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年级医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陈婷 蔡敏芳 +2 位作者 马金香 陶涛 黄钧裕 《医学与哲学(A)》 2018年第4期42-44,59,共4页
为了对医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早期干预,以自行设计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调查问卷对某医学院校低年级研究生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12.2%的低年级研究生有学术不端行为,常见的是不规范引用文献;39.5%的研究生认为其周围工作者有... 为了对医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早期干预,以自行设计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调查问卷对某医学院校低年级研究生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12.2%的低年级研究生有学术不端行为,常见的是不规范引用文献;39.5%的研究生认为其周围工作者有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对学术不端具体行为的判别、周围人群的学术不端行为。与个人对科研的了解程度、兴趣无关。因此,早期需要通过规范的学术行为教育和全面性的学术行为监管对低年级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进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不端行为 低年级医学研究生 科研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耐多药结核病化疗方案中是否对吡嗪酰胺耐药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吴碧彤 邝浩斌 +7 位作者 刘志辉 蔡杏珊 覃红娟 孟繁荣 巫丽兰 林兆原 彭德虎 谭守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4期447-451,共5页
目的探讨吡嗪酰胺(PZA)耐药与否对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采用含PZA的标准MDR-TB方案近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就诊并顺利完成疗程,且采用BACTEC MGIT 960法检测有结... 目的探讨吡嗪酰胺(PZA)耐药与否对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采用含PZA的标准MDR-TB方案近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就诊并顺利完成疗程,且采用BACTEC MGIT 960法检测有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并同时采用比例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证实对异烟肼、利福平和PZA耐药的MDR-TB患者(Z^R-MDR组)60例;采用1:1配对原则,选择同期治疗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PZA敏感、年龄相差5岁以内的MDR-TB患者(Z^S-MDR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化疗方案6Am-Lfx(Mfx)-PZA-Pto-Cs(PAS)/18Lfx(Mfx)-PZA-Pto-Cs(PAS)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空洞缩小率、治愈率及失败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Z^S-MDR组患者在2、6、12、24个月末时痰菌阴转率分别为70.00%(42/60)、90.00%(54/60)、86.67%(52/60)、86.67%(52/60),高于Z R-MDR组的46.67%(28/60)、66.67%(40/60)、70.00%(42/60)、70.00%(4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值分别为6.720、9.624、4.910、4.910,P值均<0.05);疗程结束时Z^S-MDR组患者病灶吸收率为81.67%(49/60),高于Z R-MDR组的65.00%(3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4,P=0.019);Z^S-MDR组患者空洞缩小率为76.92%(40/52),与Z^R-MDR组的62.00%(31/50)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81,P=0.098);Z^S-MDR组的治愈率为86.67%(52/60),高于Z^R-MDR组的70.00%(4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0,P=0.016)。Z^S-MDR组的失败率为13.33%(8/60),低于Z^R-MDR组的30.00%(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0,P=0.016)。结论 PZA表型耐药的MDR-TB患者使用全程含PZA的标准耐多药方案治疗,其疗效较PZA敏感者差,建议对耐PZA的MDR-TB患者尽量选择不含PZA的耐多药化疗方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结核 抗多种药物性 吡嗪酰胺 药物疗法 联合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超声和超声造影及细针穿刺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戴亚丽 吕艳 +8 位作者 刘军 孙德胜 张帆 彭伟彬 蓝薇 吴佩娴 韩令川 谢谦 卢东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2期396-398,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超声、超声造影(CEUS)及细针穿刺(FNA)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2015年本院收治的进行甲状腺超声、CEUS及FNA,并进行手术的甲状腺结节患者76例,3种方法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比,分析每种方法诊断甲... 目的探讨甲状腺超声、超声造影(CEUS)及细针穿刺(FNA)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2015年本院收治的进行甲状腺超声、CEUS及FNA,并进行手术的甲状腺结节患者76例,3种方法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比,分析每种方法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率,并计算CEUS、FNA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结果准确率:甲状腺超声为52.63%,CEUS为86.84%,FNA为93.42%;灵敏度:CEUS为91.67%,FNA为97.22%;阳性预测值:CEUS为94.29%,FNA为95.89%。结论甲状腺超声准确率有限;CEUS优于甲状腺超声,FNA优于CEUS。对于彩超不能确诊的甲状腺结节患者,FNA检查基本可确诊。而对于无条件开展FNA检查的医院,CEUS可以作为一种替代的检查方法,也基本满足临床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彩色多普勒 超声造影 甲状腺细针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环状RNA的差异表达及功能预测
