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重症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被引量:9
1
作者 吕健 张瞿璐 +2 位作者 陈静 华莎 刘迎辉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3年第1期54-54,56,共2页
关键词 神经外科 重症病人 肠内营养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全力对神经外科昏迷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 被引量:7
2
作者 姚国杰 张瞿璐 吕健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1年第4期213-214,共2页
目的 :探讨能全力在神经外科昏迷病人肠内营养支持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能全力组 :2 0例 ,GCS≤ 5分 ,脑外伤昏迷后或术后 2天开始逐渐给予部分肠内营养 (EN) ,5天后 ,改为完全的EN。观察三角肌皮褶厚度(TSF)、血糖、白蛋白、淋巴细... 目的 :探讨能全力在神经外科昏迷病人肠内营养支持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能全力组 :2 0例 ,GCS≤ 5分 ,脑外伤昏迷后或术后 2天开始逐渐给予部分肠内营养 (EN) ,5天后 ,改为完全的EN。观察三角肌皮褶厚度(TSF)、血糖、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氮平衡及预后。以普通流质喂养的 2 0例昏迷病人作为对照。 结果 :能全力组与对照组在营养状况方面无显著差异。但能全力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 :能全力能使神经外科昏迷病人并发症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肠内营养 能全力 并发症 预防 昏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手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胡学斌 赵洪洋 +5 位作者 赵沃华 张方成 朱贤立 冯哲 胡军民 秦尚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研究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第三脑室的解剖结构和影像学特点,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成人尸头和25例脑积水第三脑室底造瘘手术病人神经内镜下观察侧脑室、三脑室在内镜下的解剖结构,并录象作记录... 目的:研究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第三脑室的解剖结构和影像学特点,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成人尸头和25例脑积水第三脑室底造瘘手术病人神经内镜下观察侧脑室、三脑室在内镜下的解剖结构,并录象作记录和研究之用。结果:额角入路可以观察到侧脑室额角和侧脑室体部,且可以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室间孔的Y形结构是脑室内观察和定位的重要标志。枕角、三角区和颞角入路分别可观察到侧脑室相应部位和脉络丛。结论:侧脑室额角入路是观察侧脑室和三脑室的最常用入路,观察侧脑室范围最大,也是第三脑室底造瘘的最佳入路,枕角入路便于对侧脑室三角区和侧脑室体后部病变的观察和治疗,三角区和颞角入路很少用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侧脑室 第三脑室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下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面神经管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林爱龙 秦尚振 +3 位作者 龚杰 徐国政 李俊 姚国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9-661,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的作用,为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保护面神经管提供解剖研究。方法8具16侧成人汉族尸头模拟在神经导航指引下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的手术操作,测量乳突最外点到面神经管各段的距离,解剖面神经...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的作用,为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保护面神经管提供解剖研究。方法8具16侧成人汉族尸头模拟在神经导航指引下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的手术操作,测量乳突最外点到面神经管各段的距离,解剖面神经管,观测面神经管的解剖及其与重要结构的关系。结果(1)所在面神经管均成功导航,成功率100%,总体误差<0.9 mm。(2)面神经管岩骨段可划分为三段:前庭段(迷路段)最短,长径(3.6±1.2) mm、管径(1.2±0.3)mm;鼓室段居中,长径(11.2±2.5)mm、管径(1.4±0.1)mm;乳突段(垂直段)最长,长径(16.1±3.6)mm、管径(1.7±0.2)mm。结论神经导航可应用指导保护面神经管;熟悉面神经管的解剖特点有利于术中保护面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航 经岩骨人路 面神经管 解剖学 显微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耳门及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及神经内镜解剖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振海 秦尚振 +3 位作者 李俊 龚杰 徐国政 姚国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7-339,共3页
目的研究国人内耳门及周围结构的形态及毗邻关系,为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在5个新鲜国人头颅标本上模拟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通过神经内镜和手术显微镜观察内耳门及周围结构的形态和毗邻关系.测量内耳门后下缘到乙... 目的研究国人内耳门及周围结构的形态及毗邻关系,为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在5个新鲜国人头颅标本上模拟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通过神经内镜和手术显微镜观察内耳门及周围结构的形态和毗邻关系.测量内耳门后下缘到乙状窦后缘中点和后、半规管后缘中点的距离.结果内耳门位于岩骨内侧面中央,面神经多位于内耳门的前上,听神经位于其后下,小脑前下动脉在内耳门处形成动脉袢,发出1~3条内听动脉.内耳门后下缘到乙状窦后缘中点的距离左侧为(32.15±1.76)mm,右侧为(33.34±1.57)mm;内耳门后下缘到后半规管后缘中点的距离左侧为(12.51±2.15)mm,右侧为(13.26±2.44)mm.结论熟悉内耳门及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有助于手术中保护重要结构,为听神经瘤手术中保留面、听神经功能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门 显微解剖 神经内镜解剖 乙状窦后入路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冲击波致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血脑屏障损伤机制及其与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13
6
作者 徐召溪 徐国政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5-429,共5页
