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锁骨骨折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颜登鲁 李健 +3 位作者 高梁斌 张志 张在恒 谭平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2-404,共3页
目的:根据锁骨形态特点,探讨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锁骨骨折的手术入路。方法:成人锁骨标本60个,防腐成人尸体(8具)的肩关节标本16个。测量锁骨长度、锁骨最窄处直径、锥状结节处入钉点区域及该部位入钉在锁骨内的固定长度。结果:锁骨长度... 目的:根据锁骨形态特点,探讨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锁骨骨折的手术入路。方法:成人锁骨标本60个,防腐成人尸体(8具)的肩关节标本16个。测量锁骨长度、锁骨最窄处直径、锥状结节处入钉点区域及该部位入钉在锁骨内的固定长度。结果:锁骨长度为(144.34±6.48)mm;最窄处直径为(9.40±1.92)mm。锁骨锥状结节至肩锁关节内侧进针范围为(32.86±5.18)mm;该范围内最近及最外穿刺点打入的克氏针均可通过锁骨前弧最凸点,穿行长度最短为(74.28±1.16)mm,最长为(98.86±2.16)mm。肩关节标本解剖显示,锁骨外侧端与肩胛冈形成向内侧开放的角度,锥状结节以远部分比相应的肩胛冈高(8.24±0.62)mm。左、右侧锁骨测量结果经t检验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锁骨锥状结节处可作为微创手术入路及入钉点区域,该部位入钉可在锁骨内穿行足够的固定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 骨折 内固定 微创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张力带固定治疗横断型髌骨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健 颜登鲁 +4 位作者 高梁斌 曾勉东 谭平先 张在恒 余升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8-671,共4页
目的:为微创张力带固定治疗横断型髌骨骨折提供基础依据并探讨临床效果。方法:24个膝关节标本制成横断型骨折模型,随机分为6组,分别选用微创或开放手术克氏针张力带、空心钉张力带或可吸收钉张力带固定。检查髌骨关节面的复位程度,关节... 目的:为微创张力带固定治疗横断型髌骨骨折提供基础依据并探讨临床效果。方法:24个膝关节标本制成横断型骨折模型,随机分为6组,分别选用微创或开放手术克氏针张力带、空心钉张力带或可吸收钉张力带固定。检查髌骨关节面的复位程度,关节面错位>2 mm为复位不良。应用微创克氏式针张力带治疗23例,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治疗35例;两组间在骨折复位程度、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方面比较。结果:实验组均达解剖复位,组问无显著性差异(x2=1.269,V=5,P=0.938,>0.05)。临床均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两组间在骨折复位程度(Z=-0.701,P=0.483)、关节活动度(Z=-0.29,P=0.977)和膝关节功能(Z=-0.87,P=0.930)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创张力带固定治疗横断型髌骨骨折能达到解剖复位,临床效果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髌骨 骨折 张力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终板应力变化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8
3
作者 徐晖 李健 +3 位作者 程立明 高梁斌 张平 张美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7-309,312,共4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椎体成形术对相邻椎体终板应力变化的影响。方法:在已建立的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过程在胸12椎体中置入骨水泥,分析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3种加载状态下...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椎体成形术对相邻椎体终板应力变化的影响。方法:在已建立的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过程在胸12椎体中置入骨水泥,分析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3种加载状态下手术前后相邻椎体终板的应力变化。结果:胸11下位终板和腰1上位终板手术前后总体应力变化不大。但两终板中间部分的应力在各种状态下术后较术前均有增加。结论:注入较小剂量(胸124.0ml)骨水泥,PVP不足以引起由于应力集中而造成相邻椎体骨折可能性增加。PVP中较小剂量的骨水泥注入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骨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有限元分析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终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髌骨厚度和高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4
作者 颜登鲁 李健 +2 位作者 高梁斌 谭平先 张在恒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4-506,共3页
目的:测量髌骨厚度与长度,为微创张力带固定法治疗髌骨骨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60份无髌骨损伤的X线片,在X线片上髌骨关节面中点做其垂线(L0),取垂线中点做髌骨关节面的平行线(H0);成人髌骨标本60个,在髌骨关节面中央嵴(L1)两侧各0.... 目的:测量髌骨厚度与长度,为微创张力带固定法治疗髌骨骨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60份无髌骨损伤的X线片,在X线片上髌骨关节面中点做其垂线(L0),取垂线中点做髌骨关节面的平行线(H0);成人髌骨标本60个,在髌骨关节面中央嵴(L1)两侧各0.5mm处做其平行线L1、L2,以中央嵴的中点(H1)做水平线,与前两条平行线相交H2、H3。测量髌骨的长度(L)及厚度(H)。结果:X线片髌骨测量厚度为(21.32±0.12)mm,髌骨长度为(42.36±0.18)mm。髌骨标本测量厚度,H1为(22.42±0.14)mm,H2(19.42±0.88)mm,H3(18.42±0.96)mm;最小为14.12mm。髌骨长度,L1为(44.58±0.28)mm,L2为(40.28±0.94)mm;L3为(38.36±0.88)mm;最小为26.32mm。左右两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髌骨厚度及长度的测量可为髌骨骨折治疗及手术器械研制提供解剖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 测量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健 徐晖 +3 位作者 程立明 高梁斌 张平 张美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9-201,共3页
