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被引量:
8
1
作者
黄庆晖
廖海星
+7 位作者
李飞奉
庄雅如
陈艺文
吕何锦
黄美兴
戚佩谊
陆亚琴
田作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26-1429,共4页
目的:以24h动态血压研究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住我院查颈彩超及24h动态血压的患者102例,分为有斑块组(68例)及无斑块组(34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
目的:以24h动态血压研究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住我院查颈彩超及24h动态血压的患者102例,分为有斑块组(68例)及无斑块组(34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平均血压、脉压差(PPD)及BPV等动态血压参数及其他常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t=5.302,P=0.000)、24h收缩压的变异性(BPVSBP)(t=3.664,P=0.000)、PPD(t=4.503,P=0.000)及白昼的BPVSBP(t=2.854,P=0.005)均高于无斑块组;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患者的年龄(OR=1.075,P=0.004)、24h BPVSBP(OR=1.0E+30,P=0.001)及PPD(OR=1.111,P=0.002)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主要受年龄、PPD及BPV影响,其中BPVSBP是关键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斑块
血压变异性
动态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血压患者前循环脑梗死发作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
13
2
作者
田作军
黎宣谷
+6 位作者
陆亚琴
冯佩玲
江诗智
黄丽娟
刘倩怡
黄科
由天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336-2339,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前循环脑梗死发作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因头颅DWI诊断为前循环新发脑梗死并患高血压的患者181例,其中同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共98例(CI组),与同期住院并接受过相同检查的高...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前循环脑梗死发作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因头颅DWI诊断为前循环新发脑梗死并患高血压的患者181例,其中同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共98例(CI组),与同期住院并接受过相同检查的高血压性非脑梗死69例(nCI组)相比较。通过χ2检验及均数比较分析两组组内及组间颈动脉的IMT,斑块的类型、Crouse评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组内比较发现:CI组病灶侧颈动脉扁平斑块比例减少,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比例增多(P=0.012);和非病灶侧相比,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降低,IMT增高(均P<0.05);nCI组左右两侧颈动脉的IMT、斑块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CI组的SBP(P=0.002)及DBP(P=0.003)、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P=0.002)及指数(P=0.019)均明显高于nCI组。结论:高血压患者前循环发生脑梗死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更与其斑块的脱落有关,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被引量:
8
1
作者
黄庆晖
廖海星
李飞奉
庄雅如
陈艺文
吕何锦
黄美兴
戚佩谊
陆亚琴
田作军
机构
广州
医学院
第一附属医院神经
内科
广州
医学院
第一附属医院B超室
广州
医学院
广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内科教研室
出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26-1429,共4页
基金
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编号:粤科函社字[2010]1096号)
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编号:A2010224)
文摘
目的:以24h动态血压研究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住我院查颈彩超及24h动态血压的患者102例,分为有斑块组(68例)及无斑块组(34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平均血压、脉压差(PPD)及BPV等动态血压参数及其他常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t=5.302,P=0.000)、24h收缩压的变异性(BPVSBP)(t=3.664,P=0.000)、PPD(t=4.503,P=0.000)及白昼的BPVSBP(t=2.854,P=0.005)均高于无斑块组;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患者的年龄(OR=1.075,P=0.004)、24h BPVSBP(OR=1.0E+30,P=0.001)及PPD(OR=1.111,P=0.002)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主要受年龄、PPD及BPV影响,其中BPVSBP是关键危险因素之一。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斑块
血压变异性
动态血压
Keywords
Carotid artery diseases
Carotid plaque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分类号
R74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血压患者前循环脑梗死发作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
13
2
作者
田作军
黎宣谷
陆亚琴
冯佩玲
江诗智
黄丽娟
刘倩怡
黄科
由天辉
机构
广州
医学院
第一附属医院神经
内科
广州
医学院
广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内科教研室
广东药
学院
护理
学院
出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336-2339,共4页
基金
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编号:粤科函社字[2010]1096号,编号:2009B030801341)
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编号:A2010224)
文摘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前循环脑梗死发作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因头颅DWI诊断为前循环新发脑梗死并患高血压的患者181例,其中同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共98例(CI组),与同期住院并接受过相同检查的高血压性非脑梗死69例(nCI组)相比较。通过χ2检验及均数比较分析两组组内及组间颈动脉的IMT,斑块的类型、Crouse评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组内比较发现:CI组病灶侧颈动脉扁平斑块比例减少,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比例增多(P=0.012);和非病灶侧相比,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降低,IMT增高(均P<0.05);nCI组左右两侧颈动脉的IMT、斑块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CI组的SBP(P=0.002)及DBP(P=0.003)、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P=0.002)及指数(P=0.019)均明显高于nCI组。结论:高血压患者前循环发生脑梗死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更与其斑块的脱落有关,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关键词
高血压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Keywords
Hypertension
Cerebral infarction
Carotid plaque
分类号
R544.1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黄庆晖
廖海星
李飞奉
庄雅如
陈艺文
吕何锦
黄美兴
戚佩谊
陆亚琴
田作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高血压患者前循环脑梗死发作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田作军
黎宣谷
陆亚琴
冯佩玲
江诗智
黄丽娟
刘倩怡
黄科
由天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