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的OSMR及IL31RA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林杨杨 杨文林 +1 位作者 杨健 廖凤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2年第2期69-73,共5页
目的:研究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Amyloidosis cutis dyschromica,ACD)的OSMR基因、IL31RA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用PCR扩增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的两姐妹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OSMR基因第14、15外显子和IL31RA基因第12外显子并进行测序,... 目的:研究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Amyloidosis cutis dyschromica,ACD)的OSMR基因、IL31RA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用PCR扩增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的两姐妹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OSMR基因第14、15外显子和IL31RA基因第12外显子并进行测序,以30个正常人的样本作对照。结果:患者及其家系成员OSMR基因第14、15外显子和IL31RA基因第12外显子均未发现明显突变。结论: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的发生可能存在遗传学上的多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 OSMR基因 IL31R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1015例浅部真菌病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健 侯捷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35-38,共4页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浅部真菌病的微生物学流行情况及其动态变化。方法 :对 10 15例浅部真菌病的临床标本分别进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菌种鉴定。结果 :镜检阳性率为 4 0 .2 % ,培养阳性率为 6 6 .0 % ,菌种分布分别为红色毛癣菌 313株 ...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浅部真菌病的微生物学流行情况及其动态变化。方法 :对 10 15例浅部真菌病的临床标本分别进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菌种鉴定。结果 :镜检阳性率为 4 0 .2 % ,培养阳性率为 6 6 .0 % ,菌种分布分别为红色毛癣菌 313株 (43.1% )、须癣毛癣菌 78株 (10 .7% )、紫色毛癣菌 4株 (0 .6 % )、疣状毛癣菌 3株 (0 .4 % )、石膏样小孢子菌 5株 (0 .7% )、犬小孢子菌 2 6株 (3.6 % )、絮状表皮癣菌 1株 (0 .1% )、念珠菌与酵母菌 2 4 9株 (34.3% )、曲霉菌 15株 (2 .1% )、青霉菌 32株 (4.4 % ) ,15岁以下年龄组红色毛癣菌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 ,男性病人的镜检阳性率和癣菌的培养阳性比例都高于女性 ,春夏季癣菌的检出比例较秋冬季高。结论 :浅部真菌感染中 ,皮肤癣菌仍占主导地位 ,念珠菌与酵母样真菌所占比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部真菌病 病原体 流行病学 调查 广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文林 杨健 +2 位作者 黎志中 侯捷 关学琛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1996年第3期5-7,共3页
为了寻找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致敏原及了解此组标准抗原对此类疾病致敏原的覆盖面,我们应用仿欧洲标准抗原对50例皮炎湿疹患者进行了芬兰斑试器斑贴试验,并对其病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斑试阳性率为86%。主要致敏原为氯化钴(36%)、硫... 为了寻找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致敏原及了解此组标准抗原对此类疾病致敏原的覆盖面,我们应用仿欧洲标准抗原对50例皮炎湿疹患者进行了芬兰斑试器斑贴试验,并对其病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斑试阳性率为86%。主要致敏原为氯化钴(36%)、硫酸镍(26%)、硫柳汞(26%)、芳香混合物(18%)、对苯二胺(12%)。此组抗原斑试阳性率较高,基本覆盖子临床引起接触性皮炎致敏原。我们认为进一步补充有关漆抗原,将使此组抗原更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斑贴试验 病因 致敏原 接触性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曾楚若 杨健 杨文林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9年第3期206-208,共3页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光敏剂 应用 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皮肤水疱为主要表现的血管肉瘤1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文林 杨健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6年第1期52-54,共3页
报告1例以皮肤水疱为主要表现的血管肉瘤。患者男,78岁,面部、额部、头皮紫红色肿物、水疱5月余,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血管肉瘤,免疫组化检查显示CD31(+)、CD34(血管+)。
关键词 血管肉瘤 水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纤维瘤组织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健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1995年第1期38-39,共2页
皮肤纤维瘤是临床较常见的皮肤软组织肿瘤,其病理变化具有一定的特点,作者对近年来我科门诊遇到的32例皮肤纤维瘤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分析如下。 一、临床情况 32例患者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1~61岁,平均32岁。病期2个月~2年,平均... 皮肤纤维瘤是临床较常见的皮肤软组织肿瘤,其病理变化具有一定的特点,作者对近年来我科门诊遇到的32例皮肤纤维瘤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分析如下。 一、临床情况 32例患者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1~61岁,平均32岁。病期2个月~2年,平均6个月。发生于四肢的27例,在躯干的3例,在颈项的2例。皮损均为单发,呈皮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瘤 皮肤软组织肿瘤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纤维瘤组织病理学分析