4
作者 陈娟 王宁 +3 位作者 夏明明 张国明 罗先琼 马健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6-307,321,共13页
目的:探究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在缺氧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RMECs)中的差异表达及其功能,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的发病机制提供新... 目的:探究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在缺氧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RMECs)中的差异表达及其功能,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的发病机制提供新见解。方法:分离提取HRMECs,建立ROP细胞缺氧模型,通过全转录组测序分析circRNA差异表达谱;采用qRT-PCR验证8个差异表达circRNA(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circular RNA, DE-circRNA),并进行GO和KEGG通路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构建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结果:在正常培养与缺氧诱导之间共有1 714个circRNA呈现差异表达,其中899个上调,815个下调(q<0.05,差异倍数>2)。GO分析结果显示,DE-circRNA主要富集于凋亡信号通路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而KEGG分析结果提示其主要涉及肿瘤相关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circRNA-miRNA-mRNA网络分析结果表明,hsa_circ_0140253可能通过hsa-miR-210-3p/ERFE和hsa-miR-210-3p/PPARGC1A轴在ROP的发生发展中发挥潜在调控作用。结论:本研究揭示了HRMECs缺氧模型中的circRNA差异表达谱,提示hsa_circ_0140253可能通过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的机制参与ROP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缺氧 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环状RNA 竞争性内源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跟腱厚度相关性的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林玲 王蓓 +6 位作者 潘丽丽 何成毓 万象新 郑志昂 黄正新 邹朝宝 符明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研究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冰平与跟腱厚度(ATT)之间的相关陛。方法:2014-03至2015—03期间收集18。75岁、血清LDL—C水平高于正常上限(≥3.37mmol/L)的患者154例,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分... 目的:研究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冰平与跟腱厚度(ATT)之间的相关陛。方法:2014-03至2015—03期间收集18。75岁、血清LDL—C水平高于正常上限(≥3.37mmol/L)的患者154例,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分为LDL—C边缘升高(3.37~4.12mmol/L)組(n=50)和LDL—C升高(≥4.14mmol/L)组(n=104);另以血清LDL—C水平正常(〈3.37mmol/L)者作为对照组(n=51)。采用标准化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术测量三组受试者的ATT,进行比较,并分析血清LDL—C水平与AT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DL—C升高组的ATT平均值[(9.42±3.63)mm]高于LDL—C边缘升高组[(8.24±1.73)mm]和对照组[(6.05±0.28)mm],三组受试者ATT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血清LDL—C水平与ATT平均值的相关系数r=0.346(P〈0.001)。结论:本研究小样本初步观察发现,血清LDL—C水平越高,ATT越厚,血清LDL—C水平与ATT呈正相关,该现象及其意义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类 LDL 跟腱 黄瘤病 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介导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2基因促进颗粒细胞铁死亡
6
作者 李远成 李荔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498-2506,共9页
目的探讨高雄激素通过DGAT2诱导铁死亡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颗粒细胞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卵巢颗粒细胞系KGN,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睾酮(1、10、100μmol/L)处理,检测DGAT2及铁死亡标志物(GPX4、ROS、MDA)、脂质代谢指标... 目的探讨高雄激素通过DGAT2诱导铁死亡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颗粒细胞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卵巢颗粒细胞系KGN,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睾酮(1、10、100μmol/L)处理,检测DGAT2及铁死亡标志物(GPX4、ROS、MDA)、脂质代谢指标(TG、PUFAs)、脂滴积聚及细胞存活率的变化。此外,通过siRNA敲低DGAT2并联合Erastin处理,进一步验证DGAT2对铁死亡的影响。结果睾酮处理上调DGAT2表达(P<0.01),增加了细胞内TG和PUFAs含量(P<0.001),促进了脂滴积聚,伴随ROS和MDA水平升高(P<0.05,P<0.001)及GPX4表达下降(P<0.001),明显降低细胞活力(P<0.001)。DGAT2敲低可逆转上述变化,缓解铁死亡并显著改善细胞存活率(P<0.001)。结论DGAT2可能参与了PCOS患者高雄激素介导的颗粒细胞铁死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2 铁死亡 颗粒细胞 高雄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比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肺鳞癌患者的疗效
