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猫视皮质胼胝体神经元的DiI示踪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丁松林 郑德枢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9-122,共4页
采用DiI示踪法研究了新生猫视皮质的胼胝体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DiI标记的胼胝体神经元普遍分布于视皮质各区,包括在成年时缺乏胼胝体联系的17区内侧部.这些标记的神经元位于除Ⅰ层外的皮质各层中,但大部分位于Ⅲ展并有成簇... 采用DiI示踪法研究了新生猫视皮质的胼胝体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DiI标记的胼胝体神经元普遍分布于视皮质各区,包括在成年时缺乏胼胝体联系的17区内侧部.这些标记的神经元位于除Ⅰ层外的皮质各层中,但大部分位于Ⅲ展并有成簇分布的倾向.DiI标记的胼胝体神经元,特别是位于Ⅱ/Ⅲ层者大多呈“Golgi样”标记,其树突走行和各级分支,甚至树突棘均清晰易辨.上述结果除证实以往用其他方法证明的新生猫视皮质胼胝体神经元的分布外,还显示了标记神经元的详细形态特点,表明DiI示踪法是研究发育中的神经通路起源细胞及其突起形态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神经元 视皮质 DiI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胼胝体的形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丁松林 郑德枢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1-24,共4页
大脑胼胝体(CC)是正胎盘哺乳类动物所特有的连接于两大脑半球之间的巨大连合纤维束。自从50年代末Sperry及其同事们的开创性“裂脑”研究以来,神经科学家们对CC这个过去研究得很少的结构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由于CC在大脑两半球... 大脑胼胝体(CC)是正胎盘哺乳类动物所特有的连接于两大脑半球之间的巨大连合纤维束。自从50年代末Sperry及其同事们的开创性“裂脑”研究以来,神经科学家们对CC这个过去研究得很少的结构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由于CC在大脑两半球间神经信息的整合,大脑皮质的机能发育以及学习记忆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并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故对CC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为了探索CC这些机能的形态学基础,近十多年来,在CC的神经形态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育中大鼠视觉与听觉皮质胼胝体联系的轴突形态学研究
3
作者 丁松林 郑德枢 孙卫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5-160,共6页
用顺行示踪剂 BDA标记研究了发育中大鼠视觉与听觉皮质胼胝体轴突的形态学。 BDA应用于出生后第 4d的视觉皮质后 ,整个视觉皮质包括 17区内侧部 、 层已可见一些标记的胼胝体轴突。第 5~ 8d时 ,许多标记的胼胝体轴突已到达皮质浅层 ( ... 用顺行示踪剂 BDA标记研究了发育中大鼠视觉与听觉皮质胼胝体轴突的形态学。 BDA应用于出生后第 4d的视觉皮质后 ,整个视觉皮质包括 17区内侧部 、 层已可见一些标记的胼胝体轴突。第 5~ 8d时 ,许多标记的胼胝体轴突已到达皮质浅层 ( ~ 层 )。第 13 d时 ,17区内侧部又不见胼胝体轴突 ,表明早期此区的胼胝体轴突为暂时性的 ;17/ 18界区则含大量胼胝体轴突 ,并在 层和 / 、 、 层分别形成致密的和稀疏的终末丛。第 17d时 ,致密的终末丛可见于上述各层 ,与成年的分布模式类似。 BDA应用于听觉皮质后 ,标记的胼胝体轴突见于对侧听觉和视觉皮质 (即同源性和异源性胼胝体轴突 )。第 13~ 2 8d期间 ,虽然同源性胼胝体轴突的形态逐渐变化 ,但它们显示类似的明显的柱状构筑。第 13~ 2 4d,一定数量的异源性胼胝体轴突可见于整个视觉皮质包括 17区内侧部。但至第 2 8d,这些轴突大多被排除 ,并且此时的轴突标记模式已类似成年。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 大鼠 视觉 听觉 皮质胼胝体 轴突 形态学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研究
4
作者 万志红 王富强 郑德枢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85-188,共4页
本文设计了一个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并对该系统的组成即学习和测试两大功能作了详细的描述。本系统通过采用数字图象,声音,图形和动画等技术,使学习和测验两大功能得到较理想的开发。此外,本研究还对计算机辅助... 本文设计了一个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并对该系统的组成即学习和测试两大功能作了详细的描述。本系统通过采用数字图象,声音,图形和动画等技术,使学习和测验两大功能得到较理想的开发。此外,本研究还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案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解剖学 计算机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桑内酯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丢失及化学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区力 郑德枢 丁松林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5-229,T041,共6页
