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碱度对尼罗罗非鱼肝脏免疫、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物的影响
1
作者 蒋利进 衣萌萌 +6 位作者 可小丽 曹建萌 刘志刚 王章 谭泽加 卢迈新 王淼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9,共11页
为探索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适宜的养殖水体碱度,分析了不同初始碱度(3.90、21.57和48.88 mmol/L)养殖的尼罗罗非鱼的肝脏免疫指标、肠道微生物和肠道代谢物差异。结果显示,21.57 mmol/L碱度组尼罗罗非鱼的肝脏碱性磷酸酶(... 为探索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适宜的养殖水体碱度,分析了不同初始碱度(3.90、21.57和48.88 mmol/L)养殖的尼罗罗非鱼的肝脏免疫指标、肠道微生物和肠道代谢物差异。结果显示,21.57 mmol/L碱度组尼罗罗非鱼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最高,肝脏免疫球蛋白M(IgM)和补体C3含量最高,肝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最低。48.88 mmol/L碱度组尼罗罗非鱼肝脏AKP活性、肝脏IgM和补体C3含量最低,肝脏TNFα含量最高。二元回归分析发现,养殖水体初始碱度为16.32~24.51 mmol/L时,尼罗罗非鱼的免疫性能最高。21.57 mmol/L碱度组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与对照组相比,21.57 mmol/L碱度组尼罗罗非鱼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等途径显著上调,48.88 mmol/L碱度组罗非鱼辅因子生物合成、核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等途径显著下调。本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最适初始碱度范围为16.32~24.51 mmol/L,高碱度(48.88 mmol/L)对尼罗罗非鱼的肝脏免疫、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碱度 高通量测序 肠道微生物 代谢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吻鮠高密度养殖技术
2
作者 杨思悦 林福森 《水产养殖》 2025年第3期58-60,共3页
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为底层鱼类,常在水流较缓、水深且石块多的河湾水域里生活。白天多潜伏于水底或石缝内,夜间外出寻食,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 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为底层鱼类,常在水流较缓、水深且石块多的河湾水域里生活。白天多潜伏于水底或石缝内,夜间外出寻食,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分布于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昆虫 高密度养殖 底层鱼类 长吻鮠 小型鱼类 甲壳类 软体动物 觅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水产养殖中的肥水原则 被引量:1
3
作者 肖艳翼 《科学养鱼》 2017年第11期21-22,共2页
肥水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比较容易掌握的工作,但是往往越简单的事情越容易被忽视,肥水不当也会大大提高养殖品种的发病率。为此,本文谈谈关于肥水工作的一些见解,供参考。一、肥水的作用1.增氧如果池塘面积太大,按照精... 肥水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比较容易掌握的工作,但是往往越简单的事情越容易被忽视,肥水不当也会大大提高养殖品种的发病率。为此,本文谈谈关于肥水工作的一些见解,供参考。一、肥水的作用1.增氧如果池塘面积太大,按照精养标准安装增氧机,那很多养殖户可能接受不了,如果在增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肥水但不要太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肥水 养殖过程 养殖品种 池塘面积 增氧能力 增氧机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D光照对生物絮团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牛林洋 董宏标 +2 位作者 郑晓婷 谭泽加 张家松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5,共9页
LED光源具有节能环保、光电转化效率高等优点,可满足工厂化养殖对绿色高效、智能化发展的需求。为探究LED养殖灯对生物絮团模式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肌肉品质的影响,以凡纳滨对虾幼体(平均体长5.23±0.61 cm,平均体质... LED光源具有节能环保、光电转化效率高等优点,可满足工厂化养殖对绿色高效、智能化发展的需求。为探究LED养殖灯对生物絮团模式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肌肉品质的影响,以凡纳滨对虾幼体(平均体长5.23±0.61 cm,平均体质量1.52±0.47 g)为材料,设置2个处理组:LED光照组(L组)和自然光照组(N组),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L组光照参数为蓝绿光混合(绿光545 nm、蓝光450 nm),光照周期15 L∶9 D,光照度2000 lx;N组光照参数为自然光谱,光照周期为12L∶12D,光照度400~1000 lx。