7
作者 朱玉斐 黄智昊 +4 位作者 蔡依辰 曾云云 黄惠怡 孙钧 苏珊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4-1029,共6页
目的对比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肺鳞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4年4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接受替雷利珠单抗或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一线化疗的晚期肺鳞癌患者共116例,替雷利珠单抗... 目的对比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肺鳞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4年4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接受替雷利珠单抗或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一线化疗的晚期肺鳞癌患者共116例,替雷利珠单抗组与帕博利珠单抗组各58例。主要观察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及治疗失败时间(TTF),次要观察终点为疾病控制率(DCR)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事件(TRAEs)。结果在中位随访时间为19.7个月时,替雷利珠单抗组和帕博利珠单抗组的中位TTF分别为9.7个月和7.7个月(P<0.05)。替雷利珠单抗组的ORR显著高于帕博利珠单抗组(77.6%vs.60.3%,P<0.05),两组的DCR分别为93.1%和87.9%(P=0.342)。在安全性方面,两组TRAEs的发生率相似。替雷利珠单抗组的3级及以上TRAEs发生率为29.3%,任何级别TRAEs发生率为81.0%;而帕博利珠单抗组分别为32.8%和87.9%。两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事件均为血液学毒性。结论在中国晚期肺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中,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相较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表现出更高的疾病缓解率,同时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雷利珠单抗 帕博利珠单抗 化疗 晚期肺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蝥酸钠维生素B_(6)注射液对人肝癌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8
作者 思兰兰 许文 +6 位作者 李乐 纪冬 陈雪媛 戴久增 姚增涛 陈威巍 刘妍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47-755,共9页
目的分析斑蝥酸钠维生素B_(6)注射液(SCV)对4种人肝癌细胞(SMMC-7721、Bel-7402、Huh7、HepG2)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设置未用药对照组(0μmol/L)和0.5、1、2、4、8、16、32μmol/L SCV组,处理正常肝细胞系L02,采用CCK-8法检测SCV对L02... 目的分析斑蝥酸钠维生素B_(6)注射液(SCV)对4种人肝癌细胞(SMMC-7721、Bel-7402、Huh7、HepG2)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设置未用药对照组(0μmol/L)和0.5、1、2、4、8、16、32μmol/L SCV组,处理正常肝细胞系L02,采用CCK-8法检测SCV对L02细胞的毒性作用。培养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Bel-7402、Huh7、HepG2,设置未用药对照组(0μmol/L)和2、4、8μmol/L SCV组。采用CCK-8法、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流式细胞实验分别检测SCV对4种肝癌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的核因子κB亚基p65(p65)、B细胞淋巴瘤2家族蛋白质(Bcl-2)和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情况,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未用药对照组(0μmol/L)比较,0.5、1、2、4、8μmol/L SCV对L02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选择2、4、8μmol/L SCV进行后续实验。与未用药对照组(0μmol/L)比较,不同浓度(2、4、8μmol/L)的SCV均可明显抑制4种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P<0.001)。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与未用药对照组(0μmol/L)比较,不同浓度(2、4、8μmol/L)的SCV均可明显降低4种肝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P<0.05或P<0.01或P<0.001)。此外,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未用药对照组(0μmol/L)比较,不同浓度(2、4、8μmol/L)的SCV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P<0.05或P<0.01或P<0.001)。在上述结果中,SCV的抑制作用均呈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SCV可将细胞阻滞于G2/M期(P<0.05或P<0.01或P<0.001),并可明显促进细胞凋亡(P<0.05或P<0.01或P<0.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SCV可明显下调p65(P<0.05或P<0.01)和Bcl-2的表达(P<0.05),上调Caspase-3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SCV可明显抑制多种人肝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和迁移,并可阻滞细胞周期进程。SCV可能通过抑制p65、Bcl-2的表达,从而解除其对凋亡通路的抑制作用,进而激活Caspase-3促进凋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蝥酸钠维生素B_(6)注射液 人肝癌细胞系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小鼠心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吉晶晶 李俊 +3 位作者 李慧 孙学刚 苏磊 刘志锋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0-294,共5页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所致小鼠心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BALB/c小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生理盐水组(Sham+NS组)、常温+乌司他丁组(Sham+UTI组)、热打击+生理盐水组(HS+NS组)、热打击+乌司他丁...