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培他滨单药连用3周方案治疗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
作者 江素华 黄慧 曾波航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1-284,共4页
背景与目的:卡培他滨单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有较好的疗效,采用常规推荐的用药方案,有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需暂停用药或推迟下周期用药时间,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和疗效。本临床研究采用将卡培他滨适当减量并延长用药时间至21... 背景与目的:卡培他滨单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有较好的疗效,采用常规推荐的用药方案,有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需暂停用药或推迟下周期用药时间,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和疗效。本临床研究采用将卡培他滨适当减量并延长用药时间至21d的方案治疗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1例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分成对照组15例和常规用药组16例。对照组用药方法:卡培他滨每日2000mg/m2,分2次服,连用21d,4周重复;常规用药组用药方法:卡培他滨每日2500mg/m2,分2次服,连用14d,3周重复;2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有效率33.3%,获益率73.3%;常规用药组有效率31.3%,获益率68.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足综合征、恶心呕吐、口腔炎以及腹泻的发生率明显比常规用药组低(P<0.01),多是Ⅰ-Ⅱ度,而常规用药组不但发生率高,且Ⅲ-Ⅳ度不良反应的患者比例较多,部分患者需暂停用药或推迟下周期用药时间。结论:卡培他滨适当减量并延长用药时间至21d方案治疗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与常规的14d方案相比不良反应明显减小,耐受性更好,且不影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消化道肿瘤 卡培他滨 化学治疗 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喜树碱联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近期疗效及毒性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江素华 李宇清 曾波航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940-941,共2页
关键词 晚期消化道肿瘤 药物治疗 羟基喜树碱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PCR分析nm23基因在乳腺肿瘤中的转录表达
3
作者 易基群 方嬿 +1 位作者 杨晓明 曾波航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5-347,共3页
【目的】探讨nm2 3基因mRNA在乳腺癌组织、乳腺良性肿瘤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 PCR方法 ,检测 30例乳腺癌组织、8例配对癌旁组织、9例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和 6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nm2 3H1和nm2 3H... 【目的】探讨nm2 3基因mRNA在乳腺癌组织、乳腺良性肿瘤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 PCR方法 ,检测 30例乳腺癌组织、8例配对癌旁组织、9例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和 6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nm2 3H1和nm2 3H2 mRNA的表达。【结果】①淋巴结阳性的原发灶组织nm2 3H1mRNA表达明显低于淋巴结阴性的原发灶组织 ,Ⅲ期乳腺癌组织nm2 3H1mRNA水平较Ⅰ、Ⅱ期明显低。②多因素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与nm2 3H1mRNA表达有显著性相关。③nm2 3H2 mRNA与乳腺癌患者肿瘤大小、淋巴结状况、绝经状况、激素受体状况、TNM分期之间无显著性相关。④nm2 3基因的两个亚型H1和H2 的mRNA在 4种不同乳腺组织中均有表达。【结论】nm2 3H1基因mRNA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在乳腺癌转移过程中 ,nm2 3H1mRNA较nm2 3H2 mRNA起更重要的作用。nm2 3H1和nm2 3H2 基因mRNA在乳腺纤维腺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表达 乳腺肿瘤 nm23H基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组织中DNA修复基因ERCC1的表达与多环芳烃 -DNA加合物的关系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云南 吕嘉春 +1 位作者 曾波航 宾晓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153-1156,共4页
目的 :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1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多环芳烃 (PAH) -DNA加合物的关系。方法 :用RT -PCR技术检测 15 0例肺癌、12 0例癌旁肺组织、4 0例肺良性病变和 4 0例正常肺组织中ERCC1基因mRNA的表达 ;用免疫法检测PAH -DNA... 目的 :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1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多环芳烃 (PAH) -DNA加合物的关系。方法 :用RT -PCR技术检测 15 0例肺癌、12 0例癌旁肺组织、4 0例肺良性病变和 4 0例正常肺组织中ERCC1基因mRNA的表达 ;用免疫法检测PAH -DNA加合物 ;分析有关暴露因素对修复基因ERCC1的表达和PAH -DNA加合物的影响 ,并探讨ERCC1与PAH -DNA加合物的关系。结果 :30 7% (4 6 / 15 0 )的肺癌组织和 2 5 % (1/ 4 0 )的正常肺组织存在ERCC1基因的表达低下 ;吸烟可抑制ERCC1基因的表达。肺组织中PAH -DNA加合物的水平与ERCC1基因表达呈显著负相关 ,Spearman相关系数为 - 0 6 4 8,P <0 0 1。结论 :ERCC1是参与修复DNA加合物等损伤的一个重要的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类 肺肿瘤 DNA加合物 基因 ERCC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例肺癌患者的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及其与CEA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江素华 李宇清 +2 位作者 关广雄 曾波航 黄慧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09-311,共3页
