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与超声对比定量评估左心功能 被引量:20
1
作者 朱巧洪 曾庆思 +4 位作者 邓宇 刘莉 林翰菲 张超亮 岑人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06-908,共3页
目的通过16层螺旋CT(MSCT)与超声左心容积数据的对比,初步探讨MSCT定量评估左心功能在心容积数据方面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2例8h内同时进行了MSCT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对比MSCT自动测量与手工测量值的相关性,MSC... 目的通过16层螺旋CT(MSCT)与超声左心容积数据的对比,初步探讨MSCT定量评估左心功能在心容积数据方面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2例8h内同时进行了MSCT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对比MSCT自动测量与手工测量值的相关性,MSCT自动测量与超声测量值的相关性。结果MSCT左心容积各组数据自动与手动测量结果相关性高(r>0.98,P>0.05);MSCT自动测量与超声测量结果相关性良好(r>0.90,P>0.05)。结论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获得的自动与手动左心容积数据准确性高,可用于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功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丛神经损伤的MRI表现与功能恢复的关系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新春 陈健宇 +4 位作者 沈君 曾庆思 伍筱梅 刘庆余 梁碧玲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损伤的MRI表现与功能恢复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证实的70例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以及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63例臂丛神经损伤MRI诊断与手术结果一致,臂丛神经损伤正确诊断率为90%。15例节前损...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损伤的MRI表现与功能恢复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证实的70例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以及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63例臂丛神经损伤MRI诊断与手术结果一致,臂丛神经损伤正确诊断率为90%。15例节前损伤中恢复4例,8例节后损伤中恢复6例,臂丛损伤的MRI表现与功能恢复的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创伤性脊膜囊肿与功能恢复关系密切。结论:在大多数患者中,臂丛神经损伤的MRI可提示其肢体功能恢复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损伤 MRI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原因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新春 钱元新 +4 位作者 曾庆思 伍筱梅 张卫东 何建勋 关照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4-256,共3页
目的观察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CT、MRI表现,探讨影像学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SFTP的CT、MRI表现,16例术前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6例患者同时接受MR平扫及增强检查。全部病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误诊。结果... 目的观察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CT、MRI表现,探讨影像学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SFTP的CT、MRI表现,16例术前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6例患者同时接受MR平扫及增强检查。全部病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误诊。结果本组16例CT均表现为胸腔单发实性肿块,9例为胸部单发巨大肿块占位病变,边缘清晰,7例为胸壁结节状肿块,肿瘤直径2.0~16.5 cm,平均12.8 cm;密度均匀(5例)或不均匀(11例),2例出现中央斑点状钙化。MR T2WI上6例SFTP为不均匀低信号,4例瘤内见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强化明显,本组16例中6例巨大肿瘤内见较多肿瘤血管,肿瘤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邻近肺组织受压;3例见少量胸腔积液。结论CT、MRI可清晰显示SFTP病灶的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CT检查无特征性表现;MR T2WI出现特征性低信号时可提示诊断,确诊仍需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对本病认识不足是术前误诊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胸膜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与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癌价值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关玉宝 曾庆思 +3 位作者 伍筱梅 周良平 彭卫军 谢念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的螺旋CT (spiralCT ,SCT)与高频超声 (high -frequencyultrasound ,US)表现 ,评价两者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49例同期螺旋CT与高频US检查的甲状腺癌的表现 ,主要对原发病灶和颈部转移淋巴...