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γ-刀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外科处理(附6例肿瘤组织电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勤 曾白云 +2 位作者 戴文伟 黄文辉 朱建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259-260,共2页
目的:探讨γ刀治疗后的病人再入神经外科行其他治疗的原因及方法。方法:γ刀治疗后32例因病灶周围水肿加剧,脑积水明显增加,肿瘤体积增大,病灶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入神经外科。其中脑血管病(AVM)10例,鞍区肿瘤7... 目的:探讨γ刀治疗后的病人再入神经外科行其他治疗的原因及方法。方法:γ刀治疗后32例因病灶周围水肿加剧,脑积水明显增加,肿瘤体积增大,病灶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入神经外科。其中脑血管病(AVM)10例,鞍区肿瘤7例,胶质瘤8例,脑膜瘤或听神经瘤7例。结果:开颅手术14例,其他治疗18例,4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原因分别为胶质瘤γ刀治疗后脑室内出血,胶质瘤γ刀治疗后广泛水肿,家属拒绝手术治疗,小脑蚓部血管母细胞瘤γ刀治疗2年后出血,左顶巨大AVMγ刀治疗后半年出血。结论:选择病人行γ刀治疗时,要根据病变以及诸多因素加以考虑。普遍认为血管增生效应和对细胞毒性作用是放射效应的两个重要方面。尽管不同病变对放射有各种反应,不同剂量对同一病变产生的反应也各异,但通常认为病理改变有以下几期:反应水肿期、缺血坏死期、吸收与瘢痕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放射疗法 Γ-刀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外科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2
作者 陆永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89-190,共2页
关键词 神经外科 显微外科 脑肿瘤 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波 朱世强 +1 位作者 毛之奇 陆永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3269-3270,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切除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4例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进行显微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全切除病灶,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在切除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切除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4例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进行显微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全切除病灶,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在切除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中应用神经导航技术,不仅定位准确,通过动态示踪全切除病灶,而且能较好地保护神经功能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病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导航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外科中的“锁孔”手术 被引量:4
4
作者 付万新 黄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359-359,共1页
关键词 颅脑外科 “锁孔”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与神经胶质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5
作者 梁建峰 黄勤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2期118-120,共3页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机体抗肿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T细胞的致敏、激活和扩增作用均有赖于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提呈相应的抗原多肽并提供共刺激信号,而树突状细胞(dendr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机体抗肿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T细胞的致敏、激活和扩增作用均有赖于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提呈相应的抗原多肽并提供共刺激信号,而树突状细胞(dendr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介导 树突状细胞 神经胶质瘤 免疫治疗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治疗目的下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被引量:9
6
作者 何伟文 伍健伟 +1 位作者 梁建峰 李明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6-281,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目的对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BAVM)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我科自2004年9月至2009年9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06例BAVM临床资料分为辅助性栓塞组与治愈性栓塞组。前者以N...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目的对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BAVM)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我科自2004年9月至2009年9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06例BAVM临床资料分为辅助性栓塞组与治愈性栓塞组。前者以NBCA为栓塞材料进行辅助性栓塞,共28例;后者以Onyx为栓塞材料进行治愈性栓塞,共78例。对该106例病例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随访3~63个月,平均26.37个月。结果辅助性栓塞组中,28例BAVM共栓塞65次,栓塞供血动脉102根。栓塞后即时造影平均栓塞率42.8%,4例(14.3%)完全栓塞,3例(10.7%)栓塞率达80%~99%。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6%,残疾1例(3.6%)。随访时完全栓塞率为7.1%;治愈性栓塞组中,78例BAVM共栓塞137次,栓塞供血动脉194根。栓塞后即时造影平均栓塞率76.4%,30例(38.5%)完全栓塞,25例(32.1%)栓塞率达80%~99%。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9%,残疾3例(3.8%)。随访时的完全栓塞率为28.2%。