目的:建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螺旋CT扫描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胸11椎体上缘-腰1椎体下缘,所得数据经Photoshop处理后转入Pro/Engineer软件,采用实体建模的方法重建出三维立体几何图像,再... 目的:建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螺旋CT扫描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胸11椎体上缘-腰1椎体下缘,所得数据经Photoshop处理后转入Pro/Engineer软件,采用实体建模的方法重建出三维立体几何图像,再利用自由造型模型系统对图像进行修改,通过铺面形成椎体三维图形,转入有限元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建成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结果:所建模型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结论:为脊柱胸腰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简便,精确的方法,为分析和研究该模型在各种受力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骨 有限元模型 计算机辅助设计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滑脱病人站立位及侧卧位腰椎动力X线矢状位曲度比较 被引量:11
6
作者 莫新发 朱文雄 +3 位作者 程立明 李健 卓新明 刘先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8-429,共2页
目的:为临床上诊断腰椎不稳或腰椎滑脱选择正确腰椎X线检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49例腰椎滑脱病人行腰椎站立位、侧卧位、中立位、最大伸位和屈位状态下侧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不同状态下的腰椎动力X线矢状位曲度,对所测量的不同状态下腰... 目的:为临床上诊断腰椎不稳或腰椎滑脱选择正确腰椎X线检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49例腰椎滑脱病人行腰椎站立位、侧卧位、中立位、最大伸位和屈位状态下侧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不同状态下的腰椎动力X线矢状位曲度,对所测量的不同状态下腰椎Cobb角度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49例腰椎滑脱病人三组站立位和卧位腰椎Cobb角:站中NSP(-56.43),卧中NLP(-52.23),t值为3.023,P值为0.006;站屈FSP(-11.87),卧屈FLP(-14.81),t值为-3.091,P值为0.005;站伸ESP(-70.15),卧伸ELP(-67.34),t值为4.284;P值为0.002。即腰椎滑脱Cobb角站立中立位大于侧卧中立位,站立位最大屈位小于侧卧最大屈位,站立位最大伸位大于侧卧最大伸位。结论:站立位的X线检查方法更能反映腰椎病变的实际情况,是临床上诊断腰椎不稳或腰椎滑脱的正确X线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X线片 腰椎滑脱 站立位 侧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健 肖祥池 朱文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69-372,共4页
目的 :为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 (PCD)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1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 ,按各椎间盘PCD相应入路逐层解剖 ,观察和测量各椎间盘水平面上有关血管、神经、甲状腺及其毗邻关系。结果 :在颈 3、4椎间盘水平 ,颈总... 目的 :为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 (PCD)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1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 ,按各椎间盘PCD相应入路逐层解剖 ,观察和测量各椎间盘水平面上有关血管、神经、甲状腺及其毗邻关系。结果 :在颈 3、4椎间盘水平 ,颈总动脉与甲状软骨上角毗邻 ,存在明显的间隙 ;在颈 4、5 ,颈 6、7椎间盘水平颈总动脉与甲状腺毗邻 ,二者存在明显的间隙 ;而在颈 5、6椎间盘水平则为一潜在的间隙 ;在颈 7、胸 1椎间盘水平颈总动脉内侧为甲状腺下极或气管 ,存在明显的间隙 ,左侧可能遇到胸导管横过此间隙。甲状腺下动脉通常经过颈 6椎体水平进入甲状腺后方 ,少见有高过或低于此水平。结论 :在右颈前外侧区存在一个安全可行的PCD入路间隙 ,具有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 手术入路 颈部 椎间盘切除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8
8
作者 颜登鲁 李健 +2 位作者 高梁斌 谭平先 张在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89-190,共2页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腰背部疼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骨鹰嘴骨折手术疗效不佳原因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健 谭平先 +2 位作者 高梁斌 颜登鲁 张在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0期2303-2304,共2页
目的:探讨尺骨鹰嘴骨折手术疗效不佳的原因及其预防办法。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14例尺骨鹰嘴骨折手术疗效不佳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手术疗效不佳的原因。结果:14例中内固定选择不当致治疗失败3例,术中克氏针处理... 目的:探讨尺骨鹰嘴骨折手术疗效不佳的原因及其预防办法。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14例尺骨鹰嘴骨折手术疗效不佳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手术疗效不佳的原因。结果:14例中内固定选择不当致治疗失败3例,术中克氏针处理不当致内固定失败或功能恢复不佳7例,术后没有指导功能锻炼或石膏固定过久导致关节僵硬4例。结论:尺骨鹰嘴骨折为关节内骨折,治疗应根据病人具体受伤机制、骨折特点选择不同的张力带固定,术中应轻柔操作,忌反复穿针,牢固固定骨折、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骨折 鹰嘴 手术失败 原因 尺骨鹰嘴骨折 骨折手术 疗效不佳 原因分析 内固定失败 治疗失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健 颜登鲁 +2 位作者 高梁斌 谭平先 张在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892-894,共3页
目的 :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与程度 ,分别采用 3种手术方式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3 6例 ,其中采用单开窗法 2 1例 ,双开窗法 9例 ,半椎板切除法 6例。结果 :3 6例患者获随访 ,平... 目的 :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与程度 ,分别采用 3种手术方式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3 6例 ,其中采用单开窗法 2 1例 ,双开窗法 9例 ,半椎板切除法 6例。结果 :3 6例患者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3 1个月 ,优良率 91 7%。结论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复杂 ,强调早期手术以及术中注意保持脊柱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 椎间盘切除术 椎间盘移位 影像学 腰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唑林对人椎间盘髓核渗透性的实验研究及对椎间盘炎预防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健 张在恒 +3 位作者 颜登鲁 谭平先 高梁斌 谢清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8期879-881,共3页
