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再通联合臭氧治疗阻塞性输卵管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申刚 谭小云 +2 位作者 陈德基 何明基 李彦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5-409,共5页
目的观察介入再通联合医用臭氧治疗慢性阻塞性输卵管炎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经子宫输卵管插管介入途径建立炎性阻塞动物模型。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0μg/ml臭氧治疗组(A组)、40μg/ml臭氧治疗组(B组)、常规介入治疗... 目的观察介入再通联合医用臭氧治疗慢性阻塞性输卵管炎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经子宫输卵管插管介入途径建立炎性阻塞动物模型。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0μg/ml臭氧治疗组(A组)、40μg/ml臭氧治疗组(B组)、常规介入治疗组(C组)及模型对照组(D组),每组10只,同时取正常兔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E组)。在常规介入治疗后,A组和B组再经导管分别注入30μg/ml及40μg/ml臭氧各10 ml;D组和E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4周观察各组兔输卵管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A、B、C、D组介入术中输卵管再通技术成功率分别为88.9%、85.0%、88.9%和81.3%。与D组比较,A、B、C组输卵管炎症改善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比较,疗效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和40μg/ml臭氧均可不同程度改善输卵管慢性阻塞性炎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炎 臭氧 介入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常用介入治疗方法疗效比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马洺远 陈德基 +2 位作者 何明基 申刚 练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评价四种常用介入方法治疗兔VX-2肝癌的效果及不良作用。方法50只荷瘤兔随机分5组,表柔比星+超液化碘油乳化剂注入组(EPI+LP);无水酒精组(PEI);肝动脉化疗栓塞组(TACE);射频消融组(RFA);生理盐水治疗组(NS)。术前、术后2周行MRI扫描... 目的评价四种常用介入方法治疗兔VX-2肝癌的效果及不良作用。方法50只荷瘤兔随机分5组,表柔比星+超液化碘油乳化剂注入组(EPI+LP);无水酒精组(PEI);肝动脉化疗栓塞组(TACE);射频消融组(RFA);生理盐水治疗组(NS)。术前、术后2周行MRI扫描,比较肿瘤平均增长率;检测术前、术后肝肾功能指标;2周后取出肿瘤,比较坏死率,并行病理检查。结果除EPI+LP组与TACE组外,各组两两间肿瘤平均增长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RFA组肿瘤平均增长率最小。5组实验兔肿瘤坏死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RFA组坏死率最大,达(98.43±2.76)%。除NS组外,各组肝肾功能指标术前、术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FA组及TACE组变化最明显。病理上,RFA组肿瘤呈重度坏死,有多核巨细胞反应,肉芽肿形成;其他各组呈轻-中度坏死,PEI组出现空泡变性(脂肪变性),部分血管有癌栓;各组胆管未受破坏。结论RFA的疗效最佳,PEI最差,EPI+LP及TACE居中。临床上,应在兼顾肝肾功能情况下,选择适当的介入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X2肿瘤 导管消融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X线摄影和计算机X线摄影的应用比较与评价 被引量:23
3
作者 林建华 陈德基 +2 位作者 陈焱淼 黄勇 陈双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DR)和计算机X线摄影(CR)两大数字化摄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材料和方法:用德国Pehamed公司产测试板分别测量DR和CR的空间分辨率,并从100例两者所摄得的正位胸片中,分析图像质量,统计受检者的照射剂量,比较在技术操作...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DR)和计算机X线摄影(CR)两大数字化摄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材料和方法:用德国Pehamed公司产测试板分别测量DR和CR的空间分辨率,并从100例两者所摄得的正位胸片中,分析图像质量,统计受检者的照射剂量,比较在技术操作、图像质量控制与后处理技术、工作效率、医院效益等方面的优势。结果:DR和CR均提高了图像质量,不同程度减低了被检者所受X线照射量,通过缩短检查和发报告的时间加快了工作效率,带来更高的效益,DR较之CR更具优势。结论:DR与CR相比DR图像质量、后处理功能、工作流程能力、病人吸收剂量均明显优于CR,DR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X线摄影 DR 计算机X线摄影 CR 图像质量控制 数字化放射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磁共振技术观察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徐恩 缪学琼 +5 位作者 林清原 潘英 钟高贤 刘克 谢海峰 詹丽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24-128,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技术观察人尿激肽原酶(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灶大小、脑血流等的影响,进一步阐明药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发病48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随机分为尤瑞克林组(23例)和丹参组(18例)。根据美国国... 