研究肺癌患者体液免疫指标血清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 3(C3)、补体 4(C4)的变化及其与癌胚抗原 (CEA)的关系。方法 :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放免法定量测定 80例肺癌患者的血清球蛋白、IgG、IgA、IgM及C3、C4及CEA的含量。肺部良性疾... 研究肺癌患者体液免疫指标血清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 3(C3)、补体 4(C4)的变化及其与癌胚抗原 (CEA)的关系。方法 :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放免法定量测定 80例肺癌患者的血清球蛋白、IgG、IgA、IgM及C3、C4及CEA的含量。肺部良性疾病肺炎和正常人为两对照组 ,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肺癌组的球蛋白、IgG、IgA比肺炎组和正常人显著升高 (P <0 0 1和P <0 0 5 ) ,C3则比正常人低 (P <0 0 5 ) ,CEA阳性和CEA阴性肺癌患者的免疫球蛋白、补体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肺癌患者的CEA与IgA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结论 :肺癌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CEA 免疫球蛋白 补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维治预防希罗达引起的黏膜损伤和手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江素华 黄慧 曾波航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049-2050,共2页
目的观察爱维治(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预防希罗达引起的黏膜损伤和手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41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希罗达全疗程静脉滴注爱维治;对照组只给予希罗达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口腔... 目的观察爱维治(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预防希罗达引起的黏膜损伤和手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41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希罗达全疗程静脉滴注爱维治;对照组只给予希罗达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伤,治疗组发生率47.6%,Ⅰ度38.1%,Ⅱ度9.5%,Ⅲ度0.0%;对照组发生率50.0%,Ⅰ度25.0%,Ⅱ度20.0%,Ⅲ度5.0%;两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各分度之间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手足综合征,治疗组发生率57.1%,Ⅰ度42.9%,Ⅱ度14.2%,Ⅲ度0.0%;对照组发生率70.0%,Ⅰ度25.0%,Ⅱ度35.0%,Ⅲ度10.0%,两组发生率和各分度之间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爱维治不能降低希罗达引起黏膜损伤的总发生率,但可降低Ⅱ~Ⅲ度的发生率;爱维治能降低希罗达引起手足综合征的总发生率和Ⅱ~Ⅲ度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爱维治 希罗达 黏膜损伤 手足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L18通过促进整合素的聚集增强乳腺癌细胞黏附于细胞外基质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静琦 朱必胜 侯开连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31,共6页
背景与目的:在乳腺癌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分泌CCL18,CCL18与病人的预后呈负相关。本文旨在探讨来源于TAMs的CCL18是否能促进乳腺癌细胞黏附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进一步阐... 背景与目的:在乳腺癌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分泌CCL18,CCL18与病人的预后呈负相关。本文旨在探讨来源于TAMs的CCL18是否能促进乳腺癌细胞黏附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进一步阐明CCL18促进乳腺癌细胞黏附于ECM的分子机制。方法: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用纤粘连蛋白包被培养板,用黏附实验的方法检测CCL18对乳腺癌SK-3rd细胞黏附于ECM的作用;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CCL18对SK-3rd细胞表面整合素的影响。结果:CCL18通过引起乳腺癌SK-3rd细胞表面整合素的聚集,导致乳腺癌SK-3rd细胞黏附于ECM的数量明显增多。结论:CCL18通过促进整合素聚集而促进乳腺癌细胞黏附于E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CCL18 黏附 细胞外基质 整合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组织中P-Akt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宇清 杨惠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8-540,共3页