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的螺旋CT (spiralCT ,SCT)与高频超声 (high -frequencyultrasound ,US)表现 ,评价两者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49例同期螺旋CT与高频US检查的甲状腺癌的表现 ,主要对原发病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进行对比分析 ,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49例甲状腺癌 ,共 5 8个原发病灶 ,螺旋CT与高频US均显示肿瘤病灶 ,形状不规则、密度 /回声不均匀和边缘不清楚 ,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螺旋CT显示 16个瘤周“半岛状”瘤结节 ,11个瘤周“残圈”征。螺旋CT检出 13个病灶微钙化 ,高频US检出 2 2个病灶微钙化 ,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对颈部转移淋巴结 ,螺旋CT显示率 84% (3 1/3 7) ,高频US显示率 86% (3 2 /3 7)。结论 :高频超声应作为甲状腺癌的首选和重要检查方法 ,螺旋CT在评价甲状腺癌的原发灶、颈部转移淋巴结方面有一定特征性 ,两者结合起来 ,可提高甲状腺癌术前评估和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甲状腺癌 转移淋巴结 病灶 US 颈部 钙化 显示 边缘 高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特征 被引量:19
5
作者 梁辉清 关玉宝 +2 位作者 曾庆思 刘海明 黄锦钊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99-501,共3页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与病理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SFTP的MSCT表现与病理特征。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胸腔单发实性肿块,5例为胸部单发巨大肿块占位病变,边缘清晰;6例为结节状肿...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与病理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SFTP的MSCT表现与病理特征。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胸腔单发实性肿块,5例为胸部单发巨大肿块占位病变,边缘清晰;6例为结节状肿块,肿块直径2.1~16.5cm;密度均匀(5例)或不均匀(6例),2例中央出现钙化。4例巨大肿瘤内见杂乱血管,肿瘤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镜下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组成,排列成编织状,局灶细胞可见核仁,间质大量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化显示,11例患者Vim(+)、CD34(+)、S-100(-)、CK(-);其中8例CD99(+);9例Bcl-2(+)。结论 SFTP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重建对病变的显示及诊断提供很大的帮助,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胸膜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病理学 外科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征象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陈淮 曾庆思 +2 位作者 周洁 邓宇 郑晓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8-271,273,共5页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确诊为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胸片及CT图像,并对其影像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行胸片检查,9例单发,1例多发(3个病灶),共12个病...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确诊为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胸片及CT图像,并对其影像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行胸片检查,9例单发,1例多发(3个病灶),共12个病灶。其中7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共9个病灶。平片上病灶短径平均为(1.8±0.6)cm,未见钙化、毛刺、空洞等征象。CT病灶位于胸膜下,大小为1.7cm×1.9cm,5例可见浅分叶,2例可见小块状钙化灶,3例见周围血管包绕征,4例可见周围有肺气肿带包绕,所有结节均未见毛刺、空洞及空泡征,无胸膜牵拉征,肺门纵隔无淋巴结增大,无胸腔积液。平扫CT均值为(45.6±10.0)Hu,增强后可见不均匀强化,有明显强化区及未强化区,主要与病理组织成分相关;强化区域CT均值为(105.6±12.7)Hu,绝对增强均值为(60.0±13.8)Hu。病理上均包含血管瘤样区、乳头区、实变区和硬化区,按不同比例混合存在。免疫组化显示:Vim(+++),CK(++),EMA(+),部分CD34、NSE(+)。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表现较具特征性,术前若作出正确诊断,多数患者可避免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硬化性血管瘤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正常臂丛神经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妙玲 李新春 +3 位作者 陈镜聪 孙翀鹏 何建勋 赵康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1,共5页