目的应用磁共振技术观察人尿激肽原酶(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灶大小、脑血流等的影响,进一步阐明药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发病48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随机分为尤瑞克林组(23例)和丹参组(18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将患者分成轻、中、重三度。尤瑞克林组,给予0.15PNA单位尤瑞克林,丹参组给予400mg丹参,均为静脉滴注.1次/d,10d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d对患者进行头部磁共振多序列的检查。发病后30、90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定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①两组治疗后NIHSS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NIHSS〉10的中、重度患者,尤瑞克林组、丹参组治疗前后NIHSS差值中位数分别为4.0(3.0~7.0),2.0(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尤瑞克林组对中、重度患者疗效更好;②尤瑞克林组、丹参组梗死灶增大的比率分别为42.9%(9/21)和41.2%(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两组梗死灶渗血率分别为38.1%(8/21)和11.8%(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③尤瑞克林组及丹参组在治疗后,梗死区局部脑血流量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尤瑞克林组在治疗后相对局部脑血流星(梗死区脑血容量/镜像区脑血容量)增加较丹参组明显,分别为1.26±0.13和1.05±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P〈0.05);④MRA显示两组患者的大血管再通比例分别为5/7和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结论尤瑞克林能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血液供应;与丹参组比较对中、重度患者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肽释放酶类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局部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CT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琦 陈德基 +1 位作者 谭理连 王广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320排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9例临床诊断AD患者的320排CTA检查资料,对比其与16排CTA、MRA及DSA的差异。结果 59例AD患者中,3种方法共诊断AD 43例,胸主动脉瘤4例,真性腹主动脉瘤9例,假性腹主动脉瘤3例... 目的探讨320排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9例临床诊断AD患者的320排CTA检查资料,对比其与16排CTA、MRA及DSA的差异。结果 59例AD患者中,3种方法共诊断AD 43例,胸主动脉瘤4例,真性腹主动脉瘤9例,假性腹主动脉瘤3例。320排CTA诊断AD破口位置的准确率(75/77,97.40%)高于16排CTA(47/53,88.68%,χ2=4.14,P<0.05)及MRA(40/46,86.96%,χ2=5.17,P<0.05);其电离辐射剂量[(849.62±44.73)mGy]低于16排CTA[(927.11±39.47)mGy,t=2.84,P<0.05]及DSA[(976.85±54.21)mGy](t=2.51,P<0.05),并可清晰显示内膜片、真假腔、血栓形成及主要内脏动脉分支受累情况。结论 320排CTA是诊断AD的安全、快捷、有效且无创的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雾病17例的脑血管造影和CT影像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赖添强 陈德基 +2 位作者 钱瑞菱 何明基 练飞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77-80,共4页
目的:对17例烟雾病病人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和CT征象进行分析,总结其表现。材料和方法:17例均进行了DSA检查及CT扫描,其中14例行高清晰螺旋CT扫描,5例行薄层增强扫描。结果:按日本厚生省的诊断标准,16例为确诊病例,1例为可疑病例... 目的:对17例烟雾病病人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和CT征象进行分析,总结其表现。材料和方法:17例均进行了DSA检查及CT扫描,其中14例行高清晰螺旋CT扫描,5例行薄层增强扫描。结果:按日本厚生省的诊断标准,16例为确诊病例,1例为可疑病例。颈内动脉(ICA)病变主要为狭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病变主要为闭塞。烟雾血管多位于脑底基底节区,较晚期病人可见眶顶或其它部位烟雾血管,而基底节区烟雾血管可消失。结论:对本病CT无特异性,只起提示作用。对于螺旋CT增强病人应注意其基底池层面大血管有无及血管异常强化影征象,有较好的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脑血管造影术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卧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练辉 陈德基 +1 位作者 何明基 申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6期466-469,共4页
