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创正压通气不同辅助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呼吸做功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罗群 李缨 +1 位作者 陈荣昌 黎毅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57-1259,共3页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不同压力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呼吸功的影响。方法11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接受不同压力支持和呼气末正压水平的NIPPV,观察患者吸气肌肉用力和呼吸方式的变化。结果(1)与自主呼吸(SB)...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不同压力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呼吸功的影响。方法11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接受不同压力支持和呼气末正压水平的NIPPV,观察患者吸气肌肉用力和呼吸方式的变化。结果(1)与自主呼吸(SB)相比,常规压力支持(PS)和高压力支持水平(H-PS)时的潮气量(VT)(P<0.05)、分钟通气量(VE)(P<0.01)均显著增高。高呼气末正压(H-PEEP)时的VT和VE无显著增高(P>0.05)。(2)SB时的吸气肌肉做功与呼气肌肉做功分别为0.89±0.24和0.03±0.04J/L,3种通气方式时的患者吸气肌肉做功均明显减少(P<0.01),PS、H-PEEP、H-PS分别为0.22+0.17、0.26±0.23和0.22±0.19J/L;但呼气肌肉做功也均显著增高(P<0.01),PS、H-PEEP、H-PS分别为0.29+0.29、0.35±0.42和0.58±0.26J/L。结论本实验证实了在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中,NIPPV可减轻患者的吸气肌肉负担,PS、H-PEEP和H-PS时患者吸气做功分别减少75%、71%和76%;但压力支持和呼气末正压水平过高可呼气肌肉做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做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的康复训练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在其 陈荣昌 +3 位作者 杨全坤 李平 王承志 张智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99-504,共6页
目的:观察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的呼吸康复训练在改善重度至极重度COPD患者呼吸困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耐力、呼吸肌功能及肺功能等方面的效果。方法:按2006年GOLD标准来选择稳定期重度至极重度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A、B、C组... 目的:观察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的呼吸康复训练在改善重度至极重度COPD患者呼吸困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耐力、呼吸肌功能及肺功能等方面的效果。方法:按2006年GOLD标准来选择稳定期重度至极重度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A、B、C组,每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患者接受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的呼吸康复训练8周;B组患者接受缩唇呼吸康复训练8周;C组患者无呼吸康复训练。A、B组患者在呼吸康复训练前后和C组患者在8周前后分别测定6MWD、MRC评分、ADL评分、MEP、MIP及肺功能。结果:①A、B组呼吸康复训练后的呼吸困难MRC评分均比其呼吸康复训练前的有非常显著性下降,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②A、B组呼吸康复训练后的ADL评分均比其呼吸康复训练前的有显著增加且两者之差异也有显著性。③A、B组呼吸康复训练后的6MWD、MEP、MIP与MVV均比其呼吸康复训练前有非常显著性增加。④A、B两组训练前后的FEV1、FEV1(pred%)、FVC、FVC(pred%)、PEF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①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的呼吸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重度至极重度COPD患者的呼吸困难,提高ADL能力,增加运动耐力和呼吸肌功能。②缩唇呼吸训练是重度至极重度COPD患者进行呼吸康复训练的有效方法之一。③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的呼吸康复训练在改善重度至极重度COPD患者的ADL能力、运动耐力、呼吸肌功能等方面不同程度地比缩唇呼吸康复训练更为显著,可认为是重度至极重度COPD患者更为有效的呼吸康复训练的方法。④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的呼吸康复训练和缩唇呼吸康复训练除能提高每分钟最大通气量之外,不能明显改善重度至极重度COPD患者的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困难 运动耐力 呼吸肌功能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中国CHINET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被引量:71
3
作者 李光辉 朱德妹 +26 位作者 汪复 倪语星 孙景勇 徐英春 张小江 胡云建 艾效曼 俞云松 杨青 孙自镛 陈中举 贾蓓 黄文祥 卓超 苏丹虹 魏莲花 吴玲 张朝霞 季萍 王传清 王爱敏 张泓 孔菁 徐元宏 沈继录 单斌 杜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1-258,共8页