目的分析采用1.5T MR仪对正常成人臂丛神经进行DTI及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可行性及其量化特征。方法 34名健康志愿者接受DTI及DTT,测量C5~8双侧臂丛神经FA值、ADC值,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分别测量b值为700、9001、100 s/... 目的分析采用1.5T MR仪对正常成人臂丛神经进行DTI及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可行性及其量化特征。方法 34名健康志愿者接受DTI及DTT,测量C5~8双侧臂丛神经FA值、ADC值,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分别测量b值为700、9001、100 s/mm2时右侧C6神经根平均纤维束长度、纤维束所占体素及图像SNR。结果 34名健康志愿者中32名DTI及DTT成功。C5~8神经根平均FA值及ADC值依次为:0.46±0.03和(1.16±0.15)×10-3mm2/s、0.45±0.04和(1.13±0.19)×10-3mm2/s、0.44±0.04和(1.18±0.19)×10-3mm2/s、0.39±0.05和(1.26±0.18)×10-3mm2/s。b=900 s/mm2时,右侧C6神经根平均纤维长度、纤维束所占体素最大。b=700 s/mm2时,SNR最大(18.28±7.38);b=900 s/mm2时,SNR是最大SNR的93%。结论采用1.5T临床型MR机b值为900 s/mm2时,能成功完成正常臂丛神经DTI及DTT,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纤维束的FA值和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伪影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朱巧洪 曾庆思 +4 位作者 孙翀鹏 刘莉 林翰菲 岑人丽 张超亮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伪影表现和成因,提高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质量和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00例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失败及假狭窄诊断的38例图像,以DSA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分析上述病例中的伪影及假狭窄...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伪影表现和成因,提高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质量和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00例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失败及假狭窄诊断的38例图像,以DSA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分析上述病例中的伪影及假狭窄的CT表现。结果:伪影分为呼吸伪影、心律不齐伪影、冠状动脉搏动伪影、上腔静脉高浓度造影剂产生假斑块伪影、冠状动脉重度钙化产生的伪影,上述各种伪影均具有独特的影像特征。结论:准确分析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的影像表现及成因,对提高CT成像质量,减少诊断失误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伪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的MRI表现与分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新春 商健彪 +5 位作者 伍筱梅 曾庆思 孙翀鹏 何建勋 钟志伟 陈振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2-354,共3页
目的探讨MRI在宫颈癌诊断与术前分期中的价值,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及MRI资料的宫颈癌患者,重点观察原发肿瘤的大小、位置、信号特点及盆腔侵犯,对50例手术患者比较MR分期、临床分期及... 目的探讨MRI在宫颈癌诊断与术前分期中的价值,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及MRI资料的宫颈癌患者,重点观察原发肿瘤的大小、位置、信号特点及盆腔侵犯,对50例手术患者比较MR分期、临床分期及手术病理分期。检查方法平扫为SET1WI和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T2WI/SPIR及增强扫描T1WI成像。结果除1例IA期宫颈癌外,71例宫颈癌全部被MRI显示,T1WI为稍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与宫颈基质、子宫内膜及宫旁脂肪有良好的对比,GD-DTPA增强后T1WI轻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对宫颈癌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6%,临床分期诊断准确率为64%(χ2=6.453,P<0.05)。50例宫颈癌MRI测量的大小为1.94±1.15,手术病理标本测量为1.94±1.11,两者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能准确显示宫颈癌瘤灶大小及侵犯范围,对于发现宫旁侵犯方面明显优于临床,可作为中晚期宫颈癌常规的检查方法,但MRI对IA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有限,必须结合临床资料与宫颈刮片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磁共振成像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功能正常者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淮 伍筱梅 +2 位作者 李新春 朱巧洪 曾庆思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7-560,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者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9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免疫功能正常的肺曲霉菌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X线片和CT表现。结果 9例患者均有胸片资料,其中8例有CT资料,且均接受增强CT检查。胸片示单发病灶1...