结果显示,两组对虾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对虾肌肉中均检测到18种氨基酸,L组对虾肌肉苏氨酸(Thr)、酪氨酸(Tyr)、精氨酸(Arg)、甘氨酸(Gly)、∑EAA/∑NEAA显著高于N组(P<0.05),而必需氨基酸(EAA)、半必需氨基酸(HEAA)、呈味氨基酸(DA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对虾肌肉中均检测到37种脂肪酸,L组对虾肌肉中月桂酸(C12:0)、DHA、EPA+DHA含量显著高于N组(P<0.05),C21:0、C20:3n-3、C22:5n-6含量显著低于N组(P<0.05)。研究表明,在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下,补充特定参数的LED养殖灯能够改善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光源 生物絮团系统 凡纳滨对虾 肌肉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在甲壳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牛林洋 董宏标 +3 位作者 郑晓婷 曾祥兵 谭泽加 张家松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光照(光谱、光照强度、光照周期)是水产养殖中关键的环境因子之一,通过调节甲壳动物内源性节律,影响其生长、生理与代谢等生命活动。因此明晰光照对甲壳动物生长与生理的影响机制,确定甲壳动物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最适光照参数,对于养殖... 光照(光谱、光照强度、光照周期)是水产养殖中关键的环境因子之一,通过调节甲壳动物内源性节律,影响其生长、生理与代谢等生命活动。因此明晰光照对甲壳动物生长与生理的影响机制,确定甲壳动物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最适光照参数,对于养殖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介绍了光在养殖水环境中的传播特点及甲壳动物的光感受器官,重点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光照三要素对甲壳动物生长发育、行为活动、摄食、存活、蜕皮、产卵繁殖、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为养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中国水产养殖产业中光照系统的应用目前并不成熟,养殖中缺乏对光照参数的精准调控,对此提出未来水产养殖中应用LED照明是推广渔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步骤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动物 养殖 光照 生理响应 行为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鱼链球菌病的危害及防控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思悦 《科学养鱼》 2024年第5期55-56,共2页
当前,链球菌病已经成为许多淡水鱼面临的严重且难处理的病害之一,其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和治疗难度大的特点。本文主要结合一线生产经验分享对链球菌病的理解、认识以及如何科学防控链球菌病。
关键词 链球菌病 科学防控 一线生产 死亡率高 淡水鱼 经验分享 病害 传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山地区加州鲈诺卡氏菌病防治方法
7
作者 杨思悦 《科学养鱼》 2024年第2期53-54,共2页
诺卡氏菌属革兰氏阳性菌,可引起体表溃疡、出血及组织器官形成结节为特征的慢性肉芽肿疾病。该病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且无特效治疗药物,会导致患病鱼大量死亡,给加州鲈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本文总结了诺卡氏菌病在加州鲈养殖... 诺卡氏菌属革兰氏阳性菌,可引起体表溃疡、出血及组织器官形成结节为特征的慢性肉芽肿疾病。该病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且无特效治疗药物,会导致患病鱼大量死亡,给加州鲈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本文总结了诺卡氏菌病在加州鲈养殖中的防控方法。一、诺卡氏菌病的流行及发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效治疗药物 诺卡氏菌病 加州鲈 防治方法 防控方法 诺卡氏菌属 革兰氏阳性菌 佛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鲤疱疹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玉平 毛洪顺 +2 位作者 唐绍林 翟秀梅 马家好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6年第10期32-33,共2页
锦鲤疱疹病毒病是危害黑龙江省鲤鱼养殖业发展的疾病之一,目前本病无有效地治疗方法,只能及早诊断,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本文就锦鲤疱疹病毒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 疱疹病毒病 诊断方法 防控措施 锦鲤 黑龙江省 控制工作 养殖业 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rAB毒力正在向亲缘关系较远的非副溶血弧菌中转移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营 李云冰 +1 位作者 张文文 谭鲜英 《当代水产》 2016年第9期76-77,79,共3页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嗜盐性海洋细菌,广泛分布于海水、海底泥沙、浮游生物和鱼、虾、贝类动物中。