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颌面部骨畸形的整复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董青山 郭家平 +4 位作者 李志进 王翔 孙传孔 侯君 唐建军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1141-1144,共4页
目的:评估快速成型技术在颌面部骨畸形整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面部各类骨畸形患者行三维CT扫描,扫描数据转换后在计算机软件上进行切割和设计个性化修复体,然后传入快速成型机床,制作出颌面部实体模型,在模型上详细分析畸形程度和... 目的:评估快速成型技术在颌面部骨畸形整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面部各类骨畸形患者行三维CT扫描,扫描数据转换后在计算机软件上进行切割和设计个性化修复体,然后传入快速成型机床,制作出颌面部实体模型,在模型上详细分析畸形程度和部位等并进行测量,模拟外科手术,确定手术部位、截骨点、去骨厚度与方向等;对于骨量不足的畸形,在模型上制作树脂模型;术中,根据术前模拟的方案确定去骨修整的位点、方向和厚度,或者根据树脂模型修整植入衬垫体的形态,一步就位并固定。结果:术前模拟外科对术中发挥了显著的指导作用,手术过程明显快捷、顺利、出血不多,对于颌面部各类上下颌骨、颧骨等畸形均有实用价值。术后患者的双侧面形对称,医患满意度均较高。结论:对比传统方法,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可精确、快速地整复面部畸形和恢复面部对称性等,是一种简便、有效、可推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成型 颌骨畸形 整复外科 模型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快速成型技术即刻精确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董青山 郭家平 +4 位作者 李志进 王翔 孙传孔 侯君 唐建军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1134-1137,共4页
目的:探索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对下颌骨部分缺损进行即刻、精确与功能性修复的方法。方法:5例下颌骨缺损需即刻行外形和功能修复的患者,先行三维CT扫描获得颌面部影像数据,在计算机内进行三维重建;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颌面部实体模型,在... 目的:探索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对下颌骨部分缺损进行即刻、精确与功能性修复的方法。方法:5例下颌骨缺损需即刻行外形和功能修复的患者,先行三维CT扫描获得颌面部影像数据,在计算机内进行三维重建;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颌面部实体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模拟外科,确定手术部位、截骨点、重建钛板的方向和角度;同时,制作出缺损区骨质的树脂模型,指导修整移植骨块。术中,切除部分下颌骨后,根据术前模拟的方案,进行血管化的髂骨移植加重建钛板固定,或者单纯重建钛板固定。结果:5例下颌骨病变切除后均即刻行修复重建治疗。手术过程明显快捷、顺利,移植骨和重建钛板均简单修整即就位植入,术后患者的双侧面形对称,余留牙咬合关系良好、稳定,医患满意度均较高。结论: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对精确、快速地修复下颌骨缺损、恢复面部对称性、重建咬合功能等,是一种简便、有效、可推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成型 下颌骨缺损 功能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腮腺入路治疗髁颈及髁突基底部骨折 被引量:9
3
作者 郭家平 李志进 +4 位作者 董青山 王翔 孙传孔 侯君 唐建军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86-1088,共3页
目的:探讨穿腮腺入路治疗髁颈及髁突基底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5例(21侧)髁颈及髁突基底部骨折患者选择穿腮腺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15例患者,21例侧髁突骨折行手术治疗。19例侧髁突骨折选择2块接骨板固定,2例侧选择1块接... 目的:探讨穿腮腺入路治疗髁颈及髁突基底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5例(21侧)髁颈及髁突基底部骨折患者选择穿腮腺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15例患者,21例侧髁突骨折行手术治疗。19例侧髁突骨折选择2块接骨板固定,2例侧选择1块接骨板固定。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复查全口曲面断层片或三维CT示骨折断端对位良好。除1例患侧后牙暂时性轻度开外,所有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术后1个月复查,张口度32~45mm(平均38mm)。3例侧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术后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无1例出现永久性面瘫。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涎瘘、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相对于髁突骨折的颌后及颌下入路,穿腮腺入路行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容易暴露,可直视下完成骨折复位固定,是治疗髁颈和髁突基底部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腮腺入路 髁突骨折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向长螺钉和微型钛板联合固定髁突囊内骨折
4
作者 郭家平 李志进 +4 位作者 董青山 王翔 唐建军 孙传孔 侯君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8期739-741,共3页
目的:探讨侧向长螺钉和微型钛板联合固定髁突囊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0例(13侧)髁突囊内骨折患者选择侧向长螺钉和微型钛板联合固定髁突囊内骨折,并同期行关节盘复位。结果:10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冠状位CT显示骨折断端对位良好。... 目的:探讨侧向长螺钉和微型钛板联合固定髁突囊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0例(13侧)髁突囊内骨折患者选择侧向长螺钉和微型钛板联合固定髁突囊内骨折,并同期行关节盘复位。结果:10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冠状位CT显示骨折断端对位良好。9例患者咬合关系恢复正常,1例患者后牙轻度开牙合,术后颌间牵引1周后咬合关系恢复。术后1个月复查,最大张口度34~45mm(平均39mm),前伸运动及侧向运动均大于5mm,开口型无偏斜。3例侧出现面神经颞支损伤症状,术后3个月复查时恢复正常,无1例出现永久性面瘫。结论:对于骨折线经过髁突头外1/3的囊内骨折,侧向长螺钉和微型钛板联合固定是可靠的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囊内骨折 侧向长螺钉 微型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毒毒素A在涎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李志进 郭家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93-94,共2页
1 结构和功能 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是迄今已知的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肉毒毒素根据毒素抗原性的不同分为7型:A、B、C、D、E、F和G,它们均有相似结构的多肽。肉毒毒素由3个部分构成:神经毒素、血凝素蛋白... 1 结构和功能 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是迄今已知的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肉毒毒素根据毒素抗原性的不同分为7型:A、B、C、D、E、F和G,它们均有相似结构的多肽。肉毒毒素由3个部分构成:神经毒素、血凝素蛋白以及非毒素非血凝素蛋白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毒素A 涎腺疾病 血凝素蛋白 应用 治疗 梭状芽孢杆菌 生物毒素 神经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