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者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9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免疫功能正常的肺曲霉菌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X线片和CT表现。结果 9例患者均有胸片资料,其中8例有CT资料,且均接受增强CT检查。胸片示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8例,主要表现为多发结节影及大片状实变影,实变影及结节周围模糊,部分结节内可见空洞影。CT表现:肺部大片实变4例,其中3例可见"支气管气相征",实变并肺部小叶间隔增厚1例;肺部多发结节4例,结节周围可见"晕征";多数结节影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3例结节内见空洞,部分空洞内可见细线状分隔。增强后片状实变影及结节影均有强化,平扫CT值平均为(32.94±2.93)HU,增强后CT值平均为(64.13±6.31)HU。9例患者中3例合并胸腔积液。结论免疫功能正常者肺曲霉菌病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但在部分患者可有一定的特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曲霉菌病 免疫功能正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髌骨轴位摄影角度与屈膝角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1
作者 宋玉全 陈志远 +2 位作者 邓宇 肖少屏 伍筱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57-1959,共3页
目的探讨髌骨轴位摄影角度与屈膝角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患者的标准髌骨侧位膝关节屈膝过程的动态影像。在髌骨侧位动态影像中,以股骨前缘线与胫骨前缘线的夹角作为胫股角,以股骨前缘线与髌骨后缘线的夹角作为髌股角(X线入射角度),... 目的探讨髌骨轴位摄影角度与屈膝角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患者的标准髌骨侧位膝关节屈膝过程的动态影像。在髌骨侧位动态影像中,以股骨前缘线与胫骨前缘线的夹角作为胫股角,以股骨前缘线与髌骨后缘线的夹角作为髌股角(X线入射角度),选择胫股角为50°~170°,每隔5°分别测量对应的髌股角。统计各胫股角相对应的髌股角的均值,对测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胫股角在50°~110°范围时,胫股角和髌股角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92,P<0.01),回归方程为Y=60.71+0.60X。胫股角在115°~170°范围时,胫股角与髌股角的差值(髌胫角)基本恒定,其均值为15.04°±3.76°。结论髌骨轴位摄影角度与胫股角具有直线相关性,在髌骨轴位摄影中可根据回归方程Y=60.71+0.60X或15°角选择相应的摄影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摄影 髌股关节 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蔡欣 曾庆思 +1 位作者 关玉宝 邓宇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1-443,共3页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的胸片及CT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率。方法收集6例经胸片、CT检查、病理活检及肺泡灌洗术证实的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影像分析。结果胸片和胸部CT均显示两肺弥漫分布的小结节影,两肺散在分布的斑片状或大...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的胸片及CT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率。方法收集6例经胸片、CT检查、病理活检及肺泡灌洗术证实的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影像分析。结果胸片和胸部CT均显示两肺弥漫分布的小结节影,两肺散在分布的斑片状或大片状磨玻璃影及实变影。CT还可显示磨玻璃影中的网格状影(碎石路征)和充气支气管征。结论胸片可发现病变,但不能确诊。CT尤其是高分辨率扫描可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及特征性改变:既边界清楚的地图样分布的磨玻璃影、斑片影及分布其中的网格状影,结合临床可做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蛋白沉积症 X线摄影术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泡蛋白沉着症肺泡灌洗术前后定量CT应用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关玉宝 曾庆思 +5 位作者 陈桥丽 邓宇 伍筱梅 李时悦 郑劲平 钟南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定量CT在肺泡蛋白沉着症(PAP)支气管肺泡灌洗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定量CT通过分析PAP患者最大吸气末肺容积、肺重量、肺含气体积、平均肺密度及平均含气体积结果,对10例PAP患者共14次(两肺13次,单肺1次)肺泡灌洗术CT资料进行分... 目的探讨定量CT在肺泡蛋白沉着症(PAP)支气管肺泡灌洗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定量CT通过分析PAP患者最大吸气末肺容积、肺重量、肺含气体积、平均肺密度及平均含气体积结果,对10例PAP患者共14次(两肺13次,单肺1次)肺泡灌洗术CT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常规CT(病灶范围、密度)、肺功能(检查9次)及血气分析检查(检查14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AP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后,定量CT检查显示肺重量从(1594±436)g减低至(1294±374)g(P=0.000),平均肺密度从(0.5269±0.12)g/ml减低至(0.4389±0.09)g/ml(P=0.006),平均肺充气体积从(1.0989±0.5031)ml/g增加至(1.4700±0.4548)ml/g(P=0.008)。肺含气体积有一定程度增加(P=0.116),肺容积在灌洗后略增加(P=0.938);肺泡灌洗前后的肺容积与肺含气体积呈显著相关(绝对系数R^2=0.94,P=0.000)。常规CT评价79%(11/14)CT检查结果改善。