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围型肺癌病理、CT表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关系研究 被引量:44
1
作者 谭理连 周洁 +3 位作者 李志铭 江金带 李树欣 张婉红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64-467,共4页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病理、CT表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浓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周围型肺癌病理、CT表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资料,对比分析其病理、CT表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关系。结果:30例腺癌CEA浓度为(13.23±20.47)n...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病理、CT表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浓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周围型肺癌病理、CT表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资料,对比分析其病理、CT表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关系。结果:30例腺癌CEA浓度为(13.23±20.47)ng/ml,11例鳞癌CEA浓度为(3.62±2.48)ng/ml,腺癌与鳞癌血清CEA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癌的分化程度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浓度相关系数r值为-0.017。有深分叶征或瘤体直径≥3cm的肺癌,其血清CEA浓度较无深分叶征或瘤体直径<3cm高。肺癌有无胸膜凹陷征、毛刺征、支气管气相、增强值≥20HU、空洞、空泡征、毛玻璃征、钙化或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与其血清CE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癌Ki-67抗原阳性百分率与血清CEA浓度之间有正相关关系(r=0.576)。26例p53表达阳性肺癌CEA浓度(19.37±24.40)ng/ml,22例p53表达阴性肺癌CEA浓度(3.64±2.11)ng/ml,二者血清CEA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癌的深分叶征、瘤体直径≥3cm、Ki-67抗原及p53蛋白表达与其血清CEA浓度有一定正相关性,肺癌的分化程度与血清CEA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癌胚抗原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肝动脉期及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的评价 被引量:19
2
作者 谭理连 李扬彬 +3 位作者 李树欣 陈徳 江金带 李志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及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4例原发性肝癌行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 ,其中 16例行肝动脉系统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成像 (... 目的 探讨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及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4例原发性肝癌行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 ,其中 16例行肝动脉系统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成像 (SSD)。结果  2DCT 75例可见供血肝动脉影伸入病灶内 ,分为 6个类型 :中央单支直条形 ( 17例 ) ,中央单支树枝型 ( 2 6例 ) ,中央多支型 ( 13例 ) ,周围单支型 ( 5例 ) ,周围多支型 ( 9例 ) ,混合型 ( 5例 )。 9例病灶未见明确供血肝动脉血管。肝动脉期血供分为多血供型 ( 5 9例 )及少血供型 ( 2 5例 )。 16例肝动脉系统血管MIP及SSD重建 ,显示腹腔动脉 ,脾动脉 ,肝总动脉 ,肝固有动脉、肝左右动脉、肿瘤肝动脉供血血管及肿瘤血管形态。结论 螺旋CT肝动脉期及肝动脉系统血管三维重建 ,可以初步了解原发性肝癌肝动脉供血血管及肝动脉血供丰富情况 ,对指导肝癌介入治疗插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动脉期 图像重建 螺旋CT 介入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及CT仿真内窥镜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评价 被引量:15
3
作者 谭理连 李扬彬 +3 位作者 李树欣 江金带 梁彤杰 刘克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90-192,214,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CT仿真内镜(CTVE)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2例主动脉夹层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二维和三维重建。二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RI)。三维重建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D)...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CT仿真内镜(CTVE)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2例主动脉夹层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二维和三维重建。二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RI)。三维重建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D)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其中6例行主动脉CTVE成像。结果:SCTA横断面CT、MPR及CRI均显示12例主动脉夹层真腔与假腔、剥离内膜、瘤壁钙化及血栓。横断面CT显示4例内膜破裂口。MPR及CRI显示5例内膜破裂口。SSD及MIP显示12例真腔与假腔及剥离内膜,2例主动脉弓分支血管。SSD及MIP图像直观,立体感强,但均不能显示夹层动脉瘤内部结构情况及内膜破口。CTVE显示5例主动脉夹层真腔与假腔及其内壁、剥离内膜。结论:以主动脉SCTA的横断面CT图像为基础,结合其MPR,CRI,SSD,MIP及CTVE图像是诊断与评价主动脉夹层最有效无创伤性检查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螺旋CT血管造影 CT仿真内窥镜技术 主动脉夹层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 被引量:15
4