目的了解2010年CHINET血培养分离菌的菌种分布和耐药性。方法对CHINET细菌耐药监测网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所有血标本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按统一方案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敏感试验。结果 2010年自血液标本中共... 目的了解2010年CHINET血培养分离菌的菌种分布和耐药性。方法对CHINET细菌耐药监测网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所有血标本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按统一方案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敏感试验。结果 2010年自血液标本中共获分离细菌5 646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64.3%,革兰阴性杆菌占35.6%。最常见的分离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7.0%)、大肠埃希菌(1 5.0%)、肠球菌属细菌(7.4%)、克雷伯菌属细菌(6.0%)、金葡菌(5.6%)、不动杆菌属细菌(3.9%)、假单胞菌属细菌(2.9%)、草绿色链球菌(2.9%)、肠杆菌属细菌(1.9%)、沙门菌属细菌(1.2%)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1%),占分离菌株的94.8%。MRSA及MRCNS分别占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51.1%和56.8%。粪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34.3%和14.7%,屎肠球菌对多数测试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粪肠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1.2%。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属细菌中均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1%和7.0%。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变形菌属和枸橼酸菌属细菌等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在0~10%,但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和变形菌属细菌对厄他培南的耐药率达10%~20%。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为18.3%~22%,但不动杆菌属细菌耐药率达57%。结论 2010年CHINET监测资料显示革兰阳性菌,尤其是CNS在血流感染中占重要地位,血培养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严重耐药,因此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以抑制耐药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临床分离菌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新西兰白兔深静脉血栓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郑玉江 汤庆 +1 位作者 邓方阁 张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5期437-439,共3页
目的探索兔深静脉血栓的建模方法。方法采用暂时阻断血流、损伤血管内皮、注入凝血酶及术后肢体固定的方法制作动物模型。于造模后48h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病理检测。结果 8只兔均存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双侧股静脉管腔均为无回声;... 目的探索兔深静脉血栓的建模方法。方法采用暂时阻断血流、损伤血管内皮、注入凝血酶及术后肢体固定的方法制作动物模型。于造模后48h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病理检测。结果 8只兔均存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双侧股静脉管腔均为无回声;探头加压,实验侧股静脉不能被压瘪,对照侧可被压瘪;实验侧静脉管腔内无血流及频谱信号,对照侧可见充盈管腔的血流信号及随呼吸变化的血流频谱;病理检测示实验侧股静脉可见血栓充满管腔,且与管壁无粘连,对侧股静脉没有血栓形成。结论建立了兔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E1A蛋白对大鼠肺泡上皮细胞及人肺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娟 张锦 +4 位作者 郑西卫 郭园园 付欣 李冰 冉丕鑫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23-426,共4页
目的:探讨腺病毒E1A蛋白对大鼠肺泡上皮细胞(CCL149)及人肺腺癌细胞(A549)在致凋亡因素TNF-α诱导下细胞凋亡影响。方法:将含腺病毒E1A基因完全编码区的Pneo-E1A质粒分别转染CCL149、A549细胞,用G418筛选抗性细胞克隆,用RT-PCR、免疫组... 目的:探讨腺病毒E1A蛋白对大鼠肺泡上皮细胞(CCL149)及人肺腺癌细胞(A549)在致凋亡因素TNF-α诱导下细胞凋亡影响。方法:将含腺病毒E1A基因完全编码区的Pneo-E1A质粒分别转染CCL149、A549细胞,用G418筛选抗性细胞克隆,用RT-PCR、免疫组化方法对单个细胞克隆进行筛选鉴定;将经鉴定确定的稳定转染E1A基因的阳性细胞克隆、对照质粒转染细胞克隆用致凋亡因素TNF-α刺激,用Hoechest荧光染色分析及流式细胞仪结合膜联蛋白V-FITC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稳定转染E1A基因的CCL149细胞(C-E1A+)在30μg/LTNF-α作用前、后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2.63±0.8)%和(25.38±0.9)%,明显高于对照质粒转染细胞(C-E1A-)作用前的(0.62±0.3)%和作用后的(6.08±0.2)%,两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稳定转染E1A基因的A549细胞(A-E1A+)在30μg/LTNF-α作用前、后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12±0.5)%和(19.82±1.6)%,明显高于对照质粒转染细胞(A-E1A-)作用前的(2.02±0.7)%和作用后的(9.15±1.2)%,两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1A蛋白能够增加细胞对致凋亡因素的敏感性,上调TNF-α诱导下的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 潜伏感染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颤搐性气道内压对膈肌功能的评价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郑则广 陈荣昌 +5 位作者 余革 杨风泉 张兴洁 黎毅敏 郑劲平 钟南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447-1449,共3页