结论尽管治愈为目的栓塞治疗操作相关并发症率比辅助性栓塞高,但两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相约且均无死亡,说明治愈性栓塞BAVM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治愈性栓塞 NBCA ONY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yx胶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初步体会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明昌 何伟文 +1 位作者 伍健伟 梁建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Onyx胶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初步结果及经验。方法采用Onyx胶经血管内栓塞治疗18例影像学证实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管内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采用动脉入路、1例采用动静脉联合入路、... 目的总结应用Onyx胶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初步结果及经验。方法采用Onyx胶经血管内栓塞治疗18例影像学证实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管内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采用动脉入路、1例采用动静脉联合入路、2例采用静脉入路进行栓塞治疗。13例患者经栓塞后瘘口完全闭塞,3例大部分栓塞,2例部分栓塞,死亡1例。17例患者随访3~24个月,症状完全消失或无加重,造影显示病变1例复发。结论Onyx胶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理想材料,通过动脉入路对大多数患者能较好的弥散并栓塞瘘口,短期疗效满意。对于动脉入路难以到达瘘口而静脉窦通畅者,可行动静脉入路或静脉入路进行。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的随访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动静脉瘘 血管内介入治疗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伍健伟 何伟文 +1 位作者 梁建峰 江顺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353-358,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疗效。分析前、后循环狭窄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纳入药物治疗无效、采用Wingspan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7例(前循环组63例,后循环组24例)。观察治疗近期及中期... 目的探讨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疗效。分析前、后循环狭窄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纳入药物治疗无效、采用Wingspan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7例(前循环组63例,后循环组24例)。观察治疗近期及中期治疗效果。结果①87例共置入86个Wingspan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8.8%。围手术期发生不良事件5例(5.7%)。前循环组3例(3/63,4.8%),后循环组2例(2/2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75例通过DSA或电话获得随访(86.2%;前循环组58例,后循环组17例),平均15(12~48)个月。随访期6例(6/75,8%)发生缺血事件,卒中、TIA各3例,其中前循环组卒中和TIA各2例,后循环组各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62例(71.3%;前循环组48例,后循环组14例)术后1年行DSA检查。术后1年血管狭窄率为(23±10)%,与术后即刻的(29±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1例(11/62,17.7%)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前、后循环组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8.8%(9/48)、14.3%(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后循环发生再狭窄的患者中,术后残余狭窄率>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患者所占的比例均高(7/9,2/2)。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再狭窄率相对较高;前、后循环部位病变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疾病 狭窄 血管成形术 治疗结果 并发症 Wingspan支架 再狭窄 前循环 后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相关性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梅开勇 郝卓芳 +2 位作者 欧阳小明 李明昌 练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19-422,共4页
目的探讨脑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CD)相关性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9例2000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本院接受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并病理诊断为FCD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影像学以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目的探讨脑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CD)相关性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9例2000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本院接受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并病理诊断为FCD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影像学以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包括术后服用抗癫痫药物、影像学检查以及癫痫改善或复发的情况。结果 29例患者平均年龄23.5岁,平均病程11.3年,发作形式以复杂部分性发作为主。影像学检查有4例可见海马硬化。病理组织学以FCDⅠ型多见,具体分型为轻微皮层发育不良(mildMCD)3例,FCDⅠa型6例,FCDⅠb型10例,FCDⅡa型5例,FCDⅡb型5例。从发病部位来看,额叶最多见(15例),其次为颞叶(8例),顶叶(6例)。具有双重病理改变的有4例(FCDⅠa型伴海马硬化2例,FCDⅠb型伴海马硬化1例,FCDⅡb伴海马硬化1例)。5例合并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免疫组化染色示巨大神经元、未成熟神经元、形态异常神经元及白质内异位神经元NeuN均阳性,少数气球细胞呈nestin阳性表达。术后所有病例影像学复查无FCD改变,癫痫控制结果Ⅰa级6例,Ⅰ级5例,Ⅱ级3例,Ⅲ级2例,Ⅳ级13例。手术切除治疗后随访5个月以上,总治愈率为16/29,其中轻型组8/9,重型组8/20。结论 FCD相关性难治性癫痫中FCDⅠb型为最多见类型,分型与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 难治性癫痫 临床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宽颈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伟文 伍健伟 +1 位作者 李明昌 梁建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356-359,共4页