目的探讨侧卧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透视下侧卧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70例131个椎体。结果所有病例的手术都获得成功,所有病例术中和术后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目的探讨侧卧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透视下侧卧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70例131个椎体。结果所有病例的手术都获得成功,所有病例术中和术后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在经PVP术后的131个椎体中,112个椎体无椎体外渗漏,都经X线正侧位和(或)CT确诊。16例19个椎体出现椎体外渗漏,经X线正侧位和CT检查确诊,5例7个椎体出现椎间盘渗漏,7例8个椎体出现椎旁软组织渗漏,3例3个椎体出现椎外静脉丛渗漏,1例1个椎体出现椎弓根渗漏。随访3~6个月,病变椎体无复发。结论侧卧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椎体压缩性骨折止痛效果明确,能有效避免俯卧位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PVP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 骨质疏松 骨折 压缩性 经皮椎体成形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剖宫产后难治性晚期出血 被引量:15
8
作者 蔡名金 陈德基 +2 位作者 麦伟文 何婉玲 邝惠兴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0年第4期390-392,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TUAE)治疗剖宫产后难治性晚期出血的价值。方法对23例剖宫产后难治性晚期出血患者,以明胶海绵颗粒进行TUAE,观察治疗效果,并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2例患者经导管TUAE术后均止血成... 目的探讨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TUAE)治疗剖宫产后难治性晚期出血的价值。方法对23例剖宫产后难治性晚期出血患者,以明胶海绵颗粒进行TUAE,观察治疗效果,并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2例患者经导管TUAE术后均止血成功,1例术后仍有阴道流血,行全宫切除术,发现为剖宫产术中将大网膜与子宫缝合在一起所致;DSA示动脉早期见对比剂外溢(20例),血管畸形(3例)。本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TUAE治疗剖宫产后难治性晚期出血快速、准确、创伤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产后出血 子宫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溢液乳腺疾病乳腺导管造影表现与病理(附105例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石宇文 李敏健 +3 位作者 叶素贞 李玉娥 陈德基 黄世章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分析溢液乳腺疾病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并分析其病理基础,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溢液乳腺疾病105例,包括乳腺癌1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8例、乳腺导管扩张症43例及12例乳腺囊性增生病,回顾性... 目的分析溢液乳腺疾病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并分析其病理基础,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溢液乳腺疾病105例,包括乳腺癌1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8例、乳腺导管扩张症43例及12例乳腺囊性增生病,回顾性分析其乳腺导管造影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本组乳腺导管造影正确诊断乳腺癌1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5例,乳腺导管扩张症41例,乳腺囊性增生病12例。乳腺癌主要造影表现:导管内充盈缺损,管壁浸润;"潭湖征";导管结构紊乱;管壁不规则伴微钙化灶;乳头状瘤病伴导管壁毛糙破坏,提示恶变。单发导管内乳头状瘤造影表现为大导管内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导管边缘光整;多发者表现为小分支导管内多发边缘光滑之充盈缺损。乳腺导管扩张症造影表现:大、中、小导管同时不同程度地扩张,或伴有管壁毛糙,分支导管萎缩变形等炎症表现。乳腺囊性增生病中囊肿表现为小导管高度扩张形成囊袋状改变,盲管腺病表现为小导管或末梢导管呈多发小囊袋状改变。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溢液性乳腺疾病是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的定性、定位诊断具有高度价值,对导管扩张症、乳腺囊性增生病等疾病亦能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造影术 乳头溢液 导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谭小云 陈德基 +3 位作者 何明基 申刚 李汉文 王广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0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介入治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TRAS患者22例,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治疗10例(球囊组),内支架治疗12例(支架组)。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内血压、肾功能以及生活质量...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介入治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TRAS患者22例,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治疗10例(球囊组),内支架治疗12例(支架组)。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内血压、肾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与同期接受单纯药物治疗的6例TRAS患者(药物组)进行比较。结果球囊组技术成功率90.00%,支架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在血压及肾功能改善方面,球囊组和支架组均取得显著疗效,两组近期疗效未见明显差异,药物组疗效不满意。术后随访6个月~2年,支架组再狭窄率16.67%,除1例不明原因治疗无效外,其余11例均能比较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球囊组手术失败1例,再狭窄率达40.00%。结论内支架植入术可作为TRAS特别是I型及Ⅱ型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肾动脉狭窄 介入治疗 支架 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1
