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髁上骨折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
1
作者 朱文雄 李健 +4 位作者 肖祥池 曾勉东 吕玉明 程立明 潘永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498-499,共2页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 ,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我们自 1994年 7月~ 2 0 0 2年 6月 ,采用切开复位 ,95°角钢板、动力髁钢板 (DCS)或髁部支撑钢板等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骨折 2 6例。根据Rock wood分类 ,A型 3例 ,B...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 ,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我们自 1994年 7月~ 2 0 0 2年 6月 ,采用切开复位 ,95°角钢板、动力髁钢板 (DCS)或髁部支撑钢板等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骨折 2 6例。根据Rock wood分类 ,A型 3例 ,B型 6例 ,C型 10例 ,D型 7例。结果 :2 6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6个月~ 8年 ,根据B stman评分标准 ,优 13例 ,良 9例 ,差 4例。结论 :切开复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髁上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95°角钢板 动力髁钢板 髁部支撑钢板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张力带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的探讨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健 肖祥池 +3 位作者 朱文雄 程立明 吕玉明 曾勉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z1期76-78,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张力带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 1999年 4月以来用经皮穿刺张力带固定术治疗 19例髌骨骨折的疗效。 结果 根据胥少汀[1] 的综合评分法 ,对骨折复位、愈合、膝关节活动行走功能几个方面进行评...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张力带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 1999年 4月以来用经皮穿刺张力带固定术治疗 19例髌骨骨折的疗效。 结果 根据胥少汀[1] 的综合评分法 ,对骨折复位、愈合、膝关节活动行走功能几个方面进行评定 ,优 13例 ,良 6例。 结论 经皮穿刺张力带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要求 ,具有创伤小 ,操作简单 ,疗效确切 ,病人康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带 经皮穿刺 髌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手术方法的选择 被引量:19
3
作者 朱文雄 李健 +3 位作者 肖祥池 曾勉东 潘永谦 程立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1期1221-1223,共3页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肱骨近端移位骨折 2 7例 ,二部分骨折 18例 ,三部分骨折 7例 ,四部分骨折 2例。手术方法 :闭合复位经皮穿刺克氏针固定 5例 ,切开复位 ,不可吸收缝线固定 1例 ,单纯螺钉固定 6例 ,普...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肱骨近端移位骨折 2 7例 ,二部分骨折 18例 ,三部分骨折 7例 ,四部分骨折 2例。手术方法 :闭合复位经皮穿刺克氏针固定 5例 ,切开复位 ,不可吸收缝线固定 1例 ,单纯螺钉固定 6例 ,普通 4孔钢板固定 3例 ,张力带固定 2例 ,髓内针张力带固定 3例 ,“T”钢板固定 7例。结果 :平均随访 18个月 ,采用Neer分类及评分对各手术疗效进行评价。其中 ,二部分骨折优良率为 66 7% ,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及肱骨头坏死 ;三部分骨折优良率为 42 9% ,肱骨头坏死率 2 8 6% ;四部分骨折无满意 ,肱骨头坏死率5 0 %。结论 :二、三部分骨折尽量采用有限切开复位 ,其中 ,二部分骨折可选择单纯螺钉、张力带或髓内针张力带固定。三部分骨折可选择髓内针张力带固定。四部分骨折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法 ,疗效均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内骨折固定术 手术方法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大鼠骨基质明胶吸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朱文雄 李健 +1 位作者 程立明 李树浓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基质明胶吸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第5代(P5)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Hoeschst 33344(sigma)荧光杂料标记后,调配制成的1×106个/ml细胞浓度后与骨基质明胶(BMG)共同培养6 h,然... 目的:探讨大鼠骨基质明胶吸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第5代(P5)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Hoeschst 33344(sigma)荧光杂料标记后,调配制成的1×106个/ml细胞浓度后与骨基质明胶(BMG)共同培养6 h,然后植入SD大鼠双侧胫骨的实验性骨缺损中(A组),同时作胫骨骨缺损单纯BMG植入(B组),无植入物(C组)两组对照。术后8周处死,取骨缺损区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其中A组行荧光染料标记测定以确认骨缺损区的骨痂是否来源于MSCS。结果:①A组:胫骨骨缺损区可见大量新生不规则骨纤维组织、软骨及纤维骨痂填充,可见骨细胞、骨组织和骨小梁,已形成骨髓腔。②B组:胫骨骨缺损区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少量新生不规则骨纤维组织及骨骼肌组织,伴有多核巨细胞和少量炎性细胞,缺损区边缘带有骨痂组织。③C组:胫骨骨缺损区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及骨骼肌组织填充生长,伴有多核巨细胞和少量炎性细胞,缺损区边缘带有少量骨痂组织。荧光染色鉴定确认胫骨骨缺损区的骨痂来源于MSCs。结论:大鼠骨基质明胶吸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具有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基质明胶 骨缺损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椎间盘病灶清除术治疗椎间盘炎的探讨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健 朱文雄 肖祥池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05-207,共3页
目的 探讨椎间盘炎的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治疗。 方法 对 37例椎间盘炎采用经皮穿刺椎间盘病灶切除及用含庆大霉素盐水持续性灌洗治疗。 结果  31例得到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2 6年。全部病人在进行病灶清除术后 ,临床症状体征均获... 目的 探讨椎间盘炎的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治疗。 方法 对 37例椎间盘炎采用经皮穿刺椎间盘病灶切除及用含庆大霉素盐水持续性灌洗治疗。 结果  31例得到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2 6年。全部病人在进行病灶清除术后 ,临床症状体征均获得迅速控制 ,并早期下床活动 ,腰椎间盘炎在 6周左右 ,颈椎间盘炎在 1周左右。血沉 (ESR)、急性反应蛋白 (CRP)腰、颈椎间盘炎分别在术后 4周和 3周开始降至正常。X线平片显示病变椎体融合 2 0例 ,椎间隙变窄 17例。 结论 经皮穿刺椎间盘病灶清除术或病灶清除持续灌洗引流术有微创、效果好、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椎间盘炎 经皮穿刺病灶清除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