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18
1
作者 吴增晖 郑轶 +2 位作者 章凯 马向阳 尹庆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5-507,共3页
目的:为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60具成年人枢椎干骨标本,观察并确定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测量其与枢椎上关节面、前正中矢状面及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骨性钉... 目的:为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60具成年人枢椎干骨标本,观察并确定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测量其与枢椎上关节面、前正中矢状面及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骨性钉道长度,安全的进钉方向(向外倾斜角度、向下倾斜角度)。结果: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为:与枢椎上关节面的距离为(5.0±1.0)mm;与前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7.8±0.7)mm;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为(6.1±1.7)mm。前路枢椎椎弓根的骨性钉道长度为(26.4±1.5)mm。安全置钉方向为向外倾斜(18±4)°,向下倾斜(14±4)°。结论:(1)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最佳进钉点为:枢椎上关节面下5.0 mm,距离前正中失状面7.8 mm处;(2)安全进钉方向为:向外倾斜18°,向下倾斜14°,置入的枢椎椎弓根螺钉均位于骨性钉道内,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椎弓根螺钉 经口前路 应用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多巴胺修饰钛表面纳米载银及其抗菌和细胞相容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谭英 谭帼馨 +3 位作者 宁成云 容锡沧 张余 周蕾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20-1326,共7页
通过多巴胺自聚合在钛表面构建了仿生聚多巴胺(PDA)膜层,有利于类骨羟基磷灰石在钛表面的沉积,体现了良好的生物活性。利用聚多巴胺的螯合效应及还原性,将纳米银颗粒载入聚多巴胺修饰钛表面;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 通过多巴胺自聚合在钛表面构建了仿生聚多巴胺(PDA)膜层,有利于类骨羟基磷灰石在钛表面的沉积,体现了良好的生物活性。利用聚多巴胺的螯合效应及还原性,将纳米银颗粒载入聚多巴胺修饰钛表面;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显微激光拉曼光谱(Raman)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GF-AA5)对聚多巴胺/纳米银修饰钛表面的银粒径、含量及离子释放进行表征。采用杀菌率和表面细菌粘附对聚多巴胺/纳米银修饰钛表面的体外抗菌性能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且MC3T3-E1细胞早期粘附和增殖结果证实本研究得到的聚多巴胺/纳米银修饰钛表面具有良好的体外细胞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多巴胺 纳米银颗粒 抗菌性能 细胞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前路寰枢椎钢板内固定手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智运 尹庆水 +2 位作者 艾福志 章凯 吴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7-240,共4页
目的:为经口前路进行寰枢椎钢板内固定手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新鲜冰冻尸头标本6个,头颈部标本30个模拟经口入路手术过程,逐层解剖至上颈髓,观察并测量手术入路上的径向、轴向及水平方向的重要结构及解剖数据。寰枢椎干骨标本30个,对... 目的:为经口前路进行寰枢椎钢板内固定手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新鲜冰冻尸头标本6个,头颈部标本30个模拟经口入路手术过程,逐层解剖至上颈髓,观察并测量手术入路上的径向、轴向及水平方向的重要结构及解剖数据。寰枢椎干骨标本30个,对与内固定相关的骨性参数进行测量。结果:经口入路至颈髓的操作深度最大(103.8±6.2)mm,可显露范围长(52.1±3.5)mm,宽(39.4±2.2)mm,手术安全范围由双侧椎动脉构成,呈一不规则的倒置梯形,其边界在C2/3横突间距离中线仅(11.4±1.4)mm,故在此区域操作时应十分小心。寰椎理想进钉点距离中线(15.0±2.0)mm,理想钉道角度(12.5±2.5)°,理想钉道深度(20.8±1.5)mm。结论:经口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主要手术操作区域中双侧椎动脉内缘位于显露范围之外,钢板宽度应介于20~42 mm,寰椎螺钉长度不宜超过18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入路 应用解剖 寰椎 枢椎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中空螺钉固定治疗ⅡA型齿状突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志坤 夏虹 +3 位作者 谢文伟 李再学 张余 马立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9-464,共6页