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所致小鼠心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BALB/c小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生理盐水组(Sham+NS组)、常温+乌司他丁组(Sham+UTI组)、热打击+生理盐水组(HS+NS组)、热打击+乌司他丁组(HS+UTI组)4组,每组5只。在热打击开始前腹腔注射乌司他丁10~5U/kg进行预处理。常温两组置于环境温度23.0±0.5℃条件下,热打击两组置于高温气候动物培养箱(温度36.5±0.5℃,湿度65.0%±2.0%)内,以直肠温度(T_r)达42℃作为重症中暑标准。达中暑标准后,移至常温(23.0±0.5℃)进行自然降温处理,降温6h后进行心脏超声检测,分离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Western blotting检测总p38及磷酸化p38(p-p38)含量。结果在中暑热打击组中,HS+UTI组小鼠体温达42℃的时间较HS+NS组明显延长(P=0.044)。与Sham+NS组相比,HS+UTI组与HS+NS组动物心输出量(CO)均明显下降(P=0.017),炎症损伤评分明显升高(P<0.001),p-p38/p38比值升高(P<0.001),而HS+UTI组CO下降程度明显低于HS+NS组(P=0.030),对应的炎症损伤评分(P<0.001)及p-p38/p38比值(P=0.001)也均明显低于HS+NS组。结论重症中暑热打击可导致小鼠心肌炎性损伤和心功能障碍,而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小鼠心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p38水平,减轻心肌组织炎症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乌司他丁 心功能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耐药性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湘容 张天宇 +4 位作者 王歆雨 刘志辉 王琪 苏宁 胡锦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47-1352,共6页
目的明确广州地区鸟分枝杆菌复合群(MAC)不同菌种及药物敏感性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2020年广州地区分枝杆菌菌株库保藏的MAC临床分离菌株,对临床资料齐全并确诊为MAC肺病患者的临床菌株进行16S rRNA、ITS、rpoB、hsp65多靶... 目的明确广州地区鸟分枝杆菌复合群(MAC)不同菌种及药物敏感性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2020年广州地区分枝杆菌菌株库保藏的MAC临床分离菌株,对临床资料齐全并确诊为MAC肺病患者的临床菌株进行16S rRNA、ITS、rpoB、hsp65多靶位基因测序将其鉴定至种,再应用微孔板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确定其药物敏感性;根据患者临床症状、DR/CT影像学检查以及病原菌培养结果判断其临床治疗是否成功。结果(1)91株MAC临床分离菌株中胞内分枝杆菌63株(69.23%),鸟分枝杆菌21株(23.07%);(2)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对阿米卡星、乙胺丁醇的耐药率存在差异(P<0.05);(3)鸟分枝杆菌肺病和胞内分枝杆菌肺病的治疗成功率存在显著差异(66.67%vs.41.27%,χ^(2)=6.053,P<0.05)。结论广州地区MAC临床分离菌株以胞内分枝杆菌和鸟分枝杆菌为主,不同MAC菌种的耐药性及临床预后存在差异;对于NTM肺病患者,应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并根据上述结果制定并优化临床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分枝杆菌复合群 鸟分枝杆菌 胞内分枝杆菌 药物敏感性试验 临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软骨外植体进行小分子化合物Kartogenin递送渗透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温才宁 欧阳侃 +3 位作者 周晓莹 秦转 王大平 段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38-441,共4页
目的建立猪关节软骨外植体模型,为药物递送修复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病损的作用提供一种简单经济的研究策略。方法体外无菌解剖分离猪膝关节软骨,使用活检组织穿孔器取直径为40 mm的小圆柱体。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外植体,荧光标记的Rhodamine... 目的建立猪关节软骨外植体模型,为药物递送修复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病损的作用提供一种简单经济的研究策略。方法体外无菌解剖分离猪膝关节软骨,使用活检组织穿孔器取直径为40 mm的小圆柱体。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外植体,荧光标记的Rhodamine B-Kartogenin(KGN)进行小分子药物渗透测试。药物渗透试验12 h、24 h、48 h,每个时间点设置3个重复组,获取外植体进行冰冻切片,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植体的结构及其体外培养系统中小分子药物在软骨层的渗透情况,通过Image J分析荧光强度。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软骨外植体无血清培养模型在体外12 h、24 h、48 h均可维持正常的形态结构,小分子药物Rhodamine B-KGN呈红色荧光,48 h组荧光信号明显增强(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不断渗入软骨外植体,进入外植体的药物逐渐增多。结论本研究建立一种猪软骨外植体模型,检测了小分子化合物KGN在软骨外植体中的渗透分布情况,为探讨药物递送对骨关节炎软骨病损的修复作用提供一个简单经济的评价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外植体 小分子药物递送 药物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蹼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卓曼 蔡婧婧 +3 位作者 张在坤 胡先福 阙春梅 任力杰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3期303-308,共6页