在夏秋季,副溶血弧菌是全球沿海地区致人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在我国此菌也长期居于食物中毒已检出致病菌的前列。近些年,在对虾养殖中出现了一...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嗜盐性海洋细菌,广泛分布于海水、海底泥沙、浮游生物和鱼、虾、贝类动物中。在夏秋季,副溶血弧菌是全球沿海地区致人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在我国此菌也长期居于食物中毒已检出致病菌的前列。近些年,在对虾养殖中出现了一株特殊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由于携带1个约69kb的大质粒,使其完全不同于从临床上和环境中分离的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PirAB VIBRIO 对虾养殖 嗜盐性 哈维氏弧菌 亲缘关系 毒力 海洋细菌 大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鱼种弹状病毒病的诊断 被引量:15
10
作者 雷燕 戚瑞荣 +4 位作者 崔龙波 肖洋 张文文 马家好 王雪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5-308,共4页
对广东佛山一突发批量急性死亡现象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池塘中的患病大口黑鲈鱼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濒死的大口黑鲈在水面漫游,烂身、烂鳍,停止摄食,严重者体色发黑;解剖病鱼鳃有少量出血点,肝脏严重肿大、充血,脾... 对广东佛山一突发批量急性死亡现象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池塘中的患病大口黑鲈鱼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濒死的大口黑鲈在水面漫游,烂身、烂鳍,停止摄食,严重者体色发黑;解剖病鱼鳃有少量出血点,肝脏严重肿大、充血,脾脏肿大,胃肠空虚,肾脏肿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具有明显的传染性;从病鱼肝脏、脾脏和肾脏中未分离到致病菌,也未检测到大量寄生虫;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发现,肝脏、脾脏和肾脏均呈弥漫性坏死;参考Gen Bank中弹状病毒的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检测引物,以从自然发病鱼提取的DNA作为模板,检测结果显示,病鱼均能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片段相符的特异性产物;经过克隆测序比对显示,扩增条带的基因序列与杂交鳢弹状病毒(HSHV)、鳜鱼弹状病毒(SCRV)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9%、95.3%。因此,初步诊断引起大口黑鲈鱼种急性死亡的病原为弹状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弹状病毒 诊断 组织病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出血病分子流行病学及GCRV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毅昌 雷燕 +3 位作者 杨玉滔 闫秀英 简纪常 吴灶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1期120-125,153,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基因型GCRV分离株与患草鱼出血病草鱼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T-PCR检测患病草鱼,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型内和基因型间不同分离株间的差异。[结果]对近3年来草鱼出血病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发现,患草鱼出血病病鱼多为... [目的]分析不同基因型GCRV分离株与患草鱼出血病草鱼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T-PCR检测患病草鱼,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型内和基因型间不同分离株间的差异。[结果]对近3年来草鱼出血病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发现,患草鱼出血病病鱼多为"肠炎型"症状,且检测发现其病原多属于GCRV基因型Ⅲ型。对GCRV的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分离株同源蛋白的同源率高达93%以上,却被给予完全不同的名称,给GCRV多样性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同一基因型不同分离株同源蛋白间的变异位点较少,且功能位点发生变异的更少;不同基因型不同分离株同源蛋白间的保守位点较少,且这些保守位点中只有极少数位点为功能位点;不同基因型分离株同源结构蛋白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同源非结构蛋白间的差异更为显著。[结论]草鱼出血病不同临床症状可能与其病原基因型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草鱼出血病 分子流行病学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NCCRP-1和IL-10的表达、抗体制备及组织病理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静妮 代礼平 +4 位作者 雷燕 胡海浩 黄鉴涛 简纪常 闫秀英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18,共9页