目的:建立正常枢椎及中空螺钉固定ⅡA型齿状突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镁合金螺钉固定ⅡA型齿状突骨折的稳定性。方法:通过CT扫描1例正常成年男性志愿者颈椎获取枢椎的空间结构信息,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1、Solidworks 201... 目的:建立正常枢椎及中空螺钉固定ⅡA型齿状突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镁合金螺钉固定ⅡA型齿状突骨折的稳定性。方法:通过CT扫描1例正常成年男性志愿者颈椎获取枢椎的空间结构信息,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1、Solidworks 2010,建立正常枢椎及中空螺钉固定ⅡA型齿状突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有限元软件Ansys 13.0中分析正常枢椎模型、ⅡA型齿状突骨折中空螺钉(镁合金螺钉、钛合金螺钉)固定模型,分别模拟颈椎后伸、前屈时受到水平载荷50N、100N、150N、200N的作用力及颈椎旋转时分别受到50N·mm、100N·mm、150N·mm、300N·mm扭矩时,测量齿状突的最大位移与最大应力、枢椎椎体的最大应力及螺钉的最大应力。钛合金螺钉弹性模量为108000MPa,屈服强度为930MPa;镁合金螺钉弹性模量为45000MPa,屈服强度为193MPa。结果:所建正常枢椎及ⅡA型齿状突骨折中空螺钉固定有限元模型外形逼真,几何相似性好。颈部前屈、后伸、旋转三种活动状态下,受到不同载荷时镁合金螺钉的最大应力均小于钛合金螺钉,两种螺钉的最大应力均小于其屈服强度;两种材料中空螺钉固定的ⅡA型齿状突骨折模型中齿状突、枢椎椎体的最大应力均小于皮质骨应力阀值(200MPa),齿状突的最大位移是正常枢椎齿状突最大位移的5~8倍,均小于1mm(有限元模型中网格大小为1mm)。结论:应用CT扫描获取枢椎空间结构信息建立的枢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可用于生物力学实验,镁合金中空螺钉在固定ⅡA型齿状突骨折时足以维持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镁合金 中空螺钉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枢椎齿突Ⅱ型骨折中空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志坤 夏虹 +1 位作者 张余 马立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5-209,共5页
目的建立枢椎齿突Ⅱ型骨折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材料螺钉内固定对齿突Ⅱ型骨折术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枢椎的空间结构信息,建立其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齿突骨折螺钉固定术后的受力情况,比较镁合金、钛合金... 目的建立枢椎齿突Ⅱ型骨折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材料螺钉内固定对齿突Ⅱ型骨折术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枢椎的空间结构信息,建立其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齿突骨折螺钉固定术后的受力情况,比较镁合金、钛合金两种材料螺钉固定下骨折端前后位移和骨折面及螺钉所承受的应力大小。结果 (1)所建枢椎有限元模型外形逼真,几何相似性好,共包含为32929个四面体单元、59265个结点;(2)头部后伸、前屈活动时,钛合金螺钉最大应力分别为42.3MPa、62.8 MPa,上骨折端最大位移分别为0.028mm、0.040 mm,;镁合金螺钉最大应力分别为33.6 MPa、52.1MPa,上骨折端最大位移分别为0.036mm、0.056mm。结论应用CT扫描获取枢椎空间结构信息建立的枢椎模型可用于生物力学实验,两种材料的螺钉固定枢椎齿突II型骨折时其最大应力均小于其材料的屈服强度,骨折端应力镁合金组大于钛合金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突骨折 镁合金 中空螺钉 内固定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Ⅲ代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三维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石林 夏虹 +3 位作者 赵卫东 刘雅普 杨庆磊 尹庆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2-344,349,共4页
目的对比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固定系统(TARP)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的三维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具新鲜上颈椎尸体标本(C0-3),随机分为正常组、TARP组、后路钉棒组。每组标本均利用美国魔神运动分析技... 目的对比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固定系统(TARP)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的三维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具新鲜上颈椎尸体标本(C0-3),随机分为正常组、TARP组、后路钉棒组。每组标本均利用美国魔神运动分析技术公司步态分析系统(Motion Analysis,co.6Eagle系统)测量屈伸、侧屈、旋转各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路TARP钢板组与后路椎弓根钉棒组在屈伸、侧屈、旋转各个方向上与完整标本差异显著。前路TARP钢板组与后路椎弓根钉棒组在屈伸、侧屈、旋转各个方向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前路TARP固定系统具有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相当的三维稳定性,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前路TARP系统可作为寰枢椎可靠内固定的选择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前路 后路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型谷氨酰胺转氨酶对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蔡文涛 夏虹 +1 位作者 沈宁江 林明侠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2-789,I0003,共9页