关键词 血管内栓塞治疗 宽颈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载瘤动脉 治疗失败 致密栓塞 弹簧圈 瘤腔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蛋白组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永华 刘炜 +5 位作者 石忠松 刘少军 李明昌 黎明涛 潘伟生 黄正松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2-656,共5页
【目的】寻找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中表达差异的蛋白。【方法】采集12例血清蛋白样本(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脑挫裂伤患者4例及正常成人本4例)用不同的CyDye染料交叉标记后依次进行双向胶内差异凝胶电泳(2-DDIGE)、图像分析及基质辅助激光... 【目的】寻找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中表达差异的蛋白。【方法】采集12例血清蛋白样本(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脑挫裂伤患者4例及正常成人本4例)用不同的CyDye染料交叉标记后依次进行双向胶内差异凝胶电泳(2-DDIGE)、图像分析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结果】发现胶号为1119的蛋白质点,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中比正常成人组表达升高1.82倍(P<0.05),而在脑挫裂伤患者血清中与正常成人的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蛋白点经质谱鉴定为结合珠蛋白。【结论】结合珠蛋白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中表达升高,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及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胶内差异凝胶电泳 图像分析 血清蛋白 颅内动脉瘤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 结合珠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靛玉红抑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清流 高宇峰 +6 位作者 张峰 颜红波 赵冬青 麦浩坚 李婷 袁忠民 陆永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3916-3918,共3页
目的:探讨靛玉红减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小鼠早期脑损害的作用。方法:9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生理盐水组及SAH+靛玉红组,用血管内刺破法建立SAH模型。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神经病学评分评价小鼠的神经功能... 目的:探讨靛玉红减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小鼠早期脑损害的作用。方法:9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生理盐水组及SAH+靛玉红组,用血管内刺破法建立SAH模型。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神经病学评分评价小鼠的神经功能损伤,TUNEL法检测出血侧脑皮层及海马凋亡神经元的变化。结果:SAH总病死率为23.3%,其中SAH+生理盐水组病死率为24.1%,SAH+靛玉红组病死率为2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病学评分,SAH+生理盐水组24、72 h分别为11.13±2.45、13.81±2.46,SAH+靛玉红组分别为12.55±2.11、16.32±1.09,各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血侧大脑半球,SAH+靛玉红组脑含水量较SAH+生理盐水组脑含水量减少明显[(77.57±0.35)%vs(78.12±0.47)%,P<0.05];SAH+靛玉红组出血侧脑皮层及海马区TUNEL法检测阳性细胞与SAH+生理盐水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靛玉红可减轻SAH后的脑水肿、抑制脑皮层和海马神经元的变性凋亡,明显改善SAH小鼠的神经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靛玉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熊仕秋 王莉 +1 位作者 李明昌 吴长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580-1583,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分泌的细胞因子,探索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病理机制。方法用不同的抗原物质及抗体刺激培养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PBMCs,ELISA检测细胞培...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分泌的细胞因子,探索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病理机制。方法用不同的抗原物质及抗体刺激培养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PBMCs,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不同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HBV携带者PBMCs细胞分泌的IFN-γ、IL-12明显比健康对照组减少,而TGF-β和IL-10等细胞因子的水平则明显升高;用抗体同时中和TGF-β和IL-10才能恢复IFN-γ的表达水平,而低剂量的外源性IL-12协同乙肝抗原能促进PBMCs抗原特异性T细胞分泌IFN-γ。结论PBMCs分泌IL-12减少可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长期带毒的根本原因,联合使用IL-12和乙肝特异性抗原可促进乙肝病毒携带者PBMCs的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Ps及TIMP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与侵袭性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翦 刘运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7-650,共4页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中MMP 2 ,MMP 9及MMP 2的抑制物TIMP 2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检测侵袭性腺瘤组 (n =2 0 )和非侵袭性腺瘤组 (n =10 )的...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中MMP 2 ,MMP 9及MMP 2的抑制物TIMP 2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检测侵袭性腺瘤组 (n =2 0 )和非侵袭性腺瘤组 (n =10 )的组织标本中的MMP 2 ,MMP 9与TIMP 2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 ,分析三者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的MMP 9蛋白和mRNA表达均较非侵袭性腺瘤组增高 (均P <0 .0 1) ,而TIMP 2蛋白和mRNA表达则下降 (分别P <0 .0 1和P <0 .0 5 )。侵袭性腺瘤组中MMP 2与TIMP 2的mRNA表达水平成负相关 (r = 0 .4 71,P <0 .0 5 )。结论 :垂体腺瘤侵袭性与MMP 2 ,9表达增高及TIMP 2表达降低有关。临床上可将检测MMP 9或TI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 TIMP-2 垂体腺瘤 MMP-2 mRNA表达 MMP-9 增高 性腺 MRNA水平 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家兔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与肌肉运动诱发电位的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毛之奇 陆永建 方泽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60-1863,共4页