【目的】制备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非特异性细胞毒性细胞受体蛋白-1(NCCRP-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抗血清,探讨重组NCCRP-1和IL-10免疫在草鱼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肾脏和肠病理学变化及对NCCRP-1和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应... 【目的】制备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非特异性细胞毒性细胞受体蛋白-1(NCCRP-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抗血清,探讨重组NCCRP-1和IL-10免疫在草鱼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肾脏和肠病理学变化及对NCCRP-1和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PCR扩增技术获得草鱼NCCRP-1和IL-10开放阅读框ORF,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NCCRP和pET-IL10;用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别制备兔抗NCCRP-1和IL-10的抗血清,并采用ELISA方法测定抗血清的效价;分别用重组NCCRP-1和IL-10免疫草鱼,并用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GD108攻毒,感染7 d后制备草鱼肾脏和肠的病理切片,用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CCRP-1和IL-10的表达。【结果】草鱼NCCRP-1和IL-10的ORF分别编码237个和179个氨基酸;草鱼NCCRP-1和IL-10的原核表达载体pET-NCCRP和pET-IL10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中成功诱导表达,最优表达条件分别是0.1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37℃诱导4 h和1.0 mmol/L IPTG 37℃诱导6 h,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表达的蛋白为目的蛋白;制备兔抗NCCRP-1和IL-10抗血清的效价均高达1∶40000,免疫和攻毒后,NCCRP-1免疫组草鱼肾脏与肠的病理变化较轻,且NCCRP-1在肾脏与肠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IL-10免疫组草鱼肾脏与肠的病理变化较重,IL-10在肾脏与肠中的表达量变化不显著。【结论】外源性NCCRP-1免疫后增强了草鱼抵御GCRV-GD108感染的免疫应答,NCCRP-1对草鱼抗GCRV GD108感染效果显著;而外源性IL-10免疫后,其对草鱼抗GCRV GD108感染效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非特异性细胞毒性细胞受体-1 白细胞介素-10 表达 多克隆抗体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斑拟石首鱼虹彩病毒病的诊断 被引量:3
13
作者 席云清 戚瑞荣 +4 位作者 田佳鑫 张会军 雷燕 唐绍林 王桂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29-934,共6页
对广东省珠海市每年6—10月池塘养殖的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 socellatus)暴发不明原因疾病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合症状观察、病原分离鉴定、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该病具有明显的传染性,解剖病鱼可见鳃丝贫血、脾脏... 对广东省珠海市每年6—10月池塘养殖的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 socellatus)暴发不明原因疾病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合症状观察、病原分离鉴定、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该病具有明显的传染性,解剖病鱼可见鳃丝贫血、脾脏和肾脏肿大、出血,通过镜检未检测到大量的寄生虫;从发病鱼的肝、脾、肾脏和肠中未分离到致病菌;在病鱼肝、脾和肾组织病理切片中观察到有大量肿大细胞;通过使用OIE推荐的虹彩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出570 bp左右的目的片段,MCP基因序列比对显示扩增获得的基因序列与真鲷虹彩病毒(RSIV)的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2%。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导致眼斑拟石首鱼发病死亡的原因是感染了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而引起的虹彩病毒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斑拟石首鱼 虹彩病毒病 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肠道上皮细胞微胞子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雷燕 肖洋 +4 位作者 张会军 王娟 张文文 卢刚 王雪鹏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50-54,共5页