作者 练辉 陈德基 +5 位作者 何明基 申刚 宋绿茵 江梅珍 戚潜辉 何凤仪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3期204-206,共3页
目的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远期疗效。方法对51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B超、CT动态观察瘤体变化。结果栓塞双侧子宫动脉51例。50例完整随访者术后12~36个月,平均24个月,2例子宫肌瘤消失,48... 目的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远期疗效。方法对51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B超、CT动态观察瘤体变化。结果栓塞双侧子宫动脉51例。50例完整随访者术后12~36个月,平均24个月,2例子宫肌瘤消失,48例肌瘤体积平均缩小68.4%,未发现肌瘤复发。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主要不良反应为下腹部疼痛(32/51)。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是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动脉 栓塞治疗 子宫肌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型小肺癌的MSCT诊断及与局灶性机化性肺炎鉴别 被引量:33
12
作者 李兆勇 朱刚明 +5 位作者 梁俊生 王玉恒 胡芳辉 李志娟 王青云 李扬彬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41-745,共5页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SPLC)的MSCT征象及与局灶性机化性肺炎(FOP)的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以孤立性肺结节为表现的58例SPLC和58例FOP的临床和MSCT资料,比较两者的MSCT征象及强化程度差异,并分析以强化程度为指标诊...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SPLC)的MSCT征象及与局灶性机化性肺炎(FOP)的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以孤立性肺结节为表现的58例SPLC和58例FOP的临床和MSCT资料,比较两者的MSCT征象及强化程度差异,并分析以强化程度为指标诊断SPLC的效能。结果:58例SPLC中圆形或类圆形42例,不规则形16例;边界清楚46例,边界模糊12例;深分叶33例,浅分叶7例;长毛刺8例,短毛刺37例;棘状突起19例,晕征8例,空泡6例,支气管充气征17例,坏死7例,胸膜凹陷征34例,胸膜增厚6例,血管集束征20例。58例FOP中圆形或类圆形20例,不规则形38例;边界清楚19例,边界模糊39例;深分叶11例,浅分叶8例;长毛刺32例,短毛刺9例;棘状突起11例,晕征21例,空泡11例,支气管充气征13例,坏死10例,胸膜凹陷11例,胸膜增厚42例,血管集束征18例。经卡方检验发现两组形态、边界、深分叶、长毛刺、短毛刺、晕征、胸膜凹陷征、胸膜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例SPLC中36例呈结节状均匀性强化,17例呈不均匀斑片状强化,5例轻度或无强化。FOP以不均匀或环形强化为主。两组强化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Ⅱ级、Ⅱ~Ⅲ级强化为诊断指标诊断SPLC的阳性似然比分别为4.67、1.67,诊断效能差。结论:综合分析SPLC与FOP的MSCT平扫及增强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并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瘤体内注药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汉文 陈德基 +2 位作者 何明基 练辉 王广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栓塞结合经皮瘤体内直接注射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和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肝动脉插管至血管瘤供血动脉,对3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注入PLE至血管瘤体大部分充填,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动脉;对碘油空虚区域再行经皮...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栓塞结合经皮瘤体内直接注射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和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肝动脉插管至血管瘤供血动脉,对3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注入PLE至血管瘤体大部分充填,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动脉;对碘油空虚区域再行经皮瘤体内直接注射PLE。定期观察瘤体碘油充填情况,瘤体大小和并发症。结果经肝动脉栓塞结合经皮瘤体内直接注射治疗肝血管瘤后,碘油存积好,血管瘤体积明显缩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肝动脉栓塞结合经皮瘤体内直接注射治疗肝血管瘤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海绵状血管瘤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 栓塞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动态容积CT与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射血分数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智美 陈德基 +3 位作者 谭理连 张恩颖 石宇文 罗永良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57-359,共3页
