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胰腺炎994例病因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肖洪波 李明贤 贾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5期1786-1787,共2页
目的:探讨在不同变量下,急性胰腺炎(AP)的病因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8-2004年期间994例A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段、分型及是否复发等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994例AP患者中,病因构成比为胆石症占55.8%,高脂血症占... 目的:探讨在不同变量下,急性胰腺炎(AP)的病因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8-2004年期间994例A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段、分型及是否复发等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994例AP患者中,病因构成比为胆石症占55.8%,高脂血症占10.4%,酗酒占9.5%。胆石症相关AP以女性居多(P<0.05);高脂血症和酒精相关AP则以男性、重症和复发性患者居多(P<0.05);胆石症、高脂血症、酗酒分别在60~69岁组(73.9%)、40~49岁组(17.5%)、30~39岁组(23.5%)的年龄段最高。结论:AP的常见病因依次是胆石症、高脂血症、酗酒,在不同变量下均存在病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病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不同经济地区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及临床特征的差异 被引量:4
2
作者 黄耀星 贾林 +3 位作者 杨琪玫 杨壁辉 王胜炳 王丽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351-353,共3页
目的:探讨广东省不同地区的急性胰腺炎(AP)病因和发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5年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梅州市人民医院、汕头市中心医院、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2386例A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P占住院总数构成比、性别、分型、... 目的:探讨广东省不同地区的急性胰腺炎(AP)病因和发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5年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梅州市人民医院、汕头市中心医院、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2386例A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P占住院总数构成比、性别、分型、病因、预后、住院费用等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沿海地区AP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的0.33%,山区地区占0.18%(P<0.05);在2386例AP患者中,病因构成比为胆石症49.0%,酗酒10.1%,高脂血症5.2%。沿海地区胆石症比例明显高于山区地区(P<0.05),山区地区高脂血症、酒精相关AP比例高于沿海地区(P<0.05);两组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比例及病死率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沿海地区AP的发病率较高,病因以胆囊炎胆石症为主,山区高脂血症、酒精占病因比重高,但两组预后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病 病因 发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变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永健 李瑜元 范建高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7期33-38,共6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常见疾病,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化对于NAFLD发病的重要性,但详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外已有较多关于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常见疾病,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化对于NAFLD发病的重要性,但详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外已有较多关于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NAFLD发病关系的研究,包括候选基因研究(candidate gene studies,CGSs)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s)。目前,磷脂酶家族成员A3(PNPLA3,SNPrs738409,编码I148M),也称为脂肪滋养蛋白引起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证实了PNPLA3与肝内脂肪含量及炎症相关。表观遗传修饰是指在DNA序列无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型适应性变化。表观遗传学主要包括微小RNA(miRs),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其中miRs研究是热点。miRs是小单链RNA分子,可以调节mRNA的降解或转录导致靶基因的蛋白表达改变。miR-122在肝脏中分布最多,约占所有肝内miRs的70%,应用反义寡核苷酸抑制miR-122可以导致合成脂肪的基因mRNA表达下降,改善肝内脂肪变。这篇综述总结了基因及表观遗传学在NAFLD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此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提供NAFLD新的诊断指标和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基因 表观遗传学 微小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间酸突破与食管下段酸暴露的相互关系
4
作者 樊力红 王红 +1 位作者 戴寿军 李瑜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701-1703,共3页
目的了解夜间酸突破(NAB)的发生与食管下段酸暴露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6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患者,均接受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即奥美拉唑20 mg/次,2次/d。治疗第5天进行24 h食管、胃pH监测,对夜间胃内pH与食管下端pH相互关系采... 目的了解夜间酸突破(NAB)的发生与食管下段酸暴露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6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患者,均接受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即奥美拉唑20 mg/次,2次/d。治疗第5天进行24 h食管、胃pH监测,对夜间胃内pH与食管下端pH相互关系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并把患者分为NAB组与非NAB组,比较两组患者夜间食管下段平均pH值及夜间pH<4时段所占时间百分比。结果夜间食管下段平均pH值(x)与胃内平均pH值(y)所作回归方程为:y=4.054+0.288x,回归系数检验P<0.001。夜间食管下段pH<4时段所占时间百分比(x)与胃内pH<4时段所占时间百分比(y)所作回归方程为:y=5.780+0.204x,回归系数检验P<0.001。NAB组患者夜间食管下段平均pH值(5.31±0.89)显著低于非NAB组(5.92±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夜间食管下段pH<4时段所占时间百分比(39.30%)则显著高于非NAB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夜间平均pH值、pH<4时段所占时间百分比随胃内相应指标同向变化。DU患者在接受PPI治疗时,发生NAB的患者,其食管下段酸暴露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酸突破 食管下段酸暴露 十二指肠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