根据Gen Bank中对虾肠道上皮细胞微胞子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PCR扩增条件,建立快速检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EHP的PCR方法。用该方法对EHP阳性虾进行PCR扩增,得... 根据Gen Bank中对虾肠道上皮细胞微胞子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PCR扩增条件,建立快速检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EHP的PCR方法。用该方法对EHP阳性虾进行PCR扩增,得到与实验设计相符的330 bp特异性扩增条带,而对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对虾杆状病毒(BP)、"棉花虾"微孢子虫、黏孢子虫的阳性虾,以及健康虾的扩增结果为阴性。测序比对发现,PCR产物序列与Gen Bank EHP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8%,表明该PCR方法检测结果准确。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出约100 fg的EHP质粒DNA。用该PCR方法检测广东、广西、江苏、山东、海南等地的755份临床样品,共检出阳性样品21份。该PCR方法可用于凡纳滨对虾EHP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肠道上皮细胞微胞子虫 PCR 检测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卤虫与小球藻联合培养法净化养殖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古倩怡 岑黔鸿 +5 位作者 李袁源 何凯 陈研茹 陶吉鸿 殷安齐 李洪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9-754,共6页
为研究环境友好、不产生二次污染的新型养殖废水处理技术,采用卤虫Artemia salina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联合培养的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卤虫和小球藻联合培养对养殖废水中悬浮物、氨氮和总磷处理效果的试验,试验设0 (空白)、... 为研究环境友好、不产生二次污染的新型养殖废水处理技术,采用卤虫Artemia salina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联合培养的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卤虫和小球藻联合培养对养殖废水中悬浮物、氨氮和总磷处理效果的试验,试验设0 (空白)、100、200、400 ind./L 4个卤虫无节幼体密度组。结果表明:卤虫与小球藻联合处理养殖废水第7天时悬浮物含量降至最低,各试验组与空白组有显著性差异(P<0. 05);第17天时400 ind./L卤虫密度组氨氮去除率高达93. 53%,200 ind./L卤虫组总磷去除率达91. 39%;卤虫生长试验显示,在养殖废水中虫藻联合培养的卤虫体长从第5天开始显著高于海水组(P<0. 05);卤虫与小球藻联合培养处理养殖废水,对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均超过90%,最佳试验组为200ind./L卤虫组。本研究结果为处理水产养殖废水开拓了新途径,并能切实应用于生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虫 小球藻 养殖废水 氨氮 总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对虾杆状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雷燕 肖洋 +4 位作者 张会军 张翔 王娟 张文文 王雪鹏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63-66,共4页
根据Gen Bank中公布的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BP)基因片段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检测引物,建立快速检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对虾杆状病毒的PCR方法。用该方法对BP阳性虾进行PCR扩增,结果得到380 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 根据Gen Bank中公布的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BP)基因片段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检测引物,建立快速检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对虾杆状病毒的PCR方法。用该方法对BP阳性虾进行PCR扩增,结果得到380 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与实验设计相符,而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阳性虾和健康虾的扩增结果为阴性。测序比对结果证实,该PCR方法检测结果准确,最低可检测出约1 pg的病毒DNA。利用建立的PCR方法对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浙江的2 722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共检出阳性病料133份,表明该PCR方法可用于对虾杆状病毒的临床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对虾杆状病毒 PCR检测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类立克次氏体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戚瑞荣 唐绍林 +2 位作者 崔龙波 雷燕 马家好 《水产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1-24,共4页