7
作者 杨健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47-49,40,共4页
作者观察和分析了32例皮肤纤维瘤的组织病理变化,其中男14例,女18例,均为单发的皮肤结节,发生于真皮中层,表皮改变多为棘层肥厚,部分呈假上皮瘤样增生及形成幼稚的毛囊-皮脂腺样结构,肿瘤成分以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增生和幼稚的胶原纤... 作者观察和分析了32例皮肤纤维瘤的组织病理变化,其中男14例,女18例,均为单发的皮肤结节,发生于真皮中层,表皮改变多为棘层肥厚,部分呈假上皮瘤样增生及形成幼稚的毛囊-皮脂腺样结构,肿瘤成分以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增生和幼稚的胶原纤维为主,有些病例可见泡沫细胞、多核巨细胞和含铁血黄素细胞,多数瘤体内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增生,不同病例中细胞和纤维的比例不同,作者对本病的分类及其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结节性筋膜炎的鉴别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瘤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网状组织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附46例临床分析)
8
作者 关学琛 韩建德 白桦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1996年第4期12-13,共2页
本文收集有皮肤损害的淋巴网状组织肿瘤46例,包括淋巴瘤、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及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浆细胞瘤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中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者占36例,以紫癜、红斑和粘膜溃... 本文收集有皮肤损害的淋巴网状组织肿瘤46例,包括淋巴瘤、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及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浆细胞瘤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中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者占36例,以紫癜、红斑和粘膜溃疡最常见,可发生于全身症状出现前,时有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网状组织肿瘤 临床表现 皮肤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和慢性荨麻疹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林立 陈惠勇 张红娟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5期27-28,共2页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幽门螺杆菌和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以及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实际治疗效果。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间就诊的8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荨麻疹患...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幽门螺杆菌和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以及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实际治疗效果。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间就诊的8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显著的高于健康体检者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且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且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发病的原因之一,在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过程中,采用联合抗HP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安全可靠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慢性荨麻疹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紫外光源对光斑贴试验的光变应原检出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许教雄 杨文林 +2 位作者 杨健 熊峰 史毓杰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3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紫外光源对光斑贴试验的光变应原检出率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35例有光敏反应疑为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应用国际标准光斑贴系列SP-1000变应原进行光斑贴试验,采取自身对照方法在试验中分别采用UVA+UVB... 目的:研究不同紫外光源对光斑贴试验的光变应原检出率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35例有光敏反应疑为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应用国际标准光斑贴系列SP-1000变应原进行光斑贴试验,采取自身对照方法在试验中分别采用UVA+UVB和单纯UVA作为照射光源进行检测,比较其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接受光斑贴试验的35例患者中采用UVA+UVB照射检出阳性光变应原19项次(2.71%);采用单纯UVA照射检出阳性光变应原11项次(1.57%);UVA+UVB组变应原阳性检出率高于单纯UV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13,P<0.05)。结论:光斑贴试验采用UVA+UVB作为检测光源优于单纯UVA,可减少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斑贴试验 光变应原 长波紫外线 中波紫外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0例手部湿疹斑贴试验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曾楚若 杨健 +2 位作者 杨文林 黄新宇 王霞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9年第4期239-241,共3页
