 刘宁 刘嘉琦 宋昉 杨琳 邱正庆 陈泽夫 罗华夏 郭丹 郝婵娟 赵森 黄尚志 彭镜 蔡小强 睢瑞芳 李林康 吴南 周文浩 张抒扬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4-328,共15页
基因组测序(genome sequencing,GS)是一种全面且系统地检测个体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DNA序列的技术,旨在识别遗传变异并研究这些变异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种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检测技术,GS凭借高通量、高准确性和... 基因组测序(genome sequencing,GS)是一种全面且系统地检测个体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DNA序列的技术,旨在识别遗传变异并研究这些变异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种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检测技术,GS凭借高通量、高准确性和全面性的优势,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支持。然而,其复杂的数据分析与解读对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带来了诸多挑战。运用GS技术进行遗传病分子诊断会涉及临床应用的伦理与技术问题,包括知情同意、诊断性数据解读、报告范围和内容等。本专家共识总结了临床基因组测序(clinical GS,c GS)的核心流程,明确了检测范围与技术局限性,提供了数据质控、分析、注释及变异解读的关键步骤,并对报告内容和知情同意的争议性问题展开讨论。本共识旨在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正确理解和规范使用临床基因组测序技术,提升遗传病诊断的准确性,优化技术的临床效用,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罕见病 基因组测序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变异解读 遗传检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9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18
作者 代新珍 汤红平 +4 位作者 袁理 米贤军 钟守军 陈志强 邓文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2-356,共5页
目的探讨CD9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对人乳腺癌细胞株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取乳腺癌80例、乳腺导管内癌40例,乳腺良性增生60例及正常乳腺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99蛋白的表达。利用小干扰RNA技术转染高转移乳腺癌细胞株MD... 目的探讨CD9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对人乳腺癌细胞株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取乳腺癌80例、乳腺导管内癌40例,乳腺良性增生60例及正常乳腺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99蛋白的表达。利用小干扰RNA技术转染高转移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S,细胞分为沉默组(MDA-MB-435S-SiCD99)及对照组(MDA-MB-435S-SiNC),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沉默效果。通过CCK-8、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沉默CD99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结果CD9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导管内癌、乳腺良性增生和正常乳腺组织(均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MDA-MB-435S-SiNC相比,小分子RNA沉默MDA-MB-435S细胞CD99的表达后,CD99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与MDA-MB-435S-SiNC相比,沉默CD99基因表达后,CCK-8实验显示MDA-MB-435S-SiCD99组细胞增殖水平明显降低(P<0.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MDA-MB-435S-SiCD99组细胞划痕距离明显延长(P<0.01);Transwell结果表明MDA-MB-435S-SiCD99组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CD99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沉默CD99的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99 乳腺癌 MDA-MB-435S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乳喂养障碍自评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19
作者 彭悦 梁咏其 +6 位作者 姜小珂 刘春林 李莹莹 曾华 张小燕 梁秋霞 殷彩欣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34,共4页
目的汉化母乳喂养障碍自评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运用Beaton跨文化调适指南对原量表进行直译、回译、文化调适及预调查,确定中文版母乳喂养障碍自评量表。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4年8-10月对产后42 d常规复查的产妇380人进行问卷调查,... 目的汉化母乳喂养障碍自评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运用Beaton跨文化调适指南对原量表进行直译、回译、文化调适及预调查,确定中文版母乳喂养障碍自评量表。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4年8-10月对产后42 d常规复查的产妇380人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量表的信效度。结果中文版母乳喂养障碍自评量表包含4个维度(流速、含接、损伤和母乳喂养后行为)共17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160%。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模型拟合指标较好(χ^(2)/df=1.184,RMSEA=0.030,RMR=0.025,GFI=0.929,CFI=0.983,NFI=0.902,IFI=0.983)。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0.875~1.000,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0.978。量表总Cronbach′sα系数为0.878,重测信度0.876,折半信度0.820。结论中文版母乳喂养障碍自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母乳喂养障碍的自我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母乳喂养障碍 母乳喂养 自评量表 自我评估 信度 效度 产科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与急性肺损伤恶化关联性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韩英 胡丹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8-573,共6页
急性肺损伤(ALI)是一种严重威胁全球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弥漫性肺间质水肿和肺泡水肿,通常伴有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内质网应激(ERS)在ALI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 急性肺损伤(ALI)是一种严重威胁全球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弥漫性肺间质水肿和肺泡水肿,通常伴有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内质网应激(ERS)在ALI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通过多种途径加剧急性肺损伤:在细胞凋亡方面,关键蛋白如GRP78、CHOP和caspase-12参与调控,促进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的凋亡,从而加重肺组织损伤;在ROS代谢方面,诱导活性氧(ROS)的大量释放,NADPH氧化酶等参与ROS的产生过程,ROS会损害肺血管内皮细胞,导致液体渗漏,进一步加剧肺损伤;在炎症反应方面,激活中性粒细胞,补体产生的C5a与中性粒细胞C5aR结合,诱导ERS,进一步加重肺部炎症;在铁死亡途径方面,加剧肺泡上皮细胞的铁死亡,Mfn-2与IRE1-α等相互作用参与其中。因此,针对ERS的干预策略,例如使用化学分子伴侣或特定的信号通路抑制剂,可能为ALI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深入探究了ERS与ALI的关联性,对揭示ALI的发病机制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发病机制 内质网应激 活性氧 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