作者 江金带 李扬彬 +2 位作者 谭理连 李树欣 周少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3期201-202,共2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 (S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 选择 2 5例脑动脉瘤患者 ,进行SCTA检查 ,成像技术为表面遮盖法 (SSD)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 (MIP)。结果  2 5例脑动脉瘤患者术前均准确定性、定位 ,全部经...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 (S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 选择 2 5例脑动脉瘤患者 ,进行SCTA检查 ,成像技术为表面遮盖法 (SSD)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 (MIP)。结果  2 5例脑动脉瘤患者术前均准确定性、定位 ,全部经神经外科手术证实。结论 SCTA是一种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 ,在诊断脑动脉瘤方面 ,具有分辨率高、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脑动脉瘤 诊断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16层螺旋CT肝动脉三期强化特点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汪银玉 谭理连 +2 位作者 李扬彬 崔恩铭 李树欣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2-264,共3页
目的:探讨肝癌在动脉三期的强化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肝癌27例,分别行动脉三期扫描,动脉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扫描时间是在注射造影剂后的18s、24s、30s。结果:动脉早期无强化13例,强化14例,其中血管样强化9例,肿瘤实质样强化5例。... 目的:探讨肝癌在动脉三期的强化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肝癌27例,分别行动脉三期扫描,动脉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扫描时间是在注射造影剂后的18s、24s、30s。结果:动脉早期无强化13例,强化14例,其中血管样强化9例,肿瘤实质样强化5例。动脉中期无强化3例,强化24例,其中血管样强化16例,肿瘤实质样强化8例。动脉晚期均有不同程度强化,其中血管样强化4例,肿瘤实质样强化23例。结论:动脉三期均能很好反应肝癌的强化特点,动脉中期肿瘤血管显影较佳,动脉晚期肿瘤整体强化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肝动脉期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增强血管形态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谭理连 李扬彬 +3 位作者 梁彤杰 李树欣 江金带 陈洁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3期193-194,共2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肿瘤内增强血管形态及与其生物学特性关系。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43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的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资料。结果 :螺旋CT肝动脉期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肿瘤内增强血管的形态分... 目的 :探讨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肿瘤内增强血管形态及与其生物学特性关系。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43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的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资料。结果 :螺旋CT肝动脉期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肿瘤内增强血管的形态分为 6种类型 :(1)肿瘤中心单枝型 5例 (11 6 3 % ) ;(2 )肿瘤中心不规则多枝型 10例 (2 3 2 5 % ) ;(3)肿瘤内弥散不规则条状为主型 13例 (30 2 3 % ) ;(4)肿瘤内弥散结节为主型 3例 (6 97% ) ;(5 )肿瘤内周围型 9例(2 0 93 % ) ;(6 )均一增强型 3例 (6 97% )。第 4型易侵犯门静脉。第 5型易发生中心坏死区 ,边界多较清 ,形态多较规则。第 6型血供最丰富。结论 :螺旋CT肝动脉扫描可反映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肿瘤内增强血管的形态类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内血管 形态 肝癌 肝动脉期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类癌的CT表现及相关文献复习 被引量:18
7
作者 向之明 梁翠媚 +3 位作者 叶海鸣 谭理连 胡煜升 周燕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7-559,共3页
目的分析胸腺类癌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胸腺类癌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其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5例胸腺类癌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均未见合并类癌综合症;肿瘤体积均比较大(肿瘤最大层面... 目的分析胸腺类癌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胸腺类癌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其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5例胸腺类癌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均未见合并类癌综合症;肿瘤体积均比较大(肿瘤最大层面平均大小为11.7cm×7.6cm),密度不均匀,肿瘤内部可见低密度坏死或囊变区,均未见高密度钙化灶,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内部可见小"线状"强化血管影,肿瘤包膜不完整,4例可见临近大血管(上腔静脉2例、头臂静脉4例)受侵犯,5例患者均见锁骨上和/或纵隔内淋巴结转移,均未见肺野及其他远处血行转移的征象。结论胸腺类癌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术前正确诊断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 肿瘤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的诊断 被引量:9
8