为观察癫痫发作过程海马神经元丢失细胞的主要死亡方式 ,用马桑内酯建立慢性致痫大鼠模型 ,以 Nissl染色、免疫组化、TUNEL法以及后二者相结合的技术 ,对海马神经元及其中的抑制性神经元的丢失进行了分区观察、统计、分析。结果发现 :... 为观察癫痫发作过程海马神经元丢失细胞的主要死亡方式 ,用马桑内酯建立慢性致痫大鼠模型 ,以 Nissl染色、免疫组化、TUNEL法以及后二者相结合的技术 ,对海马神经元及其中的抑制性神经元的丢失进行了分区观察、统计、分析。结果发现 :致痫组海马各区神经元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不同区域减少程度不同 ,以齿状回减少最为明显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致痫组的抑制性神经元 GABA-IR神经元、PV-IR神经元、CB-IR神经元在海马各区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其中 GABA-IR神经元减少最明显。在海马各区所有丢失的神经元中 ,三种抑制性神经元所占的比例不同 ;并在海马各区均可见到 TUNEL -GABA、TUNEL-PV、TU NEL-CB双重反应阳性神经元。提示 :马桑内酯所致的癫痫发作 ,可引起海马神经元丢失 ,且不同区域丢失的程度不同 ,丢失的神经元可能以凋亡方式为主 ;海马抑制性神经元 GABA-IR、PV-IR、CB-IR神经元在癫痫发作过程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丢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桑内酯 癫痫 海马 神经元丢失 大鼠 神经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视束损伤后大白鼠视网膜内胆碱能神经元的研究
6
作者 郭秋霞 杨淑珍 任麟孙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79-182,共4页
本实验应用组织化学及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观察大白鼠视网膜内乙酰胆碱酯酶和胆碱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和分布,进而对正常大白鼠及左侧视束损伤后的大白鼠视网膜胆碱能神经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在出生时(即发育早期)还是在成年后损... 本实验应用组织化学及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观察大白鼠视网膜内乙酰胆碱酯酶和胆碱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和分布,进而对正常大白鼠及左侧视束损伤后的大白鼠视网膜胆碱能神经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在出生时(即发育早期)还是在成年后损伤大白鼠的左侧视束时,其右侧视网膜内乙酰胆碱酯酶和胆碱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和分布与正常大白鼠相比都未见改变。提示这两种胆碱酶分布于视网膜的内部的神经元(intrinsic ncuron)不是节细胞,它们包括内核层的无长突细胞及节细胞层的移位无长突细胞等。大白鼠视网膜胆碱能神经元的成熟与分化很可能不直接依赖于视网膜节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碱能神经元 视网膜 视束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全球重点防治的神经精神疾病 被引量:44
7
作者 秦兵 廖卫平 +2 位作者 臼井直敬 寺田清人 井上有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109-2111,共3页
癫痫是神经系统第二大疾病,患病率为4‰~7‰,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我国癫痫患者人数约为900万。癫痫是一种慢性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癫痫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 癫痫是神经系统第二大疾病,患病率为4‰~7‰,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我国癫痫患者人数约为900万。癫痫是一种慢性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癫痫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自20世纪末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癫痫列为重点防治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精神疾病 癫痫患者 防治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公共卫生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 发展中国家 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GM1对缺血缺氧后谷氨酸及其转运体神经元的作用 被引量:29
8
作者 胡志兵 陆雪芬 郑德枢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GM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 :通过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缺血缺氧后不同时期脑组织中谷氨酸及其转运体阳性神经元的动态变化 ,以及GM1对其的影...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GM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 :通过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缺血缺氧后不同时期脑组织中谷氨酸及其转运体阳性神经元的动态变化 ,以及GM1对其的影响。结果 :缺血缺氧后 6h、1、3d大脑皮层和纹状体中谷氨酸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 ,而谷氨酸转运体阳性神经元有所增加 ,GM1组脑组织损伤明显减轻 ,谷氨酸神经元及谷氨酸转运体神经元较单纯缺氧缺血组明显增多。结论 :神经节苷脂GM1对谷氨酸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GM1 新生鼠 缺氧缺血 谷氨酸神经元 谷氨酸转运体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锐湿疣患者HLA-DM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杨文林 杨健 +3 位作者 陈盛强 谢芳英 黄新宇 叶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14-1016,1026,共4页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患者的HLA-DM基因的多态性,寻找可能的易感基因。