爆炸冲击波导致的轻型颅脑损伤是战时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平民在遇到恐怖爆炸袭击、意外爆炸事故等情况时也容易出现上述损伤。该损伤经常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功能障碍、情绪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而这些神经功能障碍与血脑屏障损伤密切... 爆炸冲击波导致的轻型颅脑损伤是战时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平民在遇到恐怖爆炸袭击、意外爆炸事故等情况时也容易出现上述损伤。该损伤经常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功能障碍、情绪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而这些神经功能障碍与血脑屏障损伤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探讨爆炸冲击波相关性轻型颅脑损伤时血脑屏障功能障碍与炎症反应的关系,以及早期干预氧化应激损伤、修复血脑屏障、阻断炎症反应对减轻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爆炸伤 冲击波 血脑屏障 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级别胶质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杰 陈绪刚 杜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265-266,共2页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级标准将WHOⅠ~Ⅱ级星形细胞起源肿瘤、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和混合性胶质瘤统称为低级别胶质瘤,约占胶质瘤的25%,最终多演变为高级别、致命性肿瘤。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神经外科手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并发症原因及防治 被引量:17
8
作者 余泽 马廉亭 +3 位作者 杨铭 潘力 李俊 胡军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 探讨电解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对 16 2例患者 171枚颅内动脉瘤栓塞中出现 9例并发症 ,其中 5例动脉瘤破裂出血 ,立即中和肝素继续栓塞 ,2例GDC脱出动脉瘤立即手术取出 ,动脉瘤夹闭 ,2... 目的 探讨电解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对 16 2例患者 171枚颅内动脉瘤栓塞中出现 9例并发症 ,其中 5例动脉瘤破裂出血 ,立即中和肝素继续栓塞 ,2例GDC脱出动脉瘤立即手术取出 ,动脉瘤夹闭 ,2例血栓形成 ,术中溶栓 ,术后均采用腰穿置管持续引流 ,解痉及对症处理。结果  5例恢复良好 ,2例永久性轻度功能障碍 ,2例死亡。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发生并发症与手术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 治疗 微弹簧圈栓塞 GDC 术中 患者 内囊 动脉瘤破裂 对症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应用探讨 被引量:11
9
作者 余泽 马廉亭 +2 位作者 李俊 潘力 束枫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7期436-438,共3页
目的探讨椎基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应用的价值。方法12例椎基夹层动脉瘤,其中椎动脉3例,椎基动脉6例,基底动脉3例。2例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处,各置入2枚支架,重叠在动脉瘤段载瘤动脉内,10例经支架网眼送入弹簧圈。结果12例置入支架16... 目的探讨椎基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应用的价值。方法12例椎基夹层动脉瘤,其中椎动脉3例,椎基动脉6例,基底动脉3例。2例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处,各置入2枚支架,重叠在动脉瘤段载瘤动脉内,10例经支架网眼送入弹簧圈。结果12例置入支架16枚,7例填塞致密,3例疏松填塞,栓塞临床症状消失。6例在术后分别随访6~48个月,脑血管造影复查见动脉瘤消失。但有2例出现新的动脉瘤,1例在置入支架上段出现夹层动脉瘤,再次置入支架和1枚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消失,1例在原动脉瘤对侧动脉壁出现动脉瘤,再置入1枚支架重叠在原支架内,造影动脉瘤血液循环慢。2例小脑后下动脉夹层动脉瘤,24个月造影复查见动脉瘤缩小70%,小脑后下动脉瘤循环良好。其余4例因无症状不同意复查血管造影,遂行MRA、CT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椎基夹层动脉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弹簧圈 椎基动脉 夹层 动脉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手术前后评估的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程少容 曾晓华 +5 位作者 王鹰 陈信坚 孙志强 黄文才 王翅鹏 马廉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93-796,共4页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320排CTA)对颅内动脉瘤手术前、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经320排CTA检出动脉瘤患者90例,采用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评价320排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对60例患...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320排CTA)对颅内动脉瘤手术前、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经320排CTA检出动脉瘤患者90例,采用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评价320排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对60例患者(20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40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进行320排CTA随访,对比手术前、后CTA图像,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90例阳性患者中共检出100枚动脉瘤,其中<3 mm的28枚,≥3 mm的72枚。320排CTA诊断3 mm以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4%,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0.9%,对≥3 mm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60例患者术后未发现动脉瘤残余,载瘤动脉均未见狭窄或闭塞。结论 320排CT颅脑一站式检查是一种快速、易行和可靠的检查方法,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的首选技术,但可能遗漏微小动脉瘤,3D-DSA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造影仍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被引量:77
11
作者 马廉亭 潘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13-415,共3页