本文主要研究感染类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RLO)的养殖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肝、脾、肾、肠、鳃和心脏的组织病理变化。感染类立克次氏体的罗非鱼各器官广布粗糙不圆整的白色小结节... 本文主要研究感染类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RLO)的养殖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肝、脾、肾、肠、鳃和心脏的组织病理变化。感染类立克次氏体的罗非鱼各器官广布粗糙不圆整的白色小结节,这些结节为肉芽肿坏死灶,分层不典型,与周围健康组织的界限不甚明显;严重病变的组织坏死区域较大,与周围明显增生的细胞形成清晰的巨大"肉瘤"状肿物。经吉姆萨-瑞氏染色后,在病变组织内,尤其是脾肾组织的巨噬细胞胞质内可见蓝紫色球状或颗粒样、成簇分布的类立克次氏体。这些发现可为罗非鱼类立克次氏体病的病理学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立克次氏体 罗非鱼 组织病理 组织印片 吉瑞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白便综合征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戚瑞荣 崔龙波 +2 位作者 唐绍林 高珺珊 马家好 《水产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45-49,共5页
本文比较观察了不同规格的健康和患白便综合征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中肠、后肠、后盲囊等的组织结构。组织病理显示:白便综合征凡纳滨对虾肠道严重病变,肠腔空,环肌两侧增生大量成纤维细胞,这些增生细胞取代了肠上皮... 本文比较观察了不同规格的健康和患白便综合征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中肠、后肠、后盲囊等的组织结构。组织病理显示:白便综合征凡纳滨对虾肠道严重病变,肠腔空,环肌两侧增生大量成纤维细胞,这些增生细胞取代了肠上皮,而不见正常柱状上皮细胞;肝胰腺有不同程度和性质的病变,如腺管萎缩、崩解、坏死等。凡纳滨对虾患白便综合征的组织病变演变过程为:最初肠上皮基膜下出现一圈增生细胞,肠上皮柱状细胞脱离基膜;增生细胞持续增生增多,肠上皮崩解脱落至肠腔,增生细胞完全取代肠上皮;增生细胞不断增生,增生细胞层逐渐变厚,随着时间的推移,增生细胞层近腔端的一圈增生细胞坏死,出现一圈棕黄色物质,最终坏死细胞连同棕黄色物质脱落至肠腔。脱落至肠腔的腺管细胞、上皮细胞、增生细胞排出体外即为肉眼可见的白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便综合征 凡纳滨对虾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感染鳜Siniperca chuatsi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戚瑞荣 雷燕 +2 位作者 崔龙波 唐绍林 马家好 《水产学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35-38,共4页
对经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出感染了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鳜Siniperca chuatsi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发现:患病鳜(1)造血器官严重坏死:以脾脏最为严重,脾细胞正在坏死或已坏死,细胞稀疏;头肾和肾的淋巴样组织坏死次之;(2)主要器官血管壁... 对经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出感染了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鳜Siniperca chuatsi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发现:患病鳜(1)造血器官严重坏死:以脾脏最为严重,脾细胞正在坏死或已坏死,细胞稀疏;头肾和肾的淋巴样组织坏死次之;(2)主要器官血管壁组织坏死:脾、肝、头肾、肾的大血管均坏死;(3)组织淤血、出血:肠、肠系膜、性腺、肝脏等部位呈现不同程度的淤血、出血;(4)在各器官出现数量不一的肿大细胞:以脾脏中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白斑症病毒病的诊断 被引量:4
20
作者 雷燕 肖洋 +4 位作者 王娟 张文文 戚瑞荣 张会军 王学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5期89-91,共3页
[目的]对江苏省吴中地区养殖池塘患病的中华绒螯蟹进行诊断。[方法]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江苏省吴中地区发病的中华绒螯蟹进行实验室检测与鉴定。参考Gen Bank中白斑症病毒(WSSV)的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从... [目的]对江苏省吴中地区养殖池塘患病的中华绒螯蟹进行诊断。[方法]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江苏省吴中地区发病的中华绒螯蟹进行实验室检测与鉴定。参考Gen Bank中白斑症病毒(WSSV)的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从中华绒螯蟹的鳃、肝胰腺、肌肉等组织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经过解剖观察,发现病蟹内脏器官无明显变化。从病蟹的肝胰腺和肌肉中未分离到致病菌。通过PCR扩增,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性产物,测序比对显示扩增条带的基因序列与WSSV的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6%。病理切片显示鳃和肝胰腺可见大量细胞核肿大细胞,与WSSV引起对虾组织的病变相一致。[结论]经初步诊断,确定引起中华绒螯蟹发病死亡的病原为WS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白斑症病毒 诊断 组织病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