颈动脉蹼是一种起源动脉壁向腔内延伸的薄层内膜增生性组织,为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的一种特殊表现,常见于颈内动脉起始部。目前颈动脉蹼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患者激素水平、创伤、缺血、遗传及发育畸形有关。DSA是诊断颈动脉蹼的金标准,表... 颈动脉蹼是一种起源动脉壁向腔内延伸的薄层内膜增生性组织,为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的一种特殊表现,常见于颈内动脉起始部。目前颈动脉蹼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患者激素水平、创伤、缺血、遗传及发育畸形有关。DSA是诊断颈动脉蹼的金标准,表现为局部管腔内线样影和薄层腔内突出物,多普勒超声、CTA和MRA对颈动脉蹼的敏感性也较高。研究者尝试通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颈动脉蹼进行治疗,但目前治疗的证据尚不充分。临床上应重视颈动脉蹼的发生,对此类患者的卒中风险进行监测,也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其发生机制、对卒中风险的影响以及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蹼 缺血性卒中 肌纤维发育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社会心理因素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诗华 胡国信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61-1864,共4页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使得儿童、青少年及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明显升高。近年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内在的社会心理因素成为影响疾病进展、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非酒精性脂肪...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使得儿童、青少年及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明显升高。近年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内在的社会心理因素成为影响疾病进展、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易出现社会心理障碍,对该类患者常见的社会心理问题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行为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TA超声简易法则与卵巢肿瘤良恶性病理对照一致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青娟 郑剑 +3 位作者 梁茜 李梁 康斯亮 贡雪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评估IOTA超声简易法则判断附件肿块良恶性的临床适用性和诊断准确率,为IOTA超声简易法则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9月—2019年9月在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接受经腹或经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发现附件区... 目的:评估IOTA超声简易法则判断附件肿块良恶性的临床适用性和诊断准确率,为IOTA超声简易法则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9月—2019年9月在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接受经腹或经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发现附件区肿块且获得手术病理结果的患者的资料。由1位高年资医师在未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对超声图像进行IOTA超声简易法则分类,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照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214例,其中良性197例、恶性17例。IOTA超声简易法则临床适用率为73.8%。IOTA超声简易法则分类确定的患者中,诊断敏感度为90%(95%置信区间55.5%~99.8%),特异度为98.6%(95%置信区间95.2%~99.8%),阳性预测值为81.8%(95%置信区间48.2%~97.7%),阴性预测值为99.3%(95%置信区间96.3%~99.9%),诊断准确性为98.1%(95%置信区间83.3%~99.9%)。结论:IOTA超声简易法则简便易行,对卵巢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如何提高其临床适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对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何诗华 戴璐 +2 位作者 郑洁 吴创鸿 胡国信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6-951,共6页
目的观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线上生活方式干预对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就诊的瘦型NAFLD患者53例,予以... 目的观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线上生活方式干预对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就诊的瘦型NAFLD患者53例,予以限制热量摄入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总热量摄入根据基础代谢率(BMR)和活动因子(PAL)计算得来,总能量限制在(BMR×95%×PAL-1000)kcal~(BMR×95%×PAL-500)kcal],碳水化合物比例波动在10%~55%和生活方式指导8周,通过线上管理软件进行监督随访并观察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的脂肪含量(CAP)及肝硬度(LSM)、人体测量学指标、血生化、尿蛋白和尿酮体等。1年后随访患者体质量和BMI。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经8周干预后,患者CAP从(304.47±31.91)db/m下降至(242.43±26.74)db/m,LSM从(7.43±2.41)kPa下降至(6.36±1.79)kPa,体质量从(64.29±7.37)kg下降至(60.24±7.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25、3.72、14.07,P值均<0.001)。25例患者(47.2%)脂肪肝消失,12例LSM异常者(63.2%)恢复正常。52例患者(98.1%)体质量平均下降(4.05±2.32)kg。CAP下降等级随着体质量下降幅度的增加而增加。经干预后患者BMI、腰围、臀围、ALT、AST、GGT、尿酸、空腹血糖、TG、TC、LDL显著下降,HDL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12.85,13.77,10.28,7.64,6.21,8.35,6.83,6.31,7.4,4.97,5.95,−2.21,P值均<0.05)。ALT、AST、GGT、尿酸、空腹血糖、TG、TC、LDL基线异常者恢复正常的比例分别为75%、100%、81.8%、57.1%、100%、66.7%、73.5%、85.3%。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尿酮体无明显改变(P值均>0.05)。随访1年后患者体质量及BMI无反弹(P值均>0.05)。干预及随访期间患者无胃肠道反应。结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及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改善瘦型NAFLD患者肝脂肪含量及肝功能、血脂指标,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膳食 低碳水化合物 生活方式 膳食 减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发生利奈唑胺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唐浩杰 杨子龙 +5 位作者 俞朝贤 冯治宇 董海平 李祥 赵威 邝浩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690-2695,共6页