目的:探讨手部湿疹患者的潜在病因及其对常见的接触性致敏原的敏感性。方法:应用"瑞敏"斑贴试剂盒检测手部湿疹患者对常见接触性致敏原的敏感性。结果:受检的110例患者中有94例(85.45%)斑贴试验出现阳性反应,位列前5种最常见... 目的:探讨手部湿疹患者的潜在病因及其对常见的接触性致敏原的敏感性。方法:应用"瑞敏"斑贴试剂盒检测手部湿疹患者对常见接触性致敏原的敏感性。结果:受检的110例患者中有94例(85.45%)斑贴试验出现阳性反应,位列前5种最常见的致敏原分别为重铬酸钾、硫酸镍、氯化钴、芳香混合物和甲醛,从事某些特定职业的患者阳性率明显较高。男性患者中对苯二胺基质及秋兰姆混合物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手部湿疹患者对接触性变应原的斑贴试验阳性率高,斑贴试验有助于明确手部湿疹患者的接触性致敏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部湿疹 病因学 斑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3例早期潜伏梅毒的临床与血清学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健 杨文林 +1 位作者 黎志中 黄新宇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0年第4期9-11,共3页
目的:了解潜伏梅毒与显性梅毒在临床和血清学方面的异同。方法:对133例早期潜伏梅毒进行了临床特点和血清学分析。结果:早期潜伏梅毒女性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显性梅毒,梅毒患者中潜伏梅毒的构成比和女性潜伏梅毒患者比例都有逐年增加的趋... 目的:了解潜伏梅毒与显性梅毒在临床和血清学方面的异同。方法:对133例早期潜伏梅毒进行了临床特点和血清学分析。结果:早期潜伏梅毒女性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显性梅毒,梅毒患者中潜伏梅毒的构成比和女性潜伏梅毒患者比例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有46.6%的潜伏梅毒患者由于性伴患梅毒而被发现,有24.8%的患者有疑似早期梅毒的病史,潜伏梅毒患者治疗前的血清TRUST平均滴度明显低于显性梅毒患者,但下降较慢。结论:提示应及时筛查和治疗潜伏梅毒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梅毒 血清学分析 早期 梅毒患者 临床 治疗 女性患者 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苄星青霉素与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新宇 杨健 杨文林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3年第1期7-8,共2页
目的 :比较苄星青霉素和普鲁卡因青霉素对早期梅毒的疗效。方法 :选取确诊的早期梅毒患者 2 61例随机分组 ,甲组 1 93例用苄星青霉素 ,乙组 68例用普鲁卡因青霉素 ,均按卫生部推荐的方案进行治疗 ,分别在治疗后第 3、6、9、1 2个月观察... 目的 :比较苄星青霉素和普鲁卡因青霉素对早期梅毒的疗效。方法 :选取确诊的早期梅毒患者 2 61例随机分组 ,甲组 1 93例用苄星青霉素 ,乙组 68例用普鲁卡因青霉素 ,均按卫生部推荐的方案进行治疗 ,分别在治疗后第 3、6、9、1 2个月观察并用 χ2 检验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1 2个月时两组的RPR阴转率分别是 89 1 %和 85 3 % ,RPR滴度下降的几何均数分别为 6 7和 8 2 ,治疗后第 3、6、9、1 2个月的RPR滴度及转阴率比较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性 ( χ2 值分别为 0 1 3和 0 1 2 ,P均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 梅毒 治疗 苄星青霉素 普鲁卡因青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例早期妊娠妇女梅毒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新宇 杨健 +2 位作者 叶婷 杨文林 邓蕾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7年第6期369-370,共2页
目的:调查广州市1 000例早期妊娠妇女梅毒感染的情况,对筛查阳性的孕妇进行早期治疗和干预。方法:对妊娠12周以内的早孕妇女进行梅毒筛查,并对确诊为妊娠梅毒的孕妇,按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0年颁发的《性病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中的妊娠... 目的:调查广州市1 000例早期妊娠妇女梅毒感染的情况,对筛查阳性的孕妇进行早期治疗和干预。方法:对妊娠12周以内的早孕妇女进行梅毒筛查,并对确诊为妊娠梅毒的孕妇,按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0年颁发的《性病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中的妊娠梅毒治疗方案给予规范治疗,随访追踪该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入选例数1 000人,妊娠12周以内的早孕妇女梅毒感染率为10.0%0,孕妇均采取早期终止妊娠措施。结论:在妇女早孕期进行梅毒筛查和干预有利于控制梅毒垂直传播及避免其不良结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早期妊娠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助性T细胞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江振友 邹林 +1 位作者 史毓杰 杨健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9年第4期270-272,共3页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非常顽固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随着对辅助性T细胞及其表达的细胞因子与慢性荨麻疹关系的深入研究,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慢性荨麻疹发病的细胞基础,并可能为临床治疗提...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非常顽固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随着对辅助性T细胞及其表达的细胞因子与慢性荨麻疹关系的深入研究,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慢性荨麻疹发病的细胞基础,并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TH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殖器疱疹HSV定量PCR检测及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文林 杨健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1年第4期202-203,共2页
目的:检测生殖器疱疹(GH)皮损的HSV含量并分析其与复发的关系。方法:用定量PCR技术检测96例临床诊断为GH的患者皮损标本中的HSV量。结果:HSV的阳性率为87.5%,男女性病例之间(2.7×109拷贝对2.1×108拷贝)、初发病例与复发病例... 目的:检测生殖器疱疹(GH)皮损的HSV含量并分析其与复发的关系。方法:用定量PCR技术检测96例临床诊断为GH的患者皮损标本中的HSV量。结果:HSV的阳性率为87.5%,男女性病例之间(2.7×109拷贝对2.1×108拷贝)、初发病例与复发病例之间(4.5×109拷贝对2.3×108拷贝),检出拷贝量的差别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GH病人发作间歇期长短与检出的HSV拷贝量呈负相关(r=-0.728,P<0.01),病人病期、发疹天数、皮损数目与HSV拷贝量无明显相关关系(P值均大于0.05)。结论:通过定量PCR检测GH病人皮损中的HSV含量,可帮助判断预后并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器疱疹 单纯疱疹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性传播疾病 生殖器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的异性性伴侣HPV感染监测及早期干预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文林 杨健 +1 位作者 张红娟 黄新宇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8年第6期324-326,共3页