方法运用PCR-RFLP方法确定98例CA患者和93例正常人群中HLA-DM的基因型,分析DM与CA的关联性。结果检测到7种DMA与DMB等位基因,HLADMA*0101和DMB*0101等位基因在汉族C...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患者的HLA-DM基因的多态性,寻找可能的易感基因。方法运用PCR-RFLP方法确定98例CA患者和93例正常人群中HLA-DM的基因型,分析DM与CA的关联性。结果检测到7种DMA与DMB等位基因,HLADMA*0101和DMB*0101等位基因在汉族CA患者中的频率显著性增高(P<0.05和P<0.01),而DMA*0102等位基因在CA患者中的频率显著性降低(P<0.01)。DMA和DMB基因型在CA与正常对照之间无显著性差别。结论HLADMA*0101和DMB*0101等位基因可能是汉族人CA的易感基因或与易感基因连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HLA-DM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GM_1对新生鼠缺血缺氧后N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志兵 陆雪芬 +2 位作者 郑德枢 邓平 李婉媚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GM1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理。方法 :通过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 ,观察缺血缺氧后不同时期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表达 ,以及GM1对其影响。结果 :GM1给药组脑组织损...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GM1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理。方法 :通过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 ,观察缺血缺氧后不同时期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表达 ,以及GM1对其影响。结果 :GM1给药组脑组织损伤明显减轻 ,缺血缺氧可诱导脑组织中NOS表达水平上调 ,GM1部分地抑制了缺血缺氧后NOS的表达水平。结论 :GM1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部分抑制NOS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GM1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鼠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提取物在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本国 杨楠 +1 位作者 廖卫平 苏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3期203-205,共3页
目的探讨天麻提取物在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144只,随机分成盐水对照组、小剂量天麻组、大剂量天麻组及拉莫三嗪组,分别予生理盐水5ml/kg、天麻醇提取液5ml/kg、天麻醇提取液10ml/kg及拉莫三嗪20mg/kg灌... 目的探讨天麻提取物在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144只,随机分成盐水对照组、小剂量天麻组、大剂量天麻组及拉莫三嗪组,分别予生理盐水5ml/kg、天麻醇提取液5ml/kg、天麻醇提取液10ml/kg及拉莫三嗪20mg/kg灌胃,每日2次,共14d。治疗3d后制作锂-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比较癫痫持续状态时间、海马及齿状回神经元丢失、癫痫自发发作及齿状回内分子层苔藓纤维出芽。结果与对照组及小剂量天麻组比较,大剂量天麻及拉莫三嗪能缩短癫痫持续状态时间,减少海马CA1、CA3区及齿状回门区神经元丢失,但所有治疗均不能阻止齿状回苔藓纤维出芽及癫痫的自发发作。结论20ml/kg天麻醇提取物在锂-匹罗卡品模型中能缩短癫痫持续状态发作的时间,减轻海马CA1、CA3及齿状回门区神经元丢失,同40mg/kg拉莫三嗪一样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不能阻断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持续状态 天麻 神经保护 拉莫三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胎初级视皮质含Calbindin神经元的发育 被引量:3
12
作者 丁松林 郑德枢 +2 位作者 颜焱华 孙卫文 郭秋霞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35-240,共6页
本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16~38周人胎儿初级树皮质含Calbindin神经元的发育.16周时,含Calbindin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脑室带、脑室下带和中间带深部,其他皮质带散在存在。脑室带和脑室下带的细胞大多跑体较大,胞浆和胞核均含阳... 本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16~38周人胎儿初级树皮质含Calbindin神经元的发育.16周时,含Calbindin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脑室带、脑室下带和中间带深部,其他皮质带散在存在。脑室带和脑室下带的细胞大多跑体较大,胞浆和胞核均含阳性产物,而其它皮质带细胞胞核常不染色。19周时,脑室带和脑室下带的含Cal-bindin神经元明显减少,仅存在极少量,其它皮质带含Calbindin神经元的状况类似16周。21周时大多数含Cal-bindin神经元位于Ⅴ、Ⅵ层。以后,随着服龄增大,较多的含Calbindin神经元逐渐依次出现于Ⅳ、Ⅲ和Ⅱ层,遵循皮质神经元从深至浅的发育规律。这些神经元的形态也由以双极细胞为主发育成以多极细胞为主,染色逐渐加深,突起逐渐增长。在19~28周,皮质Ⅰ层的一些Cajal-Retzius细胞和水平纤维亦表达Calbindin。本实验中较多的含Calbindin神经元于发育早期在皮质增殖带的出现,提示Calbindin在皮质的早期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质 钙结合素 神经元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窦房结中突触素增龄性变化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一璇 姚青松 +3 位作者 邓平 梁赏猷 王穗保 汪冠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7-39,共3页