目的探讨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发生利奈唑胺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构建神经系统不良反应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胸科医院2023年4月至2024年1月含利奈唑胺化疗方案治疗的耐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发生利奈唑胺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构建神经系统不良反应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胸科医院2023年4月至2024年1月含利奈唑胺化疗方案治疗的耐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2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不良反应及空腹、服药后2 h的利奈唑胺血药浓度。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利奈唑胺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利奈唑胺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预测模型,采用ROC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效能及校准能力。结果复治(OR=2.540,P=0.028)、合并空洞(OR=4.092,P=0.021)、贫血(OR=10.921,P=0.005)、C_(min)≥0.7665 mg/L(OR=6.813,P<0.001)是发生利奈唑胺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4个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AUC为0.851(95%CI:0.774~0.929),约登指数为0.590时,其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92.3%,预测模型有较好的校准能力(Hosmer-lemeshowχ^(2)=8.719,P=0.273)。结论C_(min)≥0.7665 mg/L、合并空洞、复治、贫血的MDR/RR-TB患者发生利奈唑胺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风险可能较高,基于上述4个指标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利奈唑胺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耐多药 肺结核 神经系统 不良反应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癌根治术后尿路造口患者真实体验的Meta整合 被引量:3
17
作者 华小玲 高梦昕 +3 位作者 陈媛 蔡超 刘永达 孙红玲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6-702,共7页
目的:整合膀胱癌根治术后尿路造口患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以全面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及需求,为该类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及英文数据库中关于膀胱癌根治术后尿路造口患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 目的:整合膀胱癌根治术后尿路造口患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以全面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及需求,为该类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及英文数据库中关于膀胱癌根治术后尿路造口患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2020版)评价文献质量,运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提炼出61个研究结果,归纳出10个类别,最终综合出以下4个整合结果。难以适应术后身体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心理问题突出;术后生理功能的改变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术后自我护理能力不足,渴望完善的延续护理指导;创伤后成长,在多方的社会支持下,实现生活重建。结论: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术后体验及需求,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为患者提供长期、全面的专业指导及延续护理服务,以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尿流改道术 尿路造口 质性研究 Meta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和MRI特征预测侵袭性胎盘植入和严重产后出血的列线图构建和验证
18
作者 吴逸冲 曹满瑞 +3 位作者 陆玮 夏军 刘阳 孔艳青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72-1080,共9页