目的:以超声心动图(2DE)为对照,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320CT)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探讨320CT和2DE测定EF值的相关性、320CT评价左心功能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68例,全部病例均行心脏320CT和2DE检查。结果:320CT和... 目的:以超声心动图(2DE)为对照,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320CT)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探讨320CT和2DE测定EF值的相关性、320CT评价左心功能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68例,全部病例均行心脏320CT和2DE检查。结果:320CT和2DE测量的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度中等、偏高,r=0.680;320CT系统自动计算的EF值大于2DE测值,320CT人工修正后测得EF稍小于2DE。320CT系统自动计算的EF值大于修正后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显示320CT测量左室EF准确。一次320CT扫描即可兼获心脏解剖和功能信息,是一种无创、综合的心脏检查技术,极具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搏输出量 心室功能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丸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刘毅生 沈家亮 陈德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06-610,共5页
目的探讨睾丸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MRI、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表现。资料与方法 37例中,9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2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4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生殖细胞瘤占70.3%(26/37),其中精原细胞瘤占54.1%(20/37),非精原... 目的探讨睾丸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MRI、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表现。资料与方法 37例中,9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2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4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生殖细胞瘤占70.3%(26/37),其中精原细胞瘤占54.1%(20/37),非精原细胞瘤占16.2%(6/37);非生殖细胞瘤占10.8%(4/37);肿瘤样病变占18.9%(7/37)。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多呈实性非均质性回声团块表现,肿瘤多见丰富血流;肿瘤样病变无血流。MRI、CT检查见肿瘤呈不同程度强化,肿瘤样病变无明显强化。精原细胞瘤的MRI、CT征象与其他肿瘤有明显不同。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睾丸肿瘤和肿瘤样病变、术前评估及预后追踪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肿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江金带 谭理连 +3 位作者 李扬彬 李树欣 梁彤杰 周少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5期1784-1786,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MSCTA)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检查资料,使用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成像(SSD)、容积成像(V...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MSCTA)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检查资料,使用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成像(SSD)、容积成像(VRT)及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E)。结果:所有病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病变的MSCTA表现为血管管腔不规则,单发或多发狭窄或闭塞,局部侧支血管形成,部分管壁钙化。其中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狭窄3例,闭塞1例;髂动脉狭窄7例,闭塞2例;股动脉狭窄10例,闭塞8例;动脉狭窄8例,闭塞10例;小腿动脉狭窄11例,闭塞12例。23例均显示有动脉管壁钙化。结论:下肢动脉MSCTA检查可清楚地观察下肢动脉的血管形态,了解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且能观察下肢动脉壁的钙化斑块,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病变的术前评价诊断和筛选有较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 血管造影术 16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套管针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少萍 李扬彬 +3 位作者 谭理连 江金带 梁彤杰 李树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1期2450-2450,共1页