作者 谭理连 李扬彬 +3 位作者 李树欣 江金带 李志铭 余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3期437-439,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 (AV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 1例原发性肝癌并动静脉瘘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其中 9例血管三维重建的表现 ,血管三维重建方法有 2种 :表面遮盖成像 (SSD)和最大... 目的 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 (AV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 1例原发性肝癌并动静脉瘘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其中 9例血管三维重建的表现 ,血管三维重建方法有 2种 :表面遮盖成像 (SSD)和最大强度投影 (MIP)。结果 肝动脉 门静脉瘘 (APVS ,中央型 ) 6例 ,肝动脉 门静脉瘘 (APVS ,周围型 ) 10例。肝动脉 肝静脉瘘 (AHVS) 4例 ,混合型 1例。 9例肝动脉期血管三维重建均显示强化肝动脉、门静脉影及部分强化正常肝组织 ,图像直观 ,立体感强 ,但不能显示动静脉瘘口。根据肝癌APVS螺旋CT肝双期扫描表现 ,其程度分为三种 :轻度 (3例 ) ,中度 (9例 )及重度 (4例 )。结论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三维重建是诊断与评价肝癌动静脉瘘有效无创伤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动静脉瘘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及血管仿真内镜技术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与评价 被引量:22
9
作者 谭理连 李扬彬 +3 位作者 傅慧芳 江金带 李树欣 周少萍 《放射学实践》 2002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血管仿真内镜技术(CTVE)在肾动脉狭窄(RAS)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例RAS及1例RAS肾切除术后患者行肾动脉SCTA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血管仿真内镜技术(CTVE)在肾动脉狭窄(RAS)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例RAS及1例RAS肾切除术后患者行肾动脉SCTA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D)和最大密度投影(MIP)。3例同时行肾动脉血管CTVE成像。结果:SCTA 2DCT图像显示7例RAS患侧肾体积明显缩小,肾皮质明显变薄,无或部分强化。7例RAS SSD和MIP均可清晰显示肾动脉主干狭窄的部位、狭窄程度与范围,但不能显示肾段较小肾动脉的狭窄情况。1例RAS肾切除术后MIP和SSD未见肾动脉及其分支显示。3例肾血管CTVE能显示狭窄的肾动脉开口及管腔明显变窄。结论:SCTA及CTVE是诊断肾动脉主干狭窄的有效方法,基本上可代替动脉血管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 仿真内镜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仿真血管内镜在主动脉病变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梁彤杰 谭理连 +2 位作者 李扬彬 李树欣 江金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10期1003-1004,共2页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 (CTVE)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例正常和 1 3例主动脉病变行主动脉螺旋CT增强扫描 ,通过软件行主动脉CTVE成像。 1 3例有主动脉病变 ,其中夹层动脉瘤 6例 ,主动脉瘤3例 ,单纯主动脉血栓 2例 ,主...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 (CTVE)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例正常和 1 3例主动脉病变行主动脉螺旋CT增强扫描 ,通过软件行主动脉CTVE成像。 1 3例有主动脉病变 ,其中夹层动脉瘤 6例 ,主动脉瘤3例 ,单纯主动脉血栓 2例 ,主动脉硬化 8例 ;5例为正常人。结果 主动脉CTVE可清晰显示正常血管内壁或病变的血管内腔形态 ;能显示正常主动脉内腔及主要分支开口情况、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及内膜瓣、主动脉瘤的形态等正常解剖结构及异常病变。结论 CT仿真血管内镜是一种新的、无创性的检查诊断方法 ,它在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检查 主动脉病变 CT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表现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谭理连 李扬彬 +2 位作者 李树欣 江金带 李志铭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7-8,11,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7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表现特征。结果 :3 7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形态中 ,3例肿瘤均匀显著增强 ,6例肿瘤内不规则... 目的 :探讨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7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表现特征。结果 :3 7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形态中 ,3例肿瘤均匀显著增强 ,6例肿瘤内不规则斑片状增强 ,4例肿瘤内多量不规则条状分隔样增强 ,10例肿瘤周围包膜均匀环行增强 ,7例肿瘤周围不规则环行增强 ,3例肿瘤内不规则结节状增强 ,4例混合型增强。结论 :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特点可反映其门静脉血供情况 ,对其治疗方案制定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螺旋CT 门静脉期 临床分型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触发技术在颈部动脉CTA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肖平 谭理连 +3 位作者 李扬彬 曹卫国 李树欣 周少萍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5期520-522,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在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志愿者行主动脉弓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利用获得的主动脉弓时间-密度曲线(TDC),寻求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触发阈值分别为...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在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志愿者行主动脉弓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利用获得的主动脉弓时间-密度曲线(TDC),寻求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触发阈值分别为110 HU、140 HU、170 HU、200 HU),采用16层螺旋CT结合触发技术行颈部动脉CTA检查,探讨CTA触发技术的最佳应用阈值.结果:阈值140 HU组(参照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全程强化明显(CT值188~262 HU),而颈内静脉强化不明显,动静脉密度差别大,3D后处理显示的动脉图像清晰.