目的:探讨颈部膈神经根磁波刺激诱发的颤搐性气管内压[Ptra(t)]对膈肌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对10例因腹部手术需要全麻患者,在全麻前、全麻中观察磁波刺激膈神经诱发的Ptra(t)、颤搐性口腔压[Pm(t)]和颤搐性跨膈压[Pdi(t)]的动态变化规... 目的:探讨颈部膈神经根磁波刺激诱发的颤搐性气管内压[Ptra(t)]对膈肌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对10例因腹部手术需要全麻患者,在全麻前、全麻中观察磁波刺激膈神经诱发的Ptra(t)、颤搐性口腔压[Pm(t)]和颤搐性跨膈压[Pdi(t)]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1)Pm(t)测定值不稳定,与Pdi(t)的变化不一致;Ptra(t)的变化与Pdi(t)的变化一致。(2)全麻前、中和复苏后的Pdi(t)分别为:(21.4±5.0)cmH2O、(8.7±3.1)cmH2O和(22.9±7.6)cmH2O,全麻中降低(56.8±20.5)%,明显低于全麻前(P<0.01),而复苏后与全麻前没有统计学差异。(3)Ptra(t)与Pdi(t)呈高度线性关系(r=0.802,P<0.01)。(4)Ptra(t)/Pdi(t)的比值为(1.07±0.18),其变异系数为(CV)(10.67±4.03)%。结论:Ptra(t)可用于动态监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的膈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波刺激 颤搐性气道内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变应性鼻炎患者的鼻与下气道炎症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志颐 庞新举 +3 位作者 王秋萍 张勇 谢燕清 钟南山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已有大量针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对下气道影响的研究报道,但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患者下气道出现炎症性变化情况的相关研究尚不充分。文中探讨NAR鼻与下气道炎症状况。方法分别收集南京军区南京... 目的已有大量针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对下气道影响的研究报道,但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患者下气道出现炎症性变化情况的相关研究尚不充分。文中探讨NAR鼻与下气道炎症状况。方法分别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及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12月间初次就诊的NAR患者共计262例(NAR组)及健康体检者264例(对照组)。通过病史采集、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鼻灌洗、诱导痰、鼻激发和支气管激发检查等方式评价分析其炎症特征及对下气道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AR组鼻灌洗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计数[(6.21±16.95)vs(0.74±3.46)]、诱导痰EOS比例[(1.35±2.53)vs(0.44±1.27)]显著升高(P<0.05)。NAR组鼻激发阳性率为65.6%,与对照组(43.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2,P<0.01)。NAR组支气管激发阳性率6.1%,与对照组(1.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P<0.01)。NAR组鼻灌洗与诱导痰EOS增高均存在明显相关性(r=0.454,P=0.000)。结论 NAR患者鼻、下气道均存在EOS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NAR鼻、下气道EOS炎症存在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变应性鼻炎 鼻灌洗 诱导痰 鼻激发 支气管激发 嗜酸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膈神经传导时间在麻醉复苏中的应用
8
作者 郑则广 陈荣昌 +4 位作者 张秀燕 李寅环 黎毅敏 郑劲平 钟南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1-543,共3页
目的 :探讨膈神经传导时间 (PNCT)在麻醉复苏过程中对膈肌功能的监测作用。方法 :对 8例手术病人观察全麻使用肌松药前后颤搐性跨膈压 (Pdi(t) )和PNCT的变化。结果 :8例手术病人在全麻前 :Pdi(t) 为 ( 2 3 .7±2 4)cmH2 O ,左、右... 目的 :探讨膈神经传导时间 (PNCT)在麻醉复苏过程中对膈肌功能的监测作用。方法 :对 8例手术病人观察全麻使用肌松药前后颤搐性跨膈压 (Pdi(t) )和PNCT的变化。结果 :8例手术病人在全麻前 :Pdi(t) 为 ( 2 3 .7±2 4)cmH2 O ,左、右侧PNCT分别为 ( 5 7± 1 3)ms和 ( 5 6± 0 9)ms ;全麻使用肌松药后 :Pdi(t) 下降到 ( 11 5± 3 4)cmH2 O(下降率 5 1 5 %,P <0 0 1) ,而左、右侧PNCT则分别延长为 ( 6 1± 1 3)ms和 ( 6 4± 0 6 )ms ,并随Pdi(t) 的恢复而逐步缩短。结论 :肌松药诱发膈肌无力和引起双侧PNCT延长 ,且PNCT随着Pdi(t) 的恢复而缩短 ;PNCT的测定有助于间接监测全麻使用肌松药期间膈肌肌力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神经传导时间 麻醉 复苏 应用 膈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