目的:探讨头孢唑林对人体椎间盘的渗透性,为椎间盘炎的抗生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0例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分别给予头孢唑林2g静脉滴注,给药完毕40~60min,用经皮椎间盘术取出髓核,同时抽取静脉血送检,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测定标本... 目的:探讨头孢唑林对人体椎间盘的渗透性,为椎间盘炎的抗生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0例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分别给予头孢唑林2g静脉滴注,给药完毕40~60min,用经皮椎间盘术取出髓核,同时抽取静脉血送检,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测定标本的抗生素浓度。结果:头孢唑林在髓核内可达到有效抑菌浓度。结论:头孢唑林可用于治疗椎间盘炎及术前的椎间盘炎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炎 头孢唑林 容积渗克分子浓度 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4
12
作者 颜登鲁 李健 +3 位作者 高梁斌 徐晖 谭平先 张在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652-654,共3页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 :通过对 2 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次手术未能缓解症状而再次手术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行再次手术治疗 ,随访 1~ 5年 ,平均 3 4个月 ,优良率为 86 2 %。结果 :初次手术效果不佳的原因...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 :通过对 2 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次手术未能缓解症状而再次手术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行再次手术治疗 ,随访 1~ 5年 ,平均 3 4个月 ,优良率为 86 2 %。结果 :初次手术效果不佳的原因为 :定位错误、髓核残留过多、多间隙突出、神经根通道减压不彻底、瘢痕压迫等。结论 :术前仔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术中认真操作、减压彻底 ,术后合理的功能锻炼是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 再手术 手术效果 减压 原因 神经根 结论 重要因素 合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与切开复位张力带固定治疗横断型髌骨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5
13
作者 颜登鲁 李健 +2 位作者 高梁斌 谭平先 张在恒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320-322,共3页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与切开复位张力带固定治疗横断型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1997年~2003年收治的62例髌骨骨折患者随意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经皮穿刺张力带固定治疗(27例,其中克氏针钢丝张力带23例,空心钉张力带4例),另...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与切开复位张力带固定治疗横断型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1997年~2003年收治的62例髌骨骨折患者随意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经皮穿刺张力带固定治疗(27例,其中克氏针钢丝张力带23例,空心钉张力带4例),另一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35例).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 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48个月,两组均达到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经皮组为88.9%(24/27),切开组为88.6%(31/35),无显著差异(χ2=0.000,P=1.000).骨折愈合时间经皮组早于切开组(χ2=6.581,P=0.037). 结论经皮穿刺张力带固定法治疗横断型髌骨骨折能够满足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所需要的解剖复位和固定强度,损伤小,骨折愈合快,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 髌骨骨折 张力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张力带固定法治疗髌骨骨折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4
作者 颜登鲁 李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6-448,共3页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其发生率据报道约占全身各部骨折的1.65%[1].其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恢复伸膝装置的连续性,恢复及维持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以便于早期活动,避免继发性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经典的几种张力带固定法对于髌骨横形骨...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其发生率据报道约占全身各部骨折的1.65%[1].其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恢复伸膝装置的连续性,恢复及维持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以便于早期活动,避免继发性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经典的几种张力带固定法对于髌骨横形骨折来说是首选的治疗方法[2],有许多医师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作了各种有益的改进,也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微创技术已经成为外科技术的发展主流,基于张力带技术的各种新技术应用而生.李健等[3,4]将微创技术与张力带固定法相结合,设计了经皮穿刺髌骨骨折克式针张力带固定法,这是微创外科技术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具体应用.该技术既保留了张力带固定的优点,而又将其损伤减少至最低,同时还满足了患者对美观的要求.随着材料学的发展,用各种生物降解材料制作的内固定器械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生物降解材料具有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固定物的优点,在有些情况下已经取代了传统的金属材料制作的内固定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技术 张力带固定 治疗 髌骨骨折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快速检测G-6-PD基因突变 被引量:3
15
作者 黎青 肖国宏 +2 位作者 孙筱放 麦卫阳 王晓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350-351,F003,共3页