脑血管病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当时就有人在尸体解剖中发现颅内动脉瘤,并认识到它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Steinheil在1895年首先报告脑血管畸形,直至1932年lirererona首次手术完全切除脑血管畸形;1928年,Abercrombi... 脑血管病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当时就有人在尸体解剖中发现颅内动脉瘤,并认识到它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Steinheil在1895年首先报告脑血管畸形,直至1932年lirererona首次手术完全切除脑血管畸形;1928年,Abercrombie从临床和病理解剖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脑出血是在脑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破裂出血的假设。20世纪之后,尤其是近30年,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脑血管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有了历史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诊断水平 脑血管造影 金标准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畸形 颅内动脉瘤 病理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颅底异常血管网病诊断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小征 吕健 +3 位作者 莫雪红 束枫 华莎 马廉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2期1694-1696,共3页
目的 总结 3 6例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多普勒超声探测经验 ,评价无创诊断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 (TCD)、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CDE)技术探测颅底异常血管网病颅内血管及血流动... 目的 总结 3 6例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多普勒超声探测经验 ,评价无创诊断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 (TCD)、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CDE)技术探测颅底异常血管网病颅内血管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并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比较分析。结果 TCD探测 2 4例 ,明确诊断 2 2例 ,高度怀疑 1例 ,阴性者 1例 ,与DSA比较诊断符合率为 96%。CDFI及CDE探测 12例 ,均明确诊断为颅底异常血管网病 ,并被DSA证实。结论 TCD、CDFI及CDE能实时动态观察颅底血管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CDFI及CDE对狭窄处血流显示敏感 ,有助于准确判断血管闭塞与轻度狭窄 ,对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又因其无创 ,病人易接受 ,可作为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病人诊断、定期随访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异常血管网病 诊断 经颅多普勒 彩色多普勒 能量多普勒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科护理差错防范管理的实践 被引量:44
13
作者 吕健 孙淑华 +2 位作者 戴芳德 张瞿璐 华沙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年第1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临床护理 护理差错防范管理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 被引量:6
14
作者 盛柳青 马廉亭 +7 位作者 杨铭 李俊 陈刚 潘力 李欢欢 伍杰 甘志强 王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69-971,共3页
目的 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 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10例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其中静脉窦内置管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9例,保守治疗1例.经股静脉插管,将微... 目的 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 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10例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其中静脉窦内置管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9例,保守治疗1例.经股静脉插管,将微导管插入上矢状窦前1/3机械取栓、碎栓后留置微导管溶栓,24 h泵入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药物,维持3~7d.结果 9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因脑出血增加自动出院.结论 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可尽快开通静脉窦,恢复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降低静脉高压性脑出血发生率,尽快改善临床症状取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机械取栓 溶栓 碎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型烟雾病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诊治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戈 马廉亭 +7 位作者 李俊 陈刚 秦尚振 徐国政 龚杰 杨铭 潘力 张新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561-1563,共3页
目的探讨出血型烟雾病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出血型烟雾病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在51例脑室内出血的患者中,4例(7.8%)合并颅内血流相关... 目的探讨出血型烟雾病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出血型烟雾病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在51例脑室内出血的患者中,4例(7.8%)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在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11例(64.7%)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11例患者行外科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在出血型烟雾病患者中,如果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应高度怀疑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可能。对于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治疗,可采用直接手术治疗或血管内栓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的影像学研究及介入治疗 被引量:8
16
作者 易峰涛 魏崇健 +2 位作者 宋华志 乔英 闫小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3967-3969,共3页