为了探讨正常人窦房结中突触素增龄性变化的规律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窦房结中的突触素 ,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突触素的免疫阳性物面积。结果显示 :窦房结中的突触素阳性物在 1岁以前较少 ,1岁以后显著增多 ,并在 1~ 2 0岁... 为了探讨正常人窦房结中突触素增龄性变化的规律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窦房结中的突触素 ,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突触素的免疫阳性物面积。结果显示 :窦房结中的突触素阳性物在 1岁以前较少 ,1岁以后显著增多 ,并在 1~ 2 0岁年龄组达到最多 ,其后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70岁以后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房结 突触素 增龄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叶癫痫模型和失神癫痫模型的行为学、组织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本国 廖卫平 +3 位作者 罗爱华 孙卫文 苏涛 易咏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5期391-393,共3页
目的比较匹罗卡品癫痫模型及戊四唑点燃癫痫模型的行为学特征及组织学特征。方法制作两种不同的癫痫模型,应用Vedio观察行为学特征,不同时点Nissl染色及Neotimms'染色,对比研究神经元丢失及苔藓出芽的变化。结果戊四唑点燃模型无持... 目的比较匹罗卡品癫痫模型及戊四唑点燃癫痫模型的行为学特征及组织学特征。方法制作两种不同的癫痫模型,应用Vedio观察行为学特征,不同时点Nissl染色及Neotimms'染色,对比研究神经元丢失及苔藓出芽的变化。结果戊四唑点燃模型无持续性癫痫自发发作,癫痫产生过程中无神经元丢失及苔藓出芽现象;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在海马的CA1、CA3及齿状回的门区出现神经元丢失,在大鼠出现反复自发发作的同时出现苔藓纤维出芽现象。结论戊四唑点燃模型类似人类失神癫痫特征,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类似人类慢性颞叶癫痫特征,神经元丢失和苔藓纤维出芽可能是癫痫发生的原因,是一理想的颞叶癫痫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罗卡品癫痫模型 戊四唑点燃模型 行为学 神经元丢失 苔藓纤维出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脑室间孔调节脑脊液流动与颅内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要必 宋燕燕 +6 位作者 肖华 李桦 郑惠童 秦志 李镜荣 何伟文 戴文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7-60,共4页
在临床观察到脑室间孔可能调节脑脊液流动与颅内压之后,用9只猕猴进行实验。首次证明向脑室内逐次注入液体,当达到一定累积容量(0.42ml)和颅内压高达3.15kPa时,脑室间孔便随之外放,液体由侧脑定流入第三脑室以下,... 在临床观察到脑室间孔可能调节脑脊液流动与颅内压之后,用9只猕猴进行实验。首次证明向脑室内逐次注入液体,当达到一定累积容量(0.42ml)和颅内压高达3.15kPa时,脑室间孔便随之外放,液体由侧脑定流入第三脑室以下,颅内压亦降至2.48kPa,表明脑室间孔具有调节脑脊液流动与维持颅内压稳定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 颅内压 脑脊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损伤后神经元及轴突改变的组织化学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邓平 祝家镇 宋一璇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0-11,共2页
采用针刺法造成大鼠脑干损伤,用尼氏体染色、嗜银染色和改良三色法观察脑干神经元及轴突在伤后不同时间的病理改变。结果发现,嗜银染色显示伤后 1~ 3h部分神经纤维不规则增粗、少数断裂, 6h断端膨大呈球形, 15h收缩球较为明显,至 ... 采用针刺法造成大鼠脑干损伤,用尼氏体染色、嗜银染色和改良三色法观察脑干神经元及轴突在伤后不同时间的病理改变。结果发现,嗜银染色显示伤后 1~ 3h部分神经纤维不规则增粗、少数断裂, 6h断端膨大呈球形, 15h收缩球较为明显,至 24h收缩球明显且数量增多;改良三色法显示伤后 3~ 6h部分髓鞘与轴突之间的间隙增宽, 15h髓鞘明显弯曲、不完全地附着在轴突表面,甚至剥脱,持续到伤后 24h;尼氏体染色显示神经元核周尼氏体在伤后 24h减少。该结果提示,组织化学染色能观察到脑干损伤后的病理改变,并且有可能用于推断脑干损伤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损伤 病理学 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N1A基因多态性位点rs2126152与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秦兵 刘超 +2 位作者 于美娟 石奕武 廖卫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731-733,共3页