目的:基于临床和MRI特征构建预测侵袭性胎盘植入和严重产后出血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方法:对2019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因产前检查疑有胎盘前置或胎盘植入性疾病(PAS)而行MRI检查的236例孕晚期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 目的:基于临床和MRI特征构建预测侵袭性胎盘植入和严重产后出血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方法:对2019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因产前检查疑有胎盘前置或胎盘植入性疾病(PAS)而行MRI检查的236例孕晚期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8:2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入训练集(189例)或验证集(47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临床和MRI特征,分别构建侵袭性胎盘植入和严重产后出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诊断效能。结果:剖宫产史(OR=2.835,P=0.022)、胎盘局部膨隆(OR=3.526,P=0.044)、胎盘-子宫界面不连续(OR=7.97,P=0.006)、胎盘床异常血管(OR=4.16,P=0.013)和胎盘陷窝流空信号(OR=6.229,P=0.006)是预测侵袭性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上述征象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其列线图,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955(95%CI:0.928~0.983)和0.866(95%CI:0.752~0.980)。胎盘局部膨隆(OR=4.033,P=0.033)、胎盘床异常血管(OR=4.585,P=0.01)、胎盘内异常血管(OR=3.684,P=0.034)和胎盘陷窝流空信号(OR=8.154,P=0.002)是预测严重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上述征象构建严重产后出血预的测模型并绘制其列线图,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945(95%CI:0.912~0.977)和0.899(95%CI:0.806~0.993)。结论:基于临床和MRI特征构建的预测侵袭性胎盘植入和严重产后出血列线图预测模型对临床诊治能提供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植入 磁共振成像 产前诊断 产后出血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电针镇痛对全麻甲状腺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保 马树霖 +5 位作者 尧新华 杨帆 温凯 罗思静 甘英 鲁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2-1136,共5页
目的 探讨术中电针镇痛对全麻甲状腺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择期行静吸复合全麻甲状腺手术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tr组)和电针组(EA组)。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目的 探讨术中电针镇痛对全麻甲状腺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择期行静吸复合全麻甲状腺手术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tr组)和电针组(EA组)。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麻醉完成手术。EA组于常规全麻麻醉镇痛的基础上,在气管插管前、气管拔管前选择双侧内关、曲池、列缺穴进行电针镇痛,每次治疗15 min。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插管前(T_(0)),插管后1、5、10、15、30 min(T_(1)、T_(5)、T_(10)、T_(15)、T_(30)),拔管前1 min(EXBT_(1)),拔管后1、5 min(EXAT_(1)、EXAT_(5))]的血流动力学指标(SBP、MAP、DBP、HR);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使用阿片类镇痛药药物总量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EA组和Ctr组的SBP分别在T_(1)-T_(15)、EXAT_(1)和EXAT_(5)出现统计学差异;MAP在T_(5)-T_(15)、EXAT_(1)时出现统计学差异;DBP在T_(15)和EXAT_(1)时出现统计学差异;HR在T_(1)、T_(5)、EXAT_(1)和EXAT_(5)时出现组间统计学差异(P <0.05)。T_(1)-T_(15)期间,EA组SBP、MAP、DBP、HR呈下降趋势,且均较Ctr组低,EA组SBP、MAP、DBP波动幅度比Ctr组小,EA组HR在插管后波动幅度较Ctr组大,拔管后波动幅度更小;两组患者术中使用阿片类镇痛药药物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皮疹和高血压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术中电针镇痛能有效减轻甲状腺手术患者气管插管与气管拔管引起的血管应激反应,减少阿片类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镇痛 甲状腺手术 气管插管 应激反应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合并肺结核的蛋白组学图谱及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分析
20
作者 周文娣 林佳敏 +4 位作者 琚岱晨 王琪 朱家楼 苏宁 胡锦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814-1821,共8页
目的旨在分析肺癌合并肺结核(LC-PTB)患者的外周血蛋白组学特征,寻找其与肺癌(LC)患者的差异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分析。方法研究共纳入8例LC-PTB患者和10例LC患者,LC均为经病理确诊且未接受任何治疗的初诊患者,PTB均为采样时结核... 目的旨在分析肺癌合并肺结核(LC-PTB)患者的外周血蛋白组学特征,寻找其与肺癌(LC)患者的差异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分析。方法研究共纳入8例LC-PTB患者和10例LC患者,LC均为经病理确诊且未接受任何治疗的初诊患者,PTB均为采样时结核杆菌病原性阳性。应用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技术对上述患者的外周血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检测,并评估其间的差异蛋白,进而通过生物信息学进行功能分析。结果两组共检测到5185种蛋白质,识别出190种差异蛋白,其中58种表达上调,132种表达下调。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外基质。KEGG通路及GO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差异蛋白在免疫反应、新陈代谢和分泌调控等生物过程中的作用。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指出SORT1、SAR1B、RPS6KB1、VWF、SHC1、SRPRB、CTSD、TARDBP、RPLP0、PSMA2、RPS6、XPO1、PRKACB、HLA-DRB1等可能在LC-PTB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ADA2、MAP3K1、GLS2等蛋白的表达变化也可能与LC-PTB的发展密切相关。结论蛋白组学图谱全面描述了LC-PTB的蛋白组学特征并发现众多表达差异蛋白,有望为LC-PTB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肺结核 蛋白质组学 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