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后有10次肺功能检查结果示DLCO%从45.85%±22.09%上升到54.64%±19.09%(P=0.007)、DLCO/VA%从67.30%±22.62%上升到76.03%±18.60%(P=0.03);FVC%、FEV1%、FEV1/FVC、PEF%也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14次血气分析显示从肺泡灌洗前的低氧血症[PaO_2:(8.07±2.1)kpa]到肺泡灌洗后的明显好转[PaO_2:(14.7±5.24)kpa](P=0.001)。结论定量CT可为PAP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肺泡灌洗术后以定量CT结果中的肺重量、平均肺密度及平均含气肺体积改善明显。常规CT评价对PAP疗效观察具有一定价值。通过肺泡灌洗术,大部分患者病情短期内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蛋白沉着症 支气管肺泡灌洗 定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肋间后动脉与咯血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钱元新 伍筱梅 +5 位作者 赖清 梁荣光 任医民 陈志远 宋玉全 林海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31-734,共4页
目的探讨肋间后动脉作为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参与咯血的相关大素,为介入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219例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MSCT)、DSA等影像资料。观察肋间后动脉参与咯血的发生率,形成体肺循环分流(BPS)的情况,以及... 目的探讨肋间后动脉作为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参与咯血的相关大素,为介入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219例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MSCT)、DSA等影像资料。观察肋间后动脉参与咯血的发生率,形成体肺循环分流(BPS)的情况,以及与胸膜增厚及基础疾病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基础疾病与胸膜增厚的相关性。结果 219例患者中,44例(20.1%)患者共87条肋间后动脉作为NBSA参与咯恤,其巾65条(74.7%)合并BPS。44例巾36例(81.8%)伴有胸膜增厚。39例肺结核患者中21例(53.8%)伴有肋间后动脉参与咯血,其中13例肺结核合并肺毁损者中10例(76.9%)伴有肋间后动脉参与咯血。肋间后动脉参与咯血、合并BPS与胸膜增厚相关(P<0.05)。肋间后动脉参与咯血、胸膜增厚在不同基础疾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后动脉是重要的咯血相关体动脉;参与肺咯血与胸膜增厚密切相关,且多数伴有BPS;基础疾病以肺结核尤其是合并肺毁损患者最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肋间后动脉 体-肺循环分流 胸膜增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臭氧局部注射治疗肩周炎 被引量:9
15
作者 任医民 商健彪 +2 位作者 伍筱梅 陈永富 何晓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5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臭氧局部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价值。方法30例肩周炎患者,采用痛点局部注射或肩关节腔内注射浓度为35μg/ml的臭氧。注射后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其中15例患者达到临床治愈,10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5例患者... 目的探讨臭氧局部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价值。方法30例肩周炎患者,采用痛点局部注射或肩关节腔内注射浓度为35μg/ml的臭氧。注射后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其中15例患者达到临床治愈,10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5例患者疗效不明显,有效率为83.3%。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臭氧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作为治疗肩周炎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肩周炎 注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5
16
作者 刘莉 关玉宝 +1 位作者 曾庆思 周滢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4期396-399,共4页
目的:探讨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CT及X线胸片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患者的CT及胸资料,所有患者均依照目前通用的ABPA诊断标准做出诊断。结果:8例ABPA患者的胸片中7例发作期见游走性浸润影,3例... 目的:探讨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CT及X线胸片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患者的CT及胸资料,所有患者均依照目前通用的ABPA诊断标准做出诊断。结果:8例ABPA患者的胸片中7例发作期见游走性浸润影,3例有局限性肺不张,7例见支气管扩张,5例合并牙膏样、树枝样或指套样阴影。CT显示8例患者均有囊状支气管扩张并支气管黏液栓形成及以树芽征为主要表现的小叶中心结节形成。3例患者有段或叶的实变、不张。结论: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CT及胸片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霉菌病 变应性支气管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建勋 孙翀鹏 +2 位作者 曾庆思 邓宇 李新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评价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对正常冠状动脉显示的可靠性。