目的了解实验性家兔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肢体肌力和肌肉运动诱发电位(MEP)之间的关系。方法 45只家兔随机分为打击组和对照组共9组,打击能量分别为0、50、75、100、125、150、175、200、250gcf。打击后和第4周末记录实验兔双后肢肌力、ME... 目的了解实验性家兔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肢体肌力和肌肉运动诱发电位(MEP)之间的关系。方法 45只家兔随机分为打击组和对照组共9组,打击能量分别为0、50、75、100、125、150、175、200、250gcf。打击后和第4周末记录实验兔双后肢肌力、MEP的潜伏期和波幅,并在第4周末取家兔脊髓固定,脊髓神经中丝(NF)免疫组化及病理形态观察,测量NF光密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脊髓受到外伤打击后,术中MEP的表现是出现或消失,即"有或无",并与伤后实验兔后肢运动功能状态、术后皮质脊髓束神经微丝NF光密度相关。伤后4周实验兔的后肢MEP潜伏期延长程度与肌力下降呈线性相关,但其波幅与伤后肌力变化无相关。结论在脊髓损伤中可以通过肌肉MEP的"有或无"作为判断脊髓损伤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运动诱发电位 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期脑膜瘤10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方泽鲁 沈正民 朱建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7期497-498,共2页
关键词 脑膜瘤 症状 诊断 治疗 临床分析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颅脑损伤病情恶化18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沛刚 吴志峰 杨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72-173,共2页
目的 :探讨轻型颅脑损伤病情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6~ 2 0 0 1年收治的 189例住院期间出现病情恶化的轻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例资料。结果 :颅内血肿扩大和迟发性颅内血肿是伤后 2 4h恶化的主要原因 ,继发性脑水肿、... 目的 :探讨轻型颅脑损伤病情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6~ 2 0 0 1年收治的 189例住院期间出现病情恶化的轻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例资料。结果 :颅内血肿扩大和迟发性颅内血肿是伤后 2 4h恶化的主要原因 ,继发性脑水肿、脑梗塞是伤后 2~ 7d恶化的主要原因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伤后 7~ 15d恶化的主要原因。结论 :颅骨骨折或CT扫描异常的GCS 13~ 15分患者为高危性轻型颅脑损伤 ,伤后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颅脑损伤 病情恶化 临床分析 外科手术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308基因多态性与广东汉族人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伟文 陈锐聪 +3 位作者 李明昌 伍健伟 梁建峰 陆永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13-615,共3页
目的探讨广东汉族人群肿瘤坏死因子(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IA)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15例IA患者与100名健康对照者TNF-α-308基因多态性,并对两组人群中该基因的基因型频率... 目的探讨广东汉族人群肿瘤坏死因子(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IA)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15例IA患者与100名健康对照者TNF-α-308基因多态性,并对两组人群中该基因的基因型频率进行比较。结果在IA患者中,G/G基因型有87例(75.7%),G/A基因型有28例(24.3%);在对照组中,G/G基因型有88名(88.0%),G/A基因型有12例(12.0%)。TNF-α-308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联分析显示A等位基因携带者患IA的风险较正常对照者升高2.36倍(OR=2.36,95%CI=1.13~4.94)。结论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广东汉族人群IA的发生具有相关性,该基因可能是广东汉族人IA的易感基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基因多态性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波 黄勤 朱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9年第7期539-540,共2页
目的:为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方法:对1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因素是:颅内血肿量、GCS评分、瞳孔改变、损伤后发生颅内血肿类型、脑挫裂伤范围及并发症。颅内血... 目的:为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方法:对1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因素是:颅内血肿量、GCS评分、瞳孔改变、损伤后发生颅内血肿类型、脑挫裂伤范围及并发症。颅内血肿和脑挫裂伤致颅内压增高和严重并发症是预后差的主要原因。结论: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是尽早降低颅内压和防治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重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治分析(附17例报告)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明昌 陆永建 +4 位作者 何伟文 李俊德 黄世章 梅开勇 罗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6-308,F003,共4页
目的对颅内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进行重新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7例颅内脑膜血管外皮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1例部分切除。10例随访6个月至8年,5例复发,2例死亡... 目的对颅内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进行重新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7例颅内脑膜血管外皮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1例部分切除。10例随访6个月至8年,5例复发,2例死亡。结论颅内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有不同于脑膜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肿瘤易于复发,患者预后不良,放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 病理学 免疫组化 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