目的:探讨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方法:全组男35例,女15例,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受损动脉造影,根据造影表现将其分为三类:(1)单纯假性动脉瘤;(2)单纯动静脉瘘;(3)假性... 目的:探讨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方法:全组男35例,女15例,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受损动脉造影,根据造影表现将其分为三类:(1)单纯假性动脉瘤;(2)单纯动静脉瘘;(3)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介入治疗采用三种方式:(1)球囊导管经血管腔内阻断血流后再行血管重建术;(2)覆膜支架植入术,可取代血管再植术;(3)固体栓塞材料栓闭载瘤动脉,可取代动脉结扎手术。结果:血管造影:单纯假性动脉瘤35例,单纯动静脉瘘4例,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11例。全组共有56个假性动脉瘤,最小0.3cm×0.3cm,最大13cm×11cm。介入治疗:用球囊导管经血管腔内阻断血流后再行手术20例。用固体栓塞材料栓塞载瘤动脉29例。覆膜支架置入1例。全组无并发症,无致残、死亡病例。结论:对主要动脉干或(和)解剖结构复杂区域内的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的患者,一定要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部位及早治疗。用血管内介入的方式较手术治疗有创伤小、安全、血管复通快等优势,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和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假性 动静脉瘘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锥颅血肿引流术后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姚国杰 陈琼 +5 位作者 濮捷 李成才 韦可 肖炳祥 龚杰 徐国政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5-459,共5页
目的观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与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后磁共振波谱的变化,从影像学上探讨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7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20例接受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17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所有患者... 目的观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与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后磁共振波谱的变化,从影像学上探讨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7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20例接受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17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血肿量和水肿量的计算,比较7d血肿/水肿清除率,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10~14d行常规磁共振(MRI)及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检查。结果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组的7d血肿清除率为87.5%,治疗前后水肿体积改变不明显,对照组7d血肿清除率为37.0%,水肿量明显高于治疗前。对MRS结果进行分析,锥颅微创组血肿侧区域NAA/Cr为(1.269±0.458),与对照组NAA/Cr值(0.958±0.3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血肿清除率高,可明显减轻脑水肿发生。MRS数据客观地评价了疾病转归与预后,证实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可明显减轻脑出血后患者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脑出血 脑水肿 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 磁共振波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国政 马廉亭 +5 位作者 余泽 秦尚振 张小征 吴佐泉 龚杰 杨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99-201,共3页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统计284例AVM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所示病灶的解剖部位和大小、引流静脉的数目和类型,测定18例供血动脉平均压力和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74例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分出血组...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统计284例AVM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所示病灶的解剖部位和大小、引流静脉的数目和类型,测定18例供血动脉平均压力和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74例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分出血组和非出血组进行比较。结果小病灶、深部病变、单支静脉引流和深静脉引流者出血发生率显著增高,出血组病灶供血动脉平均压力高于非出血组,而血流速度则低于非出血组。结论脑AVM出血与病变的大小、部位、引流静脉的类型和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被引量:5
19
作者 林爱龙 马廉亭 +5 位作者 李俊 余泽 秦尚振 李爱冰 林俊明 宋朝理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731-1732,共2页
目的总结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经验。方法经筛选的32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的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在路径图指引下将过滤伞放入狭窄远端并释放,视情决定是否行后扩张,对病人随访5-18月,平... 目的总结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经验。方法经筛选的32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的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在路径图指引下将过滤伞放入狭窄远端并释放,视情决定是否行后扩张,对病人随访5-18月,平均10.7月,均未再有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果无手术失败,支架定位准确。32例共41处狭窄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41枚,平均狭窄程度从(76±10)%降至(15±8)%。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附41例报告) 被引量:6
20
作者 廖旭兴 马廉亭 +6 位作者 杨铭 李俊 张新元 潘力 陈刚 邓其峻 王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50-552,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41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资料,Hunt&Hess分级0级7例,I级10例,Ⅱ级20例,Ⅲ级3例,Ⅳ级1例,其中开颅手术4例,介入治疗30例,开颅及介入治疗1例,未... 目的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41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资料,Hunt&Hess分级0级7例,I级10例,Ⅱ级20例,Ⅲ级3例,Ⅳ级1例,其中开颅手术4例,介入治疗30例,开颅及介入治疗1例,未行外科而采用内科治疗6例。结果根据GOS评分,41例患者中,出院时41例中好23例,差15例,死亡3例。仅l7例经出院后3个月至1.5年随访,其中好12例,差2例,死亡3例。结论 DSA尤其3D-DSA是诊断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金标准,颅内后循环动脉瘤以介入治疗为主,其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动脉瘤 介入治疗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