目的:研究骨肉瘤MG-63细胞中Ⅱ型谷氨酰胺转氨酶(TG2)的抗凋亡作用,探讨其抑制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设计针对TG2的siRNA,建立骨肉瘤MG-63细胞体外缺氧培养模型,分为常氧组(细胞在常氧下培养)、单纯缺氧组(细胞在缺氧培养箱里培养)... 目的:研究骨肉瘤MG-63细胞中Ⅱ型谷氨酰胺转氨酶(TG2)的抗凋亡作用,探讨其抑制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设计针对TG2的siRNA,建立骨肉瘤MG-63细胞体外缺氧培养模型,分为常氧组(细胞在常氧下培养)、单纯缺氧组(细胞在缺氧培养箱里培养)、对照siRNA缺氧组(转染对照siRNA后在缺氧培养箱里培养)和TG2siRNA缺氧组(转染TG2siRNA后在缺氧培养箱里培养)。观察各组骨肉瘤MG-63细胞在缺氧培养不同时间(6、12、24、48和72h)后Bax和Cyt C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率。微量滴定法检测TG2活性,RT-PCR法检测TG2和Bax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G2和Bax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G2、Bax和Cyt C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常氧组比较,单纯缺氧组和对照siRNA缺氧组细胞TG2活性、TG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1),并随缺氧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0.01);Bax mRNA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但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细胞胞浆和线粒体内Cyt C蛋白水平及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P>0.05)。与单纯缺氧组和对照siRNA缺氧组比较,TG2siRNA缺氧组细胞各时间点TG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Bax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胞浆内Cyt C蛋白水平明显增加(P<0.01),线粒体内Cyt C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TG2通过与Bax形成混合物而消耗Bax,阻止Cyt C释放至胞浆,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Ⅱ型谷氨酰胺转氨酶 BCL-2相关X蛋白质 细胞色素C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T_(5~11)节段极外侧微创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增晖 詹翼 胡小晓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4-636,共3页
目的为T5~11脊柱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的微创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标本12具,解剖观察并测量T5~11椎体侧方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结构,节段血管的位置及其与上下相邻椎间盘的距离。结果 T5~1... 目的为T5~11脊柱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的微创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标本12具,解剖观察并测量T5~11椎体侧方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结构,节段血管的位置及其与上下相邻椎间盘的距离。结果 T5~11节段血管走行较为恒定,节段静脉在上、节段动脉在下,走行于对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两侧交感神经干在T6~9发出内脏大神经,T10~12发出内脏小神经。奇静脉在该段脊柱的右前方,向上走行过程中逐渐向脊柱左侧偏,胸主动脉走行于该段脊柱的左前方,向下走行过程逐渐向右侧偏,右侧交感干与奇静脉的间距远大于左侧交感干与胸主动脉的间距。椎间盘水平无血管和神经紧邻。结论在T5~11脊柱行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是可行和安全的,行椎体螺钉内固定应注意侧前方血管神经和节段血管的保护,切除椎体时必须先结扎节段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血管神经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原位回植内固定术在SPR手术中的应用
9
作者 章凯 许俊杰 +2 位作者 王智运 吴增晖 尹庆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5-1058,共4页
目的:探讨椎板原位回植内固定术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P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采用后路SPR手术治疗23例痉挛性脑瘫患者,并将椎板进行原位回植,使用掌骨钢板螺钉进行内固定。术后观察回植椎板融合情况、... 目的:探讨椎板原位回植内固定术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P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采用后路SPR手术治疗23例痉挛性脑瘫患者,并将椎板进行原位回植,使用掌骨钢板螺钉进行内固定。术后观察回植椎板融合情况、椎管形态以及腰椎稳定性等情况。结果:临床随访平均17个月,回植椎板均获得骨性融合,有效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未发现椎管狭窄、脊柱失稳等相关并发症。结论:椎板原位回植内固定术可保持脊柱的完整性,可以有效预防SPR术后瘢痕粘连、脊柱失稳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椎板原位回植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 脊柱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颈椎术后呼吸遗忘一例
10
作者 戴建强 郑国栋 +3 位作者 古正涛 吴优 许俊杰 尹庆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2403-2403,共1页
关键词 呼吸抑制 颈椎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