阈值110 HU组,椎动脉起始处CT值较低(106 HU);阈值170 HU及200HU组,C1及C5椎体平面颈内静脉的密度明显升高(>150 HU),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触发技术结合最佳触发阈值可较好地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对比剂注射流率4.0 ml/s,触发阈值为140 HU时的图像质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 椎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在外生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谭理连 李扬彬 +3 位作者 李树欣 陈德基 江金带 李志铭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3期192-193,共2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外生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7例外生性肝癌螺旋CT肝双期扫描的CT表现。结果 :7例外生性肝癌与肝脏相连 ,3例有明显蒂部 ,2例肝右叶外生性肝癌向下至右侧盆腔内 ,6例其内可见CT“密度更低区... 目的 :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外生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7例外生性肝癌螺旋CT肝双期扫描的CT表现。结果 :7例外生性肝癌与肝脏相连 ,3例有明显蒂部 ,2例肝右叶外生性肝癌向下至右侧盆腔内 ,6例其内可见CT“密度更低区” ,3例压迫胃体及胃窦。螺旋CT肝动脉期 6例肿瘤内可见不规则纡曲强化血管影。5例门静脉期肿瘤呈低密度 ;2例门静脉期部分肿瘤组织强化 ,密度增高。结论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外生性肝癌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外生性肝癌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肿瘤边缘螺旋CT肝双期扫描的表现 被引量:4
14
作者 谭理连 李扬彬 +3 位作者 李树欣 陈德 江金带 李志铭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51-253,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 (PHCC)边缘螺旋CT肝双期扫描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84例经临床、DSA及病理证实的PHCC边缘肝双期扫描表现。结果 :肝癌边缘形态分为四个类型 :( 1)边缘清楚型 ( 19例 ) ,6例肝动脉期边缘见强化肿瘤血管...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 (PHCC)边缘螺旋CT肝双期扫描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84例经临床、DSA及病理证实的PHCC边缘肝双期扫描表现。结果 :肝癌边缘形态分为四个类型 :( 1)边缘清楚型 ( 19例 ) ,6例肝动脉期边缘见强化肿瘤血管 ,3例门静脉期边缘部分强化 ;( 2 )完整包膜型 ( 14例 ) ,包膜环形强化门静脉期多见 ;( 3)边缘不清型( 2 7例 ) ,2 4例肝动脉边缘见强化肿瘤血管 ,7例门静脉期边缘部分强化 ;( 4 )混合型 ( 2 4例 )。结论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可较好显示PHCC边缘形态特点及血供 ,对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介入治疗效果预测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肿瘤边缘 螺旋CT 双期扫描 CT表现 PH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方法初步探讨 被引量:8
15
作者 符熙 谭理连 +4 位作者 李志铭 刘世明 江金带 李树欣 张婉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32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20层螺旋CT,选取10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50例,采用改良法(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 目的:探讨32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20层螺旋CT,选取10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50例,采用改良法(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比分析2组中冠状动脉可评估率及辐射剂量。结果:研究组血管可评估率为95.0%,对照组为95.8%。两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90±0.37)mSv,对照组为(10.33±1.65)mSv,两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应用改良法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保证血管可评估率及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72%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CT六分区及其对纵隔肿块定性价值 被引量:11
16
作者 谭理连 陈剑魂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3-194,共2页
纵隔CT六分区及其对纵隔肿块定性价值谭理连①陈剑魂②①510260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CT室②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本文根据118例纵隔肿块病变在CT上分布情况,以纵隔CT横断解剖结构为标志,将纵隔在C... 纵隔CT六分区及其对纵隔肿块定性价值谭理连①陈剑魂②①510260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CT室②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本文根据118例纵隔肿块病变在CT上分布情况,以纵隔CT横断解剖结构为标志,将纵隔在CT上分成六区,并讨论其对纵隔肿块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肿块 纵隔 CT 纵隔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型肺癌CT表现及与血清肿瘤标志物SCC-Ag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7