目的检测肿瘤相关分子P-Akt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2002—2003年存档的60例手术活检切取的鼻咽癌组织蜡块(鼻咽癌组),另选择30例鼻咽慢性炎症患者的鼻咽部炎症组织石... 目的检测肿瘤相关分子P-Akt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2002—2003年存档的60例手术活检切取的鼻咽癌组织蜡块(鼻咽癌组),另选择30例鼻咽慢性炎症患者的鼻咽部炎症组织石蜡标本(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检测鼻咽癌组织和鼻咽慢性炎症组织标本中P-Akt的表达,观察P-Akt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P-Akt在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着色主要集中在细胞质,阳性21例,阳性率为35.0%,对照组无P-Akt表达,两组P-Akt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Akt表达水平与鼻咽癌组织原发病灶侵犯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远处转移及TNM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鼻咽癌组织的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结论在鼻咽癌组织细胞质中P-Akt过表达,其表达与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如淋巴结浸润、远处转移和TNM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Akt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鼻咽癌病期和转移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kt蛋白 鼻咽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环磷酰胺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25例非小细胞肺癌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坚文 李丹 曾波航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7-87,共1页
关键词 异环磷酰胺 非小细胞肺癌 联合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醛氢叶酸、氟尿嘧啶、卡铂联合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坚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3期191-192,共2页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药物疗法 醛氢叶酸 氟尿嘧啶 卡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激活巨噬细胞促进乳腺癌细胞黏附于细胞外基质
11
作者 陈静琦 曾波航 +1 位作者 朱必胜 侯开连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35-739,共5页
背景与目的:在乳腺癌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促进乳腺癌转移,与病人的预后呈负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与TAMs表形和功能相似的选择性激活巨噬细胞(alternatively activated macrophages,M2)是否能... 背景与目的:在乳腺癌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促进乳腺癌转移,与病人的预后呈负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与TAMs表形和功能相似的选择性激活巨噬细胞(alternatively activated macrophages,M2)是否能促进乳腺癌细胞黏附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进一步阐明M2促进乳腺癌浸润迁移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M2。在乳腺癌细胞与巨噬细胞的无血清共培养体系中,用纤粘连蛋白包被或不包被培养板的底面,模拟乳腺癌微环境,用黏附实验的方法检测M2促进乳腺癌细胞黏附于ECM的作用。结果:在M2的作用下,乳腺癌MDA-MB-231、BT-474、SK-3rd细胞发生黏附于ECM的细胞明显增多;随时间延长,MDA-MB-231细胞黏附于ECM的细胞数明显增多。结论:M2促进乳腺癌细胞黏附于E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选择性激活巨噬细胞 黏附 细胞外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140例术后复发转移原因探讨
12
作者 吴坚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乳腺癌 外科手术 术后 复发 转移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硫化氢单独或联合^131I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嘉莹 武兆忠 +3 位作者 苏杭 闵志群 杨春涛 李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3513-3516,共4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2S)单独或联合131I照射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在γ射线中增敏或拮抗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1500μmol/L硫氢化钠(NaHS)单独或联合0.3mCi的131I作用于细胞;台盼蓝染色法检... 目的: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2S)单独或联合131I照射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在γ射线中增敏或拮抗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1500μmol/L硫氢化钠(NaHS)单独或联合0.3mCi的131I作用于细胞;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死亡率,Hoechst 33342/PI双染观察细胞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及细胞凋亡。结果:NaHS明显抑制MCF-7细胞增殖,使其阻滞于G0/G1期,G2/M期百分率则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NaHS联合131I作用于细胞96h,与131I照射组比较:照射时间≥2h时细胞凋亡率及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并呈照射时间依赖性。结论:外源性H2S抑制MCF-7细胞增殖,但未能诱导明显凋亡;H2S增加MCF-7细胞对γ射线的辐射敏感性,可能与其使细胞G2/M期显著减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硫化氢 人乳腺癌MCF-7细胞 ~131I照射 增殖 凋亡 增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