方法40例健康志愿者行全心冠状动脉成像,一周内对这40例志愿者行分段冠状动脉成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计算成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扫描时间。结果38例受检者完成检... 目的评价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对正常冠状动脉显示的可靠性。方法40例健康志愿者行全心冠状动脉成像,一周内对这40例志愿者行分段冠状动脉成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计算成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扫描时间。结果38例受检者完成检查,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时间明显短于分段冠状动脉成像(P<0.01)。全心冠状动脉成像评分在Ⅲ级以上的血管为138支(90.8%),分段冠状动脉成像为130支(85.5%),两者对血管显示率无明显差异(P>0.05)。全心冠状动脉成像较分段冠状动脉成像具有更高的信噪比(SNR)(P<0.01),两种方法对比噪声比(CNR)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全心冠状动脉成像与分段冠状动脉成像的显示率无明显差异,但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对冠脉的分支显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心脏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CP诊断胆胰系疾病的价值评价及ROC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吴梅 郭启勇 +2 位作者 孙翀鹏 马春梅 陈胜利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1-334,共4页
目的:通过ROC分析,以及按病变部位、性质进行的亚组分析来评价US、CT和MRCP对胆胰系疾病的诊断价值,并简要介绍ROC的原理和应用。方法:收集疑胆胰系疾患接受MRCP检查患者105例,其中同时做US检查者65例。另有同期CT资料59例,其中同时做U... 目的:通过ROC分析,以及按病变部位、性质进行的亚组分析来评价US、CT和MRCP对胆胰系疾病的诊断价值,并简要介绍ROC的原理和应用。方法:收集疑胆胰系疾患接受MRCP检查患者105例,其中同时做US检查者65例。另有同期CT资料59例,其中同时做US检查者31例。每诊断一处病变计作一次诊断过程。病理检查、术中所见或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盲法与金标准对比,计算出各诊断方法的真阳性率和假阳性率,ROC分析其诊断效能。同时按病变部位、性质分别计算MRCP、US及CT的敏感度、特异度和似然比等指标,进行比较显著性检验统计。结果:ROC分析显示,MRCP的曲线最靠近左上角,US次之,CT在最下面,三者的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985,0.981,0.901,均>0.9,MRCP与CT间离均差(Z)为0.75,双侧P>0.25。MRCP、US和CT诊断胆胰系恶性占位、结石的敏感度分别为100%、83%、82%;92%、71%、76%。经检验,MRCP与US和CT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诊断胆总管结石3种方法差异较显著,敏感度分别为92%、39%、62%,经检验MRCP与US有显著性差别(χ2=17.412,P<0.001)。结论:ROC曲线分析是比较、评价2种或2种以上影像诊断方法效能差异性的客观标准。MRCP在诊断恶性胆道梗阻、胆道结石病变中较CT和US具有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疾病 胰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胰胆管造影术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9
作者 蔡欣 邓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2-564,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及价值, 分析其CT表现。方法 应用多层螺旋CT机对27名肺栓塞病人进行肺动脉增强扫描, 将图像进行多平面(MPR)、曲面(CPR)及斜面(Oblique)重组再处理。结果 27 例病人共发现肺动脉栓子14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及价值, 分析其CT表现。方法 应用多层螺旋CT机对27名肺栓塞病人进行肺动脉增强扫描, 将图像进行多平面(MPR)、曲面(CPR)及斜面(Oblique)重组再处理。结果 27 例病人共发现肺动脉栓子146个,其中左及右肺动脉7个,肺叶动脉34 个,肺段动脉99 个,肺亚段动脉6 个。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段以上肺动脉血栓栓子,具有方便、快捷、无创、准确的优点,对及时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能有效评估溶栓治疗后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数字摄影系统图像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岑人丽 曾庆思 +2 位作者 宋玉全 何建勋 陈淮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讨DDR影像质量控制的方法。材料和方法:按顺序抽取我院实行质量控制前、后的DDR照片各400份,依据照片甲片率的判定标准分别统计出甲、乙、丙片率及废片率,并分析非甲级片影响因素。对机器性能、曝光参数、技术员素质、后处理技... 目的:探讨DDR影像质量控制的方法。材料和方法:按顺序抽取我院实行质量控制前、后的DDR照片各400份,依据照片甲片率的判定标准分别统计出甲、乙、丙片率及废片率,并分析非甲级片影响因素。对机器性能、曝光参数、技术员素质、后处理技术四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采用相应有效质控措施。结果:质控组甲片率66%、乙片率29%、丙片率5%。非质控组甲片率41%、乙片率35%、丙片率23%。结论:实施质量控制能显著地提高DDR的影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数字化摄影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