目的:调查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的异性性伴侣HPV感染率,并通过早期干预以期阻断女性尖锐湿疣发生和HPV持续感染状态。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研究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的异性性伴侣发生尖锐湿疣、HPV亚临床感染及潜伏感染的情况,通过性行为干预和... 目的:调查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的异性性伴侣HPV感染率,并通过早期干预以期阻断女性尖锐湿疣发生和HPV持续感染状态。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研究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的异性性伴侣发生尖锐湿疣、HPV亚临床感染及潜伏感染的情况,通过性行为干预和早期局部治疗尖锐湿疣和HPV亚临床感染,并观察干预效果。结果:入选的120对病例,男性尖锐湿疣的异性性伴侣尖锐湿疣的发生率为35.8%,HPV亚临床感染率18.3%,子宫颈HPV潜伏感染发生率为25.0%;通过早期治疗和性行为干预,干预组受试者接受干预后尖锐湿疣/HPV感染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的性伴侣进行早期治疗和干预,能有效预防尖锐湿疣的传播,对控制性传播疾病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人乳头瘤病毒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胺四环素治疗痤疮30例小结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健 王永立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1994年第1期38-38,共1页
二甲胺四环素,(商品名:美满霉素Minocin)是新一代半合成的四环素衍生物,我们从1993年3月至7日应用MINOCIN胶囊治疗了43例痤疮病人,其中30例按观察要求连续用药满六周或到痊愈,情况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药物:MINOCIN胶囊,50毫克/粒或... 二甲胺四环素,(商品名:美满霉素Minocin)是新一代半合成的四环素衍生物,我们从1993年3月至7日应用MINOCIN胶囊治疗了43例痤疮病人,其中30例按观察要求连续用药满六周或到痊愈,情况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药物:MINOCIN胶囊,50毫克/粒或100毫克/粒,由美国Lederle药厂出品。 1.2病例选择:14岁或以上的寻常座疮病人。30例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4~30岁;病期最短1个月,最长10年;皮损分级:4级3例,5级2例,6级12例,7级9例,8级2例,9级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胺四环素 美满霉素 商品名 炎性丘疹 半合成 皮损消退 中男 不良反应 炎性结节 痊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梅毒血清反应素抗体阴转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文林 黄新宇 +3 位作者 杨健 邓家侵 范瑞强 林立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8年第2期64-65,69,共3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梅毒的新方法,以提高梅毒病人的血清反应素阴转率,减少梅毒血清固定发生。方法:对早期梅毒病人进行随机分组研究,治疗组用苄星青霉素加中药治疗,对照组单用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病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RPR抗体滴...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梅毒的新方法,以提高梅毒病人的血清反应素阴转率,减少梅毒血清固定发生。方法:对早期梅毒病人进行随机分组研究,治疗组用苄星青霉素加中药治疗,对照组单用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病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RPR抗体滴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病人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1年内治疗组病人RPR阴转率为65.2%,高于对照组的52.0%,但无统计学意义(2=1.722,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梅毒有一定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中西医结合疗法 反应素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改良培养及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史毓杰 曾抗 +1 位作者 杨健 杨文林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9年第5期296-298,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改良培养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取健康人包皮环切术包皮,采用EDTA预处理和冷消化法分离表皮,制成细胞悬液,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电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组化(ABC法)测定抗角... 目的:探讨体外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改良培养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取健康人包皮环切术包皮,采用EDTA预处理和冷消化法分离表皮,制成细胞悬液,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电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组化(ABC法)测定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鉴定细胞。结果:体外培养的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经过1~2天的潜伏期,即进入指数增生期,持续约5天,然后进入平台期。第7天左右细胞完全融合连成片状,形态呈扁平不规则多边形,免疫组化显示胞浆被染成棕黄色,为角蛋白阳性。透射电镜下见角质形成细胞胞浆内有大量束状张力纤维呈典型角质形成细胞特征。结论:采用改良体外培养方法获得的人角质形成细胞保持正常的生物学特征,从而建立一种简单易行的人角质形成细胞优化培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形成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