目的 :建立基因芯片实验平台 ,并应用本技术检测G 6 PD基因突变。方法 :对我院用酶学方法筛查出的G 6 PD缺乏患者 45例 ,抽血提取DNA ,用五对荧光引物进行PCR扩增后与芯片进行杂交 ,用ScanArray芯片扫描仪读片。结果 :检测出G1388A ,G... 目的 :建立基因芯片实验平台 ,并应用本技术检测G 6 PD基因突变。方法 :对我院用酶学方法筛查出的G 6 PD缺乏患者 45例 ,抽血提取DNA ,用五对荧光引物进行PCR扩增后与芯片进行杂交 ,用ScanArray芯片扫描仪读片。结果 :检测出G1388A ,G 1376T ,C10 2 4,A95G和G392T ,C5 92T等类型的G 6 PD基因突变 ;图像清晰稳定。结论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G 6 PD基因突变方法稳定、快速 ,在临床上应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糖磷酸脱氢酶缺乏 基因芯片技术 G-6-PD基因突变 基因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手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2
16
作者 谭平先 李健 高梁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633-635,共3页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手术 脊柱外科 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 SURGERY 20世纪90年代 图像三维重建 空间定位技术 计算机技术 成像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Pilon骨折23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健 谢清华 +3 位作者 张在恒 袁正兵 谭平先 颜登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209-210,共2页
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接受解剖型钢板治疗的23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进行随访。采用Ruedi-Allgower分类方法对Pilon骨折进行分类,Ⅰ型6例,Ⅱ型11例,Ⅲ型6例。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8~36个月)。结果:疗... 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接受解剖型钢板治疗的23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进行随访。采用Ruedi-Allgower分类方法对Pilon骨折进行分类,Ⅰ型6例,Ⅱ型11例,Ⅲ型6例。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8~36个月)。结果:疗效评定标准采用Bourne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优良18例,可4例,差1例。术后创口感染1例。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时间,应用塑型良好的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Pilon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外科手术 骨折固定术 解剖型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髓核切除术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2
18
作者 颜登鲁 李健 +2 位作者 高梁斌 谭平先 张在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668-67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cervicaldiscectomy,PCD)治疗不同退变程度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 ̄2003年12月因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行PCD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cervicaldiscectomy,PCD)治疗不同退变程度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 ̄2003年12月因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行PCD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椎间盘退变的程度根据MRI分为中度组(mediandegenera-tiongroup,MDG)与重度组(severedegenerationgroup,SDG),对两组手术时间、临床效果及术后颈椎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 ̄40个月,两组手术均成功。MDG手术时间为13.72±1.46min,SDG为16.97±2.01min,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显著增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效果(Williams评价)MDG优于SDG,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均无颈椎不稳病例发生,各手术间隙的椎体角度位移(angulardisplacement,AD)及椎体水平位移(horizontaldisplacement,HD)手术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D适用于不同退变程度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及时手术临床疗效好;PCD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不会造成颈椎失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最突出症 经皮穿刺 椎间盘摘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单元法在脊柱生物力学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平 李健 程立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0-641,共2页
关键词 有限单元法 脊柱生物力学 应用 研究进展 力学实验仿真研究 医疗器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20
作者 颜登鲁 李健 +3 位作者 高梁斌 张志 谭平先 张在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1134-1135,共2页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本院1997-2003年间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分为椎间孔内型与椎间孔外型,分别采用经椎板间入路与经椎板外缘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于L3~4、L4~...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本院1997-2003年间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分为椎间孔内型与椎间孔外型,分别采用经椎板间入路与经椎板外缘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于L3~4、L4~5间隙的椎间孔内型及L5S1间隙的椎间孔外型病例采用经单侧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28例(2例为再手术),对于L3~4及L4~5间隙的椎间孔外型突出采用经椎板侧方入路摘除髓核6例(1例为再手术)。结果:本组共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8年。临床症状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应针对不同的突出类型分别采用经椎板间入路与经椎板外缘入路,便于操作且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