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白介素18、白介素10水平的变化及其关系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巧汶 李志梁 +4 位作者 邱健 马骏 洪长江 阮云军 顾晓龙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0年第3期252-255,260,共5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白介素18(IL-18)、白介素10(IL-10)的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CHD)中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12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与CHD组(96例),CHD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33...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白介素18(IL-18)、白介素10(IL-10)的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CHD)中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12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与CHD组(96例),CHD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3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3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P)(30例)三个小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浆TF、TFPI、IL-18、IL-10的含量。结果 CHD组患者血浆TF、TFPI、TF/TFPI高于对照组,AMI小组患者血浆TF、TFPI、TF/TFP显著高于UAP及SAP小组患者,UAP小组患者高于SAP小组患者;CHD组患者血浆IL-18、IL-10、IL-18/IL-10高于对照组,AMI小组患者血浆IL-18、IL-18/IL-10显著高于UAP及SAP小组患者,UAP小组患者高于SAP小组患者;AMI和UAP小组患者血浆IL-10水平低于SAP小组患者;CHD组患者血浆TF与IL-18呈显著正相关(r=0.753,P=0.03),TF/TFPI与IL-18/IL-10呈正相关(r=0.496,P=0.01)。结论 CHD患者促凝因素和促炎症因子均显著升高,且与病情平行。促凝因子和促炎因子呈正相关,提示凝血因子和炎症因子在CH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评价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组织因子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白介素18/白介素10比值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巧汶 李志樑 +2 位作者 邱健 阮云军 顾晓龙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1年第6期493-496,共4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8/IL-10比值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探索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新途径。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1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L-18和IL-10的水平变化,并对所有患者进行24个月随访,根据随访...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8/IL-10比值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探索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新途径。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1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L-18和IL-10的水平变化,并对所有患者进行24个月随访,根据随访的结果将患者分为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组,38例)及未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B组,173例)。结果 A组患者血浆IL-18水平及IL-18/IL-10比值显著高于B组[(229±77)vs(166±5 0)ng/L,(2.4±0.7)vs(1.6±0.6),P<0.01],A组患者血浆IL-10水平低于B组[(101±37)vs(115±38)ng/L,P<0.05];高血浆IL-18/IL-10比值使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优势比值增加3.935倍(P<0.01)。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IL-18和IL-10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IL-18/IL-10比值增高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有一定预测价值,提示机体炎症活动增强是促进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因素,抗炎治疗可能是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冠脉综合征 白介素18 白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血糖水平对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温志平 廖文光 +5 位作者 廖新学 杜志民 阮云军 向定成 钟守澄 钟可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16期85-86,共2页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血糖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其中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90例分为对照组,预后较差组90例为观察组,分别...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血糖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其中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90例分为对照组,预后较差组90例为观察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浓度与血糖水平,并分析评价检测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FIB和葡萄糖(GLU)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FIB和GLU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其含量的高低与发生AMI时的病情、梗死面积及预后呈明显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心肌梗死 空腹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和PCI决策影响因素:80~95岁住院患者
4
作者 邹育海 孔冉冉 +1 位作者 洪长江 向定成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4期530-533,共4页
目的探讨80岁以上老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经皮冠脉介入诊疗术(PCI)决策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7月~2017年6月我院住院诊疗的63例老老年NSTEMI患者与同期71例中青年NSTEMI患者,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80岁以上老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经皮冠脉介入诊疗术(PCI)决策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7月~2017年6月我院住院诊疗的63例老老年NSTEMI患者与同期71例中青年NSTEMI患者,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PCI选择情况,分析影响PCI决策的相关因素。结果老老年组患者伴随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贫血的比例较中青年组升高(P<0.05);与中青年组相比,老老年组选择PCI术的比例明显降低(P<0.05);老老年组在住院期间总体抢救成功率低于中青年组(P<0.05);老老年组选择PCI治疗策略死亡率与中青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药物保守治疗死亡率高于中青年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GRACE危险分层、心功能分级、伴随≥3个疾病是影响NSTEMI患者是否行PCI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老老年急性NSTEMI患者病情复杂,合并疾病多,选择PCI术的比例下降;PCI有益于提高老老年急性NSTEMI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老年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 冠脉介入诊疗术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性反应与氧化应激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杜丽根 邱健 +1 位作者 陈恩平 张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701-703,共3页
目的探讨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中的机制。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4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36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34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6例。酶联... 目的探讨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中的机制。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4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36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34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6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指标。结果 UAP组和AMI组hs-CRP、IL-18及ox-LDL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与UAP组比较,AMI组hs-CRP、II-18及ox-LD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控制了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ox-LDL仍与hs-CRP、IL-18呈正相关(r=0.402,r=0.391,P<0.01)。结论炎性反应与氧化应激参与了ACS的发生、发展,两者相互联系,密切关联。联合两者的检测有利于早期发现ACS及进行危险分层,减少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C反应蛋白质 白细胞介素18 氧化性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