目的:探讨静脉套管针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CT增强扫描病人的临床资料,使用静脉套管针150例,使用螺旋头皮针150例。结果:使用静脉套管针者无一例发生渗漏,使用螺旋头皮针者有15例发生渗漏。结论:高压注... 目的:探讨静脉套管针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CT增强扫描病人的临床资料,使用静脉套管针150例,使用螺旋头皮针150例。结果:使用静脉套管针者无一例发生渗漏,使用螺旋头皮针者有15例发生渗漏。结论:高压注射器行CT增强扫描时,选用静脉套管针可使造影剂外渗率大幅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刺术 静脉套管针 多层螺旋CT 螺旋CT增强扫描 多层 回顾性分析 高压注射器 造影剂外渗 临床资料 头皮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带样纤维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6
18
作者 梁俊生 曾仲刚 +3 位作者 李扬彬 王青云 李秋雨 许团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12-515,共4页
目的:探讨软组织韧带样纤维瘤(Desoid-type fibromatosis,DF)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6例经病理证实的DF病例,术前5例行MRI平扫,11例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MRI各种征象出现几率、征象组合与诊断符合率的关系。结果:腹外... 目的:探讨软组织韧带样纤维瘤(Desoid-type fibromatosis,DF)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6例经病理证实的DF病例,术前5例行MRI平扫,11例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MRI各种征象出现几率、征象组合与诊断符合率的关系。结果:腹外型12例,其中发生在臀部3例,背部1例,四肢7例,下颌部1例;腹壁型4例,2例腹外型术后1年和2年6月复发。形态不规则形或分叶9例,类圆形或梭形7例;横截面积最大者12.3 cm×10.5 cm,最小者1.9 cm×2.3 cm;14例肿瘤长轴与肌纤维平行。肿瘤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6例,分界不清10例。13例信号不均匀,3例信号均匀,其中T1WI以等信号为主5例、以稍高信号为主11例,T2WI、STIR均呈高、等混合信号,以高信号为主;肿块内各序列均见不规则分布的条状、带状低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平扫所示条状、带状低信号影强化程度轻或无明显强化。结论:韧带样纤维瘤MRI特征性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平扫所示条状、带状低信号影强化程度轻或无明显强化,肿瘤长轴与肌纤维平行是DF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正确认识这些征象对D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纤维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 被引量:5
19
作者 叶素贞 陈德基 +2 位作者 黄成辉 李汉文 郭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目的观察MRI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价值。方法临床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进入研究,随机平均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西医治疗对照组,前者给予补肾强督汤+西医常规治疗,后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磁共振平扫... 目的观察MRI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价值。方法临床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进入研究,随机平均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西医治疗对照组,前者给予补肾强督汤+西医常规治疗,后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磁共振平扫+增强检查及X线检查,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MRI及X线影像改变。结果中西医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西医治疗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P<0.05)。治疗后MRI显示关节周围强化程度减弱、软骨侵蚀无增加、骨髓水肿减轻或消失、关节积液减少、异常脂肪沉积减少。治疗前后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X线检查对比无明显变化。结论MRI能有效评价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与同位素骨扫描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对比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林建华 谭理连 +3 位作者 何伟红 黄勇 李敏红 邬恒夫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07-1109,共3页
目的:比较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同位素骨扫描(radionuclide bone scan)技术在乳腺癌骨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分别作WB-DWI及同位素骨扫描检查。WB-DWI检查使用反转恢复平面回波弥散序列行全身扫描,... 目的:比较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同位素骨扫描(radionuclide bone scan)技术在乳腺癌骨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分别作WB-DWI及同位素骨扫描检查。WB-DWI检查使用反转恢复平面回波弥散序列行全身扫描,将骨骼系统分为3个区域,分别记录每个患者各区域WB-DWI阳性病例数。对所有WB-DWI及同位素骨扫描影像表现的乳腺癌转移例数及发生部位行统计学比较。结果:WB-DWI阳性病例为35例,共检出病灶数为146个;同位素骨扫描阳性病例为30例,共检出病灶数为141个,WB-DWI的病灶检出率高于同位素骨扫描;WB-DWI与同位素骨扫描诊断乳腺癌骨转移例数及发生部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WB-DWI检查无辐射,覆盖范围大,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乳腺癌骨转移早期筛查、诊断及预后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