目的:筛查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患者的SCN1A基因,并探讨GEFS+与SCN1A基因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GEFS+患者及104例正常对照组血样,应用PCR扩增SCN1A基因的26个编码外显子及与mRNA剪接有关的内含子,进行测序筛查。结果:未发... 目的:筛查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患者的SCN1A基因,并探讨GEFS+与SCN1A基因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GEFS+患者及104例正常对照组血样,应用PCR扩增SCN1A基因的26个编码外显子及与mRNA剪接有关的内含子,进行测序筛查。结果:未发现SCN1A基因突变,但发现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EXON14-37A>C(rs2126152),有2种基因型A/C杂合子和C/C纯合子,两组间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结论:SCN1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EXON14-37A>C与GEFS+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 SCN1A基因 突变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结合蛋白Parvalbumin(小白蛋白)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 被引量:10
18
作者 颜焱华 郑德枢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7-22,共6页
钙离子具有多种生理作用。诸如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糖原代谢、神经冲动传递、递质释放以及细胞分裂等各种生物学过程莫不依赖钙离子参与。钙离子与环磷酸腺苷一样被称为第二信使,它的作用是通过细胞内具有钙离子亲合力的钙结合蛋白来... 钙离子具有多种生理作用。诸如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糖原代谢、神经冲动传递、递质释放以及细胞分裂等各种生物学过程莫不依赖钙离子参与。钙离子与环磷酸腺苷一样被称为第二信使,它的作用是通过细胞内具有钙离子亲合力的钙结合蛋白来实现的,钙结合蛋白与钙离子的结合可将钙离子所携带的生物信息转化为生物效应,如肌钙蛋白C与钙离子结合后引起肌肉收缩,人们较为熟悉的钙调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治疗前后脑脊液5-羟色胺代谢变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晓岗 廖卫平 +2 位作者 杨晓苏 陈远光 赵靖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37-238,共2页
目的 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5羟色胺(5 H T) 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醋酸(5 H I A A) 和其前体物质色 氨酸( T R P)的功能状态,以及经氯丙嗪治疗后上述物质的代谢变化。方法 应用 H P L C 法对4... 目的 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5羟色胺(5 H T) 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醋酸(5 H I A A) 和其前体物质色 氨酸( T R P)的功能状态,以及经氯丙嗪治疗后上述物质的代谢变化。方法 应用 H P L C 法对40 例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 阳性症状为主) 患者与15 例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对照者作上述物质的比较,其中27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氯丙嗪治疗8 周后复查了上述物质。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疗前脑脊液5 H I A A 浓度比对照组显著为低,治疗后各物质浓度均显著降低。结论 支持有关精神分裂症5 - H T 代谢障碍的假说,认为5 - H T 功能低下可能系阳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标志,该型的症状发生与转归主要与多巴胺的代谢障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脑脊液 羟色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前脑神经元移植到海马后ChAT、NGFR和NOS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燕启江 周丽华 +3 位作者 袁群芳 邓维意 赵绮华 姚志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2-216,T038,共6页
为了比较基底前脑神经元移植至海马后胆碱乙酰转移酶、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和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的变化规律。选用雄性 SD大鼠 35只 ,在单侧穹隆海马伞损伤后一周 ,将胚胎基底前脑神经元植入损伤侧海马。在移植术后存活 5 d,7d,14 d,30d,6 ... 为了比较基底前脑神经元移植至海马后胆碱乙酰转移酶、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和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的变化规律。选用雄性 SD大鼠 35只 ,在单侧穹隆海马伞损伤后一周 ,将胚胎基底前脑神经元植入损伤侧海马。在移植术后存活 5 d,7d,14 d,30d,6 0 d,90 d,和 180 d共分为 7个时间组灌注取材 ,进行 Ch AT和 NGFR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及 NOS反应 ,观察其神经元的变化。结果证明 ,Ch AT神经元在移植后 30 d方出现阳性反应 ;NGFR神经元在移植后 7d可见淡染的胞体 ,随后逐渐增强 ;NOS神经元在移植后 7d时呈明显的阳性反应 ,而且数量多。三种神经元直到 180 d时均尚呈阳性反应。提示移植物内 NOS神经元出现早且数量多 ,NGFR神经元出现的也较早 ,Ch AT神经元出现最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碱乙酰转移酶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一氧化氮合酶 移植 基底前脑 大鼠 海马 神经元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