作者 谭理连 周洁 +3 位作者 李志铭 江金带 李树欣 简琬晶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0-413,共4页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表现及与血清肿瘤标志物SCC-Ag浓度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周围型肺癌CT表现及与血清肿瘤标志物SCC-Ag资料,对比分析其病理、CT表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SCC-Ag关系。结果:30例腺癌血清SCC-Ag浓度为(1.04±0.75...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表现及与血清肿瘤标志物SCC-Ag浓度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周围型肺癌CT表现及与血清肿瘤标志物SCC-Ag资料,对比分析其病理、CT表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SCC-Ag关系。结果:30例腺癌血清SCC-Ag浓度为(1.04±0.75)ng/ml,11例鳞癌血清SCC-Ag浓度为(5.57±5.39)ng/ml,腺癌与鳞癌血清SCC-Ag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癌的分化程度与血清SCC-Ag浓度相关系数r值为0.269。有空泡征或毛玻璃征的肺癌,其血清SCC-Ag浓度较无空泡征或毛玻璃征的肺癌低。肺癌有无深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瘤体直径≥3 cm、毛刺征、支气管气相、增强值≥20 HU、空洞、钙化或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与血清SCC-Ag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癌Ki-67抗原阳性百分率与血清SCC-Ag浓度相关系数r值为0.118。26例p53表达阳性肺癌SCC-Ag浓度(1.70±2.11)ng/ml,22例p53表达阴性肺癌SCC-Ag浓度(2.49±4.17)ng/ml。结论:肺癌的空泡征或毛玻璃征与其血清SCC-Ag浓度有一定负相关性;肺癌的分化程度、Ki-67抗原及p53表达与血清SCC-Ag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肿瘤标记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肝癌静脉系统癌栓的诊断 被引量:4
18
作者 谭理连 李扬彬 +2 位作者 李树欣 江金带 李志铭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原发性肝癌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4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的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血管多平面重建 (MPR )的表现。结果 :门静脉内癌栓 14例 ,表... 目的 :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原发性肝癌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4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的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血管多平面重建 (MPR )的表现。结果 :门静脉内癌栓 14例 ,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一级分支增宽 ,内见“铸型”样低密度充盈缺损 ,门静脉期门静脉相对应肝组织强化程度较轻或无强化呈低密度 ,6例门静脉癌栓见肝动脉供血。下腔静脉癌栓 4例 ,肝静脉并下腔静脉癌栓 2例 ,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 2例 ,下腔静脉癌栓并右心房癌栓 2例 ,均表现为肝静脉、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铸型”样低密度充盈缺损。 12例MPR成像均清楚显示门静脉主干及一级分支、下腔静脉内癌栓的整体形态及范围。根据静脉系统癌栓的范围 ,将其分为 3型 :Ⅰ型 ( 14例 )、Ⅱ型 ( 8例 )、Ⅲ型 ( 2例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多平面重建 肝癌静脉系统 癌栓 影像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对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和评价 被引量:8
19
作者 谭理连 李扬彬 +3 位作者 李树欣 梁彤杰 江金带 陈洁兰 《放射学实践》 2000年第5期317-319,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 (SCTP)及三维重建对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 7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行SCTP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强度投影 (MIP) ,表面阴影成像 (SSD)和多平面重建 (MPR)。结果 ... 目的 :探讨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 (SCTP)及三维重建对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 7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行SCTP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强度投影 (MIP) ,表面阴影成像 (SSD)和多平面重建 (MPR)。结果 :MIP和SSD显示 5 1例门静脉 1~ 2级分支增粗 ,肝内门静脉 2级以下分支细小、扭曲 ,3 5例呈枯枝或残根状。 6例仅见门静脉 1~ 2级分支增粗 ,肝内门静脉 2级以下分支未见显影。侧支循环血管开放表现为食管下段静脉曲张 (n =2 1) ,食管周围静脉曲张 (n =14 ) ,胃周静脉曲张 (n =2 4) ,脐静脉曲张 (n =11)及腹膜后静脉曲张 (n =9)。结论 :SCTP是诊断和评价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有效方法 ,对门静脉高压程度 ,上消化道出血预测及门静脉高压术前评估有较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螺旋CT 诊断 门静脉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螺旋CT观察正常心脏二尖瓣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伟红 谭理连 +4 位作者 李志铭 刘世明 江金带 李树欣 简婉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99-2102,共4页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评价正常人心脏二尖瓣形态与功能的价值。方法 50名心脏瓣膜正常成年人接受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重建心动周期10个时相,采用各时相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色彩点亮技术(ColoredLit)、容积再现技术...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评价正常人心脏二尖瓣形态与功能的价值。方法 50名心脏瓣膜正常成年人接受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重建心动周期10个时相,采用各时相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色彩点亮技术(ColoredLit)、容积再现技术(VRT)并结合容积电影成像观察和分析二尖瓣的形态,在垂直或平行室间隔左心室长轴、双口位和左心室短轴位上测量二尖瓣长度、厚度、二尖瓣附着缘宽度、二尖瓣开口直径和面积、二尖瓣环直径和面积、二尖瓣口环直径比、面积比以及二尖瓣前后瓣开放角度。结果二尖瓣前瓣长(25.91±4.70)mm,厚(1.97±0.05)mm和后瓣长(13.19±2.52)mm,厚(1.13±0.03)mm,二尖瓣附着缘宽度前瓣(39.14±6.84)mm、后瓣(81.50±9.90)mm,二尖瓣口直径(18.90±3.12)mm、面积(413.44±69.92)mm2,二尖瓣环直径(31.89±5.78)mm、面积(823.94±114.17)mm2,二尖瓣口环直径比为约1∶1.68,面积比约1∶1.98,二尖瓣前后瓣开放角度分别为(63.26±12.03)°和(53.54±10.35)°。结论 320排螺旋CT可定量分析二尖瓣形态特征及其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二尖瓣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